何夢瑤

《醫碥》~ 卷之二·雜症 (4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雜症 (41)

1.

熱痰屬心,脈洪面赤,煩熱燥渴,多笑,眩暈嘈雜,頭風爛眼,或背心一點冰冷,痰多稠濁,小黃丸、黃芩利膈丸(見痞)、滾痰丸。當下者,控涎丹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栝蔞仁、芩、連、青黛、山梔、二冬、竹瀝、童便可用。因暑得者,消暑丸。(見傷暑。)

濕痰屬脾,脈緩面黃,肢體重,倦弱嗜臥,腹脹食不消,泄瀉,關節不利,或作腫塊,麻木不仁,白朮丸。二朮、星、半、茯苓、澤瀉可用。腫塊加乳、沒;臂痛加薄、桂、薑黃;肋脹加柴胡、白芥、青皮,滾痰丸最利;飲盛者小胃丹。濕痰,多而易出。痰之動濕也,主於脾,或由脾氣壅滯不行,或由脾氣虛寒不運而生。

氣痰屬肺,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攻注走刺不定,兩肋脹痛,玉粉丸,局方桔梗湯。二陳湯去甘草,加香附、木香、砂仁、枳殼、烏藥、蘇子、青皮、竹瀝、薑汁。氣鬱,七氣湯(見氣)、越鞠丸(見郁)。痰少而黏連不易出,氣燥也。宜潤之,門冬、地黃、枸杞之屬,使肺氣得清肅下行。

寒痰屬腎,脈沉面黑,足寒,心多恐怖,痞塞、骨痹,四肢不舉,薑桂丸、局方胡椒理中丸。乾薑決不可少,甚則加桂、麻黃、細辛。痰之本,水也,原於腎。腎火虛則水泛為痰,其痰清,八味丸。火盛則水沸為痰,有濁沫,六味丸。(水沸為痰,暴壅也。若火非湧盛,而但熱涸者,痰則稠黏。此二者皆屬於熱,不作寒論。)

又有因驚而心神出舍,舍空痰入,多成心痛癲疾,婦人因產受驚,多有此證。腹有如孕一塊,轉動躍跳,痛不可忍,甘遂、大戟、白芥子,加硃砂。痛加全蠍,成塊加山甲、炒鱉甲、玄胡、莪朮。

食積生痰,多成瘧痢,痞塊,口噯食臭,山楂、神麯、麥芽、枳殼、木香、黃連。滾痰丸亦妙,或保和丸。(見傷飲食。)飲酒生痰,常多嘔惡,食不美,妙應丸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十丸。

老痰即郁痰,結成黏塊,吐咯不出,非南星、半夏、茯苓、蒼朮可治。青黛為主,五倍、海石、苦梗、旋覆花、栝蔞仁、芒硝。痰核,痰結喉嚨,如梅核狀,用梅子半青半黃、每一個用鹽一兩浸曬數次,以水盡為度,用大錢三個夾梅兩個,麻線扎定,貯瓦罐,埋地下百日。含口中,汁下即消。

又一法,用海石、烏梅、栝蔞、桔梗、芒硝、射干、海藻、薑汁,蜜為丸,噙。(又見咽喉。)

頭面頸項身之中,下有結核,不紅不痛,不硬不作膿,皆痰核。脾肺氣逆,痰滯於內,順氣消痰自愈。亦有鬱怒傷損肝脾,血病結核者,宜養血清肝火。外用白果肉、南星搗貼。

痰在身,習習如臥芒刺,如蟲行;或走注疼痛;或燥癢,搔之則癮疹隨生。痰在皮毛,烘熱,色如錦斑。痰在頭,偏頭風,雷頭風,頭眩。痰在額,額悶痛,眉稜癢痛。痰在目,目暈,眼蠕動,如姜蜇膠黏癢澀,目中時出火星,眼前如見白氣,或見兩月交輝,或見金光數道,或眼前黑暗,或眼皮下菸灰黑色。痰在耳,輪癢痛,蟬鳴水響。

白話文:

痰的分類與症狀

熱痰

  • 通常與心臟有關,症狀是脈搏洪大、臉色發紅、煩躁發熱、口渴、愛笑、頭暈、耳鳴、頭痛、眼睛潰爛,有時背部會感覺一點冰冷。痰液多且濃稠混濁。
  • 治療可使用小黃丸、黃芩利膈丸、滾痰丸等。如果需要瀉下,可用控涎丹加芒硝。
  • 其他可用的藥材有栝蔞仁、黃芩、黃連、青黛、山梔子、麥冬、天冬、竹瀝、童便等。
  • 如果是因中暑引起的,可使用消暑丸。

濕痰

  • 通常與脾臟有關,症狀是脈搏緩慢、臉色發黃、身體沉重、疲倦想睡、腹脹、消化不良、腹瀉、關節不利索,或形成腫塊、麻木不仁。
  • 治療可使用白朮丸。
  • 其他可用的藥材有白朮、蒼朮、天南星、半夏、茯苓、澤瀉。
  • 若有腫塊,可加乳香、沒藥;手臂痛可加薄荷、桂枝、薑黃;肋部脹痛可加柴胡、白芥子、青皮。
  • 滾痰丸最能利濕;飲水過多則可用小胃丹。
  • 濕痰通常量多且容易咳出。濕痰的產生主要與脾臟有關,可能是脾氣壅滯不通,或是脾氣虛寒無法運化所致。

氣痰

  • 通常與肺臟有關,症狀是脈搏澀滯、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時冷時熱、情緒低落、胸悶、疼痛遊走不定、兩脅脹痛。
  • 治療可用玉粉丸、局方桔梗湯。
  • 也可以用二陳湯去掉甘草,加入香附、木香、砂仁、枳殼、烏藥、蘇子、青皮、竹瀝、薑汁等。
  • 若氣鬱則可用七氣湯、越鞠丸。
  • 氣痰量少且黏稠不易咳出,是因為氣燥,應潤肺,可使用麥冬、地黃、枸杞等,使肺氣清肅下行。

寒痰

  • 通常與腎臟有關,症狀是脈搏沉細、臉色發黑、腳冷、容易驚恐、胸悶、骨頭疼痛、四肢無力。
  • 治療可用薑桂丸、局方胡椒理中丸。
  • 乾薑不可缺少,嚴重時可加桂枝、麻黃、細辛。
  • 痰的本質是水,源於腎臟。腎陽虛則水泛成痰,痰液清稀,可用八味丸。腎火旺則水沸騰成痰,痰液有濁沫,可用六味丸。(水沸成痰,是突然壅塞,若不是火氣太旺,而是熱造成水分枯竭,痰就會變得濃稠,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熱,不屬於寒。)

驚嚇所致之痰

  • 因驚嚇導致心神不寧,痰乘虛而入,容易造成心痛、癲癇等,婦女產後受驚嚇也容易出現此情況。
  • 腹部會有像懷孕一樣的硬塊,會轉動跳動,疼痛難忍。
  • 治療可用甘遂、大戟、白芥子,加硃砂。
  • 若疼痛可加全蠍;硬塊可加山甲、炒鱉甲、玄胡、莪朮。

飲食積滯所生之痰

  • 多導致瘧疾、痢疾、痞塊、口臭、打嗝。
  • 治療可用山楂、神麯、麥芽、枳殼、木香、黃連。
  • 滾痰丸或保和丸也有效。

飲酒所生之痰

  • 常伴隨嘔吐、食慾不佳。
  • 可用妙應丸,加雄黃、全蠍。

老痰/郁痰

  • 凝結成黏稠塊狀,難以咳出。
  • 治療需使用南星、半夏、茯苓、蒼朮。
  • 以青黛為主,搭配五倍子、海石、苦梗、旋覆花、栝蔞仁、芒硝。

痰核

  • 痰結於喉嚨,像梅核一樣。
  • 治療可用半青半黃的梅子,用鹽浸泡後曬乾,反覆多次,直到水分完全蒸發。用三個大錢夾住兩個梅子,用麻線綁緊,放入瓦罐中,埋入地下百日。含在口中,汁液咽下即可消除。
  • 另一方法是用海石、烏梅、栝蔞、桔梗、芒硝、射干、海藻、薑汁、蜂蜜製成藥丸,含在口中。

身體各部位之痰核

  • 頭、臉、頸部等處出現結核,不紅不痛,不硬不化膿,都是痰核。
  • 這是因脾肺氣逆,痰滯留於體內,只要順氣化痰就能自癒。
  • 也可能是因鬱怒傷肝脾,導致血病結核,應養血清肝火。
  • 外敷白果肉、天南星搗成的藥膏。

痰在身體各處的症狀

  • 痰在皮膚:會感覺如芒刺在背,如蟲子爬行,或疼痛遊走不定;或乾燥發癢,抓撓後會出現風疹。
  • 痰在皮毛:會有烘熱感,皮膚顏色呈現錦緞般的斑紋。
  • 痰在頭部:會引起偏頭痛、雷頭風、頭暈。
  • 痰在額頭:會感到額頭悶痛、眉骨發癢。
  • 痰在眼睛:會出現眼睛暈眩、眼皮跳動、像有異物附著般黏膩發癢、眼睛時常出現火星、眼前出現白霧、看到兩個月亮、看到數道金光、眼前一片黑暗、眼皮下方出現菸灰色的陰影。
  • 痰在耳朵:會感到耳輪癢痛、耳鳴如蟬叫或流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