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五·四診 (9)
卷之五·四診 (9)
1. 脈無胃氣則死
經曰:人無胃氣則死。(此言脈以有胃氣為主也。胃屬土,其德中和,其氣之達於脈也,不剛不柔,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有雍容和平之狀,無過不及之傷者也。)春胃微弦曰平,(雍容和緩中略帶弦意也。)弦多胃少曰肝病,(肝邪勝,胃氣衰也。)但弦無胃曰死,(胃氣已絕故也。
)胃而有毛(猶云得秋脈。)曰秋病,(金剋木也,春木旺尚無傷,至秋則必疾矣。)毛甚曰今病。(目下即病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石者,沉實之意,冬脈也。)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長夏未月也,土濕則軟,故微軟弱,即緩脈也。)弱多胃少曰脾病,(猶言脾胃自病也。)但代無胃曰死,(代,更代也。春弦、夏鉤秋毛、冬石,脈體隨時而更,但見其所更者,而不見胃氣則死矣。不言但弱無胃曰死,以弱但正氣不足,非有邪氣相乘,且弱止可言胃氣衰,不可言胃氣絕也。
何則?胃脈雖曰中和,而長夏土濕,則略近柔軟一邊,可云柔軟之甚為弱,不可云但弱無柔軟也。)耎弱有石曰冬病,(土氣衰而水反乘之,故至冬必病矣。)弱(當作石)甚曰今病。(春夏以克我者言,此下皆以我克者言,互文以見例也。又春言胃有毛,夏言胃有石,此及下文變胃言軟弱毛石,亦互文也。
)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真肝脈至,(此下皆言真臟脈,真猶言純。真肝脈者,言此為純乎肝脈,毫無胃氣者也。蓋肝弦肺澀心浮腎沉,各得一偏,惟胃氣六脈,不弦不澀,不浮不沉,中和合德,有以化四者之偏。故肝雖乘春令,以呈其弦象,而中和柔軟之胃氣,即與之偕行,而胃之和緩意多,肝之弦意少,是為平脈。若弦多胃少,即為病脈矣。
況毫無胃氣,而純乎弦勁耶?此蓋胃絕使然。故凡病真臟脈現者,必死也。餘臟仿此論之。)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皆挺勁之意。)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堅實之狀,累累然見手指下也。)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虛浮無力之意。)真腎脈至,搏而絕,(絕,陡絕,無餘韻也。
)如指彈石。(堅實。)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
2. 各脈主病
病非表則里,非熱則寒,非虛則實耳。故序浮沉遲數虛實六脈於先,餘脈於後。長大實滑等有餘之脈,主證多同;短細虛澀等不足之脈,為病相類,當會通觀之。非入於此者,即不入於彼也。如頭痛身熱,隸之浮數,豈他脈便無此二證哉?覽者但取其意,勿泥其文,便觸類旁通,引伸不盡矣。
浮,陽脈也。陽外陰內,故浮主表,沉主裡。又陽上陰下,故浮主上部,沉主下部。以外感言之,凡六淫之邪中於表,清邪中於上,脈必浮也。以內傷言之,裡氣失守而虛邪外越,腎陰失守而浮陽上衝,脈亦必浮也。
浮遲,為表冷,(浮主表,遲主寒也。)傷濕,(表中濕邪,滯其經絡。)中風。(虛風內發故浮,內虛寒故遲。若兼風邪中表,滯其經絡,則亦浮遲也。)
浮數,為頭痛,運眩,吐衄,(皆風熱上攻所致。)表熱,瘡,陽結,(能食,不大便。)胸滿,肩背痛。
浮虛,為表陽虛,傷暑,(大熱傷氣,汗出過多故虛。)勞倦,喘,咳血。
浮實,為表邪實,(六淫之邪,或痰凝血滯之在表者,皆是也。)脹滿,(胃熱。)氣逆痛,(肺熱。)膚痛,瘡。
浮大,為風熱癮疹,(風熱噓血,沸騰於外也。)身癢,(名泄風,熱蒸汗出,為風所閉,故癢也。)表邪盛、痂癩,(即癘風。風熱久不散,鬱而為濕,相蒸生蟲,肌肉潰爛也。)氣高,氣實血虛,失血,燥結,陽厥,關格,(浮為正虛,大為邪實,邪實正虛,不能運化,故關而不得小便,格而不納食也。)為癲疾。
浮小,為表陽衰。
浮緩,為傷風,(傷風有汗,內熱得泄,故脈不緊。)傷濕。(濕傷肌表、肌肉,血脈緩弱,如土濕則軟也。)
浮緊,為傷寒,身痛。
浮弦,為頭痛,吐食,風飲。
浮滑,為風痰,衄血,吐逆。
浮澀,為麻木,身熱無汗,肺燥,汗多津傷,血虛氣浮。
浮長,為頭痛,風癇。
浮短,為喘乏。
沉,主裡,主下部。七情鬱結,痰血停滯,凡屬內邪,脈必見沉。若不因內邪而見沉,則為陽氣內陷,為裡虛不能外達,分別觀之。
沉遲,為裡寒,泄瀉,氣血滯,蓄水。
沉數,為內熱外寒,(內熱反覺外寒,熱聚於內,不達於外也。)便難,消穀,(食多而便少也,蓋為熱所消化。)熱厥(厥,手足冷也。熱聚於內,不達於四肢,故冷。又有手足熱者,詳《醫碥》厥門。
沉虛,為裡虛,瀉血,下利。
沉實,為積聚,血瘀,煩心,(熱乘心。)咳唾。(熱乘肺。)
沉緩,為里濕,蓄水。
沉緊,為冷痛,奔豚,(腎中陰寒之氣,從小腹上衝心,若豚奔突。)瘕疝,(瘕,積塊也。疝,為小腹有形之病,皆寒邪之凝聚而成者。)腰脊痛。(腎附背,腎寒則氣滯而脊痛。)
沉弦,為脅下有積,(弦為肝脈,肝主脅腹。)少腹痛,內飲,疝。
沉滑,為食痰,便膿血。
沉澀,為血滯,精傷,不月,不孕,內疽。
沉大,為內邪盛。
沉細,為血少,洞泄亡陰。
遲,主寒,以寒則氣少而行慢也,屬水。
遲大,為寒邪,頑痹。
遲細,為寒瀉。
遲虛,為虛寒。
遲實,為寒積。
遲緩,為寒濕。
遲緊,為寒痛,(寒滯氣不通故痛。)為筋急,(筋寒則收引故急。)
遲澀,血寒而滯。
數,主熱,以熱則氣盛而行速也,屬火。
數大,為煩躁,渴,癍疹,脹滿。
數虛,為虛熱,怔忡,虛損。
按虛熱者,脈必虛數無力,固矣。然有過服寒劑,寒熱搏擊,或肝邪剋土,脈反弦大有力者,投以溫補之藥,則數者靜,弦者緩,大者斂矣。此最當知。又有虛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陽欲脫者,脈皆數,甚者亦弦大有力,皆當以證參之,勿誤也。
數實,為實熱,癰瘡,煩躁,譫妄。
數滑,為熱痰,血熱,渴。
數澀,為熱灼血乾。
虛,為正氣不足。
虛滑,為正虛挾痰。
虛澀,為血液不足,氣滯。
虛弦,為虛損,少食,虛痛。
虛緩,為虛弱,泄瀉。
虛細,為氣血不足。
虛大,為血虛。
實,為邪氣有餘,不作正氣充實論。以正氣止有不足,無太過,太過即為邪氣也。參長脈條。坎中滿,離中虛,水脈多實,火脈多虛。
實滑,為痰結,為宿食。
實大,為邪盛而實。
實大浮數,為腫,胸脅壅滿,不小便。(氣有升無降。)
緊,為寒邪,為木邪。微者不過抑遏正氣,甚則戕賊中州,為真臟見。
緊遲,為肝氣寒滯。
緊數,為寒鬱熱,咳嗽,(外寒束熱攻肺。)痛。(寒熱相搏故痛。)
緊大,為寒邪盛,下利。(土敗木賊,難治。)
緊實,為有形之邪。(瘕疝瘀血之類。)
緩,主濕邪,土濕則泥濘而軟也。問:緩本和柔之名,乃脾胃之正氣,何以謂之病脈?曰:脾胃脈本中和,不緊不緩,原無緊緩可名,今曰緩,即非不緊不緩之中和矣。蓋凡有可名者,即非中和,即為病脈也。舊謂四至為緩,三至為遲,濕滯故脈遲緩,亦通。蓋緩有兩義;一對數言,一對緊言。以主濕則亦有兩義:一為濕滯之而遲,一為濕浸之而軟也。
緩大,為濕盛。
緩細,為正虛挾濕。
緩數,為濕熱,肉痿。(不能行動曰痿,肌肉、四肢並見軟弱也。脾主肌肉、四肢,濕熱盛則困倦。經謂脈緩多熱,蓋對脈急多寒言。寒則筋脈收引故緊,熱則筋脈弛縱故緩也。然必兼見熱證,乃為熱,不可不知。)
緩浮數,為多汗。
緩數大,為狂笑,(心熱則笑。)濕熱壅脹。
緩長數,為喜嘔,(濕熱挾肝火上逆。)水瘕,(水積也,土受木克,不能制水,水鬱成熱也。)痹。(麻木不知痛癢也。土受木克,不能行痰,聚於肌膚,故痹。痹而不行,鬱滯成熱,故數。)
緩滑,為濕痰。
緩澀,為解㑊。(困倦意,氣血衰弱使然。)
長,為邪氣長。問:經曰長顯氣治,是長本佳脈,何以云病?曰:長大實滑,皆有餘之脈,短小虛澀,皆不足之脈,不及太過,皆為失中,故長大不作正氣有餘,實滑不作血氣充足也。然衰弱之病,脈由短而漸長,則為佳兆。諸脈之變異,皆當以此推之,吉凶自見也。
長數,為熱熾。
寸長,為足脛痛,(陽盛陰傷也。)格,(寸脈長九分,過此為太過,遂上魚名溢。格,不納食也。陽盛於上,胃中血枯,故食不得入。)逆氣喘息。
尺長,為關。(尺脈長一寸,過此為太過,名覆。關,不得小便也,熱結在下,故不得小便。)
尺寸俱長大,為陽明病。(傷寒熱在陽明,則脈大而長。)
短,短,為正氣短。
短澀,為肺燥。
寸短,為頭痛。(陽不足,則陰氣得而上干之。)
大,為邪氣盛。經謂大為病進,乃指大而有力者,其病為實邪,邪加盛則脈加大也。仲景謂大為虛,又謂大為勞,乃指大而無力者,其病為虛邪,虛則氣散,勞則氣張,故脈亦應之而虛大也。當分別觀之。(陰靜而斂,陽動而張,故火旺者脈必大而浮數虛豁,水足者脈不必大,即大亦沉靜而有力也。)
小,為正衰,血氣皆少,形體消瘦。(陽不張則小,水不足亦小,兼遲則火尤衰,兼數則水更損。)
細數,為血虛發熱。(虛勞得此難治。)
芤,為失血。
芤數,為亡血發熱,身體瘦,肌肉甲錯。(甲錯,枯燥也。)
芤遲,為氣虛脫血。
芤動微緊,為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弦,為肝邪傷脾,為痛,為飲,(皆脾氣被傷而停滯之故。)甚則與緊同論。
弦遲,為寒瘧,慢驚風。
弦數,為熱痛,急驚風,正氣大虛。
弦實,為肝實,善怒不樂,(肝鬱不暢。)眩冒,(肝火上衝故眩,乘心故冒。)巔病。(肝脈會於巔,火上衝故痛。)
弦大,為肝邪盛。
弦小,為虛損。
弦滑,為痰飲。
滑,流動屬陽,主風熱,(熱氣如風,吹血流動。)主痰飲,(凡物乾涸則澀,濕潤則滑,故滑為血盛痰多。)主胎孕。
滑大,為多痰,多血。
滑緩,為痰濕。
滑緊,為寒痰,冷食。
澀,血少而滯,屬陰。
澀大,為火盛血枯。(此經所謂陽有餘也。)
澀小,為血氣俱少,少食,心痛,(血少不養心。)痹,(氣滯血澀。瘛攣,血不養筋。)噎膈反胃,腸結。
微濡弱,皆血氣衰微之脈。
微浮,為陽氣微。
微緊,為虛損多汗,(陰寒逼陽於外。)短氣(陰寒逼陽浮上。)
微澀,為體痹,(氣滯血澀。)寒慄,咳逆唾腥。
濡弱,為亡血發熱,煩心,厥逆。(陽氣不能四達,故手足冷。)
弱澀,為精冷無子。
散,為脫,為眴僕。
牢,為痼寒,㿗疝,(陰病,睪丸連少腹急痛。)瘕癥。
革,為寒盛,男亡血失精,女半產漏下。(並寒不攝血。)
動,陰陽相搏,虛者則動,陽動見於寸,陰動見於尺,陰動為發熱,血崩,陽動為汗出,驚,痛。(陰陽相搏,氣不順,故痛。)
伏,不過一時偶伏,乃暴病,久元氣調即通。為霍亂,痛劇,陰陽痞隔,氣閉,血滯,忿怒氣逆,戰汗。(傷寒服藥後,煩躁冒瞀,脈忽伏不見,寒戰,此正邪相爭,欲作汗,宜靜待,勿倉皇誤治。)
伏澀,為吐逆,(血枯不能納食。)水穀不化。(氣滯不運。)
結,為寒滯,七情鬱結,氣血滯,疽,癖。
促,為熱壅,癰毒,便膿血。(癰毒不成,則下泄也。若非熱壅,則為氣脫。)
代,為臟絕,霍亂,跌打悶絕,暴絕,瘡痛極,胎氣阻。
按以上所列脈病,略舉大概,難以執泥。如浮主表,沉主裡,而內傷發熱,大類外感,脈亦浮數。寒邪初感,遏郁表氣,脈不能外達,反見沉緊,不細辨,則以表為里,以里為表,而誤治矣。脈數為熱,然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者,脈皆數,愈虛愈數,一當滋陰,一當補陽,而概以實熱治之,可乎?(嘗見實熱之脈,多緩軟不數,故經以緩為熱,宜知。)脈遲為寒,然熱滯於內者,脈亦壅滯似遲,以為寒,誤矣。
有邪盛而正未衰者,有邪盛而正已衰者,脈見實則不見虛,既無虛脈可參,則正之已衰者,又何由而見乎?(按此當以兼緊兼緩辨之,又以形氣之盛衰參之。)凡此皆當參伍求之,而不可刻舟求劍者。況一脈而數病,亦一病而數脈,即欲膠執,言之,又烏可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