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二·雜症 (3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雜症 (37)

1.

凡病多屬火。丹溪謂氣有餘便是火,此一火也,治宜清涼。氣不足亦鬱而成火,東垣所謂陽虛發熱也,又一火也,治宜甘溫以補其氣,少加甘寒以瀉其火。外感暑熱燥氣,增助內氣成熱,此一火也,治宜辛潤清涼。外感風寒濕氣,閉郁表氣成熱,亦一火也,治宜辛溫發散。內傷飲食辛熱之物,致火得熱益熾,此一火也,宜以苦寒之劑消導之。

內傷飲食生冷之物,致火被遏愈怒,又一火也,治宜辛熱之劑消導之。腎水虛,致令下焦之火上炎,此一火也,治宜六味,(見虛損。)壯水以制陽光。腎陰盛,逼其浮游之火上升,又一火也,治宜八味(見虛損),益火以消陰翳。又凡動皆屬火,醉飽火起於胃,大怒火起於肝,悲哀火起於肺,房勞火起於腎,五臟火熾,心火自焚。種種已散見於各篇中,而發熱篇更詳,細閱自見。

夫人非寒則熱,非實則虛耳。今寒熱虛實皆能生火,然則凡病多屬火,河間、丹溪之言,豈不信哉?而張景岳輩不達其旨,極力讕詆,亦已過矣。或曰:虛火既不可用寒涼,是有火之名,無火之實,故景岳諸公直謂之非火,子何訾之乎?曰:虛火不可用寒涼,謂苦寒之味耳,若甘寒之品,何可廢乎?蓋虛火有二:其一可用溫熱,如內寒外熱,下寒上熱等證是也,目為非火猶可也。

其一宜用甘寒,水虛火炎者是也,目為非實火則可,竟目為非火,可乎?至於滯下、消渴、吞酸、蟲疳等證,明明屬熱者,亦概目為非火,且反謂之為寒,真菽麥不辨者矣。彼意以為必目之為非火,而後人不敢用寒涼,不知立論失實,徒起後人之疑也。今夫駑馬之駕而敗,盡人而知之矣。

直言此為駑馬不可駕,未有不信者也。必謂之非馬也,鹿也,誰則信之乎?不信則有駕之而敗者矣。是非火之說,固將使人不信而用寒涼也。熟若仍其虛火之名,而明夫不可用寒涼之故、之為,實而可信哉。

或謂上世人所稟厚實,可任攻伐;晚近人所稟薄弱,止宜溫補,謬也。丹溪去景岳不過二百餘年,如果稟賦強弱相懸如是,將數千百年而後,人皆變為陰鬼乎。惟古人謂勞擾之人多火,與安靜者不同;黑瘦之人多火,與肥白者不同,其說深為得理。

桂、附引火歸元,此為下寒上熱者言之,若水涸火炎之證,上下皆熱,不知用此引火引歸何處。今日醫者動用桂、附,動云引火歸元,殺人如麻,可嘆也。(說詳八味丸方注。)

凡病有形者是痰,無形者是火。如紅腫結塊,或痛或不痛,皆形也,痰也。(按結塊腫而不痛、不紅者,純痰也;紅腫而痛者,兼火也。)但痛不腫者,無形也,火也。(又謂濕火腫而不痛,燥火痛而不腫,亦此意也。)又謂脹痛是濕火,筋縮痛是燥火。(又謂平時筋不縮,偶直足一曲即縮是火。

白話文:

一般來說,疾病大多與「火」有關。朱丹溪認為,人體內的「氣」如果過多,就會產生「火」,這是一種「火」,治療上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另外,如果「氣」不足,也會因為鬱結而產生「火」,就像李東垣所說的「陽虛發熱」,這是另一種「火」,治療上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氣,再稍微搭配一些甘寒的藥物來瀉火。

外感暑熱燥氣,會增強體內之氣,形成熱,這也是一種「火」,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潤清涼的藥物。外感風寒濕氣,會使體表之氣閉塞鬱結而產生熱,這也是一種「火」,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因為吃了太多辛辣燥熱的食物,導致火熱更加旺盛,這也是一種「火」,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消除並導引。

如果吃了太多生冷食物,反而會使火被抑制而更加發怒,這也是一種「火」,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消除並導引。腎水虛弱,導致下焦的火向上炎,這也是一種「火」,治療上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詳細內容可參考「虛損」篇),來滋養腎水以制約過盛的陽氣。腎陰過盛,會逼迫虛浮之火向上升,這也是一種「火」,治療上應該使用八味地黃丸(詳細內容可參考「虛損」篇),來增強火的力量以消除陰寒之氣。而且,凡是活動都屬於「火」,喝醉酒或吃太飽,火會從胃部產生;大發脾氣,火會從肝臟產生;過度悲傷,火會從肺部產生;房事過度,火會從腎臟產生,當五臟的火都旺盛時,心火會自己燃燒起來。這些種種情況在各篇章中都有提及,而「發熱篇」則有更詳細的說明,仔細閱讀就可以了解。

人體不是寒就是熱,不是實就是虛。現在寒熱虛實都可能產生火,這麼說來,疾病大多與「火」有關,河間、丹溪的說法難道不正確嗎?而張景岳等人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極力批評,也太過分了。

有人說:「虛火既然不能用寒涼藥,只是有名無實的火,所以景岳等人直接說它不是火,你為什麼要批評他們呢?」我說:「虛火不能用寒涼,是指苦寒的藥物,如果使用甘寒的藥物,怎麼可以廢棄不用呢?虛火有兩種:一種可以用溫熱藥,像是內寒外熱、下寒上熱等症狀,可以說它不是火。另一種應該使用甘寒藥,像是腎水虛弱導致虛火上炎的症狀,可以說它不是實火,但如果直接說它不是火,合理嗎?至於像是痢疾、消渴、吞酸、蟲疳等病症,明明屬於熱,卻也一概認為不是火,甚至反說它是寒,真是分不清好壞了。他們認為一定要說它不是火,才能讓後人不敢用寒涼藥,卻不知道立論失當,反而引起後人的疑慮。現在就像一匹劣馬,駕車卻失敗了,大家都知道是劣馬的問題。如果直接說這是劣馬不能駕車,沒有人不相信。但是如果說它不是馬,而是鹿,誰會相信呢?不相信的話,就會有人繼續駕著它而失敗。所以說虛火不是火的說法,本來就會讓人不相信,而繼續用寒涼藥。不如保留虛火的說法,而說明它為什麼不能用寒涼藥的原因,這樣才能讓人相信。」

有人說,古代人的體質強壯,可以承受攻伐;現代人的體質虛弱,只能用溫補,這是錯誤的說法。丹溪和景岳的年代相差不過兩百多年,如果人的體質強弱差異這麼大,那麼再過數千年,人豈不是都要變成陰鬼了嗎?古代人說,勞累的人多火,和安靜的人不同;黑瘦的人多火,和肥胖白皙的人不同,這種說法才是很有道理的。

使用桂枝、附子來引火歸元,是針對下寒上熱的人而言。如果像腎水枯竭導致虛火上炎的症狀,上下都發熱,不知道用這種藥物要把火引到哪裡去。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用桂枝、附子,動不動就說是引火歸元,害死很多人,真是可悲!(詳細內容可參考八味丸的藥方註解。)

一般來說,疾病有形體的屬於「痰」,無形體的屬於「火」。像是紅腫、結塊,或痛或不痛,都是有形體的,屬於「痰」。(腫塊不痛不紅,是單純的痰;紅腫又痛,則是兼有火。)只有痛但不腫的,是無形體的,屬於「火」。(又說濕火會腫但不痛,燥火會痛但不腫,也是這個意思。)又說脹痛是濕火,筋脈收縮疼痛是燥火。(又說平時筋脈不收縮,偶爾伸直腳時會收縮,這是火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