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三·雜症 (4)
卷之三·雜症 (4)
1. 反胃噎膈
結,謂結熱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二便秘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經又曰:少陽所至為嘔湧,食不下。又云:肝移寒於心,為狂膈中。蓋陽氣與寒相搏,故膈食,中不通,非獨專於寒也。醫者不察,妄用熱藥,人言可下,退陽養陰,張眼吐舌,恐傷元氣。
惟劉河間三一承氣湯,(見大便不通。)獨超千古。假如久閟,慎勿陡攻,縱得攻開,必慮後患。宜先潤養,小作湯丸,累累加之,關扃自透。其或涎痰上阻,輕用酸苦微湧,因而治下,藥勢易行。設或不行,蜜、鹽下導,始終勾引,兩藥相通,結散陽消,飲食自下。一官病此十年,大便澀燥,小便黃赤,予以四生丸,下三十行,燥矢腸垢,何啻數升。
其人昏困一二日,頻以冰水呷之,漸投乳酪芝麻飲,數日外,大啜飲食而愈。有極力呌呼,氣喉損破,氣並胃管,(喉破,氣不能從喉管行,故從胃管行。)壅塞致吐,法在不治,牛喉管焙乾服之。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觀其口舌乾澀可知。
)食不得入也。
白話文:
反胃噎膈,指的是熱邪結聚。小腸熱結會使血脈乾燥,膀胱熱結會使津液枯竭,導致大小便不通暢。既然下路不通,氣機必然會向上逆行,所以食物難以嚥下。
《黃帝內經》又說:「少陽經所到的地方會出現嘔吐、食物難以下嚥。」又說:「肝臟將寒氣傳給心臟,會造成狂膈。」這是因為陽氣和寒氣互相搏鬥,所以會導致噎膈,腸胃不通,並非只有寒氣才會造成這種情況。醫生如果不仔細診斷,隨意使用熱性藥物,聽信別人說可以攻下,反而會損耗陽氣、滋養陰邪,導致病人眼球突出、吐舌,恐怕會傷害元氣。
只有劉河間的三一承氣湯(詳見「大便不通」篇)才能超越古人。假如是長期便秘,千萬不能猛烈攻下,即使攻下了,也要考慮到之後的隱憂。應該先滋潤腸道,小量地服用湯劑或丸劑,慢慢增加藥量,關隘自然會被打通。
如果是有痰涎向上阻礙,可以用酸苦味的藥物輕微地催吐,再治療便秘,藥效就容易發揮。如果還是不行,就用蜂蜜、鹽來導瀉,始終都要內外配合,兩種藥物協同作用,讓結聚消散、陽氣恢復,飲食自然就能下行。
曾經有個官員得了這個病十年,大便乾澀,小便黃赤,我給他服用了四生丸,排便三十多次,排出的乾燥大便和腸道污垢,恐怕有幾升之多。這個人昏迷了一兩天,我經常給他喝冰水,逐漸給他喝乳酪芝麻飲。幾天後,他就能大口吃飯,病就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用力呼喊,導致氣管損傷破裂,氣體跑到胃管裡(因為喉嚨破了,氣體不能從喉管走,只能從胃管走),造成阻塞而吐,這種情況屬於不治之症。可以用牛的氣管烘乾後服用。
經常喝酒的人容易得噎膈,尤其是喝熱酒的人更多,因為熱酒會傷害津液,造成咽喉管道乾燥(從他們的口舌乾燥情況就可以看出來),導致食物無法嚥下。
2. 霍亂
霍,言其手足之擾動,如揮霍也;亂,言其內之邪正變亂也。其證心腹卒痛,或吐或瀉,或吐瀉交作,甚則兩足轉筋,轉筋甚而從足入腹,或通身筋皆轉,舌卷囊縮者死。若無吐瀉,而止轉筋腹痛者,名乾霍亂,即俗所謂攪腸痧也。病由邪氣結滯中焦,阻隔上下,正氣不通。
上之陽氣不得下通於陰,則上壅,故吐。下之陰氣不得上通於陽,則下迫,故瀉也。(此言陽上陰下之阻隔也,亦有陰上陽下者,又有陰陽參錯,清濁邪正混淆,寒熱互爭,彼此拒格不通者,於是血氣營衛之行失次,彼順此逆,搏擊於中矣。)上吐下瀉,則中焦之邪得以分消,有不藥亦愈者。
若邪氣熾盛,吐瀉適足虛其正氣,邪愈結而不運矣。轉筋由筋中素蘊火邪,血液久虛所致,然未遽然也。若因霍亂吐瀉,頓亡津液,則血液之虛者愈虛。或不因吐瀉,而外冒風寒,腠理閉密,熱氣怫鬱激發,則火邪之烈者愈烈,(乾霍亂之轉筋,及尋常轉筋以此。)於是攣縮急痛,而不可忍矣。
觀其情形急暴,屬火無疑。或以為寒,謂寒則收引,不知收引特拘急牽強耳,與轉筋之攣痛異常者不同,烏可混哉。或疑轉筋多在足,明屬陰寒。蓋足居下部,屬陰多寒,又感風寒,筋脈收引勁急。霍亂不論寒證熱證,皆邪結中焦,陽氣不能下達,兩足必冷,故每轉筋。若果由火熱,則是筋皆轉矣,何獨足乎?此論足獨轉筋由於寒,亦有理,然謂一於寒,而中無火邪,則非矣。若無火邪,則陰凝而靜,斷無躁急轉戾之理。
且霍亂乃脾胃病,故足獨轉筋,不可謂必由於寒也。丹溪治遍身轉筋入肚,作極鹹鹽湯於槽中暖浸,以潤其燥。(血熱也,寒而勁急者,亦可用以軟堅。)治霍亂當審其為何邪。河間謂為熱甚所致,火性躁暴也。凡暴病暴死,皆屬於火也。《準繩》謂以脾濕為本,脾濕盛則亦鬱而生熱也。
張子和則以風濕熱三氣合而為邪,蓋脾濕土,為肝風木所克,(肝木清氣,為濕所遏,不得升,不升則濕愈不行,若受木克者然。)郁為熱而暴發,發則心火上炎,故吐,脾濕下流,故瀉也。王海藏亦謂,風濕熱與食相合為邪。《明理論》則謂他病霍亂,多由飲食所傷,若傷寒霍亂,則由邪入中焦,胃氣不和,因之陰陽痞隔而致。諸公之論,當兼採之,不可執一說以誤人也。
大抵夏秋之交,最多此證。蓋夏月人多食冷飲水,其寒濕之氣,與暑熱之氣,交摶胃中,是為寒熱不和,即無所郁遏,亦將久而病發。若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則閉滯不行,其發也暴矣。病之將作,必先腹中㽲痛,痛高近心則先吐,痛下近臍則先瀉。因冒風則惡風有汗,因冒寒則惡寒無汗,冒濕則身體重著,傷暑則心神煩躁。
白話文:
霍亂,說的是手腳的躁動,像是在揮霍一樣;亂,說的是體內的正邪之氣混亂。它的症狀是心腹突然疼痛,可能會嘔吐或腹瀉,或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嚴重時會兩腳抽筋,抽筋嚴重時會從腳部往腹部蔓延,甚至全身抽筋,舌頭捲起、陰囊收縮的人會死亡。如果沒有嘔吐腹瀉,只有抽筋腹痛,稱為「乾霍亂」,也就是俗稱的「絞腸痧」。病因是邪氣積聚在中焦,阻礙上下氣機流通,正氣無法順暢運行。
上部的陽氣無法向下到達陰部,就會往上壅塞,所以會嘔吐。下部的陰氣無法向上到達陽部,就會往下迫降,所以會腹瀉。(這是說陽氣上行、陰氣下行的阻礙,也有陰氣上行、陽氣下行的情況,還有陰陽錯亂、清濁邪正混雜、寒熱互相爭鬥、彼此阻礙不通的情況,這樣一來,體內的氣血營衛運行就會失常,彼方順行而此方逆行,在中焦互相搏擊。)如果上吐下瀉,中焦的邪氣就能夠分散消解,有些人即使不吃藥也能夠痊癒。
如果邪氣過於旺盛,嘔吐腹瀉反而會虛耗正氣,邪氣會更加凝結而不運行。抽筋是由於筋脈中本來就有火邪,加上血液長期虧虛所致,但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如果是因為霍亂導致嘔吐腹瀉,迅速喪失津液,那麼血液虧虛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或者不是因為嘔吐腹瀉,而是因為外感風寒,導致皮膚毛孔閉塞,熱氣鬱積爆發,那麼火邪會更加猛烈。(乾霍亂的抽筋,以及平常的抽筋都是這樣來的。)因此會發生痙攣收縮,疼痛難忍。
從病情來看,發病急而且劇烈,肯定是屬於火熱之邪。有些人認為是寒證,說寒邪會收縮牽引,卻不知道這種收縮只是一種拘急牽強的現象,與抽筋的痙攣疼痛是不同的,不可以混淆。有些人懷疑抽筋多發生在腳部,明顯屬於陰寒之證。腳位於下部,屬於陰,大多偏寒,又感受風寒,筋脈收縮就會變得僵硬。霍亂不論是寒證還是熱證,都是邪氣結聚在中焦,陽氣無法下達,兩腳必然會發冷,所以常常會抽筋。如果真的是因為火熱,那應該是全身抽筋,為什麼只有腳抽筋呢?這種認為只有腳抽筋是因為寒邪的說法,也有道理,但是如果認為一定是寒邪,而體內沒有火邪,那就錯了。如果沒有火邪,陰氣凝滯應該是安靜的,絕對不會有躁動急迫、抽筋的情形。
而且霍亂是脾胃的疾病,所以腳抽筋不能說一定是寒證引起的。丹溪治療全身抽筋到肚子裡的情況,用很鹹的鹽水浸泡在浴槽中,用來滋潤乾燥。(這是因為血熱的關係,如果是寒邪導致的僵硬抽筋,也可以用鹽水來軟化堅硬。)治療霍亂應該仔細辨別是什麼邪氣引起的。河間認為是熱邪過盛導致的,因為火性躁動暴烈。凡是突然發病、突然死亡的,都屬於火。朱丹溪認為霍亂是以脾濕為根本,脾濕盛則會鬱積而生熱。
張子和認為是風、濕、熱三氣結合而成的邪氣,因為脾濕屬於土,會被肝風的木所克制(肝木的清氣被濕氣阻礙,無法上升,不上升濕氣就會更加不行,就像受到木克制一樣),鬱積就會化熱而突然爆發,爆發時心火會上炎,所以會嘔吐,脾濕下流,所以會腹瀉。王海藏也認為,風、濕、熱與飲食結合而成了邪氣。《明理論》則認為其他疾病引起的霍亂,大多是因為飲食損傷造成的,如果是傷寒引起的霍亂,則是邪氣進入中焦,胃氣不和,導致陰陽阻隔而發病。各位的觀點都應該兼採,不能只執著於一種說法而誤導他人。
大致來說,夏秋之交最容易發生這種病。因為夏天人們大多吃冷飲,寒濕之氣與暑熱之氣在胃中交雜,形成寒熱不調,即使沒有鬱積阻礙,也會久而久之發病。如果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就會閉塞不通,發病就會很突然。在發病之前,一定會先腹中絞痛,如果疼痛靠近心臟,就會先嘔吐,如果疼痛靠近肚臍,就會先腹瀉。如果因為感受風邪,就會惡風有汗,如果因為感受寒邪,就會惡寒無汗,如果感受濕邪,就會身體沉重,如果因為中暑,就會心煩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