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四·雜症 (24)
卷之四·雜症 (24)
1. 脫肛
氣虛不能收者,宜補氣以升提之,血虛加血藥,寒者以香附、荊芥等分煎湯洗。若大腸受熱而突出者,朴硝煎湯洗之。腸風者,涼血清腸散。(虛寒者不痛,其脫而出、托而入必滑;實熱者必痛而腫,突而出、托而入必澀。)虛而挾熱者,槐花散、薄荷散。日久不愈,常宜服收腸養血和氣湯,更須澀之,龍骨散、澀腸散。
外用五倍末糝蕉葉上托之,數次即不復脫。生鐵三斤,水一斗,煮取五升洗,內服磁石散。一法,鱉頭燒灰塗。
白話文:
[脫肛]
對於因為氣力不足導致無法收縮的情況,應當補充氣力,提升身體機能。若是因血液不足導致的問題,則應加入一些補血的藥物。對於因寒冷導致的問題,可以使用香附、荊芥等量煎成的湯來清洗。
如果大腸受到熱氣影響而突出,可以使用朴硝煎成的湯來清洗。對於腸風的問題,則可使用涼血清腸散。
在虛弱但夾雜熱氣的情況下,可用槐花散或薄荷散。若長時間未能痊癒,應常服用收腸養血和氣湯,並且需要使用一些收斂的藥物,如龍骨散、澀腸散。
外用治療方面,可以將五倍子粉末撒在芭蕉葉上,然後用它來托起脫出的部位,多做幾次就能防止再次脫出。另一種方法是,用三斤生鐵與十鬥水一起煮,煮到剩五升後用來清洗,同時內服磁石散。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將鱉頭燒成灰後塗抹於患處。
2. 穀道癢痛
多因濕熱生蟲,欲作痔瘻。以雄黃入艾棉燒煙燻之,並納蜣螂丸。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去翅、足,炙為末,新牛糞五錢,肥羊肉一兩炒香,共為丸如棗肉大,炙令熱,新棉裹,納穀道中,半日莫吃飯,蟲即出,三五度瘥。杏仁搗膏敷。杵桃葉一斛蒸極熱,納小口器內,坐熏之,蟲即死。木鱉子肉四五枚,研如泥,沸湯沖洗,另用少許塗患處。
白話文:
[肛門瘙癢疼痛]
這大多是由於濕氣和熱氣導致生蟲,有形成痔瘡或瘺管的可能。可用雄黃加入艾草綿中燒製成煙進行薰治,同時使用蜣螂丸。
具體做法如下:在五月五日收集七隻蜣螂,去除翅膀和腳後烤乾研磨成粉末;取新鮮牛糞五錢,肥羊肉一兩炒至香,與蜣螂粉混合揉成丸狀,大小類似棗核,再加熱,用新棉布包裹,塞入肛門中,半日內不要進食,這樣蟲子就會被排出,重複此過程三到五次即可痊癒。此外,還可使用杏仁研磨成膏狀塗抹於患處。
另外,將一斛桃葉搗碎,蒸至極熱,放入口徑較小的容器中,坐下讓熱氣薰蒸,蟲子會因此死亡。
再者,取四到五枚木鱉子果肉,研磨成泥,用沸水沖洗,另外取少許塗抹於患處。
3. 怒
陽為陰閉不得伸則怒,如雷之奮於地也。震為雷,陽在陰下,陰雨則雷動。陰雨,以氣言之則寒也,以象言之則水也。水者,有形之物也。故人身陽氣,或為無形之寒氣所閉,或為有形之痰血所遏,皆不得伸而鬱為怒。《經》謂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則善怒是也。(東垣以食填太陰為木鬱,用吐以達之,亦此理也。
)陽氣主升,(屬肝膽,)故雷發於春。陽主舒,遇怫逆之事則不得舒而怒,亦郁遏之義也。怒而不得發者,發之。怒而屢得發者,平之。《經》曰:悲勝怒。
白話文:
[憤怒]
當身體的陽氣被陰氣封閉無法展現時,就會產生憤怒,就像地底下的雷電無法釋放一樣。震卦代表雷電,表示陽氣在陰氣之下,當陰氣(如雨水)過多時,雷電便會被觸發。若從氣的角度來看,陰雨就是寒冷;若從象徵的角度來看,陰雨就是水。水是具體的物質。
所以人體內的陽氣,可能被無形的寒氣封鎖,也可能被有形的痰或血液阻礙,無法自由展現,進而轉化為憤怒。《黃帝內經》中提到,當血液集中在上半身,氣則集中在下半身,這就是容易生氣的原因。(東垣先生認為,當食物堵塞了太陰經脈,導致肝氣鬱結,可用催吐法來疏通,也是同樣的道理。)
陽氣的本質是上升的(主要由肝膽主宰),所以雷電通常在春天出現。陽氣主導著舒展,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無法順利舒展時,就會生氣,這也是受到壓抑的意思。對於無法抒發的憤怒,應該設法讓它釋放;對於經常爆發的憤怒,應該尋求平息的方法。《黃帝內經》中提到,悲傷可以抑制憤怒。
4. 太息
《經》曰:憂思則心系急,急則氣道約,(約,結而不行也。憂思鬱結則氣不行,志為氣帥,自然而然,何必推說到心系急乎?此真形骸之論,後人之偽說耳。故太息以出之。舒之也。)氣盛而鬱則為怒,氣不盛而鬱則為太息。觀《經》謂膽病者,(氣不得升故為膽病。)善太息,口苦嘔汁可知。太息之與怒,同屬於郁矣。
白話文:
經典上曾提到:當一個人深陷憂慮和思考時,他的心臟活動會變得緊張,進而導致氣流通路受到限制。(這裏的"約"指的是氣流的阻塞,不能順暢流動。當一個人的憂慮和思緒過於糾結,氣流自然就無法順暢,意念引導氣流,這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何必一定要說到心臟活動緊張呢?這實在是過於表面的理解,應該是後人的誤解。所以,長嘆聲便因此而出,作為一種緩解方式。)當氣流旺盛但受阻時,就會表現為憤怒;而當氣流不旺盛卻受阻時,則表現為長嘆。
從經典中對膽病的描述,(因為氣流無法上升,所以形成膽病。)患者常常長嘆,口中有苦味,嘔吐黃綠色液體,我們可以明白。長嘆和憤怒,都屬於氣流受阻的情況。
5. 喜笑不休
笑由於喜,喜屬心,則笑亦屬心。《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即心火也,觀於火燔爍甚則鳴笑可知也。燭笑而光搖,人笑而氣浮。子和以燒鹽(滄鹽二兩,火燒通赤,放冷研細,河水煎服。)探吐熱痰,及黃連解毒湯而愈。水剋火,寒勝熱也。
白話文:
笑是由喜悅引起,而喜悅與心相關,所以笑也跟心有關。根據古籍記載:心藏著精神,當精神過剩時,就會不停的大笑。這裡所說的精神其實就是心火。從火勢旺盛時會發出聲響類比,可以理解心火旺盛時也會讓人發笑。就像蠟燭在搖晃時火焰會動,人在大笑時氣息也會浮動。
子和用燒鹽(即取滄鹽兩兩,經過大火燒至通紅,待冷卻後研磨成細末,再用河水煮來服用)來引發嘔吐,清除熱痰,以及使用黃連解毒湯治療,病情就能得到緩解。這就是利用水剋火,寒勝熱的原理。
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是在講述一種由心火旺盛導致不停大笑的病狀,並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6. 悲
悲屬肺,悲則氣降,肺主降,故屬肺也。仲景云:婦人臟躁,則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無故而哭,即本人亦不自知,故如鬼神所憑也。)小麥一升,大棗十枚,水煮服。子和診一婦人,問曰:娘子常欲痛哭為快否?婦人曰:然。子和曰:火灼肺金,金受屈制,無所投告,肺主悲,故欲痛哭也。投黃連解毒湯(見喜)而愈。
喻嘉言診姜宜人大腸血枯燥,曰:病中多哭泣否?曰:然。蓋大腸與肺為表裡,大腸燥則火熱干肺也。
白話文:
[悲]
悲這種情緒屬於肺部的影響,因為悲傷會導致氣息下降,而肺部負責氣息的下降功能,所以悲與肺相關。張仲景曾說,有些婦女會出現臟躁的症狀,突然感到悲傷想哭,就像被神靈附身一樣,(實際上是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哭,就像是被鬼神憑依一樣。)治療方法是用一小升的小麥,加上十顆大棗,用水煮來服用。李杲曾經診治過一個婦人,他問:你是否常常想要痛哭才覺得舒服?婦人回答:是的。李杲解釋:這是因為心火燒灼了肺金,肺金受到壓抑無法抒發,肺主悲,所以才會想要痛哭。他開了黃連解毒湯(在治療喜的情緒時也有提到)給她服用,病情就好轉了。
喻嘉言診斷姜宜人患有大腸血液乾燥,他問:你在生病期間有沒有經常哭泣?姜宜人回答:是的。這是因爲大腸和肺部是互為表裡的關係,大腸乾燥就會使肺部受到火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