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四·雜症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雜症 (3)

1.

脾開竅於口。胃筋脈夾口,胃經血氣少,兩吻多紋畫。大陽脈夾口,交人中。

口苦,心熱,黃連、生地、麥冬、丹皮必用。膽熱則膽汁上溢亦苦,柴胡、龍膽草、生甘草、棗仁、茯神、生地。口淡,胃熱,石斛、石膏、竹葉、青黛、濕盛加白朮、半夏、茯芩。又大瀉後多有口淡者,不可作熱治。口甘,脾熱,白芍、山梔、蘭草、花粉、黃連。口咸,腎熱,六味湯(見虛損)加玄參、知、柏。

口酸,肝熱,柴胡、黃連、膽草,逍遙散、越鞠丸。(並見郁。)口辛,肺熱,桔梗、山梔、黃芩、桑皮、二冬、沙參。

口常流涎,脾胃熱,津溢也,清胃散。(見齒。)亦有脾虛不攝者,六君子(見氣)加益智妙。亦有腎熱者,六味丸(見虛損)加知、柏。

口乾澀,火盛津虛,大忌五苓、星、半。五味為君,加二冬、白芍、生甘草、人參、烏梅。又用黃芩、葛根、(生津)防風、薄荷、(二味疎風。按風,即熱也。)栝蔞。(去痰不用星、半而用此,取潤惡燥也。)又生津方神效。

口瘡,熱與痰上盛也。口舌狀如無皮,曰口瘡;糜爛,曰口糜。實熱者可用寒涼,金花丸、涼膈散、(見發熱。)升麻飲之類。西瓜漿最妙,冬月西瓜皮燒灰,噙。黃連散去熱涎。亦有虛熱者,脾胃氣虛下陷,鬱而成火,上炎所致,補中益氣湯(見氣)。加竹葉、花粉。若下焦虛寒,逼其無根之火上炎者,八味丸引火歸元,外用生附子末,唾調塗足心。

若腎水虛火炎者,六味丸加知、柏。晡熱、夜熱,血虛也,八物(並見虛損)加丹皮、五味、麥冬。口破,色紅,腮舌腫,乾渴,涼膈散(見發熱)、赴筵散;色淡白,不渴,由思煩多醒少睡,虛火所發,滋陰四物湯、柳花散。口瘡連牙根爛痛,玄參散。久不愈,以五倍末擦之,使收斂。

鵝口,初生小兒滿口生白屑也,心脾熱所致。先用綿蘸水洗去,後用冰硼散吹之。內服涼膈散。口疳,多食肥甘,積熱所致,用口疳藥吹之。

口苦無皮,中氣虛熱,清熱補氣湯。

口臭,竹葉石膏湯(見煩躁)加減、甘露飲。(胃火之臭必穢濁,若臭而餿腐,則食停不化之臭,當辨。)口腥臭,肺熱也,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桔梗。

懸癰,生上齶,發紫泡者是。銀針挑破,吹口疳藥,碧丹(見咽喉)亦可。口菌,生牙肉上,隆起形如菌,紫黑,或生舌上,俱口疳藥吹,或用茄母蒂燒灰,鹽拌醋調,時擦。

白話文:

標題:[口腔問題]

內容:脾臟的功能反映在口腔。胃部的筋絡環繞口邊,如果胃經的血氣不足,會導致嘴角出現多紋。太陽脈(面部脈絡)環繞口部,並穿過人中穴。

如果口中有苦味,可能是心臟過熱,治療時應使用黃連、生地、麥冬和牡丹皮。膽囊過熱,膽汁上溢也會導致口苦,治療時應使用柴胡、龍膽草、生甘草、酸棗仁、茯神和生地。如果口中味道清淡,可能是胃熱,治療時應使用石斛、石膏、竹葉、青黛,濕氣過重時還需加入白朮、半夏和茯苓。大瀉後口中味道清淡的情況,不能單純認為是熱症。口中味道甘甜,可能是脾臟過熱,治療時應使用白芍、山梔、蘭草、花粉和黃連。口中味道鹹,可能是腎臟過熱,治療時應使用六味湯(詳見虛弱損傷部分)並加入玄參和知母。

口中味道酸,可能是肝臟過熱,治療時應使用柴胡、黃連、膽草,逍遙散和越鞠丸(詳見抑鬱部分)。口中味道辛辣,可能是肺臟過熱,治療時應使用桔梗、山梔、黃芩、桑白皮、二冬和沙參。

如果經常口角流口水,可能是脾胃過熱,導致津液溢出,治療時應使用清胃散(詳見牙齒部分)。也有脾虛無法控制口水的情況,治療時應使用六君子湯(詳見氣血部分)並加入益智。也有腎臟過熱的情況,治療時應使用六味丸(詳見虛弱損傷部分)並加入知母和黃柏。

如果口中經常乾澀,可能是火氣旺盛且津液虛弱,治療時應避免使用五苓散、星砂和半夏。以五味子作為主要成分,並加入二冬、白芍、生甘草、人參和烏梅。也可以使用黃芩、葛根(促進唾液分泌)、防風和薄荷(疏風,風即是熱)。瓜蔞(去除痰液,不使用星砂和半夏而使用這個,因為它具有潤澤性質而非乾燥性質)。另一個促進唾液分泌的配方效果非常好。

口腔潰瘍,通常是熱氣和痰液上升過多造成的。如果口腔和舌頭看起來像沒有皮膚,稱為口腔潰瘍;如果糜爛,稱為口腔糜爛。如果是實質性的熱氣,可以使用寒涼的治療方法,例如金花丸、涼膈散(詳見發熱部分)和升麻飲等。西瓜汁是最妙的治療方法,冬天可以使用燒成灰的西瓜皮含在口中。黃連散可以去除熱涎。也有虛弱的熱氣情況,通常是脾胃氣虛導致的火氣上升,治療時應使用補中益氣湯(詳見氣血部分),並加入竹葉和花粉。如果下焦虛寒導致無根之火上升,治療時應使用八味丸將火氣引回原位,外用生附子末,唾液調和塗抹在腳底。

如果腎臟水虛導致火氣上升,治療時應使用六味丸並加入知母和黃柏。晡熱(下午熱)、夜熱(夜晚熱),通常是由於血液虛弱,治療時應使用八物湯(詳見虛弱損傷部分)並加入牡丹皮、五味子和麥冬。口腔破裂,顏色鮮紅,腮幫和舌頭腫脹,乾渴,治療時應使用涼膈散(詳見發熱部分)和赴筵散;如果顏色淡白,不渴,通常是由於思考煩惱多且睡眠不足,虛弱的火氣導致,治療時應使用滋陰四物湯和柳花散。如果口腔潰瘍連到牙根疼痛,治療時應使用玄參散。如果長時間未痊癒,可以用五倍子末擦拭,以促進收斂。

鵝口,新生兒口中長滿白色屑片,通常是由於心臟和脾臟過熱導致。首先應用棉布蘸水清洗,然後使用冰硼散吹拂。內部服用涼膈散。口腔疳病,通常是因為食用過多肥甘食物,導致熱氣積聚,治療時應使用口腔疳病藥物吹拂。

口中無皮且苦味,通常是中氣虛弱和熱氣,治療時應使用清熱補氣湯。

口中臭味,應使用竹葉石膏湯(詳見煩躁部分)進行調整,或使用甘露飲(胃火引起的臭味通常混濁,如果臭味像是酸腐的食物,則是食物無法消化的臭味,需要區分)。口中腥臭,通常是肺臟過熱,治療時應使用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知母、五味子、麥門冬和桔梗。

懸癰,生於上顎,形成紫色泡泡,應用銀針挑破,吹拂口腔疳病藥物,也可以使用碧丹(詳見咽喉部分)。口菌,生於牙肉上,形狀像菌類,呈紫黑色,或生於舌上,均應使用口腔疳病藥物吹拂,或使用茄子蒂燒成灰,與鹽和醋調和,定期擦拭。

2.

脾之榮,在唇四白。胃脈環唇。肝脈環唇內。三經熱盛則唇紅甚,寒則青黑,氣血兩虛則黃白,血液虛熱則乾燥,燥甚則裂,風動則瞤。(唇動不止也。)驗臟腑之寒熱,莫便於此。

唇乾,生地、麥冬、山藥、當歸、白芍、人參、蜜。冬月唇乾折裂血出,用桃仁搗,豬脂調塗。唇裂,石膏、黃連、當歸、生地、石斛、竹茹、生甘草、蜜。風熱者,白芷、升麻、防風、黃芩、甘草。唇瞤,柴胡、防風、荊芥、山梔、生甘草、當歸、赤小豆、薏苡。唇青黑,理中湯(見中風)。

唇繭,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亦有唇下腫如黑棗者。亦有不腫,縮緊小,起白皮者,名緊繭。皆燥熱所致,治須潤燥、清火、消風,大概以養血為要。腎虛者,內熱口乾,吐痰體瘦,濟陰地黃丸;肝火,柴胡清肝散;胃火,清胃散(見齒);脾經風濕,瀉黃飲子。唇瘡,蟲食喉則上唇瘡,聲啞;食肛則下唇瘡,咽乾,黃連、犀角、烏梅、木香、雄黃、桃仁,煎服。亦有氣鬱生瘡,甑上滴下汗,傳之如神,白荷花瓣貼之亦效。

小兒燕口瘡,燕窠土擦,發灰擦,並效。大抵唇、口、舌諸瘡,暴發赤腫痛者,多實熱,涼膈散(見發熱)、梔子金花湯可用。若日久色淡瘡白,時痛時否,多屬虛熱,清心蓮子飲(見赤白濁)、四物湯(見血)加知、柏、丹皮,少佐肉桂,補中兼清可也。若服涼藥久不愈者,以七味地黃湯(見虛損)冷服,引火歸元,甚則加附子。

白話文:

【嘴脣】

嘴脣的健康反映的是脾臟的狀況,而胃部和肝臟的經脈都環繞著嘴脣。當這三個部位熱氣過盛時,嘴脣會變得非常紅;如果受寒,則會變成青黑色;若氣血雙虛,嘴脣則呈現黃白色;血液虛熱,嘴脣會變得乾燥;極度乾燥的話,嘴脣甚至會開裂;受風影響,嘴脣還會顫抖不停。

嘴脣乾燥,可以使用生地、麥冬、山藥、當歸、白芍、人參、蜂蜜等來治療。冬天嘴脣乾裂出血,可以用桃仁研磨後,與豬油混合塗抹。對於嘴脣開裂的情況,可以使用石膏、黃連、當歸、生地、石斛、竹茹、生甘草、蜂蜜等。若是因風熱導致,則應使用白芷、升麻、防風、黃芩、甘草等。嘴脣顫抖,可以使用柴胡、防風、荊芥、山梔、生甘草、當歸、赤小豆、薏苡仁等。嘴脣青黑,則應使用理中湯。

嘴脣出現像蠶繭一樣的皺紋,稱為脣繭,有的會腫脹如黑棗,有的雖不腫脹但緊縮,出現白皮,稱為緊繭。這些都是由燥熱導致,治療需潤燥、清火、消風,重點是滋養血液。若是腎虛,內熱口乾,體形消瘦,可用濟陰地黃丸;肝火旺盛,可用柴胡清肝散;胃火旺盛,可用清胃散;脾經風濕,可用瀉黃飲子。嘴脣長瘡,若是蟲咬導致,上脣長瘡聲音沙啞,下脣長瘡咽喉乾燥,可用黃連、犀角、烏梅、木香、雄黃、桃仁煎服。也有因情緒鬱悶而生瘡,可用蒸籠上滴下的汗水,或白荷花瓣敷貼。

對於兒童的燕口瘡,可用燕窩土擦拭,或是髮灰擦拭,都有療效。大體上,嘴脣、口腔、舌頭的各種瘡,突然爆發且紅腫疼痛,多屬實熱,可用涼膈散或梔子金花湯。若是久病顏色淡白,時痛時不痛,多屬虛熱,可用清心蓮子飲或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牡丹皮,少許肉桂,既能補中也能清熱。若是服用寒涼藥物久久不愈,可用七味地黃湯冷服,引火歸元,必要時可加入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