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四·雜症 (4)
卷之四·雜症 (4)
1. 齒
(取牙)
男子八歲腎氣實而生齒,三八而真牙生,五八則齒槁,八八而齒去矣。女子亦然,以七為數。蓋腎主骨,齒乃骨之餘,髓之所養,故隨天癸為盛衰。又胃經之支者,入於上齒;大腸經之支者,入於下齒。故腎髓足、腸胃實則齒堅牢,虛則齒搖動。齒痛者,皆齒之根肉痛也,由風熱濕之邪入聚為液、為涎,與齒間之氣血相搏擊而痛。
濕熱盛則痛且腫,風熱盛則痛而不甚腫。又濕熱生蟲,蝕其牙根,則亦痛。又風熱盛,搏擊於血則血出,甚則氣血腐化為膿,出臭汁,名齒齲。齦肉消蝕則齒根露而挺出,名齒挺。腎熱則齒色黑而槁,腎竭則面亦黑。
齒痛,腎虛無熱者,但搖動不痛。痛必因風火與蟲。風有外風,有內風,內風即熱氣,外風則外感之風寒也。內有火,為外風所鬱則益烈,故痛甚。亦有頭腦感受風寒,腦痛連齒者,羌活附子湯發散之,此腎經虛而犯風寒也。齒屬腎,腦亦屬腎,寒邪犯腎為傷根本,宜急治,緩則不救,(真頭痛者必死,是也。
)白芷散亦可。此證必喜熱,齒亦不腫、不蛀,蓋暴病也,與素病齒者異。若不連腦,止連頭項者,乃外風鬱熱於內也,立效散。濕熱甚而痛者,承氣湯(見大便不通)下之;輕者,清胃散。六鬱而痛者,越鞠丸。(見郁。)風熱而痛者,獨活散,不愈,茵陳散。中氣虛而痛,(清陽不升而濁火上炎也。
)補中益氣湯。(見氣。此證多有齒縫脹不能嚼者。)腎經虛熱者,六味丸。(見虛損。)諸證未能細辨,且與消風散(見頭痛。)揩抹。又並宜香附(炒黑)。三分,炒鹽一分,研擦。又石膏、胡椒為末擦,立愈。牙痛用清涼藥反甚者,從治之,蓽茇、川椒、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為末擦,則熱散而不郁。
得熱則痛,得涼則止,常欲吸冷風者,以黃連、梧桐律之苦寒,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治其濕熱,更以升麻引入胃經,以羊角灰引入腎經,加麝香少許為末擦。又以調胃承氣湯(見大便不通)去芒硝加黃連,下三五次。胃熱致痛不可忍,連頭腦,滿面發熱大痛,其齒喜寒惡熱,清胃散。
亦有得寒而反痛者,熱被郁也;亦有惡風寒者,熱已為風寒所郁故惡也,金沸草散(見咳嗽。)齒縫有紅肉努出者,消風散(見頭痛),臨臥茶點服。仍入荊、防、白芷、蜂房之屬煎,頻漱口。亦有寒熱並惡者,寒熱之邪混雜作痛也,宜當歸龍膽散、益智木律散。惡寒之情多於惡熱者,寒多熱少也,草豆蔻散。
惡熱之情多於惡寒者,熱多寒少也,立效散、麝香散。上牙疼,升麻散,惡熱者,灸足三里。下牙疼,白芷散,惡寒者,灸三間。腎虛牙浮長,動搖欲脫而痛者,六味丸、八味丸、(並見虛損。)黑錫丹(見呃逆。)擇用。齒長漸至難食,名髓溢。蓋腎水不藏而浮泛之故,白朮煎湯漱服。
白話文:
牙齒
男子在八歲時腎氣開始充實,長出牙齒;二十四歲時恆牙長齊;四十歲時牙齒開始衰弱;六十四歲時牙齒就會脫落。女子也是這樣,只是以七為計算單位。腎臟主管骨骼,牙齒是骨骼的餘部,靠骨髓來滋養,所以牙齒的生長、衰敗隨著腎氣的盛衰而變化。另外,胃經的分支進入上牙,大腸經的分支進入下牙。因此,腎髓充足、腸胃功能強健,牙齒就堅固牢靠,反之則會鬆動。牙痛都是牙根部位的肉在痛,這是由於風熱濕等邪氣侵入,在牙根處聚集形成液體或痰,與牙齒間的氣血相互搏擊而產生疼痛。
濕熱過盛時,會牙痛並伴隨腫脹;風熱過盛時,會牙痛但腫脹不嚴重。另外,濕熱還會滋生蛀蟲,啃食牙根,也會導致疼痛。風熱過盛,與血相搏擊則會出血,嚴重時氣血腐敗化膿,流出臭汁,這就是蛀牙。牙齦萎縮,導致牙根外露並向上挺出,稱為牙齒挺出。腎臟有熱,牙齒會變黑而乾枯;腎氣衰竭時,臉色也會發黑。
牙痛,若是腎虛且無熱象,則只會牙齒鬆動而不痛。牙痛必定是因風、火或蛀蟲引起。風有外風和內風,內風就是熱氣,外風則是從外面感受的風寒。體內有火,若被外風鬱積,火勢會更旺,所以疼痛會更加劇烈。也有可能是頭部感受風寒,導致頭痛連帶牙痛的,可以使用羌活附子湯來發散風寒。這是因為腎經虛弱,被風寒侵襲所致。牙齒歸屬於腎,頭腦也歸屬於腎,寒邪侵犯腎臟會傷及根本,應該及時治療,否則會難以救治(真正的頭痛必然會導致死亡,就是這個道理)。
也可以用白芷散。這種情況的人通常會喜歡溫熱,牙齒也不會腫脹、蛀蝕,這屬於急病,和本來就有牙齒問題的人不同。如果牙痛沒有連帶頭痛,只是連帶頭頸疼痛,則是外來的風邪鬱積在體內化熱所致,可以使用立效散。濕熱嚴重而導致牙痛的,可以用承氣湯(詳見大便不通)來瀉下;症狀較輕的,則用清胃散。因六鬱而牙痛的,可以使用越鞠丸。(詳見鬱證)。因風熱而牙痛的,可以使用獨活散,若效果不佳,則使用茵陳散。中氣虛弱導致的牙痛(因清陽無法上升,濁火上炎),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詳見氣虛。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牙齒縫隙脹痛,無法咀嚼食物)。因腎經虛熱導致牙痛的,可以使用六味丸。(詳見虛損)。若無法仔細辨別具體證型,可以先用消風散(詳見頭痛)來塗抹。同時,還可以配合香附(炒黑)三分,炒鹽一分,研磨後擦拭牙齒。或者用石膏、胡椒研磨成末擦拭,效果很好。如果牙痛使用清涼藥反而加重,則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用蓽茇、川椒、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研磨成末擦拭,這樣就能使熱邪散開而不鬱積。
若遇到熱就疼痛,遇到涼就緩解,經常想吸冷風的,可以用黃連、梧桐樹皮的苦寒之性,加上薄荷葉、荊芥穗的辛涼之性,來治療濕熱。再用升麻引導藥力進入胃經,羊角灰引導藥力進入腎經,加入少量麝香研磨成末擦拭。也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詳見大便不通)去除芒硝,加入黃連,服用三到五次。若胃熱導致牙痛難以忍受,甚至連帶頭部和面部發熱,牙齒喜歡寒冷而厭惡溫熱的,可以使用清胃散。
也有遇到寒冷反而疼痛的,這是因為熱邪被寒邪鬱積的緣故;也有厭惡風寒的,這是因為熱邪已經被風寒鬱積了,可以使用金沸草散(詳見咳嗽)。如果牙縫有紅肉突出的,可以使用消風散(詳見頭痛),在睡前像喝茶一樣服用,並且用荊芥、防風、白芷、蜂房等煎水,頻繁漱口。也有寒熱並惡的,這是因為寒熱之邪混雜導致的疼痛,應該使用當歸龍膽散、益智木律散。如果惡寒的情況多於惡熱,說明寒邪多而熱邪少,可以使用草豆蔻散。如果惡熱的情況多於惡寒,說明熱邪多而寒邪少,可以使用立效散、麝香散。上牙疼痛的,可以使用升麻散,若是惡熱的,可以針灸足三里穴。下牙疼痛的,可以使用白芷散,若是惡寒的,可以針灸三間穴。若是腎虛導致牙齒浮長、鬆動欲脫且疼痛的,可以使用六味丸、八味丸(都詳見虛損)、黑錫丹(詳見呃逆)等,根據情況選擇使用。牙齒逐漸變長,以至於難以進食,這種情況叫做髓溢,是腎水不能藏納而浮泛的緣故,可以使用白朮煎湯漱口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