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3)
卷之六·諸方(上) (3)
1. 加減息賁丸
川烏,乾薑,白豆蔻,桔梗(各一錢),紫菀,厚朴,川椒(炒去汗),天門冬(去心),京三稜,茯苓(各一錢半),人參,桂枝(各二錢),陳皮(八錢),黃連(一兩三錢),巴豆霜(四分),紅花(少許)青皮(七分),上為末,湯泡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為度,再從二丸加服。
煎生薑湯送下,食前忌酒、濕、面、腥、辣、冷物。
白話文:
【加減息賁丸】
藥材成分:川烏、乾薑、白豆蔻、桔梗(每種一錢)、紫菀、厚朴、川椒(炒製後去除多餘水分,一錢半)、天門冬(去心,一錢半)、京三稜、茯苓(每種一錢半)、人參、桂枝(每種二錢)、陳皮(八錢)、黃連(一兩三錢)、巴豆霜(四分)、紅花(少量)、青皮(七分)。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熱水浸泡過的蒸餅和藥粉搓揉成丸,丸子大小約等於梧桐子。
服用方法:初次服用時,先吃兩顆丸子;第一天後,每天增加一顆;第二天後,每天增加兩顆,直到排便稍微偏稀時停止加量,然後再次從兩顆開始服用。
送服方式:服用時需以新鮮薑片煮的湯一同吞服。
飲食禁忌:飯前不可飲酒,避免食用濕性食物、麵食、腥味食物、辛辣食物以及冰冷的食物。
2. 《三因》息賁湯
半夏(湯泡),桂心,人參(去蘆),吳茱萸(湯泡),桑白皮(炙),葶藶,炙甘草(各二錢半),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前服。
白話文:
【《三因》息賁湯】
半夏(先用熱水浸泡過)、桂心、人參(已去除根部)、吳茱萸(也用熱水浸泡過)、桑白皮(經過烤炙)、葶藶子、炙甘草(以上每種藥材都取二錢半)。將這些藥材配成一劑藥。使用兩杯水來煎煮,加入生薑五片以及紅棗兩枚,濃縮至一杯藥汁後,在飯前服用。
注:古代的「錢」爲重量單位,現代一般轉換爲克數;「鍾」在古代爲容量單位,可理解爲碗或杯。具體轉換比例需要根據實際藥房和醫師指導進行調整。
3. 痞氣丸
厚朴(制,半兩),黃連(去須,八錢),吳茱萸(洗,三錢),黃芩,白朮(各二錢),茵陳(酒製,炒),縮砂仁,乾薑(炮,各一錢半),白茯苓(另為末),人參,澤瀉(各一錢),川烏(炮,去皮臍),川椒(各五錢),巴豆霜(另研),桂(各四分),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研為末旋入外,余藥同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
淡甘草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白話文:
【痞氣丸】
藥材成分如下:厚朴(已處理過的,約15克),黃連(去除鬚根,約24克),吳茱萸(清洗過,約9克),黃芩,白朮(各約6克),茵陳(用酒處理過並炒過),縮砂仁,乾薑(烘焙過,各約4.5克),白茯苓(需單獨研磨成粉末),人參,澤瀉(各約3克),川烏(烘焙過,去皮和蒂部),川椒(各約15克),巴豆霜(需單獨研磨),桂(各約1.2克)。
除了白茯苓與巴豆霜需單獨研磨成粉末後再加入外,其餘藥材均應研磨成細粉末,再加入煉製的蜂蜜揉成如桐子大小的丸狀。
初次服用時,先服兩顆,之後每天增加一顆,第二天增加兩顆,逐漸增加到排便稍顯稀溏,然後再回到兩顆開始逐漸增加。
服用時,應配以淡甘草湯,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循環此法,當症狀減少超過一半時,就不要再繼續服用。
4. 加減痞氣丸
厚朴(一錢),黃芩(酒製),黃連(酒製),益智仁,當歸尾,橘皮(去白),附子(各三分),半夏(五分)吳茱萸,青皮,澤瀉,茯苓,神麯(炒),廣朮,昆布,熟地黃,人參,甘草,巴豆,霜,葛根(各二分),紅花(半分),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依前服法。
白話文:
【加減痞氣丸】
藥材成分包含:厚朴(用量約一錢),經酒製處理的黃芩和黃連,益智仁,當歸尾,已去除白色的橘皮,附子(各用量約三分),半夏(用量約五分),吳茱萸,青皮,澤瀉,茯苓,炒過的神麯,廣朮,昆布,熟地黃,人參,甘草,巴豆,霜,葛根(各用量約二分),以及紅花(用量約半分)。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後,使用蒸餅作為黏合劑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依照先前的服用方法進行服用。
5. 《三因》痞氣丸
赤石脂(火煅醋淬),川椒(炒去汗),乾薑(炮,各二兩),桂心,附子(各半兩,炮),大烏頭(炮,去皮臍,二錢半),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食遠,米湯下。
白話文:
【《三因》痞氣丸】
成分包括:赤石脂(經過火燒煅燒後用醋淬過)、川椒(炒過去除水分)、乾薑(炮製過,各二兩)、桂心、附子(各半兩,炮製過)、大烏頭(炮製過,去掉外皮和頂部,二錢半)。以上成分研磨成細粉,使用熬煉過的蜂蜜和成丸狀,大小像梧桐樹的種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五十粒,飯後一段時間服用,用米湯送服。
6. 奔豚丸
厚朴(薑製,七錢),黃連(炒,五錢),苦楝子(酒煮,三錢),白茯苓(另末),澤瀉,菖蒲(各二錢),玄胡索(一錢半),附子(去臍皮),全蠍,獨活(各一錢),川烏頭(炮),丁香(各五分),巴豆霜(四分),肉桂(二分),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為末旋入外,余藥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
淡鹽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一兩二錢。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存性牡蠣三錢,疝、帶下勿加。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病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積皆然。如服藥人覺熱,加黃連。如服藥人氣短,加厚朴。
如服藥人氣悶亂,減桂。
白話文:
【奔豚丸】
配方如下:厚朴(用薑處理過的,約28公克)、黃連(炒過的,約20公克)、苦楝子(酒煮過的,約12公克)、白茯苓(另外研磨成粉末)、澤瀉、菖蒲(各約8公克)、玄胡索(約7.5公克)、附子(去心去皮)、全蠍、獨活(各約4公克)、川烏頭(炮製過的)、丁香(各約2.5公克)、巴豆霜(約1.6公克)、肉桂(約1公克)。除了巴豆霜和茯苓需單獨研磨成粉最後加入之外,其餘藥材均研磨成細粉,再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開始服用時每日兩粒,隔天加服一粒,第三天再加服兩粒,逐漸增加至有輕微腹瀉現象,然後再次從每日兩粒開始加服。
藥丸應以淡鹽水吞服,飯後一段時間服用。循環往復,如果積聚症狀減輕超過一半,就停止服藥。秋冬時節,厚朴可多加半兩,即總量為40公克。若積聚症狀較嚴重,可於藥方中加煅牡蠣3錢,但若有疝氣或帶下問題則不適用此法。若腹部或半腹積聚,應先判斷病因,先服用對應臟腑的藥物,其他病症自然會好轉,這就是治本的方法,其他積聚症狀亦同理。
若服藥者感到燥熱,可增黃連的用量。若服藥者呼吸困難,可增厚朴的用量。
若服藥者感到胸悶,應減少肉桂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