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四·雜症 (20)
卷之四·雜症 (20)
1. 陰痿
陽動則舉,險靜則痿,雖無欲亦然,(觀小兒子夜䘒作可知。)況有心者乎?然而不舉者,則氣不從心也。其故有六:一則天稟使然,而不可強者也。一則有所恐懼,而氣餒也。一則神搖火飛,氣上不下也。此皆無病之人也。一則濕熱太盛,下注宗筋,弛縱不收也。一則耗散過度,命門火虛也。
一則腎水虛衰熱盛,壯火食氣也。(薛立齋所謂如木得露則森立,遇酷暑則痿瘁也。蓋水火和平則舉,有水無火,有火無水,及水火淫盛為濕熱者,亦不舉也,參痿門自明。)此有病之人也。火虛者,附桂八味丸;水虛者,知柏八味丸。(並見虛損。)濕熱,固真湯、柴胡勝濕湯。
(其證多有陰汗臊臭,兩股熱者。或反冷,陰頭兩丸如冰者,不可誤認為寒,蓋濕熱在臟腑,熱親上而濕流下,故證如此也。)火上炎不下交者,降之。恐懼者,鎮之。
白話文:
[陰痿]
男人在生理反應時會勃起,而在平靜狀態下則會萎軟,這即便是沒有性慾也會發生(觀察小男孩夜晚的自然反應便可明白)。更何況是有意圖的人呢?然而,若無法勃起,那可能是因為氣血無法順應心意。原因大概有六種:
一是天生如此,無法強求。二是因恐懼或緊張,導致氣勢受挫。三是精神過於亢奮,氣血向上飄散,無法下降。以上這些都是身體健康的人可能遇到的情況。
四是濕熱過盛,影響到生殖器官,使其鬆弛無法收縮。五是過度消耗,導致生命活力虛弱。六是腎功能虛弱,熱量過高,導致氣血被大量消耗。
(薛立齋所言,如同樹木得到露水則挺拔生長,遇到酷熱則枯萎。當水火平衡,則可正常勃起;若有水無火,或有火無水,甚至水火過盛形成濕熱,同樣無法勃起,參考相關醫學知識可進一步理解。)這是身體有疾病的人會遇到的情況。
對於火氣虛弱的人,可用附桂八味丸;腎水虛弱的人,則用知柏八味丸。(詳見虛損篇)濕熱過重,可使用固真湯、柴胡勝濕湯。
(這種情況常伴有下體汗濕且有異味,雙腿發熱的症狀。或者相反,感覺冰冷,下體兩側像冰塊一樣,不要誤以為是寒冷。這是因為濕熱存在於內臟,熱氣向上,濕氣向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症狀。)對於火氣向上飄散,無法下降的情況,需進行調節。對於因恐懼導致的問題,則需進行安撫。
2. 陰縮隊縱
陰受寒則縮,受熱則縱。(傷寒囊縮,陰證固有之,熱證亦有,以熱灼筋燥故縮也。但以平人論,則縮必因寒,觀夏月囊軟縱,冬月囊硬縮可知矣。)丹溪治鮑姓,莖挺長腫痿,皮拓濕潤,磨股不能行,兩脅氣上,手足倦弱,以小柴胡(見寒熱)加黃連大劑,行其濕熱,略加黃柏,以降其逆上之氣,挺腫收減。但有堅塊未消,又以青皮為君,佐以散風之藥末服,外以絲瓜汁調五倍末敷之,愈。
濕熱腫挺,朴硝、荊芥煎湯浸洗。甚者,三一承氣湯(見大便不通)下之。
白話文:
【陰縮與陰縱】
當陰部受到寒冷影響時,會產生收縮現象;而當受到熱影響時,則會變得鬆弛。在感冒時陰囊收縮,這確實是陰寒證狀的一種表現,但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熱證中,這是因為高溫使肌肉組織乾燥而產生的收縮。然而,若以一般情況來看,收縮通常是因為寒冷所導致的。從夏季時陰囊較鬆弛,冬季時陰囊較緊縮的現象就可以理解。
丹溪曾經治療過一個姓鮑的病人,他的下體持續腫脹且無力,皮膚濕潤,摩擦大腿到無法行走,兩側肋骨下方的氣息上衝,手腳疲倦無力。丹溪使用了大量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寒熱交錯)並加入黃連,以去除他體內的濕熱,稍微加入些許黃柏,以抑制他體內上衝的氣息。這樣治療後,下體的腫脹和僵硬都有所改善。但還有些堅硬的塊狀物尚未消除,於是改用青皮作為主藥,輔以一些能散發風邪的藥物末服用,同時在外部以絲瓜汁調和五倍子粉末敷用,最後病癒。
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腫脹,可以使用朴硝和荊芥煎煮的湯水浸泡清洗。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使用三一承氣湯(用於治療大便不通)進行排便治療。
3. 疝
睪丸連小腹急痛,曰疝。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小腹、陰囊、睪丸皆肝經部分,蓋肝經筋脈環陰器而上抵小腹也。故張子和謂此為肝經之病,肝主筋,睪丸非肝筋,環引與玉莖,無由伸縮《經》謂: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又言:足厥陰之別曰蠡溝,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睪腫卒疝。
可見矣。俗稱膀胱冷,或曰腎冷,(腎氣通於外腎,膀胱系與睪丸系會也。)或曰小腸氣,皆非也。膀胱為水府,小腸為水道,專主滲泄通流,腎統二水,皆與筋無涉。雖《經》有言邪在小腸,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平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臁以去之。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陰以下之,乃知疝必關於厥陰無疑。
又謂:三陽(膀胱經)。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厥陰部分乃為疝也。又言:脾風傳腎,病名曰疝瘕,小腹冤熱而痛,出白,(精濁也。風者熱也,精得濕熱為敗濁。)一名曰蠱。(強中入房,女所惑也。)曰風,則屬之肝木可知矣。(以上言疝非膀胱、腎、小腸之病。
)又云:厥陰滑為狐風疝,(滑為陽邪,熱則生風也。)少陰滑為肺風疝,(心火乘肺。)太陰滑為脾風疝,陽明滑為心風疝,(金燥則熱,熱屬心也。)太陽滑為腎風疝,(膀胱與腎為表裡也。)少陽滑為肝風疝。皆言風者,厥陰木氣之所主也。又云:心脈滑為心疝,肝脈腎脈滑甚為癃㿉。
亦以滑為疝也。(意謂上條言滑乃風疝之脈,則此條之滑亦為風脈可知也。)又云:脈大急則為疝,心脈滑搏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搏急非肝邪而何?又云: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為沖疝。蓋足厥陰與衝任督俱會於前陰也,然則疝為肝病,豈不明哉?(以上言諸經之疝,皆歸於肝也。)按子和以疝病屬肝部分,甚是。
然各臟腑經脈相通,有由肝經自病者,則亦有由諸經之病傳注者,其論中所舉已自可見。況《經》又有云: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腎下則腰尻病,不可以俯仰,為狐疝。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曰厥疝。其詞不一而足,此當細察。蓋肝經為朝宗之地,(少陰、太陰、陽明、少陽、太陽諸經,亦會於小腹前陰。)各經為發源之區,源流並究可耳。再按張子和以疝屬之肝,趙以德則又屬之任脈,謂衝任二脈起於胞中,諸經皆受氣於此,因以海名之。二脈通,則陽氣下降,陰氣上行,塞則陽壅於上,陰結於下。
白話文:
睪丸連帶小腹突然劇烈疼痛,這種情況稱為疝氣。有的沒有明顯的徵兆或聲音,有的則像瓜一樣腫大,有的則像青蛙叫一樣發出聲響。小腹、陰囊、睪丸都屬於肝經所經過的部位,因為肝經的筋脈環繞著陰器向上延伸至小腹。所以張子和認為這是一種肝經的疾病。肝主筋,睪丸並非肝筋,卻環繞牽引著陰莖,無法自由伸縮。《黃帝內經》說:足厥陰肝經的筋脈會聚於陰器,受寒就會導致陰莖縮入,受熱則會導致陰莖鬆弛挺立而無法收回。又說:足厥陰肝經的分支稱為蠡溝,沿著小腿向上經過睪丸,最後連結到陰莖,這種病症會導致氣逆、睪丸腫脹,突然發生疝氣。由此可見,民間俗稱的膀胱冷,或是腎冷(因為腎氣通於外腎,膀胱和睪丸的系統相連),又或是小腸氣,其實都是不對的。膀胱是儲存水液的器官,小腸是運送水液的通道,專門負責滲透和排泄,腎臟則統管二水,這些都與筋沒有關係。雖然《黃帝內經》有說邪氣在小腸,連帶著睪丸的系統,屬於脊椎,貫穿肝肺,連結心系,氣盛時會逆行而上衝擊腸胃,熏蒸肝臟,散佈到肓部,結聚在肚臍,治療時要從肓原疏散,並針刺足太陰脾經來平復,再從足厥陰肝經向下治療,並從足陽明胃經的巨虛穴向下治療。這段話雖然最初說邪氣在小腸,但到了治療方法,卻強調要從足厥陰肝經向下治療,由此可知,疝氣必然與足厥陰肝經有關。
《黃帝內經》又說:三陽經(膀胱經)發病會出現寒熱症狀,如果病情傳變就會形成㿗疝。這也說明膀胱並非疾病的根源,必須是病情傳至足厥陰肝經的部位才會形成疝氣。又說:脾臟的風邪傳到腎臟,這種病稱為疝瘕,會導致小腹發熱疼痛,並且排出白色精液(精液因為濕熱而變得混濁)。又稱這種病為蠱(指的是男子性慾強盛,縱慾過度)。這裡說的“風”,則可以知道這與肝木有關。(以上是說明疝氣並非膀胱、腎臟、小腸的疾病。)
又說:足厥陰肝經的脈象滑,就會產生狐疝(滑是陽邪,有熱就會生風)。足少陰腎經的脈象滑,就會產生肺風疝(心火侵襲肺)。足太陰脾經的脈象滑,就會產生脾風疝。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滑,就會產生心風疝(金燥則熱,熱屬於心)。足太陽膀胱經的脈象滑,就會產生腎風疝(膀胱和腎臟為表裡關係)。足少陽膽經的脈象滑,就會產生肝風疝。這些都提到“風”,是因為足厥陰肝經主管木氣。又說:心脈脈象滑,就會產生心疝,肝脈腎脈脈象滑嚴重,就會產生癃㿉(尿閉)。這裡同樣是以滑脈來表示疝氣(意思是說,前面提到的滑脈乃是風疝的脈象,那麼這裡提到的滑脈也是風脈)。又說:脈象大而急促,就會產生疝氣,心脈滑動有力,就會產生心疝,肺脈沉而搏動有力,就會產生肺疝。搏動急促,不是肝邪引起的嗎?又說:督脈發生疾病,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導致疼痛,這種情況稱為衝疝。因為足厥陰肝經與衝脈、任脈、督脈都會在陰部交會。這樣看來,疝氣是肝臟的疾病,不是很明顯了嗎?(以上說明各種經脈的疝氣,最終都歸結於肝臟的疾病。)依我看,張子和認為疝氣屬於肝臟的病症,是非常正確的。
然而,各個臟腑經脈是相互連通的,有的疝氣是肝經本身病變引起的,也有的是其他經脈的疾病傳導引起的,張子和的論述中已經可以看出來。況且《黃帝內經》還有提到:足陽明胃經的筋脈發生疾病,會導致㿉疝,腹部的筋脈會感到拘急;足太陰脾經的筋脈發生疾病,會導致陰器扭痛。小腸發生疾病,會導致小腹疼痛,腰脊牽引睪丸疼痛;腎臟下沉,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不能俯身或仰身,這種情況稱為狐疝。寸口脈沉弱,會出現寒熱,以及疝瘕、小腹疼痛。黃脈的出現,脈象大而虛弱,腹中有積氣,有氣上逆,這種情況稱為厥疝。相關的描述還有很多,需要仔細觀察。肝經是各經脈匯聚的中心地帶(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等經脈也會在小腹前陰交會),各經脈則是疾病的發源地,應該同時探究源頭和流向。再說,張子和認為疝氣屬於肝臟的疾病,趙以德則認為屬於任脈的疾病,認為衝脈和任脈都起始於胞中,各經脈都從這裡接受氣,因此將其稱為“海”。這兩條脈絡暢通,陽氣就能夠下降,陰氣就能夠上升,如果阻塞,陽氣就會淤積在上,陰氣就會結聚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