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五·四診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四診 (8)

1. 問頭身

勞損病劇,忽身痛甚者,此陰虛之極,不能滋養筋骨也,難治。胸腹間脹悶而痛,邪在中上二焦,不可補。若氣虛不運,但痞滿者,不可攻。勿因其胃口不開,妄行消導。虛症須補,而脹滿不受補者難治。卒然仆倒,昏不知人,痰涎壅盛,口眼喎斜,手足癱軟,或半身不遂者,中風也。

若見口開手撒,眼合遺尿,痰聲如鋸,不治。卒倒,而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戰掉,發熱無汗者,中寒也。卒然悶倒,昏不知人,汗出面垢,手足微冷,或吐或瀉者,中暑也。中氣大類中風,卒倒,痰塞,牙關緊急,然中風口有痰涎,身溫,中氣口無痰沫,身冷也。中食亦似中風,難辨。

須審其曾著怒氣否,曾飲食否。若在醉飽後著惱,或感風寒,食填胸中,胃氣不行,便致厥倒,昏迷不醒,其脈氣口急盛,或沉伏,宜鹽湯探吐之,吐不出者死。中痰者,卒然麻眩,舌本強直,痰涎有聲,四肢不舉,重者不醒,為痰中。輕者自醒,為痰厥。心火暴甚,熱氣怫鬱,而卒倒無知。

輕者發過自醒,重者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中惡者,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卒然暈倒,昏不知人,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塚,多有此證。腹痛,氣自下衝上者,火也。從上轉下,趨少腹者,寒也。

氣從少腹上衝者,陰火也。從兩脅上衝者,肝火也。少腹痛引腰背睪丸者,疝病也。肉瞤筋惕者,血虛也。身如蟲行者,表虛也。不能仰臥,仰臥則咳者,水氣也,(水氣上乘於肺,則氣喘促。)身重難行。(胃主肉,其脈下行於足,水犯胃,故肉重而足不能行。)口苦,為膽熱。

口甘,為脾熱。口淡,為胃中虛熱(胃為一身之主,淡為五味之本。)口酸,為肝熱。口咸,為腎熱。口中常覺血腥,為肺傷。口燥咽乾赤爛,為內熱。口辣,為肺熱。所謂內傷則口中不和,飲食無味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疾病加重,突然感到身體劇烈疼痛,這是因為陰液極度虧虛,無法滋養筋骨,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如果胸腹之間脹悶疼痛,表示病邪停留在上、中二焦,不宜用補法。如果因為氣虛導致氣機運行不暢,只有痞悶脹滿的症狀,不宜用攻法。不要因為胃口不好,就隨意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虛證應該用補法,但如果脹滿而無法接受補法,這種情況也很難治療。

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痰液很多,口眼歪斜,手腳癱軟,或是半身不遂,這是中風。如果出現口開手撒、眼閉遺尿、痰聲像鋸子一樣,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了。突然昏倒,身體僵硬,牙關緊閉不能說話,或是四肢抽搐顫抖,發熱無汗,這是中寒。突然悶倒,失去意識,出汗面色污垢,手腳稍微冰冷,或者嘔吐腹瀉,這是中暑。

中氣的症狀很像中風,突然昏倒,痰液堵塞,牙關緊閉,但是中風的患者口中有痰液,身體是溫熱的,而中氣的患者口中沒有痰沫,身體是冰冷的。中食的症狀也很像中風,難以分辨。需要仔細詢問患者是否曾經生氣,是否曾經吃過東西。如果是在酒醉飯飽後生氣,或是感受了風寒,食物堵塞在胸中,胃氣無法運行,就會導致昏厥倒地,昏迷不醒,這時候的脈象會呈現氣口脈象急促或沉伏,應該用鹽水催吐,如果吐不出來,就代表無法醫治了。

中痰的人,會突然感到麻木眩暈,舌頭僵硬,痰液很多,四肢不能動彈,嚴重的話會昏迷不醒,這是屬於痰中。如果症狀較輕可以自行清醒,這是屬於痰厥。心火過旺,熱氣鬱積,也會突然昏倒失去意識。如果症狀較輕,發作後可以自行清醒,如果症狀嚴重,就會導致陰氣暴絕,陽氣也跟著衰竭而死亡。

中惡的人,會突然手腳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臉色青黑,精神渙散,或胡言亂語,牙關緊閉,突然暈倒,失去意識,這是屬於卒厥客忤,或是飛屍鬼擊。通常出現在參加喪事、祭拜、進入廟宇墳墓後,多會出現這種症狀。腹痛,感覺氣從下往上衝,這是屬於火。氣從上往下流,趨向小腹的,這是屬於寒。氣從小腹往上衝,這是陰火。氣從兩脅往上衝,這是肝火。小腹疼痛牽引到腰背和睪丸,這是疝氣。

肌肉跳動,筋脈顫抖,這是血虛。感覺身上像有蟲子在爬,這是表虛。不能仰臥,一仰臥就會咳嗽,這是水氣。(水氣上逆於肺,就會引起氣喘。)身體感覺沉重難以行走。(胃主管肌肉,其脈向下行走到腳,水濕侵犯胃,所以肌肉沉重,腳不能行走。)口苦,是膽熱。口甜,是脾熱。口淡,是胃中虛熱(胃是身體的根本,淡是五味的根本。)口酸,是肝熱。口鹹,是腎熱。口中經常感覺有血腥味,是肺臟受損。口乾舌燥,紅腫潰爛,是內熱。口辣,是肺熱。所謂內傷,就會導致口中味道不協調,飲食沒有味道。

2. 問飲食

外感邪未入里,則知味而食如常,入里則不思食矣。喜冷者,內熱也。喜熱者,裡寒也。得食稍安者,虛也。得食更甚者。實也。(虛人過食亦不安。)病由飲食而致者,須問所傷何物。熱者必渴,喜冷飲,飲必多。若喜熱飲,或冷飲而不多,乃虛熱,非實熱也。(火虛者,必不能飲冷。

水虛者,雖火燥津干,然少得清潤即止,以本虛,不能勝水之冷氣,故不能多飲也。)

白話文:

[詢問飲食狀況]

如果身體受到外在的病邪侵襲,但病邪尚未深入體內,那麼病人的味覺還會正常,飲食也會像平常一樣。但一旦病邪深入體內,病人可能就會失去食慾。如果病人偏好冷飲,這表示他體內有熱。如果偏好熱飲,則顯示他的體內可能有寒氣。如果吃了食物後感覺稍微舒適,這代表他的身體可能處於虛弱狀態。反之,如果吃了食物後病情更加嚴重,這表示他的身體可能有實證(實質上的疾病)。(當然,如果是虛弱的人吃得太多,也會感到不舒服。)

如果疾病是由飲食引起的,必須問清楚是因為食用了什麼東西。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熱導致的疾病,病人一定會口渴,並且偏好冷飲,飲水量也會增加。但如果病人偏好熱飲,或者雖然偏好冷飲但飲用量不多,這表示他是虛熱,而非實熱。(如果火氣虛弱,就一定無法喝冷飲。

如果水分不足,即使體內的火氣導致津液乾燥,但只要得到一些清涼滋潤的食物就能停止這種情況,這是因為身體本來就處於虛弱狀態,無法承受冷飲帶來的寒氣,所以無法大量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