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三·雜症 (15)
卷之三·雜症 (15)
1. 痹
(麻木)
《內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閉滯也。身中血氣為三者之邪所閉滯。)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善行動,噓其寒濕走注不定,故痹痛亦走而不定。)寒氣勝者為痛痹,(血氣痹滯無不痛者,而寒之痛為甚。以寒則凝,其滯而不通,比風濕尤甚,故痛若虎咬,世呼為白虎風是也。
)濕氣勝者為著痹,(不如風勝者之流走,但著而不移;亦不如寒勝者之痛甚,但略痛,或但麻木不仁。蓋濕如水而寒如冰,腠理之松滑與緊澀有異,則氣血之行,其為阻滯衝擊者,固有微甚之分也。)是名三痹。
《經》又分,以冬得之為骨痹,(骨重不舉而痠疼。)春得之為筋痹,(筋攣不伸。)夏得之為脈痹,(血脈不流而色變。)長夏得之為肌痹,(肌肉不仁,不知痛癢。)秋得之為皮痹,(皮逢寒則急,逢熱則縱,雖麻木,尚知痛癢。)是名五痹。
又謂:五痹久不愈,重感於邪,則各傳其臟。如見胸滿煩喘咳嗽,是皮傳肺,為肺痹也。嘔吐痰涎,心下痞硬,四肢懈惰,是肌傳脾、為脾痹。心煩心悸,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如腎寒衝心則恐悸之類。)是脈傳心,為心痹。多驚善怒,脅脹,多飲,小便數,是筋傳肝,為肝痹。
善脹,尻以代踵,(足攣不伸也。)脊以代頭,(傴僂不直也。)是骨傳腎,為腎痹。痹入五臟則死矣。又謂傳腑。數飲而小便不通,中氣喘急,時作飧泄,(不瀉則脹,不脹則瀉。)為腸痹。(大小腸也,舉腸該胃。)小腹膀胱按之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為胞痹。
(胞即膀胱,詳淋證門。)不言膽者,缺文也。又有眾痹、周痹之名。謂各在其處,歇而復起,左右相移,更發更休,名眾痹。若在血脈之中,止隨脈以上下,而不左右相移,名周痹。(周痹似中風之偏廢,然有痛而無口眼喎斜為異矣。)按以上諸痹,總皆風寒濕三氣為患,特以其受病之所在,區別言之耳,要其病本則一也。
再按風,即寒也,(說見瘧論。)雖曰風寒濕,實寒濕二者足以盡之。氣為寒濕所閉,氣盛而寒濕微者,則走注而不甚痛;若氣盛而寒濕亦盛者,則不甚流走而痛劇;氣弱而寒濕甚者,則著而不行,亦不甚痛,或但麻木也。《經》所謂風勝為行痹者,風有外風內風。以外風言,即寒之淺者,止傷於衛,(風勝猶云邪偏勝於衛。
)不甚閉遏,故能流走而不甚痛。若以內風言,則即人身之氣矣。是《經》言風即兼言氣可知矣。至寒之痛,必由於氣盛衝擊;濕之著,必由於氣弱不運,固可推而得之耳。麻者非痛非癢,如千萬小蟲亂行,如麻之亂也,觀於腳麻可知。木者不癢不痛,並不麻,頑然一物,自己肌肉如他人肌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覺,如木之無知也。河間論麻,謂是氣澀,東垣謂是氣虛。
白話文:
標題: [痹症]
《內經》提到:風、寒、溼三種氣混雜侵襲人體,結合一起形成痹症。(痹,就是閉滯的意思。體內的氣血被這三種邪氣所阻礙。)如果風氣佔主導,則會形成行痹,(風性善於活動,它驅使寒溼之氣在體內遊走不定,因此痹痛也會四處遊移。)如果寒氣佔主導,則會形成痛痹,(氣血閉滯無一不痛,而寒氣導致的疼痛尤其嚴重。因爲寒氣會使體液凝固,使得氣血運行受阻,比風溼更嚴重,所以疼痛就像被猛獸撕咬一樣,世人稱之爲"白虎風"。
)如果溼氣佔主導,則會形成着痹,(不像風勝者那樣四處流動,而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像寒勝者那樣疼痛劇烈,只是輕微疼痛,或者只有麻木的感覺。溼氣如同水,寒氣如同冰,皮膚的鬆弛與緊繃不同,那麼氣血運行時遇到的阻礙和衝擊自然會有輕重之分。)這就被稱爲三痹。
《內經》又將痹症分類,冬季發生的稱爲骨痹,(骨頭沉重難以舉起且痠痛。)春季發生的稱爲筋痹,(筋脈痙攣無法伸展。)夏季發生的稱爲脈痹,(血脈不通暢,面色改變。)長夏季節發生的稱爲肌痹,(肌肉失去知覺,不知道痛癢。)秋季發生的稱爲皮痹,(皮膚遇寒則緊縮,遇熱則鬆弛,雖然麻木,但仍能感受到痛癢。)這就被稱爲五痹。
還有一種說法:如果五痹長期不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各自傳入相應的臟器。例如出現胸悶、煩躁、呼吸困難、咳嗽,這是皮痹傳入肺部,稱爲肺痹。嘔吐、痰多、胃部不適、四肢無力,這是肌痹傳入脾臟,稱爲脾痹。心煩、心悸、喉嚨乾澀、噯氣,氣上衝則恐懼,(如腎寒衝心導致的心悸等。)這是脈痹傳入心臟,稱爲心痹。容易受驚嚇、易怒、脅肋脹滿、多飲、小便頻繁,這是筋痹傳入肝臟,稱爲肝痹。
腹脹、臀部代替腳跟行走,(腳部痙攣無法伸展。)脊椎代替頭部支撐,(駝背無法挺直。)這是骨痹傳入腎臟,稱爲腎痹。痹症一旦侵入五臟,就會導致死亡。還有一種說法是傳入腑器官。經常飲水但小便不通,呼吸急促,時而腹瀉,(不腹瀉則腹脹,不腹脹則腹瀉。)稱爲腸痹。(大小腸都包括在內,腸痹包含胃。)小腹膀胱部位按壓感到疼痛,如同被熱水燙過,小便澀痛,上部出現清水樣鼻涕,稱爲胞痹。
(胞即膀胱,詳細解釋見淋證門。)沒有提到膽的原因,是因爲文獻缺失。還有衆痹和周痹的名稱。指的是在某個部位出現症狀,消失後又在其他部位出現,左右移動,交替發作,稱爲衆痹。如果在血脈中,只隨血脈上下移動,而不左右移動,稱爲周痹。(周痹類似於中風的偏癱,但是隻有疼痛,沒有口眼歪斜的症狀。)以上各種痹症,總的來說都是由風、寒、溼三種氣引起的,只是根據受病的部位不同,有所區別而已,它們的根本病因是一樣的。
再看風,其實就是寒氣,(具體解釋見瘧論。)雖然說是風、寒、溼,但實際上寒、溼兩種就足夠了。氣被寒溼所閉塞,如果氣旺盛而寒溼輕微,那麼症狀會在身體各處遊走,不會太痛;如果氣旺盛而寒溼也旺盛,那麼症狀不會太遊走,但疼痛會非常劇烈;如果氣虛弱而寒溼嚴重,那麼症狀會固定在一處,也不會太痛,可能只有麻木的感覺。《內經》所說的風勝爲行痹,風有外風和內風之分。從外風的角度講,即寒氣較淺的情況,只會傷及衛氣,(風勝意味着邪氣主要影響衛氣。
)不會太過閉塞,因此可以四處遊走,但不會太痛。如果是內風,那就是人體內的氣。這樣看來,《內經》所說的風,實際上也包含了氣的因素。至於寒氣導致的疼痛,一定是因爲氣旺盛而產生衝擊;溼氣導致的固定不動,一定是因爲氣虛弱而無法推動,這些都可以推理得出。麻木不是痛也不是癢,感覺像是千萬個小蟲子在亂爬,就像麻線一樣亂糟糟的,觀察腳部麻木就可以理解。木感既不癢也不痛,完全沒有麻木的感覺,就像一塊頑固的物體,自己的肌肉感覺就像是別人的肌肉,按壓時沒有感覺,抓撓時也沒有感覺,就像木頭一樣無知無覺。河間論麻認爲是氣滯,東垣則認爲是氣虛。
一般來說,氣旺盛能夠運行,就不會麻木;完全沒有氣無法運行,也不會麻木;只有當氣衰弱無法順暢運行,停留在某處,促使津液和痰涎紛亂沸騰,纔會導致麻木。(如果血液乾燥枯竭,氣無法順暢運行,就會在空隙中竄動,也會導致麻木。)有些人認爲是風導致的,這是錯誤的。觀察人們長時間坐着然後起身時腳部麻木,以及繩子綁太久解開後也會麻木,難道不是因爲氣長時間停滯,開始流通時微弱的通路,促使滯留的血液重新流動而導致的嗎?李正臣夫人的麻木症狀白天減輕晚上加重,閉上眼睛則更嚴重,睜開眼睛則減輕。這是因爲白天和睜眼時,陽氣在外運行,氣得以流通,所以症狀減輕。
再進一步分析,外感的寒溼能夠引起痹症,難道內生的寒溼就不能引起痹症嗎?寒氣能夠阻礙氣和血液的運行,溼氣能夠導致痰液積聚,觀察那些沒有外感卻患有瘀血痰飲導致的痹症的人,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不僅如此。內生的風也能引發痹症,內風是指體內熱氣快速流動,熱氣旺盛也會產生溼氣和痰液。熱度過高會導致血液乾燥,死血堵塞經絡,也會導致不通暢而形成痹症。另外,憋尿也能引起痹症。(尿液不排出則氣也無法運行,從而暫時形成痹症,通常表現爲膝蓋發冷。
)支氣管炎引起的臂部麻木,這種情況需要反覆觀察,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