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四·雜症 (6)
卷之四·雜症 (6)
1. 舌
舌為心苗。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挾舌本。膀胱、三焦筋並結舌本。肝脈絡舌本。
舌胎,見四診察舌條。舌衄,詳血門。舌腫痛,舌下腫似又生一小舌,名重舌。腫硬不柔活,名木舌。皆心、脾、胃經蘊熱,涼膈散(見發熱)、梔子金花湯(見唇)、玄參升麻湯。熱而痰盛者,清熱化痰湯。重舌外治,桑皮、殭蠶、發灰,醋調敷舌下,金丹(見咽喉)吹更妙。
並用黃連、犀角、山梔、丹皮、生地、木通、赤芍、麥冬、連翹、生甘草。木舌腫甚,色如豬肝,滿口脹塞,先於舌尖或兩旁刺之,又看舌下有如螻蛄、臥蠶腫突者刺出紫血,棉蘸甘草水潤之,用百草霜細研醋調敷舌上下,或同鹽等分井花水調塗。凡舌腫脹,宜刺舌尖或舌上或兩旁出血,惟舌下廉泉穴屬腎經,慎刺,恐出血太過則喑。
按木舌有不痛者,痰濕盛於熱也。又有麻舌,火噓痰沸故麻,或血虛氣澀亦麻,理詳痹門。舌強,舌腫必強,即木舌之不能柔活也,牛黃散。又用蛇蛻燒存性,全蠍等分,為細末敷之。又有痰涎滯其筋脈,不能轉運而強者。(詳中風門。)又有熱極燥血不能榮其筋脈,拘急而強者,(詳中風門。
)甚則為捲縮。舌捲縮,肝經熱極,血枯不能榮筋,故捲縮。又傷寒直中陰經,寒甚筋脈收引,亦捲縮。並詳傷寒。然《經》謂:邪客三焦之絡,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又謂:大腸筋病,轉筋舌卷。則不止肝之一經為然可知,亦不止傷寒一證為然可知矣。風寒濕所中而舌強捲縮,小續命湯。
(見中風。)挾熱,升麻湯加桔梗漱之,碧雪敷之。舌出不收,熱甚,(縱長之與腫大,一也,故皆為熱甚。)珠末、冰片等分敷之,內服黃芩、殭蠶、膽星、烏藥、竹瀝等,去痰清熱。傷寒熱毒攻心,及傷寒愈後不能調攝,(陰陽易常有此。)與中毒、大驚、產後俱有之。
甚有出數寸者,用巴豆一枚,去油取霜,紙捻卷之,內鼻中,舌自收,此治傷寒後不調攝者。產後者,硃砂末敷舌,令作產子狀,以二女掖之,乃於壁外潛累盆盎,觸倒作聲,聲聞而舌收矣。余者,雄雞冠血浸舌,或冬青濃汁浸。舌縱流涎,涎從舌下廉泉穴出,乃腎火盛而逼津液上出也,神龜滋陰丸,(見痿芩)、連、梔、柏、竹瀝、薑汁等可用。舌乾裂,花粉散、瀉心湯。
舌生瘡,甘露飲。口舌生瘡。體倦食少,清熱補血湯。不應,補中益氣湯(見氣)加五味子。思慮太過,血傷火動者,歸脾湯(見血)加柴胡、梔子、丹皮。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漸至七八枚,名連珠疳,吹口疳藥。(見口。)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健康的反映。脾臟的經脈連接舌根,散佈在舌下。腎臟的經脈環繞舌根。膀胱和三焦的筋絡也在舌根結聚。肝臟的經脈聯繫舌根。
舌苔的觀察可參考四診中的察舌部分。舌衄(舌頭出血)的詳細情況請參考血液相關章節。舌頭腫痛,舌下再長出一個小舌頭的情況,被稱為「重舌」。舌頭腫脹且變得僵硬,無法活動自如,這種情況被稱為「木舌」。這些情況通常是由心、脾、胃經絡中積聚的熱量所致。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涼膈散(參考發熱部分)、梔子金花湯(參考脣部問題)、玄參升麻湯。如果熱量伴隨大量痰液,可以使用清熱化痰湯。對於重舌的外部治療,可以用桑樹皮、僵蠶、髮灰,調醋敷在舌下,使用金丹(參考咽喉部分)吹拂效果更佳。
此外,還可以使用黃連、犀角、山梔、牡丹皮、生地、木通、赤芍、麥冬、連翹、生甘草。如果木舌腫脹嚴重,顏色像豬肝,導致口腔充滿腫脹感,首先在舌尖或側面刺破,再檢查舌下是否有如蟻蟲或臥蠶般的腫塊,如果有,應刺破排出紫色血液,然後用棉花沾甘草水潤滑,使用百草霜細磨醋調和,塗抹在舌頭上下,或者與鹽混合等份,用井花水調和塗抹。對於所有舌頭腫脹的情況,應刺破舌尖、舌面或側面來放出血液,但要小心不要刺到舌下屬於腎經的廉泉穴,以免出血過多導致聲音嘶啞。
有時木舌不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痰濕比熱度更嚴重。另一種情況是舌頭麻木,可能是由於火氣旺盛,痰液沸騰導致麻木,或者是血虛氣滯也會造成麻木,詳細理論請參考痹症章節。舌頭僵硬,通常是由於舌頭腫脹造成的,也就是木舌無法柔軟活動的結果,可以使用牛黃散。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蛇蛻燒成灰,與全蠍等量,研磨成細末敷在舌頭上。還有可能是痰液滯留在舌頭的筋脈中,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僵硬。(詳細請參考中風章節。)此外,極度的熱量導致血液乾燥,無法滋養筋脈,使舌頭拘緊僵硬,(同樣請參考中風章節。)
極端情況下,舌頭會捲縮。舌頭捲縮通常是肝經熱度極高,血液乾涸無法滋養筋脈,因此舌頭捲縮。此外,寒邪直入陰經,極度寒冷使筋脈收縮,也會導致舌頭捲縮。這些情況都詳細記載在傷寒章節。然而,《黃帝內經》指出:邪氣侵入三焦的網絡,會導致喉嚨阻塞,舌頭捲縮,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又說:大腸筋病,會導致肌肉抽搐,舌頭捲縮。由此可見,不僅僅是肝經會出現這種情況,也不僅僅是傷寒一種病症會出現這種情況。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舌頭僵硬捲縮,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參考中風章節。)如果伴有熱量,可以使用升麻湯加桔梗漱口,碧雪敷在舌頭上。
舌頭伸出無法收回,通常是熱度極高的表現。(舌頭伸長和腫大的情況是一樣的,因此都是熱度極高的表現。)可以使用珍珠粉、冰片等量敷在舌頭上,內部服用黃芩、僵蠶、膽星、烏藥、竹瀝等,用以清除痰液,降溫。傷寒的熱毒攻擊心臟,以及傷寒康復後未能妥善調理,(陰陽失調時會出現這種情況。)中毒、大驚、產後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有些情況下,舌頭伸出長達數寸,可以使用一粒巴豆,去除油脂後取巴豆霜,用紙捲成條狀,放入鼻孔中,舌頭自然就會收回,這主要適用於傷寒後未能妥善調理的情況。產後的情況,可以在舌頭上敷硃砂粉,讓產婦做出產子的姿態,由兩個女子扶著她,然後在牆外偷偷堆疊盆碗,使其傾倒發出聲音,當產婦聽到聲音時,舌頭就會收回。其他情況下,可以使用公雞雞冠的血液浸泡舌頭,或者使用冬青的濃汁浸泡。舌頭伸長並流出唾液,唾液從舌下的廉泉穴流出,這是腎臟火氣旺盛,迫使津液向上溢出的表現,可以使用神龜滋陰丸,(參考萎黃章節)、黃連、山梔、柏子仁、竹瀝、薑汁等進行治療。舌頭乾燥開裂,可以使用花粉散、瀉心湯。
舌頭上生瘡,可以使用甘露飲。口腔和舌頭生瘡,如果感到疲倦、食慾減退,可以使用清熱補血湯。如果沒有反應,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參考氣血章節),加入五味子。如果思慮過度,導致血液受損,火氣上升,可以使用歸脾湯(參考血液章節),加入柴胡、山梔、牡丹皮。舌頭下長出水泡,最初只有一個,逐漸增加到七八個,這種情況被稱為「連珠疳」,可以使用吹口疳藥。(參考口腔部分。)
2. 咽喉
咽在喉後,主納食,胃之系也;喉在咽前,主氣出入,肺之系也。胃、腎、肝三脈循喉。任脈至咽喉。《靈樞》謂: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經之正,循喉嚨。足少陽(膽經)之正,挾咽。脾脈挾咽。心脈支者挾咽。小腸脈循嗌咽。按咽喉為飲食、呼吸之路,居臟腑之上,不論何經之邪皆得上干之。
觀《經》謂邪客手少陽(三焦經)之絡,令人喉痹,可知。不必其經脈之循於咽喉者,乃能為病矣。咽喉之病,皆屬火。有上焦火盛者,有下焦火沖者,以致痰涎、氣血聚結,腫痛閉塞。
蛾喉,腫痛在咽喉兩旁者,名雙乳蛾;(形若蠶蛾故名,亦有形若棗慄者。)在一邊者,名單乳蛾;如白星上下相連者,名連珠蛾。但張口可見者,吹藥易到,針刺易施;深而不可見者,頗難治。俱宜服清咽利膈湯,吹冰硼散。(見口。)易見者,膿熟針之;難見者,桐油餞探吐膿血。
若痰壅氣急聲小,探吐不出者危。急用三稜針刺少商穴(在大指甲內邊,去甲韭葉許,刺深二分)出血,仍吹、服前藥,緩緩取效。若形如圓眼,有紅絲相裹,或單或雙,生於喉旁,(有頂大蒂小者。)不犯不痛,名為喉瘤,由肺經鬱熱,多言損氣而成,忌針,益氣清金湯,外用消瘤碧玉散點之。
喉痹,痹者,閉塞之謂。飲食難入,語言難出,喉中或有瘡,或無瘡,或有塊如丸、如拳。若初起即發寒熱,勢盛而急,且痛且癢,繞頸紅腫,痰涎壅塞,聲如拽鋸,即名纏喉風。須臾不救,急令張口,針其喉中腫處,並刺兩手少商穴出血,或以桐油餞探吐其痰,隨用甘草湯漱口,以解桐油之氣為上策。若牙關緊閉,用巴豆油,紙捻蘸燃吹滅,令鼻吸其煙,即時口鼻流涎,牙關自開。
或水化解毒雄黃丸,吹鼻達咽即吐,牙關亦開。隨用上法以通其閉塞,頻服喉痹飲或清咽利膈湯,吹金、碧二丹或冰硼散,(見口。)藥內須加牛黃,功效乃速。《準繩》急喉痹,有聲如鼾,痰涎響者,此為肺絕之候,宜參膏,用薑汁、竹瀝開服,或先煎獨參湯救之,遲則不及。予按此證屬風火急暴,痰涎壅塞,致氣閉塞以死,非氣虛也。
不務撩痰出血而補氣何也?及見《醫貫》引此有注云:類中風多此證。又觀《景岳全書》論陽虛喉痹謂:非喉痹因於陽虛,乃陽虛由於喉痹,緣患喉痹而過服寒涼,或艱於飲食,致中氣虛寒暴脫,聲如鼾,痰如拽鋸,宜人參湯救之云云。乃知《準繩》所言,不為初起實證立法,勿誤會也。
腫發項外,膿脹痛者,防透咽喉,不可輕針。急用皂角末吹鼻取嚏,其腫即破,或兼用皂角末醋調,厚敷項腫。凡喉證皆由內火熾盛,若兼感風寒,則火被寒束,其性更烈。有舌脹出口攪動者,名弄舌喉風,治法大概相同。凡兼外感者,切忌膽礬等酸收之藥吹點,斂熱不散;又忌硝、黃等下劑,致陽下陷。
白話文:
咽在喉嚨的後方,主要負責容納食物,是胃的通道;喉在咽的前方,主要負責氣體的出入,是肺的通道。胃、腎、肝三條經脈都循行於喉嚨。任脈也到達咽喉。《靈樞》說: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的正經,都循行於喉嚨。足少陽膽經的正經,夾於咽部。脾經也夾於咽部。心經的分支也夾於咽部。小腸經則循行於咽嗌。總之,咽喉是飲食和呼吸的通道,位於臟腑的上方,不論哪條經絡的邪氣,都可能向上侵犯這裡。
從《經》上說邪氣侵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會導致喉痹,就可以知道。不必是經脈循行在咽喉的,都能引起疾病。咽喉的疾病,都屬於火。有的是上焦火盛,有的是下焦火向上衝,導致痰液、氣血聚集,腫脹疼痛,閉塞不通。
「乳蛾」,是指腫痛在咽喉兩旁,像蠶蛾的,稱為雙乳蛾(因為形狀像蠶蛾,也有的像棗子或栗子);腫痛在一邊的,稱為單乳蛾;如果像白色星星上下相連的,稱為連珠蛾。只要張開嘴巴就可以看到的,吹藥容易到達,針刺也容易施行;如果位置較深看不到的,就比較難治療。都應該服用清咽利膈湯,吹冰硼散。(方法參見口部。)容易看到的,如果膿成熟了就針刺;不容易看到的,用桐油浸過的繩子探入,讓膿血吐出來。
如果痰液壅塞、呼吸急促、聲音微弱,探吐又吐不出來,就危險了。要趕快用三稜針刺少商穴(在大拇指指甲內側邊緣,距離指甲約韭菜葉的寬度,刺入二分深)出血,再吹、服之前的藥方,慢慢地就會見效。如果形狀像圓眼,有紅絲纏繞,有單個也有雙個,長在喉嚨旁邊(有的頂部大蒂部小),不侵犯也不疼痛,叫做喉瘤,是由於肺經鬱熱、多說話損耗氣而成,不能針刺,要用益氣清金湯,外用消瘤碧玉散點敷。
喉痹,「痹」的意思是閉塞不通。飲食難以下嚥,說話困難,喉嚨中可能會有瘡,也可能沒有瘡,或者有像丸子、像拳頭一樣的塊狀物。如果剛開始就發冷發熱,病情來勢洶湧而且急迫,又痛又癢,脖子周圍紅腫,痰液壅塞,聲音像拉鋸子一樣,就叫做纏喉風。很快就會危及生命,要趕快讓病人張開嘴巴,針刺喉嚨腫脹的地方,同時刺兩手少商穴出血,或者用桐油浸過的繩子探入,使痰吐出來,然後用甘草湯漱口,去除桐油的味道是最好的辦法。如果牙關緊閉,可以用巴豆油,用紙捻蘸取點燃,吹滅後讓鼻子吸入煙,立刻就會口鼻流涎,牙關自然就會打開。
或者用水化開解毒雄黃丸,吹入鼻孔到達咽部,就能吐出來,牙關也會打開。接著用以上的方法疏通阻塞,頻繁服用喉痹飲或清咽利膈湯,吹金丹、碧丹或冰硼散,(方法參見口部。)藥方中必須加入牛黃,才能快速見效。《準繩》說急喉痹,聲音像打鼾,痰液發出響聲的,這是肺氣衰絕的徵兆,應該用人參膏,用薑汁、竹瀝調服,或者先煎獨參湯救治,如果晚了就來不及了。我認為這個病屬於風火急暴,痰液壅塞,導致氣機閉塞而死,不是氣虛。
不先清除痰液出血,反而補氣,這是為什麼呢?後來看到《醫貫》引用此說並註解說:類似中風,多有這種情況。又看《景岳全書》論述陽虛喉痹說:不是喉痹導致陽虛,而是陽虛由於喉痹,因為患喉痹而過量服用寒涼藥,或者飲食困難,導致中氣虛寒突然衰脫,聲音像打鼾,痰液像拉鋸子一樣,應該用人參湯來救治等等。這才知道《準繩》所說的,不是針對初期實證而立的治療方法,不要誤會了。
如果腫脹發在脖子外面,膿液脹滿疼痛的,要預防膿液穿透咽喉,不可以輕易針刺。要趕快用皂角末吹入鼻孔,讓病人打噴嚏,腫脹就會破開,或者同時用皂角末用醋調和,厚敷在脖子腫脹的地方。凡是喉證都是由於內火熾盛,如果同時感受風寒,火被寒氣束縛,性質會更加猛烈。有的舌頭腫脹伸出口外攪動的,叫做弄舌喉風,治療方法大致相同。凡是同時有外感風寒的,切記不要使用膽礬等酸收的藥物吹點,會使熱邪無法散發;又忌用硝石、大黃等瀉下藥,會導致陽氣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