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三·雜症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雜症 (9)

1.

(詳四診察面。頰車蹉。)

諸陽經皆上至於頭,而胃脈起鼻交頞中,俠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故面部屬胃經。(按小腸脈別支從觀上䪼,抵鼻絡顴,亦面部也。)胃熱則面熱,便燥結者,先用調胃承氣湯(見大便不通)。徹其本,次用升麻加黃連湯,以去其經絡中上行之風熱。胃寒則面寒,先以附子理中丸(見中寒)溫其中氣,次以升麻加附子湯,以散其經絡中上行之寒。

風熱甚則面腫痛,白芷、升麻、葛根、薄荷、防風、荊芥、羌活、蒼朮、黃芩、石膏,外杵杏仁膏塗之。腫如蛇狀,青苔水調塗。風水亦浮腫,詳腫脹門。(腫與浮異,風火上炎,紅腫而痛,此邪有餘而腫也。脾肺氣虛,不能運行,上壅不降,面目虛浮,此正不足而浮也。)面瘡或粉刺,或起白皮作癢,但淺在皮膚者,皆屬肺經風熱,清肺飲。

面焦,胃脈衰,人參、黃耆、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面塵,(即晦暗。)陽氣鬱滯則無光,水涸則不潤,故晦暗如蒙塵土,宜疏肝、清肺、滋腎。面上黧黑斑,水虛也,女人最多,六味丸。(見虛損。

)外用甘松、山奈、細辛、白芷、白蘞、白芨、防風、荊芥、殭蠶、天麻、羌活、陀僧、川椒、菊花、獨活、枯礬、檀香各一錢,棗肉七個,肥皂肉一斤,同為丸,秋冬加生蜜五錢,皮粗稿加牛骨髓三錢,洗面。面上黑子,石灰、醶水,調稠,糯米插入灰內,留半截在外,片時米色如水晶,用以點之即落。痄𤸛,雞子清調赤小豆末,加蝸牛、飛面搗勻貼之。

又用靛缸底泥塗之即消。面黑,有胃陽虛,腎寒侮土,故黑色見於面唇,(唇者,脾之華,土不勝水,故黑。)以升麻、葛根、防風、白芷,推揚胃氣,而散其滯,蒼朮散其寒,白芍以斂脾陰,參、耆、甘草、薑、棗以補其陽。午前陽升之時服之,數帖而愈。又有登廁感非常臭氣而得者,以沉檀焚於帳內熏之,旬日而愈。

蓋臭屬腎水,香屬脾土,取其相勝也。又有因吃斑鳩而得者,鳩常食半夏苗有毒,以薑汁解之而愈。

欠伸頰車蹉,口開不能合,醉以酒,俟睡,皂角末吹其鼻,嚏即止。

白話文:

[臉部]

所有的陽經都上達至頭部,而胃經起自鼻子,經過額中,夾著口周繞嘴脣,沿著臉頰,向上到達耳朵前方,經過客主人穴,因此臉部主要屬於胃經的範疇。(另外,小腸經的分支從眼睛上方開始,抵達鼻子並聯繫到顴骨,也是臉部的一部分。)如果胃熱,臉部也會熱,若有便祕乾燥的情況,首先使用調胃承氣湯(詳見大便不通篇),來解決根本問題,接著使用升麻加黃連湯,以去除經絡中上行的風熱。如果胃寒,臉部也會感覺冷,先使用附子理中丸(詳見中寒篇)來溫暖中氣,再使用升麻加附子湯,以散去經絡中上行的寒氣。

風熱嚴重會導致臉部腫痛,可用白芷、升麻、葛根、薄荷、防風、荊芥、羌活、蒼朮、黃芩、石膏等藥材,外敷杏仁膏。若腫脹形狀像蛇,可用青苔水調和塗抹。若是水腫,詳見腫脹篇。(腫和浮是有區別的,風火上炎會使臉部紅腫疼痛,這是邪氣過盛導致的腫脹;脾肺氣虛,無法正常運行,使得上部壅塞不下,臉部會出現虛浮,這是正氣不足導致的浮腫。)臉部長瘡或是粉刺,或是出現白色皮屑並發癢,只要這些症狀只出現在皮膚表層,都屬於肺經風熱,可使用清肺飲。

臉色憔悴,是因為胃脈衰弱,可用人參、黃耆、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臉色晦暗,即是缺乏光澤,這是由於陽氣鬱滯無法發輝光澤,水分不足無法保持濕潤,因此臉色晦暗如同蒙上塵土,應該疏肝、清肺、滋腎。臉上出現黧黑斑,這是水分不足的表現,女性最常見,可用六味丸。(詳見虛損篇。)

外用甘松、山奈、細辛、白芷、白蘞、白芨、防風、荊芥、殭蠶、天麻、羌活、陀僧、川椒、菊花、獨活、枯礬、檀香各一錢,棗肉七個,肥皂肉一斤,一同製成丸,秋冬可以加生蜜五錢,皮膚粗糙可以加牛骨髓三錢,用來洗臉。臉上的黑痣,可用石灰、醶水調成稠狀,將糯米插入灰內,留一半在外面,一段時間後米色如水晶,用來點痣即可去除。腮腺炎,可用雞蛋清調和赤小豆末,加入蝸牛、飛面,攪拌均勻後敷在患處。

另外,也可用靛缸底的泥塗抹,即可消除。臉色黑,可能是由於胃陽虛弱,腎寒侵襲脾土,因此臉部和嘴脣出現黑色,(嘴脣是脾臟的外顯,土不克水,所以會變黑。)可用升麻、葛根、防風、白芷,來提升胃氣,並散去阻滯,蒼朮散去寒氣,白芍收斂脾陰,人參、黃耆、甘草、薑、棗補充陽氣。在上午陽氣上升時服用,數帖後即可痊癒。另外,也可能因為在廁所吸入異常臭氣而導致臉色黑,可在帳篷內燃燒沉檀木來薰蒸,十天左右就會好轉。

因為臭味屬於腎水,香味屬於脾土,取其相剋的作用。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食用斑鳩而導致臉色黑,斑鳩常吃有毒的半夏苗,可用薑汁來解毒,即可痊癒。

打哈欠或張嘴時臉頰肌肉僵硬,嘴巴張開無法閉合,讓患者喝醉,待其睡著,將皁角粉末吹入鼻孔,打噴嚏後即可停止。

2.

經謂腎開竅於耳。又謂心開竅於耳。解者謂心本開竅於舌,因舌無竅,故借竅於耳。肺絡會於耳。膽、三焦脈皆走耳前,入耳中,過耳後。胃脈上耳前,筋結耳前。小腸、膀胱脈,俱結耳後完骨。胃之支脈亦過耳後。又《素問》謂心、腎、肺、脾、胃五絡,皆屬之於耳中。又謂肝病氣逆則耳聾。

耳聾,聲有所蔽塞則不通,在外之蔽塞,與在內之蔽塞一也。內氣本流通,何以蔽塞?則風火痰血之為之也。在上為心肺之氣,在下為肝腎之氣,在中為脾胃之氣。氣動而為火,火動而為風,壅於上焦,擾攘不清,則外入之聲,為其所亂。若更蒸液而痰凝,傷陰而血瘀,則耳竅蔽塞。

甚則為痛為腫,結核停膿,不但聾也。不甚則為鳴,氣上出於耳而作響也。氣上盛則鳴甚,不盛則鳴不甚。上焦氣壅屬實,下焦氣逆屬虛,或陰虛而火上炎,或陽虛而火上浮也。中焦多屬濕熱,酒食之所鬱積也。各臟腑經脈,皆能動氣生火作聲,豈必拘定脈絡通耳者乃然哉。

此皆言內氣上壅者,若氣虛下陷則亦聾。以清氣自下,濁氣自上,清不升則濁不降也。更有老年精脫氣衰,不能上通者,即無濁火上亂,而精氣萎弱,既不上通,則竅遂漸閉,如路久不行而茅塞也。亦有沉靜之人,收視返聽,精氣退藏於密,而上竅亦漸閉者,乃高壽之徵也。

明此義,而紛紛之說,皆一以貫之矣。耳聾治法:熱者犀角飲子,大便秘者加大黃。壅熱生風,犀角散。兼外風者,防風通聖散(見中風)。兼痰者,滾痰丸。(見痰。)鬱火,防風通聖散,加大黃酒煨,再用酒炒三次,又同各味通用酒炒。加味逍遙散(見郁。)厥氣上逆者,多見眩暈之證,沉香降氣湯,蘇子降氣湯。

甚者吞養正丹(並見氣),以鎮墜之。腎水虛精脫者,必顴頰黑,六味地黃丸(見虛損)、《本事》地黃湯。(內有羌、防二味,為腎虛而兼受風邪也,無風邪者去之。)腎虛寒者,八味丸(見虛損)、益腎散。多恐為肝虛,四物湯(見血)加羌、防、柴胡、菖蒲、伏神。勞役傷,房勞傷,虛火上炎,瘦悴昏瞶,是為勞聾,益氣聰明湯。

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外風襲,使經氣閉塞,是為風聾,多見頭痛,排風湯(見中風)、桂心散、磁石丸。氣壅頭目不清,清神散。氣閉不通,通氣散。外治:通神散、通耳法、追風散。甘遂半寸,綿裹插耳中,口嚼甘草。蒼朮長七分,一頭削尖,插耳內,一頭平,安艾灸,覺耳中有熱氣,效。

久聾,萆麻子丸、勝金透關散。

耳鳴。經謂上氣不足。又謂腦髓不足,則腦轉耳鳴。皆精氣虛弱之故也。王汝言謂耳鳴甚者,多是痰火上升,又感惱怒而得。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當見勞怯等證。薛立齋云:若血虛有火,四物湯(見血)加山梔、柴胡。氣虛,補中益氣湯(見氣)。血氣俱虛,八珍(見虛損)加柴胡。

白話文:

中醫經典認為,腎的精氣與耳朵相通,也說心與耳朵相通。解釋的人說,心本應與舌頭相通,但因為舌頭沒有孔竅,所以借用耳朵作為孔竅。肺的經絡會聚於耳朵。膽經和三焦經的脈絡都經過耳前,進入耳中,再從耳後出來。胃經的脈絡上行到耳前,筋脈也結在耳前。小腸經和膀胱經的脈絡,都結在耳後的完骨部位。胃經的分支也經過耳後。《素問》認為心、腎、肺、脾、胃這五臟的經絡都連通到耳朵。又說肝病導致氣逆,就會耳聾。

耳聾,就是聲音被阻礙而聽不見。這種阻礙,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是一樣的。內部的氣本應流通順暢,為什麼會被阻礙呢?這是因為風、火、痰、血等因素造成的。在上焦(心肺部位)是心肺之氣的問題,在下焦(肝腎部位)是肝腎之氣的問題,在中焦(脾胃部位)是脾胃之氣的問題。氣動就會產生火,火動就會產生風,這些問題如果壅塞在上焦,擾亂不清,外面的聲音就會被干擾。如果更進一步地產生痰液凝聚,損傷陰液而導致血瘀,耳朵的孔竅就會被阻塞。

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耳朵疼痛、腫脹,甚至形成結核或積膿,這就不只是耳聾了。如果不嚴重,就會出現耳鳴,這是氣從耳中向上衝出而產生的響聲。氣向上衝的程度越強,耳鳴就越嚴重,反之則輕微。上焦氣壅塞屬於實證,下焦氣逆屬於虛證,也可能是陰虛導致火往上炎,或是陽虛導致火往上浮。中焦的問題多屬濕熱,是飲食積滯造成的。各個臟腑經脈都能夠引起氣動生火而產生響聲,不一定非得是與耳朵相通的脈絡才會這樣。

以上說的都是內部氣向上壅塞的情況,如果是氣虛下陷,也會導致耳聾。因為清氣應該由下往上升,濁氣應該由上往下沉,如果清氣不能上升,濁氣就不能下降。此外,老年人精氣脫失、氣血衰弱,無法上通於耳,即使沒有濁火上擾,精氣也會衰弱,無法上通,耳竅就會逐漸閉塞,就像道路久未行走被茅草堵塞一樣。還有一種情況是,性格沉靜的人,收斂視聽,精氣藏於內,耳竅也會逐漸閉合,這是高壽的徵兆。

明白這些道理,各種紛雜的說法就能夠統一理解了。治療耳聾的方法:屬於熱證的,用犀角飲子,如果大便秘結,就加大黃。如果熱邪壅盛而生風,就用犀角散。同時有外風的,用防風通聖散(參考中風的治療)。同時有痰的,用滾痰丸(參考痰的治療)。鬱積的火,用防風通聖散,加大黃用酒煨過,再用酒炒三次,再和其他藥材一起用酒炒。可以用加味逍遙散(參考鬱症的治療)。如果屬於厥氣上逆,多見眩暈的症狀,用沉香降氣湯或蘇子降氣湯。

嚴重的情況,可以服用養正丹(參考氣的治療),來鎮定降逆。如果是腎水虛、精氣脫失,臉頰會出現黑斑,用六味地黃丸(參考虛損的治療)或《本事》地黃湯(內有羌活、防風兩味藥,是針對腎虛又兼受風邪的情況,如果沒有風邪,就去掉這兩味藥)。如果是腎虛寒,用八味丸(參考虛損的治療)或益腎散。如果懷疑是肝虛,用四物湯(參考血的治療)加羌活、防風、柴胡、菖蒲、茯神。如果是勞累過度或房事過度引起的,虛火上炎,導致身體消瘦、精神昏沉、耳聾,這是勞聾,用益氣聰明湯。

耳朵是經脈會聚的地方,如果經脈虛弱又受到外風侵襲,導致經氣閉塞,就會出現風聾,多見頭痛,用排風湯(參考中風的治療)、桂心散或磁石丸。如果是氣壅塞導致頭目不清,用清神散。如果是氣閉不通,用通氣散。外治法:可以用通神散、通耳法、追風散。還可以將甘遂半寸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同時口嚼甘草。或者將蒼朮削尖插入耳內,另一頭平放,進行艾灸,如果感覺耳中有熱氣,就有效。

久聾,可以用萆麻子丸或勝金透關散。

耳鳴。經典認為是上氣不足,又說是腦髓不足,導致腦轉而耳鳴。這些都是精氣虛弱的緣故。王汝言認為耳鳴嚴重的人,多半是痰火上炎,或是因為惱怒而導致的。如果是腎虛引起的耳鳴,聲音不會很響,而且會出現勞累虛弱等症狀。薛立齋說:如果是血虛有火,用四物湯(參考血的治療)加山梔、柴胡。如果是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參考氣的治療)。如果血氣俱虛,用八珍湯(參考虛損的治療)加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