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七·諸方(下)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諸方(下) (28)

1. 升麻飲

升麻,玄參,黃連,羚羊角(鎊),黃芩,葛根,大黃,麥門冬(去心),羌活,防風,甘菊花(各半兩),人參,知母,炙甘草(各二錢半),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一方無人參,有牛蒡子。

白話文:

升麻、玄參、黃連、羚羊角(鎊)、黃芩、葛根、大黃、麥門冬(去心)、羌活、防風、甘菊花(各半兩)、人參、知母、炙甘草(各二錢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一杯水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飯後服用。若無人參,可用牛蒡子代替。

2. 黃連散

黃連,朴硝,白礬(各半兩),薄荷(一兩),上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將藥入膽內,風頭掛兩月取下。如有口瘡,旋將藥研細,入於口瘡上,去其熱涎即愈。

白話文:

將黃連、朴硝、白礬(各半兩)、薄荷(一兩)研磨成粗末。取臘月黃牛膽,將藥粉放入膽內,用風吹乾,懸掛兩月後取出。若有口瘡,取藥粉研磨成細末,敷於口瘡處,去除熱涎即可痊癒。

3. 赴筵散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乾薑,細辛,等分,為末,搽之。

白話文:

取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乾薑、細辛,各取相同份量,研磨成粉末,塗抹於患處。

4. 滋陰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丹皮、肉桂。)

白話文:

這是將四物湯配方加入黃柏、知母、丹皮和肉桂的中醫古方。

5. 柳花散

黃柏(一錢),青黛(二錢),肉桂(一錢),冰片(二分),為末,敷之。

白話文:

[黃柏(一錢),青黛(二錢),肉桂(一錢),冰片(二分),為末,敷之。

6. 玄參散

玄參,升麻,獨活,麥冬,黃芩,黃柏,大黃,梔仁,前胡,犀角,炙草

白話文:

玄參、升麻、獨活、麥冬、黃芩、黃柏、大黃、梔仁、前胡、犀角、炙草。

7. 冰硼散

冰片(五分),硃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錢),為末,搽之。

白話文:

「取五分的冰片、六分的硃砂、各五錢的玄明粉和硼砂,混合研磨成粉末後,可以塗抹使用。」

8. 口疳藥

薄荷末(三分),兒茶(一分半),黃柏(一釐),龍骨(醋煆,二釐),白芷(二釐半,腫痛倍用),生甘草(五釐),珍珠(五釐),冰片(三釐),研細末,口疳吹之即愈。初起熱甚倍薄荷。久病多加兒茶、龍骨、珍珠即長肉。痧痘後,去黃柏、龍骨,加牛黃。疳重加滴乳石、硃砂各少許。

白話文:

取薄荷末三分、兒茶一分半、黃柏一釐、龍骨(醋炒,二釐)、白芷二釐半(腫痛時用量加倍)、生甘草五釐、珍珠五釐、冰片三釐,研磨成細末,用於吹患兒口疳,效果顯著。

治療說明:

  • 初期口疳發熱嚴重時,可增加薄荷用量。
  • 久病者可增加兒茶、龍骨、珍珠的用量,促進肉芽生長。
  • 痧痘後可去除黃柏、龍骨,並加入牛黃。
  • 嚴重口疳可加入少量滴乳石和硃砂。

9. 清熱補氣湯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白芍(各一錢),升麻,五味,麥冬,玄參,炙甘草(各五分),如不應,加薑、附。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白芍各一錢,升麻、五味、麥冬、玄參、炙甘草各五分,若無效,可加薑、附。

10. 加減甘露飲

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去心),黃芩,枇杷葉(去毛),山茵陳,枳殼,金釵石斛(各一兩),甘草,犀角(各五錢),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臨臥溫服。小兒量減。

白話文:

將以下藥材:

  • 熟地黃一兩
  • 生地黃一兩
  • 天門冬(去心)一兩
  • 黃芩一兩
  • 枇杷葉(去毛)一兩
  • 山茵陳一兩
  • 枳殼一兩
  • 金釵石斛一兩
  • 甘草五錢
  • 犀角五錢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盞(約200毫升)煎煮至七分(約140毫升),臨睡前溫服。小兒可酌量減量。

11. 濟陰地黃丸

五味子,熟地黃(杵膏),麥門冬,當歸,肉蓯蓉,山茱萸(去核),乾山藥,枸杞子,甘州菊花,巴戟肉(各等分),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送下。

白話文:

將五味子、熟地黃(去皮)、麥門冬、當歸、肉蓯蓉、山茱萸(去核)、乾山藥、枸杞子、甘州菊花、巴戟肉各取等量,磨成粉末,用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或飯前服用,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