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諸方(上) (2)

1. 瘟疫

2. 二聖救苦丹

大黃(四兩),皂角(二兩),為末,水為丸,每服三錢,無根水下。弱者、老者、幼者量減服之。

白話文:

【二聖救苦丹】

成分包括:大黃四兩,皁角二兩。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水製成藥丸。每次服用時,取約三錢的藥丸,用無根水吞服。對於體質較虛弱、年紀較大或年紀較小的人,服用量應酌情減少。

3. 普濟消毒飲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薄荷(一錢),連翹(一錢),柴胡(二錢),升麻(七分),桔梗(二錢),殭蠶(七分),甘草(二錢),陳皮(二錢),馬勃(一錢),牛蒡子(一錢),板藍根(一兩),玄參(二錢)為末,湯調服。

白話文:

【普濟消毒飲】

使用下列材料,每份的量如下:黃芩(經過酒炒製處理),黃連(同樣經過酒炒製處理),兩者各五錢;薄荷一錢;連翹一錢;柴胡二錢;升麻七分;桔梗二錢;殭蠶七分;甘草二錢;陳皮二錢;馬勃一錢;牛蒡子一錢;板藍根一兩;玄參二錢。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用熱水調和服用。

這就是普濟消毒飲的配方。

4. 瘧疾

5. 小柴胡加桂枝湯

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切),柴胡(四兩),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白話文:

【小柴胡加桂枝湯】

所需藥材如下:去皮的桂枝、黃芩、人參,這三種藥材各需一兩半;炙甘草需一兩;半夏需二合半;芍藥需一兩半;大棗需六枚;生薑需一兩,切成片狀;柴胡需四兩。

將以上九種藥材加入七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三升時,撈出藥渣,剩下的藥汁趁溫熱時服用。

6. 小柴胡加半夏湯

即小柴胡湯(見寒熱)加半夏。

白話文:

這就是小柴胡湯的配方,只不過在原有的基礎上多加了半夏這味藥材。(在中醫學裡,小柴胡湯的具體配方可參照治療寒熱病症的部分。)在這裡的意思是,從小柴胡湯的基礎上,額外再加入半夏這個藥材。

7. 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

即四物湯(見血)加此三味。

白話文:

這是指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再額外加入柴胡、苦楝及附子這三種藥材。其中四物湯是用於調理血液的傳統方劑,而新增的三味藥則有其各自的功能與效果。

8.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

這帖藥方包含: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和芍藥各半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時取五至七錢,用水煎煮服用。

9. 桂枝黃芩湯

(三陽合病者宜之。)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石膏,知母,桂枝,水煎服。此小柴胡合白虎加桂枝也。合白虎以治陽明之熱,加桂枝以解太陽。

白話文:

「對於三陽合病的情形,這方藥是很適合的。

藥方包含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石膏、知母和桂枝,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子結合了小柴胡湯和白虎湯再加桂枝的組合。其中結合白虎湯的部分,主要用於處理陽明經的熱症,而加入桂枝的目的則是為了緩解太陽經的問題。」

10. 芍藥甘草湯

芍藥(二兩),甘草(一兩),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指在製作「芍藥甘草湯」時,需用到芍藥兩兩份,甘草一份。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的份量,用水煎煮後飲用。

11. 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即桂枝湯(見傷濕。)加此二味。

白話文:

這帖藥方是在原本的「桂枝湯」(可參考治療風濕的部分)基礎上,額外添加了當歸和芍藥這兩種藥材。

12.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枳殼(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大柴胡湯】

所需藥材如下:柴胡(約250克),黃芩,芍藥(二者各約90克),半夏(約120克,需先清洗),生薑(約150克,切成片狀),枳殼(約4個,需先烘焙),大棗(約12個,需掰開),大黃(約60克)。

以上七種藥材,先用12公升的水進行熬煮,煮至剩餘6公升的藥汁後,過濾掉藥材渣滓,再將藥汁重新加熱。每日應分三次服用,每次溫熱服用約333毫升。

13. 蜀漆散

蜀漆(燒去腥),雲母(燒三日夜),龍骨(等分),上杵為散末,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如溫瘧,加蜀漆一錢,臨發時服一錢匕。

白話文:

【蜀漆散】

內容:取蜀漆,先燒烤去除其腥味;雲母,需經三日三夜的燒煉;以及龍骨,這三種藥材份量相等。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在發作前,用漿水送服半錢的藥粉。若是溫瘧的情況,則蜀漆需增加到一錢,並在發作前服用一錢的藥粉。

14. 牡蠣湯

牡蠣(四兩,熬),麻黃(去節),蜀漆(各三兩),甘草(二兩),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再服。

白話文:

【牡蠣湯】

所需材料如下:牡蠣(約160克,需先炒焙)、麻黃(去除節部)、蜀漆、甘草(後二者各約90克和60克)。

烹煮過程如下:首先,取八公升的水,先煮蜀漆與麻黃,煮沸後去掉表面的泡沫,煮至剩六公升時,再加入其餘所有藥材,繼續煮至剩二公升。每次服用溫熱的一公升。如果服用後有嘔吐反應,就不要再服用了。

15. 柴胡薑桂湯

(治寒多熱少。)

柴胡,黃芩,炙甘草,栝蔞根,桂枝,乾薑,牡蠣,薑、棗煎。初服微煩,再服汗出愈。喻嘉言曰:小柴胡本陰陽兩停之方,可從寒熱而進退,寒多者加薑、桂,則熱多者加芩、連,可推矣。

白話文:

【柴胡薑桂湯】

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體內寒氣較多而熱氣較少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含:柴胡、黃芩、炙甘草、栝蔞根、桂枝、乾薑、牡蠣。在煎煮時,加入薑和棗一同熬製。

剛開始服用時可能會感到些許煩躁,但持續服用後會有出汗的現象,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喻嘉言曾經提到:小柴胡湯本來就是陰陽平衡的處方,可以依據體內寒熱的比例進行調整。若體內寒氣較重,可在原方上增加薑和桂枝;若熱氣較重,則可以增加黃芩和黃連。由此可見,藥方的調整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16. 觀音丸

圓白半夏(生),烏梅肉,母丁香,川巴豆(不去油,每件各十枚),上為末,薑、麵糊丸,麻子大,上下以厚紙蓋貼,有油又再易紙。每服五丸,臨臥冷水下。此方舟人於海角遇一白衣授之。

白話文:

【觀音丸】

內容如下:使用生的圓白半夏,烏梅的果肉,母丁香,以及川巴豆(在處理時不需要去除其油脂,各成分均使用十枚)。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用薑和麵糊製成丸狀,大小如麻子。在製作過程中,上下需用厚紙覆蓋並粘貼,若發現有油滲出,應立即更換新紙。每次服用五丸,應在睡前以冷水吞服。據說,這處方是一位船員在海邊遠處,由一位穿白衣的人授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