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四·雜症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雜症 (10)

1.

一曰舌喑,乃舌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嚨聲音如故也。婁全善云:人舌短語不清,乃痰涎閉塞舌本之脈而然。蓋腎脈挾舌本,脾脈連舌本,心脈別系舌本,三脈有虛則痰涎入之,脈道閉塞不能運舌矣。以參、蓍、朮、歸、陳皮、竹瀝、薑汁治之,半月愈。若三脈亡血筋枯縮,亦喑。

《經》云: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又云:脈澀甚為喑,是也。前方加補血藥。又風寒客之則急縮。《經》云:脈搏堅而長,(即弦勁意。)病舌卷不能言,是也。大秦艽湯。(見中風。)又熱則脈弛緩,亦不能運,宜清熱。《經》云:脾脈病,舌本強,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

又云:手太陰之別曰通里,去腕下一寸五分,別而上行,入於心中,系舌本,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產後敗血迷心竅,心氣不通,脈亦不行,舌強者,七珍散。妊娠喑者,其言啞細無音,由腎脈為胎盛阻絕,不能上通舌本也,不必治。

一曰喉喑,但喉中聲啞而舌則能轉運也。由勞嗽久而然,蓋聲出於肺,(凡物中空有竅者能鳴,肺有竅而虛者也。)喉為道路,勞病日久,火刑肺金,金傷,破則不鳴。又火盛則痰壅,痰塞肺竅,是為金實亦不鳴也。若熱壅成瘡,肺癰喉爛,則更甚矣。不甚者聲止嘶破,甚則竟不出聲也,此屬內傷。

又有外感風寒入肺,鬱熱成痰,痰火窒塞,肺竅不利,聲亦嘶啞重濁。又有大聲疾呼、謳歌失音者,亦金破之義也。平常痰火上壅,香附,童便浸透,為末,調服,以疏通上焦。訶子,泡,去核,以消痰、降火、開音;木通以降火清肺,導熱由小腸出;桔梗以利肺氣;童便以降火潤肺,故諸方通用之。發聲散,開結痰。

橘紅煎湯,化痰甚捷。寒包熱者,解表,鬱金、生地、阿膠、知母、杏仁、桔梗、沙參、蟬蛻、牛蒡子、童便。寒痰結滯,五粉丸。積血作痛失音,蛤蚧丸。(血為熱壅,結滯肺竅。)勞證血枯火盛,青黛、蛤粉,蜜調服。狐惑聲啞,詳傷寒。氣虛感濕,痰涎凝肺,補虛去濕。

風寒鬱熱,暴咳失音,杏仁煎。或灸豐隆二穴各三壯、照海二穴各一壯,立效,仍藥之。

又有寒客會厭而卒喑,吞吐不利者,生附子去皮、臍,切大片,蜜炙,噙之勿咽,一云咽津。忌苦寒藥,恐成瘡,難消難潰。

白話文:

標題: [聲音嘶啞]

內容: 一種情況被稱為舌喑,指的是舌頭無法正常運作說話,但喉嚨的聲音仍然存在。婁全善曾說,一個人如果舌頭短且語言不清,通常是因為痰液堵塞了舌頭的脈絡。因為腎臟的脈絡環繞著舌頭,脾臟的脈絡連接著舌頭,心臟的脈絡分別連結舌頭,這三個脈絡如果有虛弱的情況,痰液就會進入,脈絡閉塞,舌頭就無法正常運作。這種情況可以用人參、蓍草、白朮、當歸、陳皮、竹瀝和薑汁治療,大約半個月就能痊癒。如果這三個脈絡缺乏血液,肌肉萎縮,也會導致聲音嘶啞。

經典中提到,如果針刺舌頭下方的脈絡過度,導致出血不止,也會造成聲音嘶啞。另一種情況是,如果脈絡非常緊繃,也會造成聲音嘶啞。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在原有的治療方案中加入補血的藥物。如果受到風寒的侵襲,脈絡會收縮。經典中也提到,脈絡堅硬且長,舌頭捲曲無法說話,就是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秦艽湯來治療。如果脈絡因為熱量而鬆弛,也會影響舌頭的運作,這種情況需要清熱。

另一種情況被稱為喉喑,指的是喉嚨的聲音嘶啞,但舌頭仍然可以正常運作。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長期的咳嗽所導致,因為聲音是由肺部產生的,喉嚨是聲音的通道,如果疾病持續時間長,火氣會損傷肺部,肺部受損,聲音就會變得模糊。如果火氣旺盛,會產生大量的痰,痰液堵塞肺部的通道,也會導致聲音嘶啞。如果熱量堆積形成瘡痍,肺部感染,喉嚨腐爛,情況就會更加嚴重。如果不嚴重,聲音可能會變得嘶啞,如果非常嚴重,可能完全無法發聲,這種情況屬於內傷。

此外,如果風寒進入肺部,會形成痰液,痰液和火氣會堵塞肺部的通道,聲音也會變得嘶啞。如果大聲喊叫或唱歌,聲音也會變得模糊,這是因為肺部受到損傷。平時如果痰液和火氣上衝,可以使用香附,用童便浸泡,磨成粉末,調和服用,以疏通上焦。訶子,泡製,去核,以消痰、降火、開音;木通以降火清肺,導熱由小腸出;桔梗以利肺氣;童便以降火潤肺,因此這些配方都常被使用。發聲散,用來開解痰結。

橘紅煎湯,化痰效果非常快。如果是寒包熱,可以解表,使用鬱金、生地、阿膠、知母、杏仁、桔梗、沙參、蟬蛻、牛蒡子、童便。如果是寒痰結滯,可以使用五粉丸。如果是積血導致疼痛和失音,可以使用蛤蚧丸。如果是勞損導致血液乾涸,火氣旺盛,可以使用青黛、蛤粉,用蜜調和服用。如果是狐惑聲音嘶啞,詳見傷寒。如果是氣虛感受濕氣,痰液凝固在肺部,可以補虛去濕。

如果是風寒鬱熱,突然咳嗽失音,可以使用杏仁煎。或者可以灸豐隆二穴各三壯、照海二穴各一壯,立即見效,但仍需配合藥物治療。

另外,如果寒氣進入會厭,突然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可以使用生附子去皮、臍,切成大片,用蜜炙烤,含在口中不要吞下,另一種說法是可以吞下唾液。避免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形成瘡痍,難以消除和潰瘍。

2. 皮毛鬚髮肌肉筋骨四肢二陰

皮毛,《經》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又云:肺主皮毛,肺氣不榮,則皮毛焦,津液去,爪枯毛折。

皮膚痛,屬火邪傷肺。《經》云:夏脈太過,則病身熱膚痛,為浸淫。(濕熱小瘡。)

皮膚索澤,(枯索而不潤澤也。)由精血枯涸,清燥潤肺可也。(牛骨髓、真酥油合煉一處,每日空心熱酒調服三匙,治皮膚枯燥如魚鱗。)糙澀如鱗甲之相錯,曰甲錯。仲景謂:勞傷虛極羸瘦,內有乾血,兩目黯黑,肌膚甲錯,大黃䗪蟲丸(見虛勞)主之。又云: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為肺癰,葦莖湯主之。

皮膚麻木,(詳痹證門。)《傷寒論》曰:身如蟲行,汗多亡陽也。可見麻由氣虛,氣虛則運行不能流利,噓其痰液,紛然沸動,有如蟲行。若為風邪所湊,痰被風噓,如波浪沸騰,其麻更甚矣。先用生薑為嚮導,枳殼以開氣,半夏以逐痰,羌、防以散風,木通、牙皂以通經絡,又殭蠶為治麻聖藥。麻在手臂加桑條,在股、足加牛膝。

待病減用補中益氣(見氣)加參、耆。暑天熱傷元氣,手與背麻,參、耆、升、柴、白芍、五味、甘草,空心服。手摩患處,午前又一服。經年累月無日不木,乃死血凝滯於內,外挾風寒,用附、桂為嚮導,烏藥、木香行氣,當歸、桃仁、紅花、阿膠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經絡。待病減用八珍(見虛損)補氣血,必效。

渾身麻木,八仙湯:當歸、茯苓、川芎、熟地、陳皮、半夏、羌活、白芍、人參、秦艽、牛膝、白朮、桂枝、柴胡、防風、炙草,煎服。四肢面目皆麻,補中益氣(見氣)加木香、炮附、麥冬、羌、防、烏藥。但在腿麻木沉重,黃耆、甘草、五味、升、柴、當歸、紅花、陳皮、青皮、澤瀉,名除濕益氣湯。瘀血麻木,四物(見血)加桃仁、紅花、韭汁。

因氣麻木,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蒼朮、南星、半夏、當歸、桂枝、甘草。身麻有痰,黃連、半夏、栝蔞仁、黃芩、茯苓、桔梗、枳殼、陳皮、天麻、細辛、南星、甘草,煎。口舌麻木吐涎者,並治。

皮膚癢,痛癢皆屬火,火甚則痛,微則癢。(觀火近灼則痛,遠烘則癢,可見。)或以為風者,風即火氣,非有二也。(此內風也。亦有火氣欲散,忽感外風,鬱火不得外散,進退皮膚間,擾動作癢者。仲景《傷寒論·太陽篇》有脈浮遲,面熱赤,不能得小汗,身必癢之文,可參也。

)若無外風,不得誤用風藥,以證既屬火,則血必虛,風藥燥血,不可用也,但宜清火養血。(血行風自滅。)又火與元氣不兩立,火之盛,氣之虛也。然瀉火便是補氣,不必用補中、四君(並見氣)等。大抵遍身瘙癢,由肺家血虛火盛而生風,宜四物(見血)加二冬、桑枝、蟬蛻、殭蠶、牛蒡、刺蒺藜、威靈仙,外用蒼耳葉、地膚子、浮萍,煎水浴。

白話文:

皮毛

古書說:「肺與皮相合,皮的榮養來自於毛髮。」又說:「肺主管皮膚和毛髮,肺氣虛弱,不能滋養它們,就會導致皮膚焦枯、津液流失、指甲乾枯、毛髮斷裂。」

皮膚疼痛,通常是火邪傷了肺。《經》裡說:「夏天脈象過於強盛,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甚至出現浸淫瘡(濕熱引起的小瘡)。」

皮膚乾燥,沒有光澤,這是因為精血枯竭,可以通過滋潤肺燥來改善。(用牛骨髓和煉過的酥油混合,每天早上空腹用熱酒送服三匙,可以治療皮膚乾燥像魚鱗一樣的情況。)皮膚粗糙、乾澀,像魚鱗一樣錯雜排列,叫做「甲錯」。張仲景認為:「過度勞累導致虛弱消瘦,體內有瘀血,兩眼黯淡無光,皮膚像魚鱗一樣,可以用大黃䗪蟲丸(具體見虛勞章節)治療。」又說:「咳嗽、微微發熱、煩躁,胸部皮膚像魚鱗一樣,是肺癰的症狀,可以用葦莖湯治療。」

皮膚麻木,(詳細內容參見痹證章節。)《傷寒論》說:「身體像有蟲子在爬,是因為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虛脫。」可見麻木是氣虛引起的,氣虛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痰液堆積,像蟲子一樣在身體裡蠕動。如果同時受到風邪侵襲,痰液被風攪動,像波浪一樣翻騰,麻木感會更加嚴重。治療時,先用生薑來引導藥效,枳殼開通氣機,半夏驅逐痰液,羌活、防風疏散風邪,木通、牙皂疏通經絡,殭蠶是治療麻木的良藥。麻木在手臂,可以加桑枝;在腿和腳,可以加牛膝。

病情減輕後,用補中益氣湯(具體見氣虛章節)加上人參、黃耆來調理。夏天因為暑熱傷了元氣,導致手和背部麻木,可以用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白芍、五味子、甘草,空腹服用。同時按摩患處,中午再服一次。如果常年累月都麻木,說明體內有瘀血,再加上風寒侵襲,可以用附子、桂枝來引導藥效,烏藥、木香行氣,當歸、桃仁、紅花、阿膠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疏通經絡。病情減輕後,用八珍湯(具體見虛損章節)來補益氣血,效果會很好。

全身麻木,可以用八仙湯:當歸、茯苓、川芎、熟地、陳皮、半夏、羌活、白芍、人參、秦艽、牛膝、白朮、桂枝、柴胡、防風、炙甘草,煎服。四肢和臉部都麻木,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具體見氣虛章節)加上木香、炮附子、麥冬、羌活、防風、烏藥。如果腿部麻木且感覺沉重,可以用黃耆、甘草、五味子、升麻、柴胡、當歸、紅花、陳皮、青皮、澤瀉,這個方子叫做除濕益氣湯。瘀血引起的麻木,可以用四物湯(具體見血虛章節)加上桃仁、紅花、韭菜汁。

因為氣虛引起的麻木,可以用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蒼朮、南星、半夏、當歸、桂枝、甘草。身體麻木且有痰,可以用黃連、半夏、栝蔞仁、黃芩、茯苓、桔梗、枳殼、陳皮、天麻、細辛、南星、甘草,煎服。口舌麻木且流口水,也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皮膚瘙癢,痛和癢都屬於火的範疇,火盛就會疼痛,火輕就會瘙癢。(就像火靠近就會灼痛,離遠一點就會覺得烘熱瘙癢一樣。)有人認為瘙癢是風引起的,其實風也是火氣的一種表現,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這是內風。也有可能是火氣想要散發,突然感受到外風,導致火被鬱結在皮膚之間,擾動引起瘙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篇》裡說:脈浮而遲,臉發紅發熱,不能出小汗,身體一定會癢,可以參考。)

如果沒有外風,就不能誤用治療風邪的藥,因為病症是火引起的,就會導致血虛,而治療風邪的藥會使血更燥,所以不能使用。應該清熱養血。(血行,風自然會消失。)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火盛的時候,氣就會虛。但是清瀉火氣實際上就是補益元氣,不需要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具體見氣虛章節)等方子。一般來說,全身瘙癢是因為肺家血虛火盛導致生風,應該用四物湯(具體見血虛章節)加上麥冬、天冬、桑枝、蟬蛻、殭蠶、牛蒡子、蒺藜、威靈仙。外用蒼耳葉、地膚子、浮萍煎水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