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五·四診 (6)
卷之五·四診 (6)
1. 問證
2. 問寒熱
凡平素無病,而突然惡寒發熱,多屬外感。必有頭痛體痛,拘急無汗,或有汗等表證,浮緊浮大等表脈可據。若無表證表脈,病由漸致者,屬內傷。外感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必表解乃已。)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乃不禁(禁,禁當也。
)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夫些小賊風。(又外感證顯在鼻,故鼻息氣促而鳴,壅盛有力,不若內傷之息短而氣乏。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中不和,飲食無味,不若外感初則知味,傳裡則不能食也。又外感熱傳裡,渴,其飲甚多,不若內傷液虧之渴,略飲即止。又外感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
內傷元氣不足,故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又外感頭痛,常常而痛。內傷頭痛,時作時止也。)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亦有背熱於腹。)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亦腹熱於背。)背微惡寒者,陽微不能勝陰也。陽明中暍亦有此。(宜白虎加人參湯。)勞役內傷亦有此,必乍寒乍止,為陽虛內熱。
(升陽散火湯。)濕痰證亦有此,必身重體痛。(導痰湯。)凡脾胃素虛之人,暑月飲食生冷冰水,寒氣蓄聚,陰上乘陽,多見背寒冷如掌大。(宜溫。)惡寒蜷臥不發熱者,陰證也。壯熱而渴,不惡寒反惡熱者,溫熱證也。來往寒熱,有定期者,瘧也;無定期者,傷寒少陽經證,及內傷虛證也。
潮熱在日晡所者,傷寒陽明證也;在子午者,內傷證。
白話文:
凡是平時沒有疾病,卻突然感到寒冷並發燒,大多屬於外感疾病。通常會伴隨頭痛、身體疼痛、肌肉緊繃無汗,或者有出汗等表面病症,以及浮緊、浮大的表面脈象可以作為依據。如果沒有這些表面病症和脈象,那麼病因可能是漸進性的,屬於內傷。外感疾病時,寒冷和發燒是同時發生且不會間斷,而內傷疾病時,寒冷和發燒是交替出現且不規律。外感疾病的惡寒,即使靠近大火也無法緩解(必須等到表症消失才會停止)。內傷疾病的惡寒,只要接近溫暖環境就可以得到緩解。外感疾病的怕風,是無法忍受任何風寒。內傷疾病的怕風,只對微風感到不舒服。
此外,外感疾病的症狀主要表現在鼻子,所以呼吸急促且聲音大,但不像內傷疾病那樣呼吸短淺且氣力不足。內傷疾病的症狀主要表現在口腔,所以口中感覺不適,飲食無味,但不像外感疾病那樣一開始有胃口,但傳入體內後就無法進食。另外,外感疾病發燒後會非常口渴,喝水量很大,但不像內傷疾病那樣因體液流失而產生的口渴,稍微喝點水就能緩解。再者,外感疾病的患者說話聲音洪亮,病情先輕後重。內傷疾病的患者說話聲音低沉,病情先重後輕。此外,外感疾病的頭痛通常是持續性的。內傷疾病的頭痛則是時好時壞。
外感疾病的患者手背熱,但手掌不熱(有時背部比腹部更熱)。內傷疾病的患者手掌熱,但手背不熱(有時腹部比背部更熱)。背後微微感到寒冷,表示陽氣微弱,無法抵抗陰氣。陽明中暍也有這種情況(適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勞動過度導致的內傷疾病也有這種情況,但會時冷時停,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體內發熱。
(適用升陽散火湯治療)濕痰疾病也有這種情況,但會感到身體沉重且疼痛。(適用導痰湯治療)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在炎熱的夏季飲用生冷冰水,容易導致寒氣聚集,陰氣上升壓制陽氣,常會感到背後有一塊像手掌大小的地方特別寒冷。(適用溫熱療法)
如果只有畏寒蜷縮,沒有發燒的情況,這可能屬於陰性症狀。高燒並伴有口渴,且不畏寒反而怕熱的情況,這可能屬於溫熱性疾病。來回出現的寒熱交替,並且有固定週期,這可能是瘧疾;若沒有固定週期,則可能是傷寒少陽經證狀,或是內傷虛弱症狀。
在下午時段出現的潮熱,這可能是傷寒陽明經證狀;在半夜或中午出現的潮熱,這可能是內傷虛弱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