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五·四診 (5)
卷之五·四診 (5)
1. 察身
身輕,自能轉側者可治。沉重,不能轉側者難治。足冷惡寒,蜷臥向壁,為陰證。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身目齒爪俱黃者,疸病也。脾病者,色黃而肉蠕動。肺病者,色白而毛敗。頭重視身,此天柱骨倒也,死。搖頭,以手捫腮者,齒痛也。坐而伏者,短氣也。
身汗如油,形體不仁,乍靜乍亂,喘而不休者,死。肉形脫者,脈雖調,亦死。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皮膚著者死。(皮膚枯燥著骨也。)
白話文:
[觀察身體狀況]
如果身體感覺輕盈,能夠自行翻身,這是病情可以治療的跡象。相反,如果感到身體沉重,無法自己翻身,這表示病情較難治療。腳冷且畏寒,蜷縮著身體面向牆壁睡覺,這是陰證的表現。患有陽證的人,通常無法彎腰;患有陰證的人,則無法挺胸仰躺。若身體、眼睛、牙齒和指甲都呈現黃色,這可能是黃疸的症狀。若是脾臟有問題,臉色會發黃,而且肌肉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肺部疾病的人,臉色會蒼白,且毛髮狀況不佳。如果感到頭重,且視線模糊,這代表頸椎可能出了問題,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如果不停搖頭,並且用手按住腮幫子,這可能是牙痛的徵兆。坐著卻彎腰駝背,這表示呼吸困難。
如果汗水像油一樣黏稠,且身體機能失去知覺,精神狀態時而清醒時而混亂,持續喘息無法停歇,這也是死亡的前兆。即便脈搏平穩,但如果身體形態明顯消瘦,也是死亡的徵兆。皮膚光澤有彈性是康復的跡象,反之,皮膚乾燥無光澤則表示病情危急。皮膚緊貼在骨頭上(皮膚乾燥且緊繃),這也是死亡的徵兆。
2. 察手足
手足冷,名厥。在傷寒則有寒有熱。初病即手足冷者,直中寒證也。爪甲青冷,或過肘膝,且常冷。若先發熱,以漸入內,而手足乃冷者,傳經熱證也。爪甲紅,乍冷乍溫,不過肘膝,此仲景之說也。在雜證,則手足冷者名寒厥,手足熱者名熱厥,此《內經》之說也。詳厥逆門。
但足冷,手不冷,身發熱者,為外感夾陰,宜五積散。不可汗下及小柴胡,以有黃芩苦寒也。又夏暑病濕溫,人必足冷手溫,多汗妄語,宜蒼朮白虎合五苓,不可用五積助熱。有兩手逆冷,而兩足熱如火烙者,此陰氣衰於下,(則陽下乘之而足熱。)陽氣衰於上,則陰上干而手冷。
陰陽痞隔之兆也。若初起而腳膝耎弱,或足脛赤熱腫痛,當從腳氣治之。手足冷至節,而心痛甚者,名真心痛,旦發夕死。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揚手擲足,此神去而魂亂也,死。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坐久腰痛,故下一腳以伸之。)行遲者,表強也。(風邪束其筋絡,故步履不隨。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搐搦者,肝邪也。搐,抽搐,手足頻頻伸縮也。搦,十指頻頻開合,拳緊握也。(經曰:肝病變動為握。)瘛瘲者,虛而有風也。(瘛,筋脈收引。瘲,筋脈弛縱。)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急,緊急也。)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緩,縱緩也。
)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音忿,大而沸起也)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熱風鼓其血液外見,故滑澤。)尺膚澀者,風痹也。(血少則內熱,熱則生風。)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同溢)飲也。
(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反乘之也。)尺膚熱甚,脈盛燥者,溫病也。尺膚寒甚,脈小者,泄、少氣。掌中熱者胸中熱,寒者胸中寒。(掌中為三陰脈所聚,其臟皆在胸中。)臂多青脈,曰脫血。(張景岳云:血脫則氣去寒凝,故色見青黑,言臂則他可知,即診尺之義。愚按此說,乃血脫後方見青脈也。
然有先見青脈而後脫血者,則氣虛寒凝,不能攝血耳。)
白話文:
【觀察手腳的情況】
手腳冰冷,這種情況被稱作厥。在感冒的情況下,可能伴隨著寒熱交替的症狀。如果一開始生病就出現手腳冰冷的現象,這通常代表是直接遭受了寒證。指甲呈現青色且冰冷,有時甚至擴展到肘部和膝蓋,而且一直保持冰冷。如果先是發燒,然後逐漸往身體內部發展,接著手腳才開始感到冰冷,這通常代表是傳經熱證。指甲呈紅色,忽冷忽熱,且不會延伸到肘部和膝蓋,這是仲景的理論。在其他疾病中,手腳冰冷被稱為寒厥,手腳熱則被稱為熱厥,這是《內經》中的描述。詳細的厥逆門理論請參閱相關資料。
如果只有腳冷,手並未感到冷,並且身體發熱,這可能是外感夾陰,建議使用五積散治療。不能使用汗法、下法或小柴胡湯,因為其中含有黃芩,性質苦寒。另外,在夏季暑病濕溫的情況下,人的腳會冷而手卻溫暖,伴有大量出汗和妄語的症狀,此時應該使用蒼朮白虎湯和五苓散,而不是五積散,因為五積散會增加體內的熱度。有的患者雙手極度冰冷,但雙腳卻像被火烙一樣熱,這是因為體內陰氣在下方衰弱,導致陽氣下降,使腳部發熱;同時,上方的陽氣衰弱,陰氣上衝,導致手部冰冷。
這是陰陽隔絕的徵兆。如果一開始腳部和膝蓋無力,或者腳脛部出現紅熱腫痛,應按照腳氣病來治療。如果手腳冰冷到關節處,且心痛劇烈,這被稱為真心痛,可能在白天發病,晚上就會死亡。如果病人在病牀上摸來摸去,抓空氣,擺弄牀單,揮手踢腿,這表明精神已經離去,靈魂陷入混亂,預示著死亡。坐著時把一條腿放下,這可能是腰痛的表現。(長期坐著會導致腰痛,所以需要放下一條腿來舒展腰部。)行走緩慢,可能是外邪侵襲造成的肌肉僵硬。(風邪束縛了肌肉和筋絡,因此步態不穩。)
肝臟有熱,面色蒼白,指甲乾枯。抽搐是肝臟問題的表現。抽搐是指手腳頻繁伸縮。搦是指手指頻繁開合,緊緊握拳。(經典中提到:肝病會導致手部握緊。)瘛瘲是體內虛弱且受到風邪影響的結果。(瘛,指筋脈收縮;瘲,指筋脈鬆弛。)脈搏緊急時,手腕皮膚也會緊繃。(緊急,指的是緊張的狀態。)脈搏緩慢時,手腕皮膚也會鬆弛。(緩慢,指的是鬆懈的狀態。)脈搏細小時,手腕皮膚也會萎縮,氣息微弱。脈搏粗大時,手腕皮膚也會膨脹凸起。脈搏滑利時,手腕皮膚也會光滑。脈搏澀滯時,手腕皮膚也會粗糙。手腕皮膚光滑而富有光澤,表明可能是風邪所致。(熱風促使血液外流,因此皮膚表面顯得光滑有光澤。)手腕皮膚粗糙,像枯魚的鱗片,表明可能有水飲問題。
(脾臟功能衰退,肌肉消耗,水分反而增多。)手腕皮膚非常熱,脈搏旺盛而乾燥,表明可能是溫病。手腕皮膚非常冷,脈搏細小,表明可能是腹瀉或氣虛。手掌熱表示胸中熱,手掌冷表示胸中冷。(手掌是三陰脈匯聚之處,相應的臟器都位於胸腔內。)手臂上青色脈絡較多,表示可能有失血的問題。(張景嶽指出:失血後氣血耗盡,寒氣凝結,導致皮膚呈現青黑色。這裡提到手臂,其他部位的情況也可推知,這與診斷手腕脈象的意義相同。按理說,這種解釋是失血後才會看到青色脈絡。然而,也有先出現青色脈絡再失血的情況,這表明氣虛寒凝,無法控制血液。)
3. 聞聲
肝聲呼。(怒則叫呼,或驚而呼也。)心聲言(《洪範》言屬火。)笑(狂笑為實熱,微笑為虛熱。)脾胃聲歌,(輕顫如歌。)又為噦。(噦,乾嘔,詳嘔吐。)肺聲哭,又為咳。腎聲呻,又為欠,為嚏。(陽未靜而陰引之,故欠。陽欲達而陰發之,故嚏。)聲清朗如平日者吉。
聲濁鼻塞者,傷風也。聲如甕中出者,(混濁不清之意。)必中濕也。攢眉呻吟者,痛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怒喊哀號所致也。聲啞如破而咳者,客寒裹熱也。傷寒壞病,聲啞,而唇口有瘡者,狐惑也。聲啞形羸者,勞瘵,肺有瘡也。驟然聲喑,咽痛如刺,而不腫不赤不發熱,二便清利,陰寒也。
驟然音喑,而喉頸亦腫脹閉,或發熱便秘,龍火也。鼻息鼾睡者,風溫也。診時吁氣者,鬱結也。噫氣,以手撫心者,中脘痛也。搖頭言者,里痛也。少氣不足以息者,氣虛也。平人無寒熱,而短氣不足以息者,痰火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正氣奪也。語言謇澀者,風痰也。
言驟及多言者,火也。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衣被不斂者,神明亂也。譫語者,邪氣實也。鄭聲者,正氣虛也。
白話文:
[聽聲音辨症狀]
肝臟的聲音表現為呼喊,這可能是因為生氣或受驚嚇所導致的。心臟的聲音表現為說話(根據《洪範》所述,言語歸屬於火)。笑聲,大笑可能代表身體內有實熱,輕笑可能代表虛熱。脾胃的聲音表現為唱歌般的輕顫,也可能呈現為噦聲(即乾嘔,詳細可參考嘔吐)。肺臟的聲音表現為哭泣,也可能呈現為咳嗽。腎臟的聲音表現為呻吟,也可能表現為打哈欠和打噴嚏(陽氣未靜,陰氣牽引,所以會打哈欠;陽氣欲達,陰氣觸發,所以會打噴嚏)。如果聲音清澈明朗,與平日無異,是好兆頭。
聲音渾濁且鼻塞,可能是感冒。聲音像從罐子裡傳出的,必然是濕氣重。皺眉呻吟,表示疼痛。突然失聲,可能是風痰、潛在火氣,或是生氣、悲痛喊叫所導致。聲音嘶啞且伴隨咳嗽,是外感寒氣包裹著熱氣。感染風寒後病情轉差,聲音嘶啞且嘴脣有瘡,可能是狐惑病。聲音嘶啞且身形消瘦,可能是肺結核,肺部有瘡。突然失聲,喉嚨像被針刺般疼痛,但沒有紅腫、發熱,大小便清利,這是陰寒症狀。
突然聲音嘶啞,且喉嚨、頸部腫脹,或有發熱、便祕,這是龍火症狀。打鼾,可能是風溫症狀。看診時喘氣,可能是鬱結。打嗝時用手按住胸口,可能是胃痛。搖頭說話,表示內部疼痛。呼吸短促,可能是氣虛。健康人若無感冒發燒,卻呼吸短促,可能是痰火。說話微弱,整天才能再說話,表示正氣損失。說話含糊不清,可能是風痰。
突然多話或言語急促,可能是火氣旺盛。胡言亂語,不分親疏,衣物散開,表示神智混亂。胡言亂語,表示邪氣盛。聲音低沉,表示正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