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七·諸方(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諸方(下) (1)

1. 行氣開痹飲

羌活,川芎,防風,蒼朮,秦艽,紅花,肉桂,細辛,續斷,在上加片薑黃桂枝,威靈仙,在下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筋痹加木瓜,柴胡,脈痹加菖蒲茯神,當歸,肉痹加白茯,陳皮,木香,砂仁,皮痹加紫菀,杏仁,麻黃骨痹加獨活,澤瀉

白話文:

【行氣開痹飲】

這帖藥方包含了羌活、川芎、防風、蒼朮、秦艽、紅花、肉桂、細辛、續斷等草藥。對於上半身的病痛,則會額外添加片薑黃、桂枝以及威靈仙。若下半身有問題,則會再加入牛膝、防己、萆薢和木通。如是筋骨疼痛,則需再加木瓜和柴胡;如果是脈絡不順,則要加菖蒲、茯神、當歸;若是肌肉疼痛,則應加入白茯、陳皮、木香、砂仁;皮膚問題則可加紫菀、杏仁、麻黃;而骨頭的問題則需添加獨活和澤瀉。

2. 增味五痹飲

麻黃,桂枝,紅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黃耆,甘草,防風,防己,羌活,水煎服。

白話文:

【增味五痹飲】

這帖藥方包含了麻黃、桂枝、紅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現今因保育因素,可用其他替代品)、羚羊角(同樣因保育因素,應使用替代藥材)、黃耆、甘草、防風、防己和羌活等藥材。這些藥材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3. 加味五痹湯

人參,茯苓,當歸(酒洗),白芍(煨),川芎(各一錢,肝、心、腎痹倍之),五味子(十五粒),白朮(一錢,脾痹倍之),細辛(七分),甘草(五分),水二鍾,姜一片,煎八分,食遠服。肝痹加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白話文:

【加味五痹湯】

配方如下:人參、茯苓、當歸(用酒洗過)、白芍(炒過)、川芎(以上各一錢,若為肝、心、腎的痹症則份量加倍),五味子(十五粒),白朮(一錢,若為脾的痹症則份量加倍),細辛(七分),甘草(五分)。使用兩杯水,加入一片薑,煎至剩下八分之水量,飯後服用。

對於不同臟腑的痹症,有下列的添加藥材建議:

  • 肝痹:加棗仁、柴胡。
  • 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
  • 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
  • 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
  • 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4. 三痹湯

肉桂,甘草,芍藥,黃耆,當歸,川芎,人參,茯苓,熟地黃,牛膝,秦艽,續斷,杜仲,細辛,獨活,防風

白話文:

這段古代中醫文字列舉的是「三痹湯」這個藥方所包含的成分。以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肉桂、甘草、芍藥、黃耆、當歸、川芎、人參、茯苓、熟地黃、牛膝、秦艽、續斷、杜仲、細辛、獨活以及防風這些中藥材。

5. 獨活寄生湯

(即上方加桑寄生,去黃耆、續斷。)

白話文:

「(這是上方的配方加上桑寄生這種藥材,但是要去掉黃耆和續斷兩種藥材。)」

6. 黃耆益氣湯

(即補中益氣湯加紅花、黃柏。秋加五味,夏加黃芩,冬加桂枝。補中益氣湯見氣。)

白話文:

「黃耆益氣湯的配方就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額外添加紅花和黃柏。而在秋季會額外加入五味子,夏季則會加入黃芩,冬季會加入桂枝。(補中益氣湯的詳細配方可參考氣的相關部分。)」

7. 人參益氣湯

黃耆(八錢),人參,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升麻(各二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柴胡(二錢),芍藥(三錢),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服後少臥,於麻痹處按摩,屈伸少時。午飯前又一服,日二服。

白話文:

【人參益氣湯】

配方如下:黃耆八錢,人參五錢,生甘草五錢,炙甘草二錢,升麻二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柴胡二錢,芍藥三錢。以上藥材需切碎。

每次服用時,取半兩藥材,加入兩杯水煎至一杯的份量,應在空腹時服用。服用後應稍作休息,並在身體麻木的地方進行按摩,做些輕微的關節活動。

在午飯前再服用一次,每天需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