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4)
卷之六·諸方(上) (4)
1. 清中驅瘧飲
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山楂,枳實,厚朴,陳皮,草果,蒼朮
白話文:
[清除中焦濕熱的抗瘧疾飲方]
這個藥方包含了以下的成分: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山楂、枳實、厚朴、陳皮、草果以及蒼朮。這些中藥材合用,能幫助清除身體中焦(脾胃)的濕熱,達到抗瘧疾的效果。
2. 瘧母丸
青皮,桃仁,紅花,麥芽,神麯(各五錢),三稜,蓬朮,海粉(各七錢),鱉甲(醋炒,一兩),香附(醋炒,八錢),神麯糊丸,補藥送下。
白話文:
【瘧母丸】
成分包括:青皮、桃仁、紅花、麥芽、神麯,這些各需五錢;三稜、蓬朮、海粉,這些各需七錢;鱉甲要一兩,需先用醋炒過;香附要八錢,也需用醋炒過。製成丸狀時使用神麯糊來調和,服用時應與補藥一同吞服。
3. 嘉禾散
白茯苓,砂仁,苡仁(炒),枇杷葉(去毛,姜炒),桑白皮(炒),沉香(磨汁),丁香,人參,五味子,白豆蔻,甘草(炙),白朮(各五分),青皮,陳皮,大腹皮(洗),杜仲(薑汁炒),穀芽(炒),藿香,半夏曲(炒),隨風子,石斛(酒炒),神麯(炒),檳榔,木香(磨汁,各三分),每服三錢,薑、棗煎,食遠服。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並皆治之。
李待詔曰:領南地卑土薄,土薄則陽氣易泄,人居其地,腠疏汗出,氣多上壅。地卑則潮濕特盛,晨夕昏霧,春夏淫雨,人多中濕,肢體重倦,病多上腕鬱悶,胸中虛煩,腰膝疼痛,腿足寒厥。大抵上熱下寒,每發寒熱身必多汗,不宜再發其表。下體既寒,又不宜下。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
或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胸膈之痞悶煩躁者忽然清涼。蓋附子得生薑,既能發散,又能導虛熱入下焦也。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者,蓋附得術能錮熱,氣不能發散也。或有脈證俱實,面目黃赤者,不可用附子。若證可疑,宜服嘉禾散,能調中氣,升降陰陽,雖陽證熱多者,服之亦解。
服之二三日,則寒熱之證自判矣。
白話文:
【嘉禾散】
配方成分包括:茯苓、砂仁、炒薏仁、去毛並姜炒的枇杷葉、炒桑白皮、磨汁的沉香、丁香、人參、五味子、白豆蔻、炙甘草、炒白朮各五分,以及青皮、陳皮、洗淨的大腹皮、薑汁炒的杜仲、炒谷芽、藿香、炒半夏曲、隨風子、酒炒的石斛、炒神曲、檳榔、磨汁的木香各三分。每次服用三錢,與姜、棗同煎,應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此方適用於脾胃失調,胸膈痞悶,氣逆生痰,食慾不佳等症狀。
李待詔表示:嶺南地區地勢低窪,土壤貧瘠,容易導致人體陽氣外泄,居住在此的人們皮膚毛孔較爲鬆弛,易出汗,且氣血多向上聚集。由於地勢低窪,溼氣特別旺盛,早晚霧氣瀰漫,春夏季節雨水過多,人們常受溼氣影響,肢體沉重疲倦,疾病多表現爲上半身鬱結悶熱,胸中虛煩,腰膝疼痛,腿腳寒冷。總體來說,是上熱下寒,發作時身體多汗,不應再發汗。下半身已經寒冷,不宜進行瀉下治療。我通常使用溫中固下的藥物,以調整陰陽正氣,十治十愈。
有人會用生薑附子湯冷溫服用,對於胸膈痞悶煩躁的情況,突然感覺清涼。這是因爲附子和生薑一起使用,既能發汗,也能將虛熱導入下焦。但也有用術附湯病情反而加重的情況,這是因爲附子與白朮一起使用,容易固熱,使氣無法發散。如果脈象和症狀都實證,且面目黃赤的,不可使用附子。如果病情難以判斷,建議服用嘉禾散,它能調和中氣,升降陰陽,即使陽證熱多的人,服用後也會緩解。
服用兩三天後,寒熱的症狀就會明顯改善。
4. 截瘧七寶飲
(治實瘧久不已,脈弦滑浮大者。)
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青皮,厚朴,陳皮,甘草(各等分),酒水煎,露一宿。(取露氣以清暑邪也,無暑氣者不用露。)未發前二時,面東溫服。噁心,以糖拌烏梅肉壓之。壯實人用蜜陀僧為細末,大人七分,小兒量減,冷燒酒調,面南服之,不愈再服必止。戒雞、魚、豆、面、熱粥、熱物、羹湯。
白話文:
[截瘧七寶飲]
適用於實證型的瘧疾,長期未癒且脈象呈現弦滑浮大的情況。
藥方成分:常山(經酒炒過)、草果(經過煨製)、檳榔、青皮、厚朴、陳皮、甘草(以上各藥材份量相同),使用酒和水一同煎煮,並在室外放置一夜。(目的是吸收夜間的露氣,有助於清除暑熱的邪氣,若非暑熱天氣則不必露天放置。)
在預期發作時間前兩小時,面向東方溫熱服用。如果感到噁心,可以用糖拌烏梅肉來緩解。對於身體強壯的人,可以使用蜜陀僧研磨成細粉,成人用量為七分,兒童酌減,用冷燒酒調和後,面向南方服用,如未見效可再次服用,必定能止住病情。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雞肉、魚肉、豆類、麵食、熱粥、熱食以及濃湯。
5. 常山飲
常山(燒酒炒,二錢),草果(煨,一錢),檳榔,知母,川貝母(各一錢),烏梅(二個),薑、棗煎。(一方加穿山甲、甘草。)趙以德曰:知母性寒清熱,草果性溫勝寒,常山吐痰結,檳榔破滯氣,烏梅生津退熱,甘草扶正和中,穿山甲貫穿經絡,以行結邪也。按瘧必三、四發後方可截,太早則邪未盡,而強止之,必變生他證。
白話文:
【常山飲】
內容:取常山兩錢,先用燒酒炒過;草果一錢,需先煨過;檳榔、知母、川貝母各取一錢;烏梅兩個。這帖藥用水與薑、棗一同煎煮。另有一種配方會再加入穿山甲和甘草。
趙以德說:知母性質偏寒,有清熱的效果;草果性溫,能抵禦寒冷;常山能促使吐出痰塊;檳榔可破除滯滯的氣;烏梅有助於生津液,並能退燒;甘草能扶助正氣,調和中焦;穿山甲能貫穿經絡,幫助排除體內的邪氣。
按理來說,瘧疾通常要在發作三、四次後才能進行截斷治療,如果太早進行,邪氣可能還未完全排出,若強行阻止,可能會引發其他的疾病症狀。
這就是「常山飲」的配方和原理。
6. 柴常湯
(新擬。尋常之瘧三、四發後用之甚效。)
柴胡(酒炒,一錢五分),黃芩(炒,一錢),人參(五分),甘草(五分),草果(煨,一錢),檳榔(一錢),青皮,厚朴(薑汁炒,各一錢),常山(酒炒,二錢),何首烏(二錢),棗二枚,姜三片同煎。熱痰加川貝母,濕痰加半夏,無汗加羌活、紫蘇,汗多加黃耆、白朮。
夜發在陰分者,加白芍、鱉甲、紅花以清熱,加酒炒升麻以提出陽分。挾暑加川黃連、香薷,挾濕加蒼朮、茯苓,挾食加山楂、麥芽、神麯,胸滿加枳殼,渴加花粉、烏梅、石膏。風熱在胃,津液消耗,加梨汁、蔗漿,或生地、生葛、西瓜等汁,經所謂風淫於內,治以甘寒也。
白話文:
【柴常湯】
這是一個新創制的處方,適用於一般型的瘧疾,在發病三到四次後使用,效果顯著。
藥材包括:柴胡(經過酒炒,劑量約為一錢五分)、黃芩(炒過,一錢)、人參(五分)、甘草(五分)、草果(經過煨製,一錢)、檳榔(一錢)、青皮、厚朴(薑汁炒過,各一錢)、常山(酒炒,二錢)、何首烏(二錢)。此外,還需加入兩枚棗子和三片薑一起煎煮。
若出現熱痰的情況,可添加川貝母;濕痰則加半夏;無汗時可加入羌活和紫蘇;若是汗多,則可加黃耆和白朮。
對於夜晚發作,屬於陰分的症狀,可加入白芍、鱉甲和紅花以清熱,並加酒炒升麻以助其轉至陽分。若是夏季高溫引發的,可以加入川黃連和香薷;濕氣重的情況下,可加蒼朮和茯苓;消化不良時,可加山楂、麥芽和神麯;胸部感到脹滿,可加枳殼;口渴時,可加入花粉、烏梅和石膏。
對於胃部有風熱,導致津液消耗的情況,可以加入梨汁、蔗漿,或者生地、生葛、西瓜的汁液,這符合「風淫於內,治以甘寒」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