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七·諸方(下) (2)
卷之七·諸方(下) (2)
1. 天門冬地黃膏
天門冬(十斤,湯浸二日,去心),生地黃(肥淨者,三十斤),上二味,安木臼內搗一、二千杵,取其汁,再入溫湯更搗,又取其汁,不論幾次,直待二藥無味方止。以文、武火熬成膏子,盛瓷器內,每服一匙,溫酒化下,無時,日進三服。
白話文:
【天門冬地黃膏】
所需材料為:天門冬(使用十斤,先浸泡在熱水中兩天,然後去除其心部),新鮮且肥美的生地黃(需三十斤)。將這兩種藥材放入木製的研砵內,用力搗碎一至兩千次,榨取出其汁液。接著再加入溫水繼續搗碎,再次榨取汁液,此步驟可重複多次,直到兩種藥材再也榨不出任何味道為止。
之後,用小火和大火交替熬煮這些汁液,直至濃稠如膏狀,再裝入瓷器中保存。每次服用時,取一茶匙的膏體,以溫熱的酒溶解後飲下,服用時間不限,每日建議服用三次。
2. 妙功丸
丁香,木香,沉香(各半兩),乳香(研),麝香(另研),熊膽(各二錢半),白丁香(三百粒),輕粉(四錢半),雄黃(研),青皮(去白),黃芩,胡黃連(各半兩),黃連,黑牽牛(炒),荊三稜(煨),甘草(炙),蓬莪朮,陳皮(去白),雷丸,鶴蝨(各一兩),大黃(一兩半),赤小豆(三百粒),巴豆(七粒,去皮心膜油),上為細末,蕎麵一兩半作糊和勻,每兩作十丸,硃砂飛過一兩為衣,陰乾。每服一丸,用溫水浸一宿,去水,再用溫水化開,空心服之。
小兒量減服。十年病一服即愈,若未愈,三五日再服,重者不過三服。
白話文:
這款藥丸名為「妙功丸」,其配方如下:丁香、木香、沉香各五十克,乳香研碎,麝香另研碎,熊膽各十二點五克,白丁香三百粒,輕粉二十二點五克,雄黃研碎,青皮去內層白色部分,黃芩,胡黃連各五十克,黃連,黑牽牛炒過,荊三稜煨過,甘草炙過,蓬莪朮,陳皮去內層白色部分,雷丸,鶴蝨各五十克,大黃七十五克,赤小豆三百粒,巴豆七粒去皮心膜油。將上述材料磨成細末,用蕎麥麵一百五十克調成糊狀,攪拌均勻,每兩材料可製成十顆藥丸,外裹硃砂一百克,放在陰涼處晾幹。
服用方式是每晚用水浸泡一丸一夜,隔天早上將水倒掉,再用溫水溶解後空腹服用。
兒童則需酌量減少藥量。對於長達十年的疾病,服用一次即可痊癒,如果尚未見效,可間隔三到五天再次服用,病情嚴重者最多隻需服用三次。
3. 牛黃丸
牛黃(研),麝香(各半兩,研),虎睛(一對),蜣螂(去頭足翅),犀角屑,安息香,獨活(去蘆),茯神(去木),遠志(去心),甘草(炙,各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人參(去蘆),鐵粉(研),硃砂(水飛),龍齒(各二兩,研),上為細末,同研令勻,煉蜜和丸,搗五七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荊芥湯下,無時。
白話文:
【牛黃丸】
所需材料如下:牛黃(研磨成粉)、麝香(同樣研磨,兩者各半兩),虎眼(一對),蜣螂(去除頭、腳及翅膀),犀角碎屑,安息香,獨活(去除蘆梗部分),茯神(去除木質部分),遠志(去除心部),甘草(炙烤過,各一兩),防風(去除蘆梗,一兩半),人參(去除蘆梗),鐵粉(研磨),硃砂(用水飛法處理),龍齒(各二兩,研磨),將上述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再用煉製的蜂蜜揉合成丸,反覆搗打五百至七百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粒,用荊芥湯送服,不拘時間。
4. 楊氏五癇丸
白附子(半兩,炮),半夏(二兩,湯洗),皂角(二兩,捶碎用,水半升,揉汁去柤,與白礬一處熬干為度,研),天南星(薑製),白礬(生),烏蛇(酒浸,各一兩),全蠍(炒,二錢),蜈蚣(半條),白殭蠶(炒,一兩半),麝香(三字,研),硃砂(二錢半,水飛),雄黃(水飛,一錢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生薑湯送下,食後服。
白話文:
【楊氏五癇丸】
所需藥材如下:白附子經過烘焙處理,用量約半兩;半夏用水清洗乾淨,用量為二兩;皁角捶碎後,加入半升水揉搓出汁液,去掉渣滓,再與白礬一起熬至乾涸,最後研磨成粉,用量也是二兩;天南星則需經過薑的處理;白礬使用未經處理的,用量一兩;烏蛇需先以酒浸泡,用量同樣是一兩;全蠍要先炒過,用量為二錢;蜈蚣只取半條;白殭蠶需先炒過,用量為一兩半;麝香需研磨成粉,用量為三錢;硃砂用水漂洗過,用量為二錢半;雄黃亦需用水漂洗,用量為一錢半。
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後,用生薑汁和麵糊混合煮熟,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溫熱的薑湯吞服,飯後服用。
5. 五癇通明丸
用羊肝一具,肥牙皂(一斤,去筋皮,水三碗,同羊肝煮乾,去肝,將牙皂焙乾為末),半夏(六兩,每個切四塊),箭頭硃砂(一兩五錢,同半夏炒黃色,去硃砂),南星(生,二兩),黑牽牛(二兩,微炒),共為末,薑汁丸,硃砂為衣,每七十丸,薑湯下。忌魚、雞、母豬、牛、羊等肉。
白話文:
這款藥丸名為「五癇通明丸」,製作方法如下:取一個羊肝,與一斤的肥牙皁(去除筋皮)一同放入三碗水中煮至水分蒸發,之後取出羊肝,將牙皁烘乾並研磨成粉。
另取六兩的半夏,切成四小塊;再取一兩五錢的箭頭硃砂,與半夏一同炒至呈現黃色,然後篩除硃砂。
接著,準備二兩的生南星和二兩的黑牽牛(輕微炒過),所有材料一起研磨成粉末。最後,利用薑汁作為黏合劑製成藥丸,並以硃砂為外層包衣。
服用時,每次七十粒,需以薑湯送服。在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魚、雞、母豬、牛、羊等肉類。
6. 方後附錄
7. 七方
大方,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勢大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肝、腎及下部病者宜之。肝、腎下部位遠,若小劑徐呷,則力微勢緩,才到下部即散,故必大劑急啜,乃能及下也。)
小方,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小無兼證者宜之。)有分兩少而徐呷之小方。(心肺及上肺病者宜之。)
緩方,有甘以緩之之緩方。(甘草、飴、蜜之屬。)有以丸緩之之緩方。(丸之行,比湯、散為遲。)有品味眾多之緩方。(品眾則遞相拘制,不得各騁其性。)有無毒治病之緩方。(無毒則性純而功緩。)有氣味俱薄之緩方。(氣味俱薄則力弱,故功緩。)
急方,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中風卒厥,用通關散之類。)有湯、散蕩除之急方。(湯、散之行比丸為速。)有毒藥之急方。(毒性上通下瀉,以奪病勢)。有氣味俱厚之急方。(氣味俱厚,則力猛行急。)
按小而兼緩,病在上部而緩者宜之。大而兼急,病在下部而急者宜之。小而兼急,病在上部而急者宜之。大而兼緩,病在下部而緩者宜之。又病大者宜大,小者宜小,治主宜緩,治客宜急,各有攸當。
奇方,有獨用一物之奇方。有合奇數一三五七九之奇方。
偶方,有二味相配之偶方。有合偶數二四六八十之偶方。有二方相合之偶方。
按王太僕云:汗須以偶氣乃足以外發,下須以奇乃不至攻伐太過。其意蓋以奇為小方,偶為大方。小方治近在臟腑,大方治遠在皮毛也。然則奇偶即大小二方耳,而復立此者,蓋亦有奇大於偶者,故又立此二方,以見治法之變動不居耳,然不必泥。觀仲景桂枝湯汗以五味,大承氣湯下以四味,可見矣。
複方,王太僕以複方即偶方,謬也。當依後人二方相合為偶,數方相合為復之說。又張子和引《內經》【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之說,以解複方。謂【復】乃【反覆】之義,蓋奇之不去,則反用偶方,偶之不去,則覆用反佐,反覆重疊,以治其病也,亦通。
白話文:
[七種處方方式]
大方:這種處方包含主要藥材一份,輔助藥材三份,佐藥九份的大處方。適用於病情嚴重且病因複雜,不能僅靠一兩味藥來治療的情況。另有一種是藥量大且需一次服用的大處方,特別適合肝、腎或下身疾病。因為肝、腎等下身位置較遠,如果使用小劑量慢慢服用,藥效可能在抵達下身前就已消散,所以必須大量快速服用,才能使藥效到達下身。
小方:這類處方只含主要藥材一份與輔助藥材兩份的小處方,適用於病情輕微且沒有併發症的情況。另有一種是藥量少,需慢慢服用的小處方,特別適合心肺或上身疾病。
緩方:包括以甘草、糖漿、蜂蜜等甘味藥材製成的緩方,或是以丸狀呈現,藥效比湯劑和散劑慢的緩方。此外,成分多樣的處方也能達到緩和效果,因為成分多會相互制約,不會各自發揮強烈藥效。無毒藥材製成的緩方,因藥性純粹,功效較緩慢。氣味淡薄的緩方,由於藥力較弱,所以效果緩慢。
急方:適用於急病的急方,例如中風昏厥,使用通關散等藥。湯劑和散劑的急方,藥效比丸劑快。含有劇毒藥材的急方,利用藥材的毒性上下通瀉,迅速控制病情。氣味濃厚的急方,藥力強大且作用迅速。
對於病情小且需要緩和療效的,應選擇小且緩的處方,適用於上半身的疾病。對於病情大且需要迅速療效的,應選擇大且急的處方,適用於下半身的疾病。對於病情小但需要迅速療效的,應選擇小且急的處方,適用於上半身的疾病。對於病情大但需要緩和療效的,應選擇大且緩的處方,適用於下半身的疾病。病情嚴重應選擇大處方,病情輕微應選擇小處方。對於主病應選擇緩方,對於附帶病症應選擇急方,各有其適應症。
奇方:包括單一藥材製成的奇方,以及藥材數量為奇數(一、三、五、七、九)的奇方。
偶方:由兩種藥材搭配的偶方,以及藥材數量為偶數(二、四、六、八、十)的偶方。也有兩種處方結合的偶方。
複方:王太僕認為複方就是偶方,這是錯誤的。應該依照後人的說法,兩種處方結合的是偶方,多種處方結合的是複方。張子和引用《內經》中的「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來解釋複方。他認為「複」是「反覆」的意思,如果奇方無法奏效,就改用偶方;如果偶方也無法奏效,就反覆使用反佐法,直到病情得到控制。
以上內容為對古文中醫學術語的現代翻譯,並非具體的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