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諸方(上) (1)

1.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酸以靜蟲),細辛(六兩,辛熱),乾薑(十兩,辛熱),蜀椒(四兩,去子,辛熱,三味以伏蟲)黃柏(六兩,寒苦),黃連(一斤,苦寒,二味以下蟲),附子(六兩,炮,辛熱),桂枝(六兩,辛熱,二味以濟連、柏之寒),當歸(四兩,辛溫),人參(六兩,甘溫,二味以補血氣),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白話文:

【烏梅丸】

烏梅(三百顆,以其酸性可安撫腸胃中的寄生蟲),細辛(六兩,辛熱性質),乾薑(十兩,辛熱性質),蜀椒(四兩,需去掉種子,辛熱性質,這三種成分用來控制寄生蟲)。黃柏(六兩,性質寒苦),黃連(一斤,性質苦寒,這兩種成分用來驅除寄生蟲)。附子(六兩,經過炮製,辛熱性質),桂枝(六兩,辛熱性質,這兩種成分用來輔助黃連和黃柏的寒涼性質)。當歸(四兩,辛溫性質),人參(六兩,甘溫性質,這兩種成分用來補充血氣)。

將以上十種藥材分別研磨過篩,然後混合在一起。用醋浸泡烏梅一夜,然後去掉核,放在五升米下蒸煮,等到米飯煮熟後,將烏梅搗成泥,再和藥材混合均勻。將混合好的藥材放入杵臼中,加入蜂蜜,杵打兩千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

在進食前,每次服用十粒,每日三次,可以逐漸增加到二十粒。

服用期間應避免生冷、滑膩、有異味的食物。

2. 化蟲丸

鶴蝨,檳榔,苦楝根(東引者,各一兩),胡粉(炒,一兩),使君子,蕪荑(各五錢),枯礬(二錢半)麵糊丸,末服亦可。

白話文:

【化蟲丸】

所需藥材如下:鶴蝨、檳榔、苦楝樹根(需使用東引產的,以上三種各取一兩)、胡粉(需先炒過,取一兩)、使君子、蕪荑(這兩種各取五錢)、枯礬(取二錢半)。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後,用麵糊做為黏合劑製成藥丸。也可選擇不做成丸狀,直接服用藥粉。

以上即為化蟲丸的配方。

3. 萬應丸

黑牽牛(取頭末),大黃,檳榔(各八兩),雷丸(醋煮),南木香(各一兩),沉香(五錢),上將黑牽牛、大黃、檳榔和一處為末,以大皂角、苦楝皮各四兩煎汁,法水為丸,如綠豆大,後以雷丸、木香、沉香和一處研末為衣。每服三四十丸,五更用砂糖水送下,或作末服亦可。

白話文:

【萬應丸】

所需藥材如下:黑醜(需取出其頭部磨成粉末)、大黃、檳榔(以上三種藥材各需八兩)、雷丸(需以醋煮過)、南木香(需一兩)、沉香(需五錢)。

首先,將黑醜、大黃和檳榔三種藥材混合在一起磨成粉末,再以皁角和苦楝皮各四兩煎熬出的汁液和藥粉混合,最後以法水製成大小如同綠豆的丸狀。

然後,再將雷丸、木香和沉香這三種藥材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作為丸藥的外層包覆。

每次服用時,可取三四十粒丸藥,在凌晨五點左右以砂糖水送服,或者也可以將丸藥磨成粉末服用,效果相同。

4. 取蟲積方

檳榔,牽牛(各半斤),雷丸(一兩半),苦楝皮(一兩),大黃(四兩),皂角(半斤),三稜,蓬朮(各二兩,另研,同醋煮),木香(隨意加入),上為細末,煮皂角膏子煮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錢,四更時分冷茶送下。小兒一錢,下蟲後白粥補之。

白話文:

所需藥材如下:檳榔、牽牛各半斤,雷丸一兩半,苦楝皮一兩,大黃四兩,皁角半斤,三稜和蓬朮各二兩(需先分別研磨,再與醋一同烹煮),木香則可依個人喜好酌量添加。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用煮好的皁角膏做成丸狀,大小約等於黍米。每次服用量為二錢,應在夜間四更左右,趁冷用茶水吞服。如果是兒童,則每次服用量減半為一錢。驅蟲後,可用白粥進行調理補身。

5. 蠶蛹汁方

上取繰絲蠶蛹兩合研爛,生布絞取汁,空心頓飲之。非繰絲時,預收取蠶蛹,曬,研細末,用時以意斟酌多少,和粥飲服之。

白話文:

「首先取繰絲過程中的蠶蛹兩合,將其搗碎後,用紗布絞出蠶蛹汁,於空腹時一次飲下。若不是繰絲季節,可以事先收集蠶蛹,晾乾後研磨成細粉,使用時依照個人需求調整份量,混合粥一起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