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七·諸方(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諸方(下) (1)

1. 九痛丸

附子(炮,二兩),生狼牙(炙香),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各半兩),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為末,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白話文:

【九痛丸】

藥方成分如下:製過的附子,用量為二兩;經過烘烤至散發香味的生狼牙,用量為半兩;去了皮和心的巴豆,經過炒製後研磨成油脂狀,同樣也是半兩;人參、乾薑、吳茱萸,這三種藥材每樣都是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丸,丸的大小約等同於梧桐子。服用時以酒送服,初次服用時,每日三次,每次三粒。如果體質較虛弱的人,則可減量至每次兩粒。

2. 煮黃丸

雄黃(研,一兩),巴豆(五錢,去皮心,研如泥),上入白麵二兩,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滾漿水煮十二丸,濾,入冷漿水內令沉冷,每用時用浸藥冷漿水下一丸,一日十二時盡十二丸,以微利為度不必盡劑。

白話文:

【煮黃丸】

所需材料為:雄黃(研磨成粉,重量一兩),巴豆(五錢,去除外皮及內部,研磨至成泥狀),以及白麵二兩。

將上述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均勻地研磨拌和,然後加入適量的水搓揉成丸,其大小應與桐子相近。使用滾熱的漿水煮十二粒此丸,煮好後先過濾,再放入冷漿水中讓丸子完全冷卻。

在服用時,每次取一丸放入冷漿水中浸泡,一日共需服食十二次,每次一丸,直到微感腹瀉即可,無需強迫吃完全部藥劑。

3. 扶陽助胃湯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乾薑(炮,一錢半),草豆蔻,益智仁,楝參,甘草(炙),官桂,白芍藥(各一錢),吳茱萸,陳皮,白朮(各五分),薑棗煎

白話文:

【扶陽助胃湯】

這帖藥方包含以下成分:

  • 炮製過的附子,去除了外皮和頂部,用量為二錢。
  • 炮製過的乾薑,用量為一錢半。
  • 草豆蔻、益智仁、楝參和炙甘草,以及官桂和白芍藥,這些藥材各用一錢。
  • 吳茱萸、陳皮和白朮,這些藥材則各用五分。
  • 並以薑和棗來煎煮此湯。

4. 草豆蔻丸

草豆蔻(一錢四分,麵裹煨熟,去皮),吳茱萸(湯泡去苦味),益智仁,殭蠶(炒,各八分),當歸身,青皮(各六分),神麯,薑黃(各四分),生甘草(三分),桃仁(去皮,七個),半夏(湯泡七次,一錢),澤瀉(一錢,小便利減半),甘草(六分),柴胡(四分,詳脅下痛,多少與之),人參,黃耆,陳皮(各八分),麥穗(炒黃,一錢半),上除桃仁另研如泥外,為極細末,同碾勻,湯浸炊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白湯送下,食遠。旋斟酌多少用之。

白話文:

【草豆蔻丸】

所需材料如下:草豆蔻(約一錢四分,先用麵粉包裹後蒸煮至熟,再去掉外皮),吳茱萸(用水浸泡去除苦味),益智仁,殭蠶(炒過,各八分),當歸身,青皮(各六分),神麯,薑黃(各四分),生甘草(三分),桃仁(去皮,取七個),半夏(用水浸泡七次,一錢),澤瀉(一錢,如果小便順暢則可減半),甘草(六分),柴胡(四分,根據肋下疼痛的程度,適當增減用量),人參,黃耆,陳皮(各八分),麥穗(炒至金黃色,一錢半)。

處理方式:除了桃仁需單獨研磨成泥狀之外,其餘材料均應研磨成極細粉末,再與桃仁泥混合均勻。使用湯水浸泡的炊餅作為黏合劑,搓揉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顆,用熱白開水送服,最好在飯前或飯後一段時間服用。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調整服用量。

5. 清中湯

黃連,山梔子(炒,各二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薑湯泡七次),草豆蔻仁(捶碎),甘草(炙,各七分),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清中湯】

內容如下:使用黃連和炒過的山梔子,兩者各取六克;陳皮和茯苓,兩者各取四點五克;半夏取三克,需先用薑湯浸泡七次;草豆蔻仁需搗碎;炙甘草取二點一克。所有材料加入足量的水,約兩杯的份量,再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剩八分之一水量,即約一杯半左右。此湯應在飯前服用。

6. 星半安中湯

南星,半夏(各一錢半,俱薑湯泡),滑石,香附,枳殼(麩炒),青皮(醋炒),木香,蒼朮(米泔浸一宿炒),砂仁,山梔(炒黑),茯苓,橘紅(各一錢),甘草(炙,五分),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服。

白話文:

【星半安中湯】

這帖藥方包含的藥材有:天南星和半夏,兩者都需用薑湯泡過,各用了約4.5公克;滑石、香附、以及經過麩皮炒過的枳殼、用醋炒過的青皮、木香、米泔水中浸泡一夜再炒過的蒼朮、砂仁、炒至黑色的山梔子、茯苓、橘紅,這些也都各自用了約3公克;最後,炙甘草則用了約1.5公克。

服用方式為:將所有藥材加入約400毫升的水,再加上三片薑,一同煎煮,直到剩下約320毫升的藥汁,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