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三·雜症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雜症 (2)

1. 黃疸

病由濕熱蒸發,如罨曲相似,遍身頭目爪甲皆黃,小便黃赤不利,(有色如薑黃者。)有外感鬱熱與素有之濕相蒸,或外感於濕與素有之熱相蒸,而發黃者,宜從汗解,詳《傷寒論》。有內生之濕熱相蒸者,在上則吐之,在下則下之,利之。然有陽黃陰黃之分,蓋熱勝則為陽黃,濕勝而寒則為陰黃,不可概用寒藥。

內因有由於停食者,仲景所謂谷疸,寒熱不食,(言其人先有寒熱之病,則胃不和,故不能食也。)食即頭眩,(強食不化,濁氣上升使然。)心胸不安,久之發黃,(食鬱成熱,蒸濕而發。)茵陳蒿湯主之。又謂,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濕熱瘀矣。

白話文:

濕熱內蘊,就像發酵的米飯一樣,導致全身皮膚、頭部、指甲都泛黃,小便顏色深黃且排尿不順暢。如果是由外感熱邪與體內濕氣交蒸,或外感濕邪與體內熱氣交蒸而引起的黃疸,應當以發汗解表的方式治療,詳細方法可參考《傷寒論》。如果是內生濕熱引起的黃疸,則應當採取上吐下瀉的方法,以利濕熱排出。然而,黃疸還分為陽黃和陰黃,熱盛者為陽黃,濕盛而寒者為陰黃,不可一概而論使用寒涼藥物。

如果黃疸是由於飲食停滯所致,正如仲景所說的「谷疸」,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飲食不振的症狀,因為先前的寒熱病症導致胃氣不和,無法正常進食。進食後會頭暈目眩,這是因為食物積滯不消化,濁氣上升所致。心胸不安,時間久了就會發黃,這是因為食物積滯化熱,蒸灼濕氣而引起的。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另外,如果穀氣不消,胃中積聚苦濁之氣,濁氣下行,小便不暢,這是濕熱瘀積的表現。

)身體盡黃是也,(《內經》謂:已食而飢者胃疸,乃熱盛濕少,故能消穀,乃胃熱非食滯也,與此不同。)此陽黃也。又謂,陽明病脈遲,(胃寒。)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飽則不消而煩。)頭眩,小便難,此欲作谷疸,(始雖寒,久亦成鬱熱。)雖下之,腹滿如故,以脈遲故也,(詳《傷寒論》·《陽明篇》中。

)此陰黃也。有因於酒者,酒性熱而質濕,濕熱內瘀,多發黃,仲景所謂鼻燥心中熱,脈浮欲吐者,吐之愈。(病屬上焦。)又謂,心中懊憹或熱痛,不能食,梔子大黃湯主之。(病在中焦。)又謂,或無熱,(無外熱也,觀或字知有外熱者矣。)譫語,小腹滿,脈沉者下之。

白話文:

全身發黃,這是陽黃。如果患者已經進食卻仍然感到飢餓,這是胃疸,屬於熱盛濕少,因此能消化食物,但這是胃熱而非食滯,與陽黃不同。另外,陽明病脈象遲緩,食慾不佳,吃飽了就煩躁,頭昏眼花,小便困難,這是要發展成谷疸的徵兆。雖然一開始是寒證,但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鬱熱。即使服用瀉藥,腹脹仍然存在,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

全身發黃,這是陰黃。有些人是因為飲酒而導致發黃,酒性溫熱且質地濕潤,濕熱內瘀就會導致發黃。仲景說鼻乾燥,心中發熱,脈象浮滑,想吐,這種情況可以用吐法治療,屬於上焦病變。另外,如果患者心中煩躁或熱痛,無法進食,可以用梔子大黃湯治療,屬於中焦病變。也可能患者沒有發熱,但是神志不清,小腹脹滿,脈象沉伏,則可以用瀉藥治療。

(病在下焦。)又謂,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病在上焦者應吐,若誤下則傷其血分,故血敗而見黑色。)目青面黑,(舉面目以該周身也。)心中如淡蒜虀狀,(辛味刺心。)大便黑,(瘀血之色。)皮膚爪之不仁(血痹於皮膚也。)是也。有由於房勞者,致腎水虛,相火炎,不特蒸濕成黃,並瘀血變黑,仲景所謂黃家日晡發熱,(濕屬脾土,故熱發日晡所。)而反惡寒,(傷寒陽明證發熱者必不惡寒,乃濕與熱瘀痹於內,表陽不宣,故惡寒也。

此乃辨證之法。)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額最高,火氣之所熏故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先則額黑,後則周身皆黑。)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脾腎皆病矣,故難治。)消石礬石散主之。(消石鹹寒除熱,礬石除痼熱在骨髓,大麥粥調服,恐傷胃也,然此方難用。

白話文:

疾病位於下焦。又說,酒疸向下發展,久而久之就變成黑疸,因為上焦病應該要吐,如果誤用下法就會傷及血分,所以血敗而呈現黑色。眼睛青黑,面容也青黑,以面容來推斷全身狀況。心中感覺像淡蒜醬一樣,辛辣刺激心臟。大便黑色,是瘀血的顏色。皮膚和指甲麻木不仁,是血氣痹阻於皮膚的表現。還有一些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水虛弱,相火熾盛,不僅蒸發濕氣變成黃疸,還會瘀血變黑,仲景所說的黃家日晡發熱,是因為濕氣屬脾土,所以熱症在日晡時發作。反而怕冷,是因為傷寒陽明證發熱的人一定不畏寒,而是濕熱瘀阻於內,表陽氣不宣,所以畏寒。

這是辨證的方法。這是一種女性勞累導致的病症。膀胱急迫,小腹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因為額頭最高,火氣熏蒸所以發黑。腳底發熱,最終演變成黑疸,先從額頭發黑,然後全身都變黑。腹部脹滿像水一樣,大便一定發黑,有時稀溏。這是女性勞累的病症,不是水腫,腹部脹滿很難治療,因為脾腎都病了,所以很難治癒。消石礬石散主治此病。消石鹹寒,可以除熱,礬石可以去除骨髓中的痼熱,用大麥粥調服,擔心會傷胃,但是這個方子很難用。

)又謂,額上黑,微汗出,(濕欲外泄。)手足中熱,薄暮即發,(陰熱故暮發。)膀胱急,(血瘀急痛。)小便自利,(可知膀胱之急乃由血瘀。)曰女勞疸是也。其餘所因尚多,而古人止分谷疸、酒疸、女勞疸,及總名之黃疸,與五水中之黃汗(詳水腫篇。)為五,然不必泥,當推廣之。

仲景謂疸而渴者難治,(熱盛。)不渴易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陰者里也,裡氣逆故嘔。)發於陽部,(表也。)其人振寒而熱。(濕勝則寒,熱勝則熱。)又謂,腹滿舌痿,(濕痰壅塞舌本之筋,不得轉掉也。或曰舌當作身,濕熱傷筋故痿。)躁不得睡。又謂,諸黃疸,但利其小便,茵陳五苓散主之;脈浮當汗解,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額頭發黑,微微出汗,說明體內濕氣想要向外排泄。手腳發熱,傍晚時分症狀加重,這是因為陰熱的緣故。膀胱急迫,說明有血瘀導致的疼痛。小便自如,可以確定膀胱急迫是由血瘀引起的。這些症狀都屬於女勞疸。其他的病因還有很多,古人只分為谷疸、酒疸、女勞疸,以及統稱的黃疸,再加上五水中所說的黃汗,一共五種,但不必拘泥於此,應該要推廣分析。

張仲景認為,黃疸伴隨口渴的患者難治,因為熱氣太盛;不口渴的患者則容易治癒。黃疸如果出現在陰部,患者必然會嘔吐,因為陰部屬於身體的內部,內氣逆流所以會嘔吐。黃疸如果出現在陽部,也就是身體表面,患者則會感到寒熱交替,因為濕氣過盛會導致寒冷,熱氣過盛會導致發熱。張仲景還說,如果患者腹部脹滿,舌頭萎縮,這是因為濕痰阻塞舌根的筋脈,導致舌頭無法活動。也有說法認為,這裡的「舌」應該是指身體,濕熱傷筋才會導致萎縮。患者會躁動不安,無法入睡。對於各種黃疸,只要小便暢通,就可以服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如果脈象浮而需要出汗,則可以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

(此方不可輕用。)又謂肚熱,熱在裡,當下之。又謂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大黃消石丸,此皆言陽黃也。又謂,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此為寒氣痞滿,浮熱上壅。)不可除熱,除熱必噦,(乾嘔也,虛陽為寒所閉,上噦而有聲。

)小半夏湯主之,(散寒降逆。)此言陰黃也。陰黃小便清白,大便不實,喜靜能臥,脈遲弱無力,身冷自汗,當以虛寒治之。仲景所謂男子黃,小便自利,與小建中湯。(見勞倦。)王海藏謂,中州寒生黃,用大小建中,(見勞倦。)不必茵陳,皆氣虛之陰黃也。(氣虛則脾不運,久瘀於裡,則脾敗而色外見,故黃,其黃色必淡。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不能隨便使用。有些人肚子發熱,熱氣在裡面,需要立刻處理。有些人肚子脹滿,小便不順暢且顏色發紅,還伴隨自汗,這是表裡俱實的症狀,也需要立刻處理,可以用大黃消石丸治療。以上這些都是陽黃的表現。還有些人小便顏色沒有變化,想拉肚子,肚子脹滿並伴隨呼吸急促,這是寒氣阻滯導致的痞滿,浮熱上壅。不能直接去除熱氣,否則會引起乾嘔,因為虛陽被寒氣阻閉,向上衝逆而發出聲音,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可以散寒降逆。這就叫做陰黃。陰黃的症狀是:小便清澈,大便不規律,喜歡安靜躺著,脈象遲緩无力,身體發冷並自汗,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仲景說男子發黃,小便自利,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這是因為勞累所致。王海藏說,中州寒氣導致的黃疸,可以用大小建中湯治療,不必用茵陳,這是因為氣虛導致的陰黃。氣虛則脾臟運化功能減弱,瘀血積聚在体内,脾臟功能衰退,就會導致面色發黃,黃色會比較淡。

)戴復庵謂,失血後多面黃,或遍身黃,(但不及耳目。)血不榮也,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至秋則干黃,宜養榮湯、(見虛損。)十全大補湯,(見虛損。)妨食者,四君子(見氣。)加黃耆、扁豆。此血虛之陰黃也。(此為干黃,小便利,四肢不沉重也。)以上所論黃疸證,《準繩》謂是暴病,(言其黃驟然而見也。

)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仲景謂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難治。十八日乃脾土寄旺於四季之期,十者土之成數,逾十日不瘥,則旺氣就衰,故難愈也。然可不泥。)另有一種病黃者,(其黃以漸見,久而不愈者。)名食勞疳黃,(或由食積,或由勞倦,或由疳積所致,或名黃胖,胖者,腫也。

白話文:

戴復庵說,失血後,臉色發黃,甚至全身泛黃,(但耳目不黃。)這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滋養身體。就像竹木在春夏時節葉子水分充足就呈綠色,到了秋天水分蒸發就變成了枯黃一樣,這時應該服用養榮湯(見虛損),(見虛損。)如果出現食慾不振,可以服用四君子湯(見氣),再加上黃芪、扁豆。這種黃疸屬於血虛引起的陰黃。(這種黃疸屬於乾燥的黃色,小便順暢,四肢不沉重。)

以上所論的黃疸證,在《準繩》中提到,黃疸是一種急性病,(意思是說,黃疸症狀突然出現。)所以仲景以十八天作為治療期限。(仲景認為,治療黃疸超過十天就應該痊癒,如果病情反而加重,就難以治癒。十八天是脾土在四季中最旺盛的時期,十是土的成數,超過十天不痊癒,則旺氣就會衰弱,所以很難治癒。不過,也不要拘泥於這個時間。)

另外還有一種黃疸,(這種黃疸是逐漸出現,並且長期不愈。)叫做食勞疳黃,(可能是因為飲食積聚,也可能是因為勞累過度,也可能是因為疳積導致,也稱為黃胖,胖是腫的意思。)

)大小溫中丸、棗礬丸、暖中丸。上前三方,以針砂、醋之類伐肝,以朮、米之類助脾,後一方以礬醋之酸瀉肝,(濕熱蒸而發胖,如饅頭蒸而起發,礬醋收斂,使之瘦縮,凡收斂即屬伐肝。)以棗肉之甘補脾,虛人佐以補劑。按此即今人所謂黃腫,與黃疸分別處在腫而色帶白,眼目如故,不如黃疸之眼目皆黃,(濕盛則但黃而不亮,熱盛則鮮明如橘子,干黃則枯槁不潤。蓋色潤者屬水,色光者屬火。

若色如煙燻,黃黑晦滯,枯槁無光,為危證。舊說濕勝如熏黃黑晦,存參。按黑晦即不亮也,然未必枯,若並不潤,則是瘀敗之死水,難治矣。)而不帶白,且無腫狀,似不必以暴漸分。又黃腫多有蟲與食積,有蟲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之類,用使君子、檳榔、川練、雷丸之類。食積則用消食藥,劑中不可無針砂,消積平肝,其功最速,治法亦與黃疸有別也。

白話文:

大溫中丸、棗礬丸、暖中丸這三種藥方,都以針砂、醋來瀉肝,以朮、米來補脾。暖中丸則以礬醋的酸性瀉肝,棗肉的甜味補脾,虛弱的人可以加一些補藥。這三種藥方適用於現在人所說的黃腫,黃腫與黃疸的區別在於,黃腫患者腫脹但顏色偏白,眼睛和皮膚沒有黃疸那樣全部變黃。濕氣過盛則皮膚黃色暗淡,熱氣過盛則皮膚黃色鮮亮如橘子,乾燥黃色則皮膚枯槁沒有光澤。

如果皮膚顏色像煙燻一樣黃黑晦暗,枯槁無光,就是危症。舊時說濕氣過盛就會像煙燻一樣黃黑晦暗,這個說法可以保留。黑晦就是不亮,但並不一定枯槁,如果沒有光澤,就是瘀血敗壞的水,很難治癒。黃腫患者大多伴有蟲積和食積,有蟲積的患者會吐黃水,毛髮都豎起來,喜歡吃生米、茶葉等,可以使用使君子、檳榔、川練、雷丸等藥物。食積則用消食藥物,藥方中一定要加針砂,消積平肝,效果最快,治療方法也與黃疸不同。

又有溫疫發黃,詳溫疫門。又有瘀血發黃,身熱小便利,大便黑,脈澀,桃仁承氣湯(見血),下盡黑物愈。又有身不黃,獨目黃者,《經》云:風氣自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青龍散主之。(按此亦舉隅之論耳。)

治法:丹溪謂,五疸不必細分,概以濕熱治之。養胃化疸湯:茵陳、蒼朮、木通、澤瀉、豬苓、山梔、白茯苓、薏苡仁。食滯加神麯、山楂、麥芽。酒疸加苜蓿、葛根。女勞疸加當歸、紅花活血。有神驗方:黃蠟、香油攤膏,長六寸,箸頭卷,濕面二指厚,大如掌,中以指穿一孔,對臍貼,將膏捲入孔,燃火熏,最久者九條立愈。谷疸,紅丸子(見傷飲食)、《寶鑑》茵陳梔子湯、谷疸丸。

白話文:

如果發黃是因為溫疫,詳見溫疫門。如果發黃是因為瘀血,伴隨身體發熱、小便頻密、大便黑色、脈搏澀,可以服用桃仁承氣湯,排出黑色物質後即可痊癒。如果身體沒有發黃,只有眼睛發黃,根據經書記載,可能是風氣從陽明經進入胃部,沿著經脈上升到眼角,而患者體型肥胖,風氣無法向外排出,導致熱氣聚集在眼部而引起目黃,可以使用青龍散治療。(但這只是舉例說明而已)。

治療方法:丹溪認為,五疸不必細分,都以濕熱治療。可以服用養胃化疸湯,其成分包括茵陳、蒼朮、木通、澤瀉、豬苓、山梔、白茯苓、薏苡仁。如果是飲食積滯導致的,可以添加神麴、山楂、麥芽。如果是酒疸,可以添加苜蓿、葛根。如果是女勞疸,可以添加當歸、紅花活血。還有一個驗方:用黃蠟和香油混合製成膏藥,長六寸,用筷子頭捲起來,濕面塗抹兩指厚,大小如手掌,中間用手指穿一個孔,貼在肚臍上,將膏藥捲進孔中,點燃熏烤,最多用九條即可痊癒。如果是谷疸,可以服用紅丸子,也可以參考《本草綱目》中的茵陳梔子湯和谷疸丸。

酒疸,梔子大黃湯、葛根煎湯,或梔子仁煎湯調五苓散,(見傷濕。)或生料五苓散加乾葛一錢,或葛花解酲湯。(見傷飲食。)酒疸變成腹脹,漸至面目周身俱腫,霍脾飲加木香、麥芽各五分。女勞疸,加味四君子湯、(大便不健者宜。)滑石散、(小便不利者宜。)腎疸湯。

白話文:

酒疸,可以用梔子大黃湯、葛根煎湯,或梔子仁煎湯配合五苓散治療;也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加乾葛,或是葛花解酲湯治療。如果酒疸演變成腹脹,逐漸導致面目周身腫脹,可以用霍脾飲加木香、麥芽治療。女勞疸可以用加味四君子湯治療(大便不暢者適用),也可以用滑石散治療(小便不利者適用),或者用腎疸湯。

病後脾氣虛而黃者,異功散(見氣)加黃耆、扁豆各一錢。黑疸多危,急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從小便出再服之。目黃不除,瓜蒂散(見傷飲食)搐鼻取黃水。

消渴(此為渴而且消之證,其尋常止患渴者附後)

河間謂:由水虛火炎,燥熱之甚,故渴而飲水多。子和亦謂:心火太盛,津液耗涸,在上則為膈消,甚則消及肺臟;在中則為腸胃之消,甚則消及脾臟;在下則為膏液之消,甚則消及腎臟;在外則為肌肉之消,甚則消及筋骨;四臟皆消,則心自焚而死矣。治此者,但調之而不下,則小濡小潤,固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終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調之,而下減滋味,戒嗜欲,節喜怒,亦病已而復作。證分上中下,皆從火斷之。

白話文:

生病之後,脾胃虛弱,而且皮膚發黃的人,可以用異功散,再加黃耆、扁豆各一錢。黑疸(黃疸)症狀嚴重,情況危急,要馬上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出六合的汁液,一次喝下,應該會有黃色的水從尿液排出,再服用一次。如果眼睛發黃沒有消失,可以用瓜蒂散,輕輕捏鼻子,引出黃色的水。

消渴(這指的是渴而且消瘦的症狀,一般的止渴方法在後面)

河間醫家說:消渴是因為水液不足,火氣旺盛,乾燥熱烈,所以才會口渴,喝很多水。子和醫家也說:心火太旺,津液耗損,在上面就會影響到膈膜,嚴重就會蔓延到肺臟;在中間就會影響到腸胃,嚴重就會蔓延到脾臟;在下面就會影響到膏液,嚴重就會蔓延到腎臟;在外面就會影響到肌肉,嚴重就會蔓延到筋骨;四臟都被消損,心臟就會自燃而死。治療這個病,只調和而不瀉下,只能稍微潤濕,不能消除上炎的火氣;瀉下而不調和,也無法滋潤乾涸的膈膜;瀉下調和,但是減少美味,戒除嗜欲,控制喜怒哀樂,病雖然好了,但容易復發。症狀分為上中下,都從火氣來判斷。

上消者,大渴飲多,甚者舌亦赤裂,《經》謂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二便如常,知其燥在上焦,白虎加人參湯(見發熱)主之。小便少者,乃熱消爍其水也,(此消之一義也。)亦用前湯加生津滋燥之藥,如花粉、北味、麥冬、乾葛之屬。若小便不利者,(不利非少也,蓋有水而不利耳。

)前湯合五苓散。(見傷濕。)子和謂:恐變為水腫者是也。若小便利者,所謂飲多溲亦多也,(詳見下文。)前湯加辛潤之品,以開通腠理可也。上消大概心火盛,黃連一味煎湯,候冷,遇渴煩飲,久而自愈。若用心過度致此者,黃耆六一湯加蓮肉、遠志各一錢,吞玄兔丹,仍以大麥煎湯,間下靈砂丸。

白話文:

上消的病症與治療

上消,指的是患者感到極度口渴,大量飲水,嚴重者舌頭還會出現紅裂的現象。《經》書上說,這是心火移熱到肺,導致肺熱所致,稱為膈消。

上消的表現: 患者二便如常,說明熱症主要在上焦,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詳見發熱篇)治療。

如果小便量少,那是因為熱氣消爍了體內的水分(這也是消的一個含義)。治療上,可以在前湯的基础上,添加生津滋燥的藥物,比如花粉、北味、麥冬、乾葛等等。

若小便不通暢(注意,不通暢不代表小便量少,而是有水却排泄不出来),可以用前湯加入五苓散(詳見傷濕篇)。子和大夫认为,這種情況可能轉變成水腫。

如果小便量多,則屬於“飲多溲亦多”的情況(詳見下文)。治療上可以在前湯中加入辛潤的藥物,以開通腠理。

上消的根本原因多半是心火旺盛,可以單用黃連煎湯,等冷卻後,在口渴煩躁時飲用,長期服用可自愈。

如果上消是因过度用脑所致,則可以服用黃耆六一湯,並加入蓮肉、遠志各一錢,再服用玄兔丹,同時用大麥煎湯調服,間隔服用靈砂丸。

糯谷炒爆、桑根白皮等份,每服一兩,水煎,渴即飲之,使水穀之氣上蒸於肺,化為津液,此金生水之義,二物皆肺藥,又淡滲,故取之。繰絲湯,能引清氣上朝於口,又蠶與馬同屬午火,心也。作繭成蛹,退藏之義,故能抑心火而止渴也。治上者劑宜小而服宜頻。東垣謂消渴,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

蓋能食者為實火,火盛則血壅於經絡,故生疽瘡。(痛甚而不潰,或潰出赤水。)不能食者為虛寒,虛寒則氣不運,故脹滿。而所以致虛寒者何?曰:以寒治熱,固如繩墨之不能廢。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腎位遠,宜制大其服,使之適至病所而止。否則或過或不及,皆為誅罰無過。

白話文:

將糯米炒熟,再加入桑根和白皮等份,每次服用一兩,用清水煎煮,口渴就喝,讓水穀的精氣向上蒸發到肺部,轉化為津液,這就是金生水的道理。這兩種藥材都是肺藥,而且性味平和,因此選用它們。繰絲湯能引導清氣上升到口部,而且蠶和馬都屬午火,也就是心臟。蠶結繭成蛹,代表退藏的道理,因此能夠抑制心火,止渴。治療上部的病症,劑量要小,服用次數要頻繁。東垣說,消渴病,還沒到不能吃飯的地步,就可能會長腦疽背瘡;不能吃飯的,就會發展成腹脹鼓滿。

因為能吃飯的屬於實火,火盛就會導致血液瘀積在經絡,所以長出疽瘡(疼痛難忍,不潰爛,或潰爛後流出紅色液體)。不能吃飯的屬於虛寒,虛寒就會導致氣機不運,所以腹脹。至於為什麼會導致虛寒呢?這是因為用寒性藥物治療熱性病,就像繩墨不可廢棄一樣。但是臟腑的位置有遠近之分,心肺位置靠近,藥物劑量要小;肝腎位置較遠,藥物劑量就要大,讓藥力適當到達病灶而停止。否則,過猶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如上消而制大,則速過病所,而寒其中下焦,因致脹滿之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也。是以處方宜審,故曰心肺之藥,莫厭煩而少。

中消者,善食而瘦,(熱能消穀也,此消之一義也。瘦,熱灼肌肉消削也,此消之有一義也。)渴,自汗,大便硬,小便頻數、黃赤,是胃熱盛。叔和所謂口乾飲水,多食飢虛,成消中者是也。(子和釋《經》,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謂二陽乃胃與大腸病熱,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

風火消涸腸胃,此腸胃之消也。)調胃承氣湯,(見大便不通。)或三黃丸,(見發熱。)生地、白蓮藕各自然汁,牛乳各一斤,熬膏,和黃連末一斤,丸如桐子大,白湯下三五十丸,日十服。黃連豬肚丸、清涼飲子。(見傷燥。)

白話文:

如果上焦消散而抑制住下焦,就會快速通過病灶,導致下焦寒冷,進而引起脹滿的病症,這就叫做上熱未除,中寒復起。因此,處方必須謹慎,所以說心肺的藥物,不要厭煩而減少用量。

下消者,煩渴引飲,小便如膏,面色黧黑,耳輪焦枯,兩腿消瘦,此腎熱也,又名腎消,六味地黃丸(見虛損。)主之。多因色欲過度,服金石藥,腎水涸竭,虛陽上炎,不交精出,小便淋濁,陽道常堅,古謂之強中也。

按三消,在河間、子和以為熱證。而《金匱》謂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溲一斗,腎氣丸主之。又《內經》謂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者死,不治。是三消固有寒證乎?曰:此雖亦名消渴,而實不當以消渴名者也。蓋《金匱》所言,乃因其人命門火衰,不能蒸動腎水與脾胃中谷氣,以上達於肺,故上焦失潤而渴。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下膀胱,故飲一溲一,其味不咸,腎氣丸。

白話文:

下消是指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小便像膏油一樣,面色黝黑,耳朵邊緣乾枯,雙腿消瘦,這是腎臟有熱證,也叫做腎消,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多半是因為過度房事、服用金石藥物,導致腎水枯竭,虛火上升,精液不能正常排出,小便淋漓不暢,性器官經常勃起,古人稱之為“強中”。

有些人認為三消都是熱證,但《金匱要略》中提到消渴症,患者小便反而過多,喝一斗水就排出一斗尿,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又,《黃帝內經》中提到,心臟寒氣移到肺臟,導致肺消,喝一斗水排兩斗尿的患者,病症嚴重,無法治癒。所以,三消中也有寒證嗎?其實,雖然這些病症也叫做消渴,但實際上不應該用消渴來命名。因為《金匱要略》中所說的消渴症,是因為患者命門火衰,無法蒸騰腎水和脾胃中的谷氣,導致上焦失潤而口渴。患者喝下的水,沒有經過火化,直接流到膀胱,因此喝一斗水排一斗尿,尿液沒有鹹味,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

(即八味丸。)用附、桂以壯其命門之火,如釜底加薪,則水穀之氣上騰,蒸為潤澤也。然此證止因水不上滋而渴,非如盛火之焚灼,則其渴不甚,飲亦必不多,(其謂飲一斗溲一斗者,乃合算之詞,非言每飲必一斗也。)其與熱證之大渴引飲不止者,安得無殊哉?腎熱則小便如膏,腎寒則小便清白,又自有辨也。

至若《內經》所言,心火衰微,反為水冷金寒之化,不特所飲之水無氣以化,且並身中之津液,亦無氣提攝,相併下趨,而成飲一溲二之證,則肺氣之消索已甚,尚何大渴大飲之有?此皆不當名消渴,致後人涇渭不分,動手即從溫補,熱證逢之,不死何待?此河間、子和二公所謂大聲疾呼,而痛詆其非也。

白話文:

使用附子、桂枝來增強命門之火,就像在鍋底添柴一樣,讓水谷之氣上升,蒸發成潤澤。然而,這種症狀只是因為水無法上升滋潤而口渴,不像火勢旺盛的灼燒,所以口渴程度不嚴重,喝水量也不多。(所謂喝一斗尿一斗,只是概括性的說法,不是說每次喝水都喝一斗。)跟熱症的大渴引飲不止相比,怎麼可能一樣呢?腎臟熱則小便如膏,腎臟寒則小便清白,這是有明顯區別的。

至於《內經》所說的,心火衰微,反倒變成水寒金寒,不僅喝進去的水沒有氣化,就連身體內的津液,也沒有氣來提攝,都向下流失,導致喝一斗尿兩斗的症狀,這時候肺氣已經衰竭得很厲害了,哪還有什麼大渴大飲呢?這些都不應該叫做消渴,導致後人混淆不清,一出手就溫補,碰到熱症,不治死才怪呢?這是河間、子和兩位大師所說的疾呼,痛斥這種錯誤的做法。

河間謂:飲多而小便多者,非虛寒無火,不能制水,乃燥熱太甚,腸胃三焦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水液不能滲泄於外,(如水沃石,過而不留。)故溲多也。(此消之又一義也。)當除其燥熱,濟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氣血利而不澀。(即前所謂以辛潤之品,開通腠理也。

)又謂常有陽極似陰者,下部覺冷,兩足如冰,乃心火不降,宜寒藥下之三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自退,其言可謂名通。子和謂:心為陽火,先受寒邪,火鬱傷肺,火與寒皆來乘肺,肺外為寒所薄,陽氣不得泄,內為火所燥,故皮膚消索,溲溺與積濕頻並,飲一溲二。膈消不為寒所薄,陽得宣散,故可治。

白話文:

河間先生說:

喝水多卻小便也多,並非虛寒無火,無法控制水分,而是燥熱過甚,腸胃、三焦的腠理阻塞,導致水分無法滲透出去(就像水澆在石頭上,流過去了,卻留不住)。所以才會小便多。(這是「消」字的另一層意思。)

應該去除燥熱,補充津液的不足,讓身體的通道暢通無阻,氣血流暢順利。(也就是前面說的用辛潤的藥物,打開腠理。)

又說,常有陽氣過盛,卻表現出陰虛的狀態,下半身感覺冷,雙腳如同冰塊,這是心火不降所致,應該用寒藥治療三到五次,這樣火氣就會下降,水氣就會上升,寒氣自然會消退,他的說法可以說是名副其實。

和先生說:

心臟是陽火,最先受到寒邪的侵襲,火氣鬱結傷了肺,火和寒邪都來侵犯肺,肺部外側受到寒邪的影響,陽氣無法發散,內部又受到火氣的灼傷,所以皮膚變得乾燥,小便頻繁而且伴隨積水,喝一口水,排兩口尿。

膈膜沒有受到寒邪的影響,陽氣可以宣散,所以可以治療。

肺消為寒所薄,陽氣自潰於中,故不治,亦一說也。

三消通治:好黃連治淨為末,冬瓜自然汁和成餅,陰乾,再為末再和,如是者七次,仍用冬瓜汁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大麥仁湯入冬瓜汁送下。尋常渴,一服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宜常服四物湯(見血)調之。糯米泔折二,亦可冷進。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桶中湧沸,其病為重。

更有如豬脂浮在溺面,如桕燭淚濺在桶邊,此精竭也,難治。水在天地與人身,皆有甘有咸,甘者生氣,咸者死氣。小便死水也,本咸而反甘,是生氣泄也,脾胃之生氣下陷矣。(參汗門脫汗味淡更明。)三消久之精血虧,或目無所見,或手足偏廢如中風,須滋生精血。愈後須防發癰疽,黃耆六一湯下忍冬丸。

白話文:

肺氣虛弱,容易受寒邪侵襲,陽氣從內部潰散,所以無法治療,這是其中一種說法。

治療三消的通用方法:取黃連研磨成細粉,用冬瓜汁和成餅狀,陰乾後再次研磨,重複七次,再用冬瓜汁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大麥仁湯加入冬瓜汁送服。口渴時,服用一劑即可見效。如果小便量多,大便必然會便秘,應該經常服用四物湯調理。也可以用糯米泔水來緩解症狀。如果三消病症持續很久,小便沒有臭味,反而有甜味,並且在尿桶中冒泡,病情就比較嚴重。

如果尿液表面漂浮著像豬油一樣的物質,或者像蠟燭油一樣濺在桶邊,就說明精氣耗竭,難以治療。水在天地之間和人體內,都具有甘甜和鹹味,甘甜代表生氣,鹹味代表死氣。小便本應該鹹味,卻反而是甜味,這是生氣外泄,脾胃的生氣下陷的表現。三消病症持續久了,精血就會虧損,可能導致視力模糊,或者手腳無力,就像中風一樣,需要滋養精血。痊癒後,要預防瘡瘍,可以用黃耆六一湯配合忍冬丸來調理。

末傳鼓脹水氣,五皮飲(見腫脹)送濟生腎氣丸。(見虛損。)東垣中滿分消諸方(見腫脹。)可選用。坎、乾水也。氣也,小而井,大而江河也。兌、坤水也,形也,微而露,大而雨也。一陽陷於二陰之中為坎,坎以氣潛行萬物之中,為受命之根本,故潤萬物莫如水。一陰徹於二陽之上為兌,兌以形普施於萬物之上,為資生之利澤,故說萬物莫說於兌。

三焦為形之火。制以有形之水者,兌,澤也,可暫者也。吾身自有上池真水,氣也,天一所生也。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是為真水火,升降既濟,渴自止矣。

白話文:

末期傳染引起的鼓脹水氣,可用五皮飲治療(如果見到腫脹),然後再服用濟生腎氣丸(如果見到虛損)。東垣治療中滿分消的諸方(如果見到腫脹)也可以選用。坎、乾屬水,代表氣,小則如井,大則如江河。兌、坤屬水,代表形,微則如露,大則如雨。一陽陷於二陰之中為坎,坎以氣潛行萬物之中,是受命之根本,所以潤澤萬物莫如水。一陰徹於二陽之上為兌,兌以形普施於萬物之上,是資生之利澤,所以說萬物莫說於兌。

三焦為形之火。以有形之水來制約它,就是兌,也就是澤,可以暫時止渴。我們自身有上池真水,屬氣,是天一所生。以無形之水來滋潤無形之火,可以持久。這就是真水火,升降既濟,渴自止矣。

尋常消渴,飲食勞倦,氣虛發熱,致津液不足而渴,不可與五苓(見傷濕,)宜補中益氣湯(見氣)加五味子、葛根。無病自渴,與瘥後渴,參朮飲、四君子湯(見氣)、縮脾飲(見中暑),俱加乾葛。久病陰虛,黃耆飲、四物湯(見血),加人參、木瓜。或七珍散去朮,加木瓜。

白話文:

一般來說,因勞累、飲食不節,導致氣虛發熱,津液不足而口渴,不適合服用五苓散,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五味子、葛根來治療。如果無病自渴,或是病後口渴,可以用參朮飲、四君子湯或縮脾飲加入葛根。久病陰虛,可以用黃耆飲、四物湯加入人參、木瓜。也可以用七珍散去掉白朮,加入木瓜。

產婦血虛,渴,宜益血。酒渴,乾葛飲調五苓散。多食果子致渴,藥中加麝香。停飲致渴,詳痰飲門。

白話文:

產後女性若血氣不足,感到口渴,應當補充血氣。對於因飲用酒類而感到口渴的情況,可以使用「乾葛飲」配合「五苓散」來調理。若因過量食用水果導致口渴,則在藥方中加入「麝香」。如果口渴是因為停止飲水引起的,請參照「痰飲門」的相關知識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