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一·雜症 (3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雜症 (37)

1. 內風證

內傷虧敗日久,極則必發,不必有所感觸也。(久病或產後,多有暴脫之症,深居密室,豈有外感哉?)

劉河間則主乎火,謂熱甚生風,非肝木之風,(如雲不必泥定肝風耳。)亦非外感之風。由將息失宜,五志過極,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熱氣鬱怫,心神昏冒,故卒倒無知。病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發過如故。重則氣血鬱結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

其說甚是。然既曰火盛由於火虛,則當用六味,乃反用地黃飲子熱劑者,以火發而陽暴脫也。若腎火未虛者,只以降心火為主,清心湯、瀉心湯大劑與之。俟心火既降,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內火亦用汗散者,蓋火雖已降,而浮盛於表者未散,故汗之使外越也。)或大便門塞者,三化湯下之。

內外火邪已盡,以羌活愈風湯調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通痰滯也。)若腎水虛虧,命門真火挾肝風上衝者,大劑六味地黃丸料(見虛損)煎服。若竟至陽脫,宜先用參附大劑峻補其陽,而後實其陰,繼以生脈散(見中暑。)滋其化源。

東垣則主乎氣,謂人身之陽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中風證非外來之風,此本氣衰也。四旬氣衰之後,或再傷其氣,(七情、勞役、房事、飲食,皆足傷之。)多有此證,壯時無有也、肥盛者間亦有之,亦形盛氣衰而然耳。此證非大劑參、耆,何以挽回。若不僕,但舌強、語謇、痰壅、支體不遂,六君子(見氣)加諸汁治之。

(此為氣虛內奪之證。蓋虛弱之人,多有卒然昏眩而倒者,與下《中氣篇》氣逆者下同。)

丹溪則主於痰,謂土濕生痰,痰鬱成熱極生風。

問:內風亦有中血脈、中腑、臟之分乎?曰:病自內發,未有不傷其腑、臟者。由於火盛,則火發而血與痰壅矣;由於氣虛,則氣滯而血與痰凝矣。痰血壅滯,食亦不化,填塞於腑,則二便不通,阻礙臟氣,則昏迷不醒,其重者也。輕者中後,邪散布經絡,而血脈之行不利,固有之矣。豈必兼外風乃然哉?至於下文所舉各症,亦多內傷所致,不必兼涉外感也。

口噤,即牙關不開也。由氣血凝結於牙關,筋脈不能活動,以蘇合丸或生南星、冰片、烏梅肉為末擦牙,或以鬱金、藜蘆末搐鼻,或針人中、頰車各四分,或白礬半兩、鹽花一分,細研,擦點牙根下,更以綿裹半錢匕,安牙盡頭。用甘草,比中指節截作五截,生油內浸過,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斡開牙關,令咬定甘草,如人行十里許時,又換一截,後灌藥,極效。

口眼喎斜。胃經細筋為目下綱,膀胱經細筋為目上綱,膽經脈起於目銳眥,其筋亦結焉,小腸、三焦筋脈俱至目銳眥。又胃經、大腸經脈俱挾唇口左右。風寒之邪,視諸經筋脈之虛而中之,左虛則左受寒,筋脈急引而喎斜,右虛反此。以清陽湯、秦艽升麻湯散之。內有熱者,宜加辛涼。

白話文:

內風證

體內因為長時間的損傷或虛弱,到了極限就會發作,不一定需要感受到外來的刺激。(就像久病或產後,常常會有突然昏倒的症狀,這些人長時間待在密閉的房間裡,怎麼會有外感呢?)

劉河間認為這是因為體內火熱太盛導致的,並非肝木之風,(他認為不應該將這個病症死板地歸類為肝風。)也不是外感引起的。而是因為沒有好好調養身體,情緒過度激動,導致心火過旺,腎水虛弱,無法控制心火,熱氣鬱積在體內,使得心神昏亂,所以才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病情輕微的只會突然僵硬倒地,因為氣血還能流通,筋脈不會攣縮,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嚴重的話,氣血會鬱結不通,陰氣突然消失,陽氣接著衰竭而死亡。

劉河間的說法很有道理。但是既然說火熱過盛是因為陰虛,就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但他反而使用地黃飲子這種溫熱的藥,是因為火氣發作時,陽氣會突然脫離。如果腎火沒有虛弱,應該以降心火為主,給予清心湯、瀉心湯這類藥方。等到心火下降後,再用防風通聖散來發汗。(體內的火氣也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去除,因為雖然火氣已經下降,但是浮在表面的火氣還沒有散去,所以用發汗的方式讓它從體表散出。)如果大便不通,可以用三化湯來通便。

等到體內外的火邪都清除後,再用羌活愈風湯來調理,疏通氣血,引導經絡。(也能夠化解痰濕。)如果腎水虛虧,命門的真火挾帶著肝風往上衝,可以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來治療。(詳見虛損篇。)如果真的到了陽氣脫離的狀況,應該先用人參附子等藥材大補陽氣,然後再補陰,接著用生脈散來滋養身體的能量來源。(詳見中暑篇。)

東垣認為,人體的陽氣就像天地之間的疾風一樣。中風這種病症並非外來的風邪引起,而是因為自身的元氣衰弱。人在四十歲之後,氣血開始衰退,如果又再損傷元氣(像是情緒波動、過度勞累、房事過多、飲食不當,都會損傷元氣。),就容易產生這種病症,年輕力壯的時候不會有這種情況。身體肥胖的人偶爾也會有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體型看起來強壯,但元氣其實已經衰弱了。這種病症如果不使用大量的人參、黃耆來補氣,很難挽回。如果沒有昏倒,只是出現舌頭僵硬、說話不清、痰多、肢體不靈活,可以用六君子湯(詳見氣虛篇)加上一些藥汁來治療。

(這是因為氣虛導致的內部虛弱的病症。虛弱的人常常會突然昏厥倒地,和《中氣篇》講到的氣逆是類似的情況。)

丹溪認為,體內濕氣太重會產生痰,痰積久了會化熱,熱到極點就會生風。

有人問:內風也會有侵犯血脈、腑、臟的不同嗎?回答:疾病從內部產生,沒有不傷害到腑、臟的。因為火熱過盛,所以火氣發作時,血液和痰就會阻塞;因為氣虛,所以氣滯就會導致血液和痰凝結。痰血阻塞,食物也無法消化,堵塞在腑,就會大小便不通;阻礙臟器的運作,就會昏迷不醒,這是比較嚴重的狀況。比較輕微的情況是,發病後,邪氣散佈到經絡,導致血脈運行不順暢。這些都是內部問題引起的,不一定需要同時有外感。至於下面提到的各種症狀,很多也是因為內傷引起的,不一定和外感有關。

口噤,就是牙關緊閉。是因為氣血凝結在牙關,導致筋脈無法活動。可以用蘇合丸,或是用生南星、冰片、烏梅肉磨成粉來擦牙齒,也可以用鬱金、藜蘆磨成粉來吹鼻孔,或是針刺人中穴、頰車穴各四分。或是用白礬半兩、鹽花一分,磨成細粉,擦在牙根下面,再用棉花包住少量的粉,放在牙齒的盡頭。用甘草,切成和中指指節一樣的五段,浸在麻油裡,在炭火上烤,等到油滲進甘草後,撬開牙關,讓病人咬住甘草,大約走十里的路程,再換一段甘草,之後就可以灌藥,效果很好。

口眼歪斜。胃經的細筋是眼睛下面的綱,膀胱經的細筋是眼睛上面的綱,膽經的經脈從眼睛的外眼角開始,它的筋也匯聚在那裡。小腸經、三焦經的筋脈也都到眼睛的外眼角。胃經、大腸經的經脈都夾在嘴唇的左右兩側。風寒的邪氣,會侵入經筋脈虛弱的地方,左邊虛弱,就會受到寒邪侵襲,筋脈會拉緊而歪斜,右邊虛弱,情況則相反。可以用清陽湯、秦艽升麻湯來散邪。體內有熱的人,應該加一些辛涼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