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七·諸方(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諸方(下) (2)

1. 地髓湯

牛膝一合洗淨,以水五盞,煎耗其四留其一,去滓,加麝香少許,研調服,無時。

白話文:

【地髓湯】

取一合的牛膝,先清洗乾淨。然後用五盞的水來煎煮,等到水分煎熬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一時,把渣滓濾掉,接著加入少量的麝香,研磨均勻後服用,不限定服用時間。

2. 肉蓯蓉丸

肉蓯蓉(酒浸,切焙),熟地黃,山藥,石斛(去根),牛膝(酒浸,切焙),官桂(去粗皮),檳榔(各半兩),附子(去皮臍,炮),黃耆(各一兩),黃連(去須,七錢半),細辛(去苗葉),甘草(炙,各二錢半),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下。

白話文:

【肉蓯蓉丸】

成分包括:肉蓯蓉(先用酒浸泡後,切片烘乾)、熟地黃、山藥、石斛(去除根部)、牛膝(用酒浸泡後,切片烘乾)、官桂(去除粗皮)、檳榔(以上各成分均取半兩)、附子(去除外皮和頂端,炮製)、黃耆(以上兩種各取一兩)、黃連(去除鬚根,取七錢半)、細辛(去除莖葉)、甘草(炙烤,以上兩種各取二錢半)。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揉製成像桐子一樣大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粒,可用鹽酒送服。

3. 澤瀉散

澤瀉,雞蘇,石韋(去毛,炙),赤茯苓(去皮),蒲黃,當歸,琥珀(另研),檳榔(各一兩),枳殼(麩炒),桑螵蛸(炒,各半兩),官桂(七錢半),上為末,每服二錢,冬葵煎湯調服,或木通湯亦可。

白話文:

【澤瀉散】

成分包括:澤瀉、雞蘇草、石韋(需去除絨毛並烘烤)、赤茯苓(要去除外皮)、蒲黃、當歸、琥珀(需單獨研磨成粉)、檳榔(各取一兩),枳實(需用小麥麩炒過)、桑螵蛸(需炒過,各取半兩),以及官桂(取七錢半)。以上藥材均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取兩錢的藥粉,可用冬葵煎煮的湯來調和服用,或者使用木通湯也是可以的。

4. 沉香散

沉香,石韋(去毛),滑石,當歸,王不留行,瞿麥(各半兩),葵子,赤芍藥,白朮(各七錢半),甘草(炙,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用大麥湯調服,以利為度。

白話文:

【沉香散】

內容:取沉香、石韋(需去除其上的絨毛)、滑石、當歸、王不留行、瞿麥(以上各藥材用量為半兩),以及葵子、赤芍藥、白朮(這三種藥材的用量為七錢半),再搭配甘草(需先炙過,用量為二錢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二錢的藥粉,用大麥湯來調和服用,調整到身體有排尿反應為適宜的劑量。

這樣應該可以幫助你理解古文的意思。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5. 巴戟丸

巴戟(去心,一兩半),桑螵蛸(切破,麩炒),杜仲(去粗皮,酥炙),生地黃,附子(炮,去皮臍),肉蓯蓉(酒浸,去皮,切焙),續斷,山藥(各一兩),遠志(去心,三錢),山茱萸(去核),石斛(去根),鹿茸(酥炙),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五味子,龍骨,官桂(各七錢半),上為細末,入別搗藥研和令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溫酒下。

白話文:

【巴戟丸】

配方如下:巴戟天(去掉中心部分,用量爲一兩半)、桑螵蛸(切成小塊,用麥麩炒過)、杜仲(去掉粗糙外皮,用酥油烤過)、生地黃、附子(炮製過,去掉外皮和臍部)、肉蓯蓉(用酒浸泡,去掉皮,切片並烘乾)、續斷、山藥(以上各一兩)、遠志(去掉中心部分,用量爲三錢)、山茱萸(去掉果核)、石斛(去掉根部)、鹿茸(用酥油烤過)、菟絲子(用酒浸泡一夜,另外搗碎)、五味子、龍骨、官桂(以上各七錢半)。將上述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加入特別搗碎的藥物,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籽。每次服用三十顆,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以上就是巴戟丸的製作方法與服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