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七·諸方(下) (1)
卷之七·諸方(下) (1)
1. 順氣和中湯
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白朮,陳皮,當歸,芍藥(各五分),甘草(炙),升麻,柴胡(各三分),蔓荊子,川芎,細辛(各二分),水煎服。
白話文:
【順氣和中湯】
成分包括:黃耆1.5公克,人參1公克,白朮、陳皮、當歸、芍藥各0.5公克,甘草(炒過的)0.3公克,升麻、柴胡各0.3公克,蔓荊子、川芎、細辛各0.2公克。以上所有成分加水煎煮後服用。
2. 清空膏
羌活,防風(各一兩),柴胡(七錢),川芎(五錢),甘草(炙,一兩半),黃連(炒,一兩),黃芩(三兩,一半酒製,一半炒),為細末,每服二錢,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臨臥送下。
白話文:
【清空膏】
藥材成分:羌活、防風(各30克)、柴胡(21克)、川芎(15克)、甘草(45克,經過火烤)、黃連(30克,經過炒制)、黃芩(90克,其中一半用酒處理過,另一半經過炒制)。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6克,先在熱杯子裡放入少量茶葉,再加入熱水調和成膏狀,然後塗抹於口腔內,稍微喝點白開水,於睡前服用。
3. 清上瀉火湯
羌活(三錢),酒知母,酒黃芩(各二錢半),黃耆,酒黃柏(各一錢),防風,升麻(各七分),柴胡,藁本,酒黃連,生地黃,甘草(各五分),川芎,荊芥,蔓荊子(各二分),蒼朮,當歸(各三分),細辛,紅花(各少許),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白話文:
【清上瀉火湯】
藥材如下:羌活9克、酒炒知母7.5克、酒炒黃芩7.5克、黃耆3克、酒炒黃柏3克、防風2.1克、升麻2.1克、柴胡1.5克、藁本1.5克、酒炒黃連1.5克、生地黃1.5克、甘草1.5克、川芎0.6克、荊芥0.6克、蔓荊子0.6克、蒼朮0.9克、當歸0.9克、細辛少許、紅花少許。
以上藥材分為兩份,每次用一份,加兩碗水煎至剩一碗,過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應在飯後一段時間再服用。
4. 補氣湯
黃耆(八分),甘草(炙),當歸身(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二分),細辛(少許),麻黃(炒),苦丁香(各半錢),上水煎服。
白話文:
【補氣湯】
這帖藥方的成份包含:黃耆八分、炙甘草、當歸身各二錢,柴胡和升麻各二分,細辛一點點,炒過的麻黃,以及苦丁香各半錢。所有藥材加水一起煎煮後服用。
5. 川芎散
川芎,細辛,羌活,槐花,甘草(炙),香附子,石膏(各半兩),荊芥,薄荷,菊花,防風(去叉),茵陳(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日三服。忌動風物。
又方
青黛(二錢半),蔓荊子,川芎(各一錢二分),鬱金,芒硝,細辛根(各一錢),石膏(一錢三分),薄荷葉(二錢),紅豆(一粒),上為末,搐鼻。
又方
川芎,柴胡(各二錢),細辛,半夏曲,人參,前胡,防風,甘菊花,甘草(炙,各一錢),薄荷(少許),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食後服。
又方
甘菊花,石膏,川芎,白殭蠶(生,各六錢),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
白話文:
【川芎散】
配方包含:川芎、細辛、羌活、槐花、炙甘草、香附子、石膏(以上各半兩)、荊芥、薄荷、菊花、防風(去掉枝叉部分)、茵陳(以上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飯後用茶水調和服用,每日三次。服用期間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風濕的食物。
另一個配方:
使用青黛(二錢半)、蔓荊子、川芎(各一錢二分)、鬱金、芒硝、細辛根(各一錢)、石膏(一錢三分)、薄荷葉(二錢)、紅豆(一粒)。將所有材料磨成粉,用來吸入鼻腔。
再一個配方:
川芎、柴胡(各二錢)、細辛、半夏曲、人參、前胡、防風、甘菊花、炙甘草(各一錢)、薄荷(少量)。將所有藥材一起煮,加水兩鍾,加入三片薑,煎至剩下一鍾,飯後服用。
最後一個配方:
甘菊花、石膏、川芎、生白殭蠶(各六錢)。將所有材料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三錢,用茶水調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