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5)
卷之六·諸方(上) (5)
1. 調中健脾丸
黃連,吳萸(炒,各二錢),蘇子,萊菔,澤瀉,草蔻(各一錢半),沉香(六分),黃耆,人參,茯苓,蒼朮(各二錢),五加皮(二錢),白朮(六錢),陳皮,半夏,香附,山楂,薏苡仁(各三錢),白芍(二錢),再用栝蔞挖一孔,入川椒三錢,鹼二錢,外用紙糊,再用鹽泥封固曬乾,炭火煆通紅,去泥,取一錢,併入諸藥,共為末,荷葉、腹皮湯,打黃米糊丸,梧子大,每服數十丸,日三服。
白話文:
【調中健脾丸】
配方如下:黃連和炒過的吳茱萸各二錢,蘇子、萊菔、澤瀉以及草豆蔻各一錢半,沉香六分,黃耆、人參、茯苓及蒼朮各二錢,五加皮二錢,白朮六錢,陳皮、半夏、香附、山楂、薏苡仁各三錢,白芍二錢。
另外,取一個栝樓挖一個孔,放入三錢的川椒和二錢的鹼,外面用紙包好,再用鹽泥密封後曬乾,用炭火燒到通紅,去掉鹽泥,取出一錢,與上述藥材一同研磨成粉。
用荷葉和腹皮熬煮的湯,加上黃米糊製成如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數十顆,每天三次。
以上就是調中健脾丸的製作方式。
2.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苦酒、即醋,斂汗不得出,故心煩。)
白話文: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使用材料如下: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將上述三種材料混合後,加入一升的醋(苦酒)與七升的水,一同熬煮至剩三升的份量。然後溫熱服用一升。服用後可能會感到心煩,但這種情況通常會在服用六到七天後緩解。(注:醋,也就是苦酒,在此處的作用是收斂汗水,防止過度流失,若汗液無法正常排出,因此可能導致心煩的感覺。)
3. 大橘皮湯
橘皮,厚朴(薑製,各一錢半),豬苓,澤瀉,白米(各一錢二分),檳榔,赤茯苓,陳皮,半夏,山楂肉,蒼朮,藿香,白茯苓(各一錢),木香(五分),滑石(三錢),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大橘皮湯】
成分包括:橘皮、厚朴(經薑處理過,各約4.5公克)、豬苓、澤瀉、白米(各約3.6公克)、檳榔、赤茯苓、陳皮、半夏、山楂肉、蒼朮、藿香、白茯苓(各約3公克)、木香(約1.5公克)、滑石(約9公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和三片薑一起煎煮,煮至剩下八分之六水量時即可。
服用時間:飯前服用。
4. 升麻和氣散
乾薑(半錢),乾葛(一兩),大黃(蒸,半兩),熟枳殼(五分),桔梗,熟蒼朮,升麻(各一兩),芍藥(七錢半),陳皮,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半夏,白芷,茯苓(各二錢),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三片,燈心十莖,煎七分,食前溫服。
白話文:
【升麻和氣散】
配方如下:乾薑半錢,乾葛一兩,大黃(先蒸過)半兩,熟枳殼五分,桔梗、熟蒼朮、升麻各一兩,芍藥七錢半,陳皮、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半夏、白芷、茯苓各二錢。
服用方法:每次取四錢藥材,加入一碗水,再放入三片薑和十根燈心草一同煎煮,待水量剩下七分時關火,飯前趁熱溫服。
5. 導水丸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滑石(四兩),黑牽牛(四兩,另取頭末),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久病加甘遂一兩。去遍身走注疼痛,加白芥子一兩。退熱散腫毒,止痛,加朴硝一兩。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郁李仁一兩。去腰腿沉重,加樟柳根一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
白話文:
【導水丸】
配方如下:大黃二兩、黃芩二兩、滑石四兩、黑牽牛四兩(需特別選用其頭部部分磨成粉末)。此藥可用於去除身體內的濕熱,減緩腰痛,並能排解因水濕引起的腫脹。
若長期患病,可額外加入甘遂一兩;若全身有遊走性的疼痛,則應添加白芥子一兩;若要退燒消腫止痛,則可再加入朴硝一兩;若需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排解腸胃中的滯氣,疏通血脈,則應添加郁李仁一兩;若要解決腰腿沉重的問題,則應加入樟柳根一兩。
以上所有材料均需研磨成細末,用水滴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一般每次服用五十丸,必要時可增加到一百丸,最好在睡前以溫水送服。
6. 神芎丸
即導水丸一料,內加黃連、薄荷、川芎半兩,水丸,桐子大,水下。
白話文:
這就是「神芎丸」的製法,它基於「導水丸」的配方,另外再加入黃連、薄荷、以及川芎各半兩。製作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水搓揉成丸,大小約如桐子,服用時用清水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