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3)
卷之六·諸方(上) (3)
1. 枳實白朮湯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上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白話文:
使用七個枳實和二兩的白朮,先將這些藥材切碎。然後用五升的水來熬煮這些藥材,直到水量剩下二升為止。最後將煮好的藥湯分成三次溫熱服用。當你感覺腹部柔軟,這就表示藥效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正在幫助腸胃運作。
2. 茯苓導水湯
澤瀉,赤茯苓(各三兩),桑皮(一兩),木香(七錢半),木瓜(一兩),砂仁(七錢半),陳皮(七錢半),白朮(三兩),蘇葉(一兩),大腹皮(七錢半),麥冬(去心,三兩),檳榔(一兩),每服五錢,燈心水煎。
白話文:
【茯苓導水湯】
這帖藥方包含了:澤瀉、赤茯苓,兩者皆用三兩;桑白皮用一兩;木香、木瓜、砂仁、陳皮,四者各用七錢半;白朮用三兩;蘇葉用一兩;大腹皮用七錢半;麥冬要去掉心部,用量為三兩;檳榔用一兩。每次服用時取五錢,以燈心草水來煎煮。
3. 寒脹中滿分消湯
人參,川烏,當歸,青皮,黃連,澤瀉,乾薑,柴胡,麻黃(留節),生薑,蓽澄茄(各二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黃耆,吳茱萸,草豆蔻,厚朴,黃柏(各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寒脹中滿分消湯」,主要用於調理身體。配方如下:人參、川烏、當歸、青皮、黃連、澤瀉、乾薑、柴胡、帶節麻黃、生薑、蓽澄茄各取兩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取三分;黃耆、吳茱萸、草豆蔻、厚朴、黃柏則各取五分。所有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4. 熱脹中滿分消丸
薑黃,人參,白朮,豬苓(去黑皮),炙甘草(各一錢),廣皮,澤瀉(各三錢),知母(炒,四錢),黃連(炒),半夏(制),枳實(炒,各五錢),厚朴(薑製,一兩),黃芩(炒,夏用一兩二錢),砂仁,乾薑,白茯苓(各二錢),湯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食遠。
白話文:
【熱脹中滿分消丸】
藥材包含:薑黃、人參、白朮、豬苓(需去除黑色表皮)、炙甘草(以上各取一錢),廣皮、澤瀉(各取三錢),知母(需炒過,取四錢),黃連(需炒過),半夏(需經過處理),枳實(需炒過,各取五錢),厚朴(需用薑來處理,取一兩),黃芩(需炒過,夏天使用時取一兩二錢),砂仁、乾薑、白茯苓(各取二錢)。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與湯浸蒸餅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粒,用溫開水送服,飯後一段時間再服用。
5. 分心氣飲
紫蘇梗(二錢半),青皮,芍藥,大腹皮,陳皮(各一錢),木通,半夏(各八分),官桂(六分),赤茯苓,桑皮(炒,各五分),水二鍾,姜三片,燈心十莖;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分心氣飲】
所需材料如下:紫蘇梗2.5錢、青皮1錢、芍藥1錢、大腹皮1錢、陳皮1錢、木通8分、半夏8分、官桂6分、赤茯苓5分、桑皮(炒過)5分。另外,還需準備兩杯的水量、3片薑和10根燈心草。
烹煮方法為,將上述所有藥材與水一同煎煮,待水份剩下八分時關火。此藥應在飯前服用。
6. 紫蘇子湯
真紫蘇子(炒,捶碎,一錢),半夏(制),大腹皮,草果仁,厚朴(制),木香,陳皮(去白),木通,白朮,枳實(麩炒,各一錢),人參(五分),甘草(炙,三分),水一鍾,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紫蘇子湯】
真正的紫蘇子先炒過並搗碎,用量約一錢;半夏、大腹皮、草果仁、厚朴、木香、陳皮(需去掉白色部分)、木通、白朮、枳實(用麩炒過,各自一錢);人參五分;甘草(需經過炙烤,約三分)。加水煮至一鍾,放入五片薑,煮至剩下八分水量後服用。應在飯後一段時間再飲用。
以上是紫蘇子湯的製作方式和服用說明。
7. 分氣香蘇飲
桑白皮(炒),陳皮,茯苓,大腹皮,香附(炒,各一錢),紫蘇(一錢半),桔梗,枳殼(各八分),草果仁(七分),五味子(十二粒),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入鹽少許,食前服。
白話文:
【分氣香蘇飲】
成分包括:炒過的桑白皮、陳皮、茯苓、大腹皮、炒過的香附,這些各用一錢;紫蘇用一錢半;桔梗和枳殼各用八分;草果仁用七分;五味子用十二粒。使用兩杯水來煎煮,加入三片薑,煮至剩下八分的水量。最後加入少量的鹽,應在飯前服用。
8. 消導寬中湯
白朮(一錢五分),枳殼(麩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茯苓,山楂肉,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服。
白話文:
【消導寬中湯】
這帖藥方包含:白朮1.5錢,經過麩炒的枳殼,薑製的厚朴,陳皮,半夏,茯苓,山楂肉,炒過的神麯,炒過的麥芽,以及炒過的蘿蔔子(每一種都是1錢)。用兩鍾的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