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諸方(上) (1)

1.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一錢),水煎服,加薑棗。

白話文:

這是指「四君子湯」的處方內容,包含:人參、白朮、茯苓,這三種藥材的用量都是二錢;炙甘草的用量為一錢。這些藥材需用水煎煮後服用,並可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2. 異功散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白話文:

「異功散就是四君子湯加上陳皮製成的。」

3. 六君子湯

(即異功加半夏。)

白話文:

「六君子湯就是異功散加上半夏。」

4. 黃耆四君子湯

(即四君以黃耆易炙甘草。)

白話文:

「(這就是用黃耆來取代原本四君子湯中的炙甘草。)」

5. 正氣天香散

烏藥(二兩),香附米(八兩),陳皮,紫蘇葉,乾薑(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鹽湯調服。

白話文:

【正氣天香散】

成分包括:烏藥(約60公克),香附米(約240公克),陳皮,紫蘇葉,乾薑(各約30公克)。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大約3公克,用加了鹽的熱水調和後服用。

6. 四七湯

半夏(湯泡五次,一錢五分),茯苓(去皮,一錢二分),紫蘇葉(六分),厚朴(薑製,九分),水一盞,生薑七片,紅棗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四七湯】

內容:取半夏,先用湯浸泡五次後,使用量為一錢五分;茯苓去皮後,使用量為一錢二分;紫蘇葉使用量為六分;厚朴則需用薑製過,使用量為九分。用水一盞來煮這些材料,另外加入生薑七片和紅棗兩枚,煮到只剩下八分的水量時,就可以服用,不限定服用時間。

以上是四七湯的製作方法。

7. 蘇子降氣湯

紫蘇子(炒),半夏(湯泡,各二錢半),前胡(去蘆),甘草(炙),厚朴(去皮,薑製),陳皮(去白,各一錢),川當歸(去蘆,一錢半),沉香(七分),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虛冷人加桂五分、黃耆一錢。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

取炒過的紫蘇子,與用湯泡過的半夏,兩者各準備約7.5公克。再取去掉蘆頭的前胡,炙過的甘草,去掉外皮並用薑處理過的厚朴,以及去掉白色部分的陳皮,這些材料也各取約3公克。再取去掉蘆頭的川當歸約4.5公克,以及沉香約2.1公克。

用兩碗的水量來煮這些藥材,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待水煎至剩下一碗時即可。服用時間不受限制。

對於體質虛弱且偏冷的人,可額外添加肉桂約1.5公克,以及黃耆約3公克。

8. 木香流氣飲

半夏(湯洗七次,焙,二兩),青皮(去白),厚朴(薑製,去粗皮),紫蘇(去梗),香附(去毛,炒),甘草(炙,各一斤),陳皮(去白,二斤),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莪朮(煨),丁香皮(不見火),大腹皮(制),麥門冬(去心),檳榔,木香(不見火),草果仁(各六兩),木通(去節,八兩),白芷,藿香葉,赤茯苓(去皮),白朮,乾木瓜,人參(去蘆),石菖蒲(各四兩),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熱服。

白話文:

【木香流氣飲】

配方如下:半夏(先用湯清洗七次後烘培,用量二兩)、青皮(去除白色部分)、厚朴(薑製,刮除粗皮)、紫蘇(去除梗部)、香附(去除毛,炒過)、甘草(炙過,各一斤)、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用量二斤)、肉桂(刮除粗皮,避免接觸火)、莪朮(煨過)、丁香皮(避免接觸火)、大腹皮(已製過)、麥門冬(去除心部)、檳榔、木香(避免接觸火)、草果仁(各六兩)、木通(去除節部,用量八兩)、白芷、藿香葉、赤茯苓(刮除外皮)、白朮、乾木瓜、人參(去除蘆部)、石菖蒲(各四兩)。

使用方法:以上藥材均需切碎,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用水一盞半煮沸,加入三片薑和兩枚棗,煮至剩七分,趁熱服用。

9. 分心氣飲

紫蘇莖、葉(三兩),半夏(制),枳殼(制,各一兩半),青皮(去白),陳橘紅,大腹皮,桑白皮(炒),木通(去節),赤茯苓,南木香,檳榔,蓬莪朮(煨),麥門冬(去心),桔梗,辣桂,香附,藿香(各一兩),甘草(炙,一兩二錢半),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燈心十莖,煎七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分心氣飲】

成分包括:紫蘇的莖和葉共三兩,製過的半夏,製過的枳殼,各自一兩半,去了白色的青皮,陳年的橘紅,大腹皮,炒過的桑白皮,去掉節的木通,赤茯苓,南木香,檳榔,煨過的蓬莪朮,去了心的麥門冬,桔梗,辣桂,香附,藿香,各自一兩,以及炙過的甘草一兩二錢半。

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散粉。每次服用時取三錢,加入一大盞的水,再放入三片生薑,兩枚棗子,和十根燈心草,煎煮至剩七分水量即可服用,服用時間不受限制。

10. 補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當歸,人參,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白朮,此方東垣所制,止有黃耆一錢,其餘各三分。薛立齋常用參、耆各錢半,白朮一錢,當歸一錢,陳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東垣取清輕上升,故分數少。立齋每用以濟危急,故隨證加多,然亦相所主以為輕重。

)進退加減,神應無窮。如病甚者,參、耆或三錢、五錢,隨證加用。凡脾胃(此方本主脾肺,脾運則陽明之氣上達而胃開,然不得肺藥之力,則不能親上也。)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東垣此方,原為感證中有內傷一種,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

今感證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調理補虛,乃通其義而轉用者耳。)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補中益氣湯」。在這個處方裡,黃耆的使用量是一錢,其他的藥材,像是當歸、人參、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和白朮,原本的設計是各用三分。但薛立齋在使用時,會把人參和黃耆的份量增加到一錢半,白朮用到一錢,當歸也是一錢,陳皮則減少到七分,升麻和柴胡各用五分。

東垣在設計這個處方時,因為希望藥物能輕盈地上升,所以藥材的使用量都很少。但是薛立齋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會根據病情來增加藥量,不過他還是會考慮主病來調整藥材的輕重。

在調整藥量時,可以靈活地增減,效果會非常神奇。如果病況嚴重,人參和黃耆的用量可以增加到三錢或五錢,依照病情來決定。

這個處方主要針對的是脾胃,因為脾胃喜歡甘甜而討厭苦味,喜歡補益而討厭攻伐,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喜歡流通而討厭阻滯,喜歡上升而討厭下降,喜歡乾燥而討厭濕潤。東垣設計這個處方,原本是為了治療因感受外邪而引發的內傷,所以創立了這個處方,目的是補充傷寒書中未提及的部分,而不是單純的補虛處方。

現在很多人在面對感受外邪的情況下,都不敢使用這個處方,反而將它當作調理身體、補虛的藥物來服用,這是錯誤的觀念。調理補虛,只是根據這個處方的基本原則,轉換用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