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1)
卷之六·諸方(上) (1)
1. 越鞠丸
香附,蒼朮(米泔浸一宿,炒),川芎(各二兩),山梔(炒),神麯(各一兩五錢),為末,滴水丸,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白湯下。亦可作湯。
白話文:
【越鞠丸】
內容:使用香附、蒼朮(需先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再炒過)、川芎(以上三種各兩兩)、山梔(炒過)、神麯(以上兩種各一兩五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加水揉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取一百粒丸子,以溫開水送服。此外,這些藥材也可用來煮湯服用。
2. 逍遙散
柴胡,當歸(酒拌),白芍(酒炒),白朮(土炒),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加煨薑、薄調煎。
白話文:
【逍遙散】
成分包括:柴胡,當歸(用酒拌過),白芍(經過酒炒處理),白朮(土炒過),茯苓(這些藥材每種都用一錢),炙甘草(用量為五分)。在煎煮時需添加煨薑和薄荷進行調味。
3. 加味逍遙散
(即上方加丹皮、梔子。)
白話文:
「(這就是在原有的藥方上加入牡丹皮和梔子。)」
4. 氣鬱湯
香附(童便浸一宿,焙乾,杵去毛為粗末,三錢),蒼朮,橘紅,製半夏(各一錢半),貝母(去心),白茯苓,撫芎,紫蘇葉(自汗則用子),山梔仁(炒,各一錢),甘草,木香,檳榔(各五錢),生薑五片煎。
白話文:
【氣鬱湯】
所需藥材如下:香附(需先用童子尿浸泡一夜後,烘烤乾燥,搗碎去除毛纖維,約三錢份量)、蒼朮、橘紅、製半夏(以上三種各一錢半)、貝母(要去除中心部分)、白茯苓、撫芎、紫蘇葉(如果有自汗症狀,則改用紫蘇子)、山梔仁(需炒過,以上兩種各一錢)、甘草、木香、檳榔(以上三種各五錢),最後加上五片生薑一起煎煮。
5. 濕鬱湯
蒼朮(三錢),白朮,香附,橘紅,厚朴(薑汁炒),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半夏(制,一錢),生薑五片,水煎。
白話文:
【濕鬱湯】
成分包括:蒼朮(約9克)、白朮、香附、橘紅、厚朴(需用薑汁炒過)、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以上各約3克)、甘草(約1.5克)、半夏(需經過處理,約3克)、生薑五片。將所有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6. 血鬱湯
香附(童便制,二錢),牡丹皮,赤曲,川通草,穿山甲,真降香,蘇木,山楂肉,大麥芽(炒,研,各一錢),紅花(七分),水酒各一半,煎去滓,入桃仁(去皮)。泥七分,韭汁半盞,和勻,通口服。
白話文:
【血鬱湯】
成分包括:香附(經過童便製造,約6克),牡丹皮,赤曲,四川通草,穿山甲,真正的降香,蘇木,山楂肉,大麥芽(炒過,研磨,各3克),紅花(約2.1克)。
製法是用水和酒各半混合煎煮上述藥材,過濾掉殘渣後,加入去皮的桃仁(約2.1克),泥(約2.1克),韭菜汁半碗,調勻後整體口服。
7. 熱鬱湯
(此治非陰虛非陽陷,亦不發熱,而常自蒸蒸不解。)
連翹(四錢),薄荷葉,黃芩(各一錢半),山梔仁(二錢),麥門冬(去心,三錢),甘草(五分),鬱金(一錢),栝蔞皮、穰(二錢),竹葉七片煎。
白話文:
[熱鬱湯]
這是用來治療那種既不是陰虛,也不是陽氣下陷,病人沒有明顯的發燒症狀,但卻總覺得身體悶熱不適的情況。
藥方成分與劑量如下:連翹四錢,薄荷葉一錢半,黃芩一錢半,山梔子仁二錢,麥門冬(要去掉心部)三錢,甘草五分,鬱金一錢,栝樓皮和穰二錢,再加七片竹葉一起煎煮。
以上就是熱鬱湯的配方與使用情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