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五·四診 (3)
卷之五·四診 (3)
1. 察身
身輕,自能轉側者可治。沉重,不能轉側者難治。足冷惡寒,蜷臥向壁,為陰證。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身目齒爪俱黃者,疸病也。脾病者,色黃而肉蠕動。肺病者,色白而毛敗。頭重視身,此天柱骨倒也,死。搖頭,以手捫腮者,齒痛也。坐而伏者,短氣也。
身汗如油,形體不仁,乍靜乍亂,喘而不休者,死。肉形脫者,脈雖調,亦死。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皮膚著者死。(皮膚枯燥著骨也。)
白話文:
身體輕盈,能自行翻身的人可以治療;沉重,無法翻身的人則難治。雙腳冰冷怕冷,蜷縮著身體靠牆而臥,是陰證。陽病者不能俯身,陰病者不能仰頭。身體、眼睛、牙齒、指甲都發黃,是黃疸病。脾臟病的人,面色發黃,肉會蠕動。肺病的人,面色發白,毛髮脫落。頭部沉重,身體輕,這是天柱骨倒了,會死。搖頭,用手摸著下巴,是牙痛。坐著身體伏低,是氣喘。
身上出汗像油一樣,身體麻木,一會兒安靜一會兒亂動,喘氣不停,會死。肉體消瘦,脈搏雖然調勻,也會死。皮膚潤澤的人能活,皮膚乾燥的人會死。皮膚貼著骨頭的人會死。
2. 察手足
手足冷,名厥。在傷寒則有寒有熱。初病即手足冷者,直中寒證也。爪甲青冷,或過肘膝,且常冷。若先發熱,以漸入內,而手足乃冷者,傳經熱證也。爪甲紅,乍冷乍溫,不過肘膝,此仲景之說也。在雜證,則手足冷者名寒厥,手足熱者名熱厥,此《內經》之說也。詳厥逆門。
但足冷,手不冷,身發熱者,為外感夾陰,宜五積散。不可汗下及小柴胡,以有黃芩苦寒也。又夏暑病濕溫,人必足冷手溫,多汗妄語,宜蒼朮白虎合五苓,不可用五積助熱。有兩手逆冷,而兩足熱如火烙者,此陰氣衰於下,(則陽下乘之而足熱。)陽氣衰於上,則陰上干而手冷。
白話文:
手腳冰冷的中醫解釋
手足冰冷,醫學上稱為「厥」。 在傷寒病症中,有寒症也有熱症。
一開始就手足冰冷的,屬於直接受到寒邪侵襲的寒證。 指甲青冷,甚至冷到超過肘關節和膝蓋,且一直冰冷。
如果一開始發熱,然後逐漸轉為內熱,手腳才變冷的,屬於傳經熱證。 指甲發紅,忽冷忽熱,但只冷到肘關節和膝蓋,這是仲景(張仲景)的說法。
在其他病症中,手足冰冷稱為寒厥,手足發熱稱為熱厥。 這是《內經》的說法,詳細內容請參考「厥逆門」。
如果只有腳冷,手不冷,身體發熱,則屬於外感夾陰,應當服用五積散。 不可使用汗下法或小柴胡湯,因為裡面含有黃芩,性苦寒。
另外,夏季暑熱病濕溫,病人通常會腳冷手熱,多汗胡言亂語,應當服用蒼朮白虎湯合五苓散。 不可使用五積散,因為會助熱。
如果兩手冰冷,而兩腳熱如火燒,這是陰氣衰弱於下,陽氣便下降到腳而導致腳熱,陽氣衰弱於上,則陰氣上升到手而導致手冷。
陰陽痞隔之兆也。若初起而腳膝耎弱,或足脛赤熱腫痛,當從腳氣治之。手足冷至節,而心痛甚者,名真心痛,旦發夕死。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揚手擲足,此神去而魂亂也,死。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坐久腰痛,故下一腳以伸之。)行遲者,表強也。(風邪束其筋絡,故步履不隨。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搐搦者,肝邪也。搐,抽搐,手足頻頻伸縮也。搦,十指頻頻開合,拳緊握也。(經曰:肝病變動為握。)瘛瘲者,虛而有風也。(瘛,筋脈收引。瘲,筋脈弛縱。)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急,緊急也。)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緩,縱緩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陰陽痞隔的徵兆,若剛開始時腳膝軟弱無力,或者腳脛發紅腫痛,應該從腳氣的角度治療。如果手腳冰冷到關節處,並且心痛劇烈,稱為真心痛,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亡。患者會沿著衣服摸床,抓空空氣理線,揮動手腳,這表示神氣離去,魂魄混亂,就會死亡。如果坐著時放下其中一隻腳,表示腰痛(因為坐久了腰痛,所以放下其中一隻腳來伸展)。走路緩慢的人,表示外邪強盛(因為風邪束縛筋絡,所以步履不靈活)。
肝熱的人,面色蒼白,指甲枯乾。抽搐的人,是肝邪作祟。抽搐是指手腳不斷伸縮。搦是指十指不斷開合,拳頭緊握(經書上說:肝病變動表現為握拳)。瘛瘲的人,是虛弱而有風邪(瘛是指筋脈收縮,瘲是指筋脈鬆弛)。脈搏急促的人,尺脈的皮膚也會緊繃。脈搏緩慢的人,尺脈的皮膚也會鬆弛。
)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音忿,大而沸起也)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熱風鼓其血液外見,故滑澤。)尺膚澀者,風痹也。(血少則內熱,熱則生風。)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同溢)飲也。
(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反乘之也。)尺膚熱甚,脈盛燥者,溫病也。尺膚寒甚,脈小者,泄、少氣。掌中熱者胸中熱,寒者胸中寒。(掌中為三陰脈所聚,其臟皆在胸中。)臂多青脈,曰脫血。(張景岳云:血脫則氣去寒凝,故色見青黑,言臂則他可知,即診尺之義。愚按此說,乃血脫後方見青脈也。
然有先見青脈而後脫血者,則氣虛寒凝,不能攝血耳。)
白話文:
脈搏細小的人,小腿的皮膚也較薄且氣虛。脈搏強勁的人,小腿的皮膚則豐滿且隆起。脈搏滑利的人,小腿的皮膚也光滑。脈搏澀滯的人,小腿的皮膚也粗糙。小腿皮膚光滑且油膩的人,是風邪所致。小腿皮膚粗糙的人,是風痺所致。小腿皮膚粗糙,像枯魚鱗片一樣的人,是水飲過多所致。小腿皮膚非常熱,脈搏強勁而乾燥的人,是溫病。小腿皮膚非常冷,脈搏微弱的人,是氣虛泄瀉。手掌發熱的人,胸中也發熱,手掌冰冷的人,胸中也冰冷。手臂上有很多青筋的人,叫做脫血。
3. 聞聲
肝聲呼。(怒則叫呼,或驚而呼也。)心聲言(《洪範》言屬火。)笑(狂笑為實熱,微笑為虛熱。)脾胃聲歌,(輕顫如歌。)又為噦。(噦,乾嘔,詳嘔吐。)肺聲哭,又為咳。腎聲呻,又為欠,為嚏。(陽未靜而陰引之,故欠。陽欲達而陰發之,故嚏。)聲清朗如平日者吉。
聲濁鼻塞者,傷風也。聲如甕中出者,(混濁不清之意。)必中濕也。攢眉呻吟者,痛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怒喊哀號所致也。聲啞如破而咳者,客寒裹熱也。傷寒壞病,聲啞,而唇口有瘡者,狐惑也。聲啞形羸者,勞瘵,肺有瘡也。驟然聲喑,咽痛如刺,而不腫不赤不發熱,二便清利,陰寒也。
白話文:
肝的聲音是呼喊,(生氣時就會大聲呼喊,或受到驚嚇也會呼喊。)心的聲音是說話(《洪範》中提到,言語屬火。)笑聲(狂笑是實熱,微笑是虛熱。)脾胃的聲音是唱歌,(聲音輕微顫抖,像唱歌一樣。)又會出現乾嘔。(乾嘔,就是沒有東西吐,詳細的內容請參閱嘔吐。)肺的聲音是哭,又會咳嗽。腎的聲音是呻吟,又會打哈欠,打噴嚏。(陽氣還沒有平靜,陰氣就先引發,所以會打哈欠。陽氣想要達到極點,陰氣就先發作,所以會打噴嚏。)聲音清晰響亮,跟平常一樣,是吉兆。
聲音沙啞,鼻塞,是傷風感冒。聲音像從甕中發出,(聲音混濁不清)一定是被濕氣侵襲了。皺眉頭呻吟,是疼痛。突然失聲,是風痰伏火,或者生氣喊叫哀嚎造成的。聲音沙啞,像破裂一樣,伴隨咳嗽,是寒氣入侵,內有熱氣。傷寒病嚴重,聲音沙啞,嘴唇和口腔有瘡,是狐惑病。聲音沙啞,身體消瘦,是勞瘵,肺部有瘡。突然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如針刺,沒有腫脹、發紅、發熱,大小便正常,是陰寒。
驟然音喑,而喉頸亦腫脹閉,或發熱便秘,龍火也。鼻息鼾睡者,風溫也。診時吁氣者,鬱結也。噫氣,以手撫心者,中脘痛也。搖頭言者,里痛也。少氣不足以息者,氣虛也。平人無寒熱,而短氣不足以息者,痰火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正氣奪也。語言謇澀者,風痰也。
言驟及多言者,火也。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衣被不斂者,神明亂也。譫語者,邪氣實也。鄭聲者,正氣虛也。
白話文:
突然失聲,喉嚨和脖子也腫脹閉塞,甚至發燒便秘,這是龍火造成的。鼻子呼呼地睡覺,是風溫引起的。診脈時嘆氣,代表鬱結。打嗝,用手撫摸胸口,是中脘疼痛。搖頭說話,是裡痛。呼吸微弱,氣息不足,是氣虛。平時沒有寒熱,卻呼吸短促,氣息不足,是痰火。說話聲音微弱,整天才恢復說話,是正氣受損。說話口齒不清,是風痰。
話多而且急促,是火氣。說話不分好壞,不分親疏,衣物也不整理,是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是邪氣入侵。說話聲音微弱,是正氣虛弱。
4. 問寒熱
凡平素無病,而突然惡寒發熱,多屬外感。必有頭痛體痛,拘急無汗,或有汗等表證,浮緊浮大等表脈可據。若無表證表脈,病由漸致者,屬內傷。外感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必表解乃已。)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乃不禁(禁,禁當也。
)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夫些小賊風。(又外感證顯在鼻,故鼻息氣促而鳴,壅盛有力,不若內傷之息短而氣乏。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中不和,飲食無味,不若外感初則知味,傳裡則不能食也。又外感熱傳裡,渴,其飲甚多,不若內傷液虧之渴,略飲即止。又外感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
白話文:
平常沒有病,突然感到惡寒發燒,大多是外感。一定會有頭痛、身體疼痛、肢體僵硬沒有汗,或是有汗等表面的症狀,浮緊、浮大等表面的脈象可以作為依據。如果沒有表面的症狀和脈象,病症逐漸加重的,屬於內傷。外感則寒熱同時出現而沒有間隔,內傷則寒熱交替出現而不規律。外感惡寒,即使靠近烈火也無法消除(必須等到表證解除才停止)。內傷惡寒,只要靠近溫暖的地方就會解除。外感惡風,就是無法抵擋任何風寒。內傷惡風,只害怕一些細小的賊風。
外感症狀明顯表現在鼻子,所以鼻息氣促而發出聲音,鼻塞嚴重有力,不像內傷那樣呼吸短促而氣力不足。內傷症狀明顯表現在口,所以口中不適,飲食無味,不像外感初期還能感受到味道,傳入裡面的時候就吃不下東西了。外感熱氣傳入裡面,感到口渴,喝水量很多,不像內傷體液虧損的口渴,稍微喝一點就停止了。外感是邪氣過盛,所以說話聲音洪亮有力,先輕後重。
內傷元氣不足,故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又外感頭痛,常常而痛。內傷頭痛,時作時止也。)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亦有背熱於腹。)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亦腹熱於背。)背微惡寒者,陽微不能勝陰也。陽明中暍亦有此。(宜白虎加人參湯。)勞役內傷亦有此,必乍寒乍止,為陽虛內熱。
(升陽散火湯。)濕痰證亦有此,必身重體痛。(導痰湯。)凡脾胃素虛之人,暑月飲食生冷冰水,寒氣蓄聚,陰上乘陽,多見背寒冷如掌大。(宜溫。)惡寒蜷臥不發熱者,陰證也。壯熱而渴,不惡寒反惡熱者,溫熱證也。來往寒熱,有定期者,瘧也;無定期者,傷寒少陽經證,及內傷虛證也。
潮熱在日晡所者,傷寒陽明證也;在子午者,內傷證。
白話文:
身體內部受傷,元氣不足,所以說話時顯得懶散膽怯,一開始聲音沉重,後來就越來越輕。此外,還有外感引起的頭痛,經常疼痛。而內部受傷引起的頭痛,則是時有時無。
外感導致手背發熱,手心卻不熱,也有背部發熱、腹部卻不熱的情況。內部受傷則手心發熱,手背不熱,也可能腹部發熱、背部卻不熱。背部微微發冷,表示陽氣不足,無法完全戰勝陰氣。陽明經中暑也會有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過度勞累導致內傷也會有這種情況,而且寒熱交替出現,屬於陽虛內熱,可以使用升陽散火湯治療。濕痰引起的病症也會有這種情況,而且身體沉重、疼痛,可以使用導痰湯治療。
凡是脾胃原本虛弱的人,在炎熱的夏季吃生冷冰涼的食物,寒氣就會積聚在體內,陰氣上攻陽氣,就會出現背部發冷,冷到像手掌那麼大的情況,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患者畏寒蜷縮著身體,卻不發熱,屬於陰證。如果患者發高燒並且口渴,不畏寒反而怕熱,屬於溫熱證。如果寒熱交替,並且有規律地出現,屬於瘧疾;如果沒有規律地出現,可能是傷寒少陽經證,也可能是內傷導致的虛證。
如果潮熱發作的時間是下午,屬於傷寒陽明證;如果發作的時間是在子時或午時,屬於內傷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