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卷之二·雜症 (31)
卷之二·雜症 (31)
1. 勞倦傷
(寒證而用芍藥之寒何也?蓋取其收斂肝之散滿,且有桂可制其寒也。)如脈沉細,腹中痛,理中湯(見中寒),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為主。(此是腎寒反克。)脅下痛,或縮急,俱加柴胡三五分、甘草三分。臍下痛,(血虛。)加熟地五分,立止。如不止,乃寒也,更加桂三二分。
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濕也,平胃散。(見傷飲食。)身體重者,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見傷濕。)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七分,防風、藁本根各五分,升麻、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為風藥已能勝濕也。別作一服與之,病去勿再服。小便遺失,肺氣虛不能攝也,宜安臥養氣,黃耆、人參補之。
不愈,是熱也,(熱下迫也。)加黃柏、生地各五分。如臥而多驚,小便淋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指羌、防、藁本等味,肝火鬱故用風藥以升發之。)更添柴胡五分。如淋,(觀此二字,知上文只就臥而多驚言。)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合病也。(風寒猶云肝腎。
)《經》云肝腎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也。非風藥行經則不可,(故宜太陽經所加藥。)乃受客邪之濕熱也,(肝腎受熱,故臥而多驚。受熱不行,故淋也。)宜升舉發散以除之。(風藥能散熱除濕也。)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潤而下行,血藥也。大便有形屬血分,血燥故大便秘。
)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仍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元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即止,不宜大下,致變凶證。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腎伏熱,(熱則軟弱,寒則堅勁,凡物皆然。)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脈緩,沉困,怠怠無力者,加蒼朮、澤瀉、人參、白朮、茯苓、(以治濕熱。
)五味子。(利濕防瀉氣,故以此收之且清熱也。)上補中益氣一方加減,(觀此句,則上文所云加減,俱就補中益氣一方而言。)初病熱中則可用,若寒中則不可用。(勞役傷氣,有熱中、濕熱、暑熱、火鬱、寒中之分。)蓋此為甘酸之劑,適足以益其病耳,如參、耆、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是也,不能治寒也。(甘滯酸斂,皆不能行散寒氣也。
)
按陽虛內熱,與外感風寒之證相類,其辨別處,詳四診問寒熱條中。夫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營衛血脈,乃形也。)傷其外則為有餘,(邪氣有餘。)有餘者瀉之,吐汗下皆瀉也。傷其內則不足,(正氣不足。)不足者補之,溫和調養皆補也。誤治則有實實虛虛之禍矣。
若內傷而兼外感,亦只用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即已,非正發汗,乃陰陽和,(猶雲氣充。)自然汗出也。
白話文:
(為什麼寒症反而要用芍藥這種寒涼的藥呢?是因為它能收斂肝氣的散亂,而且還有桂枝可以制約芍藥的寒性。)如果脈象沉細,腹部疼痛,可以用理中湯(參見中寒篇),方中的乾薑辛熱,主要是用來在土中瀉水(這指的是腎寒導致的反克)。如果脅肋部位疼痛,或者有緊縮的感覺,可以加入柴胡三到五分、甘草三分。如果肚臍下疼痛(這是血虛的表現),加入熟地五分,通常就會停止疼痛。如果疼痛沒有停止,那就是因為寒冷,可以再加入桂枝三到二分。
如果脈象緩慢,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脹且腹瀉,大便中有未消化的米粒,這是濕邪引起的,可以用平胃散(參見傷飲食篇)。如果身體特別沉重,這是濕邪的表現,可以加入去桂枝的五苓散一錢(參見傷濕篇)。如果風濕交雜,全身疼痛,可以加入羌活七分,防風、藁本根各五分,升麻、蒼朮各一錢。不要用五苓散,因為風藥已經可以勝過濕邪了。另外配一服藥給他,病好就不要再服用了。如果小便失禁,這是因為肺氣虛弱,無法攝納,應該好好休息,養精蓄銳,用黃耆、人參來補氣。
如果沒有好轉,那就是因為熱邪(熱邪向下迫)。可以加入黃柏、生地各五分。如果睡覺時容易驚醒,小便淋漓不暢,這是邪氣在少陽、厥陰經脈,應該用太陽經脈所用的藥物(指的是羌活、防風、藁本等藥物,因為肝火鬱結所以要用風藥來升發)。再加入柴胡五分。如果小便淋漓(從這兩個字來看,可知上文是指睡覺時容易驚醒的情況),加入澤瀉五分,這屬於下焦風寒夾雜的病症(風寒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肝腎)。
《經》說肝腎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因為它們都在下焦。如果不用風藥來疏通行經絡,就無法治療(所以要用太陽經所用的藥物)。這是因為受到外來邪氣的濕熱侵襲(肝腎受到熱邪,所以睡覺時容易驚醒。受熱邪阻滯,所以小便淋漓)。應該用升舉發散的方法來去除(風藥可以散熱除濕)。如果大便乾結難解,可以加入當歸梢一錢(潤滑並使大便通暢,是血藥。大便有形狀表示問題出在血分,血燥所以大便乾結)。大黃用酒洗過再煨五分或一錢。如果仍然沒有效果,可以煎好藥,先喝一口清藥液,然後加入元明粉五分或一錢,如果大便通暢就停止,不宜過度瀉下,以免導致危險的病症。如果雙腳和膝蓋軟弱無力,走路乏力或者疼痛,這是因為肝腎有伏藏的熱邪(熱則軟弱,寒則堅硬,萬物皆如此)。可以加入黃柏五分,空腹服用。如果沒有好轉,再加入漢防己五分。如果脈象緩慢,沉困,精神疲憊無力,可以加入蒼朮、澤瀉、人參、白朮、茯苓(用來治療濕熱),以及五味子(利濕防止氣泄,所以用它來收斂並清熱)。以上這些都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看這句話,可知上文所說的加減,都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進行的)。最初發病時有熱象可以用,但如果屬於寒證就不能用(勞累損傷氣血,有熱中、濕熱、暑熱、火鬱、寒中之分)。因為這些藥物都是甘味和酸味的,反而會加重病情,比如人參、黃耆、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不能治療寒證(甘味藥會阻滯,酸味藥會收斂,都不能行氣散寒)。
按照陽虛內熱的情況,和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它們的區別在於四診問寒熱篇中有詳細說明。內傷脾胃,是損傷了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形(營衛血脈是形)。損傷外部屬於有餘(邪氣有餘),有餘的就要瀉掉,用吐、汗、下等方法都是瀉;損傷內部屬於不足(正氣不足),不足的就要補益,用溫補和調養的方法都是補。如果誤治,就會造成實證反而更實,虛證反而更虛的危害。
如果內傷兼有外感,也只要用補中益氣湯一兩服,微微出汗就可以了,並不是要發汗,而是陰陽調和(相當於氣血充足),自然會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