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六·諸方(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諸方(上) (5)

1. 鹿茸丸

川牛膝(去蘆,酒浸),鹿茸(去毛,酒蒸),五味子(各二兩),石斛(去根),棘刺,杜仲(去皮,炒),陽起石(煆),川巴戟(去心),山藥(炒),菟絲子(淘淨,酒蒸),附子(炮,去皮尖),川楝子(取肉炒,各一兩),沉香(半兩,另研),磁石(煆),官桂(不見火),澤瀉(各一兩),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白話文:

【鹿茸丸】

內容如下:使用去了蘆的川牛膝,並以酒浸泡;去掉毛的鹿茸,再以酒蒸煮;五味子兩兩分開;石斛要去除根部;棘刺;杜仲需去掉外皮後炒過;陽起石要經過煅燒;川巴戟去掉心部;山藥炒過;菟絲子淘洗乾淨後,以酒蒸煮;炮製過的附子,去掉皮和尖端;川楝子取出果肉後炒過,以上各種材料各用一兩;沉香則只用半兩,並且單獨研磨;磁石要經過煅燒;官桂不能接觸到火;澤瀉也各用一兩。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用酒糊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粒,空腹時以溫酒送服。

2. 鹿角膠丸

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髮灰(各三錢),上為末,用茅根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白話文:

【鹿角膠丸】

所需材料如下:鹿角膠半兩,沒藥另外研磨成粉,油頭髮燒成的灰三錢,再將這三樣東西一同磨成細末。然後使用茅根榨出的汁液來和麵粉製成糊狀,以此糊狀物製成藥丸,其大小約等於梧桐樹的果實。每次服用時,取五十顆藥丸,以含鹽的熱水送服。

3. 枳殼散

枳殼(去瓤,炒,二十四兩),甘草(爁,六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白話文:

【枳殼散】

成分:枳殼(去掉裡面的瓤後炒過,共二十四兩),甘草(燉煮過,共六兩)。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時取一錢的藥粉,在空腹時以熱水沖泡飲用。

4. 斷紅丸

側柏葉(炒黃),川續斷(酒浸),鹿茸(火去毛,醋煮),附子(炮,去皮臍),阿膠(蛤粉炒成珠子),黃耆(去蘆),當歸(去蘆,酒浸,以上各一兩),白礬(枯,半兩),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白話文:

【斷紅丸】

內容如下:將側柏葉炒至黃色、川續斷用酒浸泡、鹿茸先用火去除毛後再以醋煮、附子炮製後去掉外皮和臍部、阿膠與蛤粉一同炒至成珠狀、黃耆要去蘆、當歸要去蘆並用酒浸泡,以上各藥材均需一兩;另外白礬則需半兩,且要熬至乾枯。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後,以醋煮米糊為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粒,於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5. 生地黃湯

生地黃(自然汁一升,如無生地黃,只用生乾地黃末一兩),生藕(自然汁半升,如無藕,用薊刺汁半升,如無薊刺汁,用薊刺末一兩),藍葉(一握切碎,乾者末一兩),虻蟲(三十個,去足翅,炒黃),大黃(一兩,銼如骰子大),桃仁(半兩,麩炒),水蛭(十個),上同一處,水三升半,慢火熬及二升以來,放冷,分三服。投一服至半日許,血未下,再投之。

此湯比抵當湯、丸為輕。

白話文:

【生地黃湯】

所需材料如下:生地黃(若能取得,需自然榨汁一公升,若無法取得新鮮的,可用乾燥的生地黃磨成粉一兩代替),生藕(同樣需要自然榨汁半公升,若無藕可用薊刺汁半公升代替,若薊刺汁也無法取得,則改用薊刺末一兩),藍葉(一把,切碎使用,乾燥的藍葉則需磨成末一兩),虻蟲(三十隻,去除腳和翅膀後炒至金黃色),大黃(一兩,切成骰子大小的塊狀),桃仁(半兩,用麩皮炒過),水蛭(十隻)。所有材料混合在一起,加入三公升半的水,以小火慢煮至剩下二公升,待其冷卻後,分三次服用。首次服用後約半天,如果仍未見血,可再次服用。

此湯劑相比抵當湯、丸,藥性較為溫和。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6. 花蕊石散

花蕊石煅存性,童便、酒各半,(女用童便、醋各半。)煎調二、三錢服,能化瘀血成黃水。

白話文:

將花蕊石燒製後仍保留其特性,然後使用等量的男孩尿液與酒一同煎煮,(女性則是使用等量的男孩尿液與醋。)再將煎煮後的混合液調和二至三錢的藥粉服用,能夠將瘀血轉化為黃色的水狀物質。

7. 當歸補血湯

黃耆(一兩),當歸(二錢,酒洗),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白話文:

【當歸補血湯】

成分:黃耆(約37.5公克),當歸(約6公克,用酒清洗過)。

製法與用量: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為一副藥劑。使用三碗水煎煮藥材至剩下一碗水量,然後濾掉藥材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

【完】

8. 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酒浸,去皮,淨炒,四錢),白朮,茯苓,白芍(各一錢),防風(二錢),水煎,空心服,濕去泄止。不止,加風藥升陽,蒼朮去濕。

白話文:

【升陽除濕防風湯】

成分:使用經酒浸泡、去除外皮並乾淨炒過的蒼朮四錢,以及白朮、茯苓、白芍各一錢,還有防風二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成分用水煎煮。

服用方式:在空腹時服用此湯劑,可以去除體內的濕氣,並且止瀉。如果服用後仍持續瀉痢,可增加防風等能提升陽氣的藥物,蒼朮則有助於去除濕氣。

9. 白通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白通湯】

所需材料為:蔥白四根、乾薑約37.5公克、生附子一顆(已去皮)。

將上述三種材料放入鍋中,加入約900毫升的水進行熬煮,直至水分剩下約300毫升時,將藥渣過濾掉,剩下的藥湯分成兩次溫熱服用。

10. 一字散

雄黃,細辛(各半兩),川烏尖(生,五個),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薑汁、茶芽煎湯,不拘時調服。

白話文:

【一字散】

成分:雄黃,細辛各半兩,生川烏尖五個。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

用法與用量:每次服用量為一字(古稱,約等於0.3公克),用薑汁和茶葉煎煮的湯來送服,服用時間不受限制。

11. 發灰散

用亂髮灰,入麝香少許,每服一錢,用米醋溫湯調下。

白話文:

【發灰散】

使用燒燬後的頭髮灰,加入少量的麝香,每次服用時取一錢的量,用溫熱的米醋水調和後吞服。

12. 烏荊丸

川烏(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湯任下。有疾,食空時日進三四服,無疾早晨一服。

白話文:

【烏荊丸】

成分:使用經過炮製並去除皮和頂端的川烏一兩,以及荊芥穗二兩。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製法:用醋糊作為黏合劑,將粉末製成大小如梧桐子般的丸狀。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二十顆丸子,可用酒或熱水送服。若身體有疾病,可在空腹時一天服用三到四次。若身體無疾病,則建議每天早上服用一次。

13. 小薊飲子

生地黃(四兩),小薊根,滑石,通草,蒲黃(炒),藕節,淡竹葉,當歸(去蘆,酒浸),山梔仁,甘草(炙,各半兩),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溫服。

白話文:

【小薊飲子】

成分包括:生地黃(大約160克),小薺菜根,滑石,通草,炒過的蒲黃,藕節,淡竹葉,去蘆的當歸(需用酒浸泡),山梔仁,以及炒過的甘草(各約15克)。所有材料切碎混合。每次取約12克的藥材,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約八分滿,待溫後,在空腹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