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這部著作,作為中華醫學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經典之一,其地位無可撼動。書名本身即揭示了其非凡的編修歷程與文本層次:它不僅包含上古時代被尊為「黃帝」與「岐伯」等聖賢問答所成的《黃帝內經素問》原典,更疊加了唐代醫家王冰的「次註」與宋代醫官林億、高保衡、孫奇等人的「重廣補注」及校勘。這種多層次的作者與編修背景,使得這部書成為理解中醫理論體系演進、文本傳承與注釋傳統的極佳範本。

追溯其源,《黃帝內經素問》被認為是集上古時期醫學、哲學、宇宙觀之大成。正如宋代林億等人的序言所述,它被視為黃帝與岐伯等人「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的結晶。書中探討的內容博大精深,遠不止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更深入探討了人體與自然、宇宙的關係。核心思想如「天人相應」,強調人體是自然界的一個縮影,其生理、病理變化與四時氣候、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緊密相關;「陰陽五行」學說則被用作解釋生命現象、病理變化及指導診斷治療的理論框架,認為人體的健康在於陰陽的平衡與五行的協調,疾病的發生源於這種平衡的失調。此外,書中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生理物質進行了詳細描述,奠定了中醫生理學的基礎;對疾病的病因、病機、傳變規律進行了深入分析,構建了中醫病理學的雛形。在診斷方面,提出了「四診八綱」的診斷方法,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指導;在治療上,強調根據病情輕重、體質差異、季節變化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並特別推崇「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發生之前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這體現了中醫以預防為主的健康觀念。

然而,原始的《黃帝內經素問》文本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經歷了抄傳、戰亂等因素,導致文本出現了大量的錯訛、脫漏、篇章重疊或順序混亂等問題,難以理解和應用。正如王冰序中所言:「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這使得這部經典一度處於晦澀難懂的境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代醫家王冰挺身而出,承擔起整理和注釋《素問》的重任。王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他花費了長達十二年的時間,「精勤博訪,而並有其人」,尋訪到所謂「先師張公秘本」,據此對《素問》文本進行了全面的整理。他的工作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校勘文本,糾正了大量的錯訛之處;二是重新編排篇章順序,使之邏輯更為連貫;三是將原來的文本分為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四是進行「次註」,對經文的含義進行解釋和闡發,補充自己的理解和醫學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王冰在注釋過程中,不僅僅是對字面意義的解釋,更融入了他對道家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理解,將《內經》的醫學理論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緊密結合。他甚至補入了七篇據信源自《陰陽大論》等其他古籍的內容,以彌補原文本可能存在的缺失,儘管宋代校正者對此提出了質疑(如新校正注所言,懷疑這七篇是否真是《素問》固有,或是王冰用於填補第七卷缺失的部分,類似於《周官》以《考工記》補《冬官》)。王冰的注釋工作,是《素問》文本傳承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使得這部經典得以以一個相對完整、易於理解的版本流傳下來,對後世醫家研習《內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我們今天所讀的《黃帝內經素問》,其基礎框架和主要注釋來源於王冰的版本。

到了宋代,隨著國家對醫學的重視和出版印刷技術的發展,官方開始組織對重要醫學典籍進行校勘和整理。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年),敕命林億、高保衡、孫奇等醫官負責校正醫書,其中就包括王冰注的《黃帝內經素問》。這批宋代校正者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校勘和修訂。他們的貢獻在於「重廣補注」:一是「重廣」,即比王冰的版本更加廣泛地蒐集各種古本和注釋,進行對比參校;二是「補注」,在王冰注釋的基礎上,補充了更多的注釋和校勘意見,特別是他們留下了大量的「新校正」注,指出了王冰注本中的一些問題,考證了文本的出處、異同,甚至對《素問》的書名、篇章結構等提出了考證性的意見。這些「新校正」注為後人研究《素問》的文本歷史和各個版本的差異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例如,宋校者在新校正注中對《素問》書名的來源進行了探討,引用全元起的說法,並聯繫《乾鑿度》的「太素」,提供了對書名意義的獨特見解。他們對王冰補入七篇的質疑,也反映了其嚴謹的校勘態度。宋代的「重廣補注」工作,進一步完善了《素問》的文本,增加了注釋的廣度與深度,使得這部經典的版本更加定型化和權威化,成為後世主要依據的版本。現存流傳最廣的《素問》版本,即中華書局據明顧氏影宋本校刊的版本,以及《四部叢刊》本等,都是基於宋代的「重廣補注」本。

因此,《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不僅是一部醫學經典,更是一部蘊含著豐富學術史信息的著作。它展現了古代經典文本的生成、傳承、失落、整理、注釋和校勘的整個過程。閱讀此書,讀者不僅能學習到中醫的核心理論,更能體會到歷代醫家和學者為傳承文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智慧。王冰的注釋為後人理解原文掃清了障礙,確立了研習《內經》的基本框架;宋代的校勘和補注則在王冰的基礎上進行了精確和完善,增添了文本考證的維度。這三者(上古原典、唐王冰注、宋代校勘)共同構成了《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的豐富內涵。

總而言之,《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源頭活水。它以宏大的宇宙觀為背景,闡釋了生命的奧秘、疾病的規律以及養生保健的方法。透過王冰的注釋,我們得以窺見唐代醫家對《內經》的理解;透過宋代校勘者的增補與考證,我們則能領略宋代醫學整理的嚴謹與細緻。這部書是歷代智慧的結晶,不僅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科學思想和學術史的重要文獻,至今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必讀的經典。


黃帝内經目録

重廣補注黃帝内經素問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序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2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2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七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2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2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2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2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2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2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1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3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9)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9)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2)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3)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4)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5)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6)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7)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8)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9)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0)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1)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2)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3)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4)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5)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6)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7)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8)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9)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20)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21)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