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
白話文:
黃帝問道:「當人患有胃部膿腫的時候,應該如何診斷?」
歧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脉,其脉當沉細,沉細者氣逆胃者水榖之海,其血盛氣壯,𫝆反脉沉細者,是逆常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沉細』作『沉濇』,《太素》作『沉細』。」。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沉細爲寒,寒氣格陽,故人迎脉盛,人迎者,陽明之脉,故盛則熱也。人迎,謂結喉傍脉動應手者。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診斷這個疾病,應該切脈胃部脈象,它的脈象應該是沉細。沉細的脈象表示氣逆,胃部是水穀的海洋。如果氣血旺盛,脈象卻沉細,這是不正常的。
新校正注釋:根據《甲乙經》,「沉細」應該寫作「沉濇」;《太素》則作「沉細」。
逆氣是指人迎脈非常盛大,非常盛大則為熱;沉細為寒,寒氣阻滯陽氣,所以人迎脈盛大。人迎脈是陽明脈,所以盛大則為熱。人迎脈,是指喉結旁邊跳動,用手觸摸就能感覺到的脈搏。
人迎者,胃脉也胃脉循喉嚨而入缺盆,故云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爲癰也血氣壯盛,而熱内薄之,兩氣合熱,故結爲癰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白話文:
「人迎」穴是胃經脈絡之一,胃經脈絡沿著喉嚨進入頸部兩側的凹陷處(缺盆),所以說「人迎」穴是胃經脈絡的所在。
如果氣血逆流而旺盛,熱氣就會聚集在胃口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胃部形成腫瘤。血氣旺盛,熱氣內迫,兩種氣體結合產生熱氣,因此形成腫瘤。
歧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五藏有所傷損,及之水穀精氣有所之寄扶。其下則卧安,以傷及於藏,故人不能懸其病處於空中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精有所之寄則安』作『情有所倚則卧不安』,《太素》作『精有所倚則不安』。」。」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謂不得仰卧也。?」
白話文:
- 「藏」:指臟腑。
- 「傷損」:損傷。
- 「之」:指精氣。
- 「寄扶」:依附、支持。
- 「臥安」:安穩地躺著。
- 「故」:因此。
- 「懸」:懸浮、舉起。
意思就是,當臟腑受傷,精氣得到依附之處時,人就會感覺安定,無法懸浮其疾病。
歧伯曰:「肺者,藏之蓋也居髙布葉,四藏下之,故言肺者藏之蓋也。。肺氣盛則脉大,脉大則不得偃卧肺氣盛滿,偃卧則氣促喘奔,故不得偃卧也。。論在《竒恒》〈隂陽〉中《竒恒》〈隂陽〉,上古經篇名,丗本闕。。」
白話文:
歧伯說:「肺臟就像身體的蓋子,位於高處,覆蓋著其他臟器,所以說肺臟是蓋子。」
肺氣旺盛,脈搏就會變強。脈搏變強了,就不能平躺。肺氣旺盛充盈時,平躺會導致氣喘吁吁、呼吸急促,所以不能平躺。
有關這方面的理論記載在《難經》的〈陰陽〉篇中。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脉沉而緊,左脉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不然,言不沉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不然』作『不知』。」?」
白話文:
黃帝說:「有中風病的患者,診斷右邊脈象深沈而緊繃,左邊脈象浮淺而遲緩。如果不這樣,病因何在?不深沈是什麼意思?~~,~~根據新校正版本說明:參照《甲乙經》,『不然』應改為『不知』。」
歧伯曰:「冬診之,右脉固當沉緊,此應四時,左脉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以冬左脉浮而遲,浮爲肺脉,故言頗關在肺也。腰者,腎之府,故腎受病則腰中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白話文:
醫生說:「冬天看診時,右脈應該沉穩有力,這是符合四時的,左脈浮動而緩慢,這是違背四時的,出現在左脈時,主要反映腎臟有病,也與肺部稍有關係,會出現腰痛。這是因為冬天左脈浮動而緩慢,浮動是肺脈的表現,所以說也與肺部稍有關係。腰是腎臟的住所,所以腎臟生病就會導致腰部疼痛。」
歧伯曰:「少隂脉貫腎絡肺,𫝆得肺脉,腎爲之病,故腎爲腰痛之病也左脉浮遲,非肺來見,以左腎不足而脉不能沉,故得肺脉,腎爲病也。。」
白話文:
歧伯說:「少陰經脈貫通腎臟和肺部,(當心)得到肺經脈,腎臟會因此而生病,因此腎臟是腰痛的原因。左脈浮而緩慢,並非肺部所致,而是因為左腎不足,所以脈絡無法沉降,因此會得到肺經脈,腎臟也會生病。」
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言所攻則異,所愈則同,欲聞眞法何所在也。?」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有頸部腫脹的人,有些人用石頭療法,有些人用針灸療法,都治好了。那麼,真正的治療方法在哪裡?對付疾病的方式不同,但治癒的結果卻相同,我想知道真正的治療方法在哪裡。」
歧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言雖同曰頸癰,然其皮中別異不一等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息,死肉也。石,砭石也。可以破大癰出膿,𫝆以䤵鍼代之。。」
白話文:
歧伯說:「這些都是名稱相同而程度不同的疾病,雖然都稱為『頸癰』,但它們在皮下的具體表現卻不盡相同。膿氣積聚已死的,應該用針刺開來除去;氣血淤積的,應該用砭石來疏通,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息』指壞死的肉;『石』指砭石,可以破開大膿腫排出膿液,現在則可以用三稜針代替它。」
帝曰:「有病怒狂者新校正云:「按《太素》『怒狂』作『善怒』。」,此病安生?」
歧伯曰:「生於陽也。」
帝曰:「陽何以使人狂怒不慮禍,故謂之狂。。」
白話文:
黃帝說:「有種病會讓人容易發怒,這種病是如何產生的?」
岐伯回答:「這種病是由於陽氣過剩而產生的。」
黃帝又說:「陽氣過剩為什麼會讓人發狂並且不顧後果,因此稱之為狂呢?」
歧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言陽氣被折鬱不散也。此人多怒亦曾因暴折,而心不疏暢,故爾。如是者,皆陽逆躁極所生,故病名陽厥。。」
帝曰:「何以知之?」
白話文:
歧伯說:「陽氣如果受到外力強烈折損,會鬱結難以疏散,表現出容易生氣的症狀,這叫做陽厥,是因為陽氣被折傷而鬱結不散。這樣的人常常生氣,也是因為曾經受到外力強烈折損,導致心氣不舒暢。這類患者,都是因為陽氣逆亂,躁動到了極點,所以才稱之為陽厥。」
歧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言頸項之脉皆動不止也。陽明常動者,動於結喉傍,是謂人迎、氣舍之分位也。若少陽之動,動於曲頰下,是謂天窗、天牖之分位也。若巨陽之動,動於項兩傍,大筋前陷者中,是謂天柱、天容之分位也。不應常動而反動甚者,動當病也。
白話文:
歧伯說:「陽明經氣經常流動,巨陽經和少陽經氣不流動。如果不該動的地方反而動了,這是大病的徵兆,意思是指頸部脈搏持續跳動不停。陽明經經常流動,脈氣運行於喉結旁邊,這是人迎穴和氣舍穴的位置。如果少陽經脈氣流動,會運行於顴骨下面,這是天窗穴和天牖穴的位置。如果巨陽經脈氣流動,會運行於頸部兩側,凹陷的大筋中間,這是天柱穴和天容穴的位置。本來不應該流動的地方卻出現明顯流動,這種情況下流動就會導致疾病。
新校正云:「詳王注以天窗爲少陽之分位,天容爲太陽之分位,按《甲乙經》天窗乃太陽脉氣所發,天容乃少陽脉氣所發,二位交互,當以《甲乙經》爲正也。」。」
帝曰:「治之柰何?」
白話文:
新《校正》本認為:王注把「天窗」作為少陽的穴位,「天容」作為太陽的穴位。根據《甲乙經》,「天窗」纔是太陽經脈氣血所發出的,「天容」纔是少陽經脈氣血所發出的。兩個穴位相互交替,應該以《甲乙經》的說法為正確的。
歧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隂,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食少則氣衰,故節去其食,即病自止。~~,~~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奪』作『衰』,《太素》同也。」。使之服以生鐵洛爲飲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鐵洛』作『鐵落』,『爲飲』作爲『後飯』。」。
白話文:
歧伯說:「限制他的飲食就可以了。食物進入口中,會滋長人體的陽氣,所以限制飲食就可以了。飲食減少,陽氣就會衰弱,所以適量減少飲食,疾病自然就會停止。」~~,~~注釋:新校正雲:「根據《甲乙經》,『奪』字應為『衰』,《太素》的說法也相同。」讓他服用生鐵洛作為飲料。注釋:新校正雲:「根據《甲乙經》,『鐵洛』應為『鐵落』、『爲飲』應為『後飯』。」
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之或爲人傳文誤也。鐵洛味辛微温平,主治下氣。方俗或呼爲鐵漿,非是生鐵液也。」
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墯,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爲何病?」
白話文:
生鐵洛是一種治氣疾的藥物,有時有人因傳聞錯誤而將它誤稱為「鐵洛」。鐵洛味辛,性微溫平,可用於治療氣疾。民間有時將它稱為「鐵漿」,但它並非生鐵溶液。
歧伯曰:「病名曰酒風飲酒中風者也。〈風論〉曰:「飲酒中風則爲漏風。」是亦名漏風也。夫極飲者,陽氣盛而腠理疏,玄府開發。陽盛則筋痿弱,故身體解墯也。腠理疏則風内攻玄府,發則氣外𣳘,故汗出如浴也。風氣外薄膚腠,復開汗多,内虚癉熱熏肺,故惡風少氣也。因酒而病故曰酒風。。」
帝曰:「治之柰何?」
白話文:
歧伯說:「病名叫做『酒風』,指的是喝酒後中風的人。〈風論〉這篇文章中說:『喝酒中風,就會變成漏風。』所以酒風也叫做漏風。酗酒的人,陽氣旺盛,皮膚毛孔疏鬆,體內熱氣上升。陽氣過盛,導致筋骨虛弱,所以身體會癱軟無力。皮膚毛孔疏鬆,風氣就會入侵體內,並且會發作,導致氣血外洩,所以會像洗澡一樣大量出汗。風氣從皮膚毛孔滲出,又導致汗流更多,體內虛熱蒸發到肺部,所以會怕風、氣不足。因為喝酒而生病,所以叫做酒風。」
歧伯曰:「以澤寫、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爲後飯朮,味苦温平,主治大風,止汗。麋銜,味苦寒平,主治風濕,筋痿。澤寫,味甘寒平,主治風濕,益氣。由此功用,方故先之。飯後藥先,謂之後飯。。」
白話文:
歧伯說:「澤瀉和朮各取十分(量),麋銜五分,合起來用三根手指捏成藥丸,做成後飯朮。後飯朮的味道苦而溫和,功效是治療大風(類似風濕),止汗。麋銜的味道苦而寒涼,功效是治療風濕,筋骨痿弱。澤瀉的味道甘而寒涼,功效是治療風濕,益氣。根據這些功效,所以這個方子排在前面。飯後服藥,稱之為後飯。」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鍼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竒恒》者,言竒病也。所謂竒者,使竒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得病傳之至於勝時而死,此爲恒。
白話文:
所謂詳細考察細微部位的,其中手部的觸診方法像針刺一樣,既可以按壓,又可以觸切。聚集的,表示病邪凝聚結實。寬廣的,表示病邪蔓延廣闊。
《上經》所講述的,是人體氣機通達於天地的道理。《下經》所講述的,是疾病的變化規律。《金匱》所涉及的,是判斷生死存亡的方法。《揆度》所做的,是精確測量病情。《竒恆》所探討的,是奇特罕見的疾病。所謂奇特罕見的,是指那些讓人無法在特定的季節死去,反而會在其他時間意外死亡的疾病。而恆定的,是指在特定的季節死亡的疾病。
校正後的版本中說:「根據楊上善的說法:『疾病傳變發展到旺盛之時而死亡,這種情況稱為「恆」。』」
中生喜怒,𫝆病次傳者,此爲竒。』」。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凡言所謂者,皆釋未了義,𫝆此所謂尋前後經文,悉不與此篇義相接,似𫝆數句少成文義者,終是經文,丗本旣闕第七二篇,應彼闕經錯簡文也。古文斷裂繆續於此。
白話文:
中醫認為,情緒變化過度,更容易生長疾病。所謂「揆」,就是切實探求脈理;「度」,是根據病症和季節變化來判斷病情。凡是提到「所謂」二字的地方,都是解釋沒有清楚說明的意思。這段話前後經文都不連貫,似乎是幾句話拼湊而成。但畢竟是經文,原本缺失了七和十二這兩篇,可能是錯簡文。古代文章錯斷脫節,被錯誤地接續在這裡了。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爲何也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姙者也。瘖,謂不得言語也。姙娠九月,足少隂脉養胎,約氣斷則瘖不能言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懷孕,在第九個月時卻失語,這是為什麼呢?」
「重身」是指一個身體裡有另一個身體,也就是懷孕。
「瘖」是指不能說話。懷孕九個月時,足少陰經脈滋養胎兒,如果氣血突然中斷,就會失語,無法說話。
歧伯對曰:「胞之絡脉絕也絕,謂脉斷絕而不通流,而不能言,非天眞之氣斷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
歧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隂之脉,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少隂,腎脉也,氣不營養,故舌不能言。。」
帝曰:「治之柰何?」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胞的絡脈斷絕,是指脈絡斷絕不通暢,導致不能說話,並不是天生之氣斷絕。」
黃帝問:「為什麼這麼說?」
歧伯回答:「胞絡,它連接腎臟少陰的脈絡,貫穿腎臟,連接到舌根,所以不能說話是少陰,腎臟的脈絡,氣血不能滋養,因此舌頭不能說話。」
黃帝問:「那怎麼治療呢?」
歧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脉上營,故復舊而言也。〈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疹,謂乆病也。反法而治,則胎死不去,遂成乆固之疹病也。』然後調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無此四字,按全元起注云:『所謂不治者,其身九月而瘖,身重不得爲治,須十月滿,生後復如常也,然後調之。』則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誤書於此,當刪去之。
白話文:
歧伯說:「不用治療,等到過了十月,胎位就會下降,子宮和卵巢功能恢復正常,腎氣上行通達,所以身體才會恢復正常。」《刺法》說:「不能減少不足的,也不能增加有餘的,而是讓它們相互平衡,平衡後疾病就會恢復。如果治療方法相反,就會導致胎兒死亡無法排出,進而形成長久的疾病。
後人校正的版本說:「根據《甲乙經》和《太素》這兩部醫書,這裡不應該有『然後調之』這四個字。根據全元起的註解,所謂不治療,是指患者在懷胎九月時生病,身體虛弱無法治療,必須等到十月生產後才能恢復正常,然後再進行調理。」所以這四個字應該是全元起註解的內容,被誤寫在此處,應該刪除。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姙娠九月,筋骨瘦勞,力少身重,又拒於穀,故身形羸瘦不可以鑱石傷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𣳘之,𣳘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胎約胞絡,腎氣不通,因而𣳘之,腎精隨出,精液内竭,胎則不全,胎死腹中著而不去,由此獨擅,故疹成焉。」
帝曰:「病脇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爲何病?」
白話文:
「所謂沒有損傷不足的人,是指身體虛弱瘦削,沒有力氣像鑱石一樣去害她。懷孕九個月,筋骨瘦弱,力氣小,身體沉重,再加上拒絕進食,所以身形瘦弱,不可以用鑱石去傷害她。不能幫助已經有餘的人,是指腹部已經成形,而我們去壓迫它,壓迫它則精氣溢出,而疾病只在腹部發展,所以說會形成疹子。胎兒與子宮相連,腎氣不通,因此壓迫它,腎精隨之流出,精液內部耗竭,胎兒則不完整,胎兒死在腹中滯留而不排出,由此獨自發展,所以形成了疹子。」
歧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爲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腹中無形,脇下逆滿,頻歲不愈,息且形之,氣逆息難,故名息積也。氣不在胃,故不妨於食也,灸之則火熱内爍,氣化爲風,刺之則必寫其經,轉成虚敗,故不可灸刺。是可積爲導引使氣流行,乆以藥攻,内消瘀蓄,則可矣。若獨憑其藥而不積爲導引,則藥亦不能獨治之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齊而痛,是爲何病?」
白話文:
歧伯說:「這種疾病稱為息積,不影響飲食,不能用針灸治療。要積累導引和服用藥物,單靠藥物無法治癒。腹部沒有明顯的腫塊,但肋下有逆滿的感覺,經常喘不過氣且無法好轉。因為呼吸困難,且形體瘦小,所以稱為息積。由於氣不在胃裡,所以不影響飲食。如果用灸法,火熱會內燒,導致氣化為風;如果用針刺,一定會損傷經脈,轉變成虛弱衰敗的狀態,所以不能用針灸治療。應該積累導引,讓氣血運行,長時間用藥治療,內部消除瘀積,這樣纔有效。如果單靠藥物而不積累導引,那麼藥物也無法單獨治癒。」
歧伯曰:「病名曰伏梁以衝脉病,故名曰伏梁。然衝脉者與足少隂之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隂股内廉,斜入膕中,循䯒骨内廉,並足少隂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關元之分,俠齊直上,循腹,各行會於咽喉,故身體髀皆腫,繞齊而痛,名曰伏梁。環,謂圓繞如環也。
白話文:
歧伯說:「病名叫做『伏梁』,是因為衝脈有病,所以稱之為『伏梁』。衝脈與足少陰經相連,起源於腎臟,向下通過氣海道,沿著大腿內側,斜入膝窩,沿著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後緣,進入足底,再向上行,穿過臍下三寸的關元穴,沿著中線向上,循著腹部,左右兩條衝脈在咽喉處相會,所以身體和大腿都會腫脹,繞著腰部疼痛,稱為『伏梁』。『環』是形容像環一樣圓繞的意思。」
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大腸,廣腸也,經說大腸,當言迴腸也,何者?《靈樞經》曰:「迴腸當齊右,環迴周葉積而下。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葉積,上下辟大。」尋此則是迴腸,非應言大腸也。然大腸迴腸俱與肺合,從合而命,故通曰大腸也。
白話文:
這是風邪的根源,它的氣蔓延到大腸,並沉積在肓臟上。肓臟原本位於橫膈膜下方,因此環繞橫膈膜而疼痛。大腸,是寬廣的腸子。經書上所說的大腸,應該是迴腸,為什麼呢?《靈樞經》中提到:「迴腸位於橫膈膜右側,環繞迴旋,葉片堆積向下。廣腸,依附脊椎,銜接迴腸,左側環繞葉片堆積,上下寬闊。」由此可見,這是迴腸,而不是大腸。然而,大腸和迴腸都與肺相合,從它們相合而命名,所以統稱為大腸。
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濇之病也以衝脉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其上行者,起於胞中,上出齊下關元之分,故動之則爲水而溺濇也。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使其大下也。此一問荅之義與〈腹中論〉同,以爲竒病,故重出於此。」
白話文:
不可動搖,動搖它就會造成水淹溺的疾病,因為衝脈起源於腎臟下方,通過氣街,往上走的衝脈,起源於子宮,往上經過齊下關元的分叉點,所以動搖它就會變成水淹溺。動,指的是灌入毒藥並撞擊,讓它劇烈拉肚子。這個一問一答的意義與《腹中論》相同,由於是一種奇病,所以在此重述一次。
帝曰:「人有尺脉數甚,筋急而見,此爲何病筋急,謂掌後尺中兩筋急也。〈脉要精微論〉曰:「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𫝆尺脉數急,脉數爲熱,熱當筋緩,反尺中筋急,而見腹中筋當急,故問爲病乎!《靈樞經》曰:「熱即筋緩,寒則筋急。」?」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尺脈跳動得很厲害,筋脈緊張而浮現,這是什麼病?」
大臣回答:「筋急,是指手掌尺骨後方的兩條筋脈緊張。」
《脈要精微論》說:「尺脈外側反應腎臟,尺脈內側反應腹部。」現在病人的尺脈跳動急促,脈數多表示有熱,有熱時筋脈應當鬆弛,但反而尺中的筋脈緊張,而腹部的筋脈應當緊張,所以詢問是否生病!《靈樞經》說:「有熱則筋脈鬆弛,有寒則筋脈緊張。」
歧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腹急,謂俠齊豎筋俱急,以尺裏候腹中,故見尺中筋急則必腹中拘急矣。色見,謂見於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爲寒,黑爲寒,故二色見,病彌甚也。。」
白話文:
歧伯說:「這叫做疹筋。這樣的人必定腹痛,出現白色或黑色代表病情加重、腹痛加劇,這是因為腹部的四根筋都緊繃了,用手寸脈候診腹部,所以看到寸脈的筋緊繃,就一定會導致腹部劇烈疼痛。出現顏色,指的是出現在面部。凡是看五色變化的人都知道,白色代表寒冷,黑色也代表寒冷,因此兩種顏色同時出現,則病情更加嚴重。」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爲何病?頭痛之疾,不當踰月,數年不愈,故怪而問之也。」
白話文:
有人得了頭痛病,幾年都沒有好,這是怎麼得的病?這種病叫什麼名字?通常頭痛不應該超過一個月,但這個人幾年都沒有康復,所以覺得很奇怪而問這件事。
歧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夫腦爲髓,主齒,是骨餘。腦逆反寒,骨亦寒,入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全注:「人先生於腦,緣有腦則有骨髓。」齒者,骨之本也。。』」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白話文:
岐伯說:「如果受到嚴寒侵襲,寒邪深入骨髓。骨髓以腦髓為主。腦髓逆亂,所以會頭痛,牙齒也會痛。因為腦髓是骨髓,主司牙齒,是骨頭的餘氣。腦髓逆亂,寒邪反入,所以會頭痛,牙齒也會痛。這種病名為『厥逆』。《全注》說:『人先有腦,才會有骨髓。』牙齒是骨頭的根本。」
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癉,謂熱也。脾熱則四藏同稟,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熱内滲津液在脾,胃穀化餘,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濕。此肥美之所發也新校正云:「按《太素》『發』作『致』。
白話文:
岐伯說:「這是五臟之氣溢出的症狀,叫做『脾癉癉』,意指發熱。脾熱就會影響其他四臟,所以五臟之氣就會溢出,因為是由脾熱引起的,所以叫做『脾癉』。五味進入口中後,會貯藏在胃中,脾會運行胃中的精氣,津液在脾中,所以會讓人口中感覺甘甜。脾熱內滲,津液在脾中運行,胃中未消化的食物化生出更多津液,精氣隨之溢出,口與脾氣相通,所以口中會感覺甘甜。津液在脾中,這是脾濕的表現。這是肥胖的原因。」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𣳘,故肥令人内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然内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爲消渴也。」〈隂陽應象大論〉曰:「辛甘發散爲陽。
白話文:
這樣的人一定吃很多美味肥膩的食物。肥膩的食物會讓人內熱,甜味的食物會讓人中焦飽滿,所以會導致氣往上衝,轉變成消渴。肥胖的人,肌膚腠理密實,陽氣無法從外發散,所以肥胖的人內熱。甜味的食物,性質和緩能發散,逆則甜味的食物會讓人中焦飽滿。然而內熱的話,陽氣會往上衝,陽氣往上衝就會口渴咽乾,中焦飽滿的話,體內陳舊的氣息會過多,過多則脾氣會往上衝,所以說:「他的氣往上衝轉變成消渴。」《陰陽應象大論》說:「辛辣和甜味的食物發散陽氣。
」《靈樞經》曰:「甘多食之令人悶,然從中滿以生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消渴』作『消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謂蘭草也。《神農》曰:「蘭草,味辛熱平,利水道,辟不祥,胸中痰澼也。」除,謂去也。陳,謂乆也。言蘭除陳乆甘肥不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故也。
白話文:
《靈樞經》說:「吃太多甜食會讓人胸悶,但如果適量服用,可以滋養身體。」注釋中說:「《甲乙經》中『消渴』應作『消癉』。」治療消渴可以用蘭草,因為蘭草可以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蘭草是一種辛辣溫熱性質的草藥,可以幫助利尿,驅邪避祟,化解胸中的痰涎。去除陳舊指的是長期鬱結在體內的,而蘭草的辛辣性質能發散,所以可以消除陳舊的甜膩之氣,促進身體化解。
〈藏氣法時論〉曰:「辛者,散也。」~~,~~新校正云:「按本草蘭平,不言熱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白話文:
皇帝說:「有個病症表現為口苦,治療時取陽陵泉穴,這種口苦的病叫什麼名字?是怎麼得的?」
歧伯曰:「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詳前後文勢,疑此爲誤。」。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爲之使靈蘭祕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白話文:
歧伯說:「病名為膽癉,也就是熱症。膽汁味道苦,所以口苦。咽喉是肝的使者,靈蘭祕典論說:「肝是將軍之官,謀劃出自於此。膽是中正之官,決斷出自於此。」
」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咽膽相應,故咽爲使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曰:『膽者,中精之府,五藏取決於膽,咽爲之使。』疑此文誤。」。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虚氣上溢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治在隂陽十二官相使中言治法具於彼篇,𫝆經已亡。
白話文:
黃帝說:「小便頻多的,一天小便好幾十次,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身體發熱如炭,脖子和胸膛像被堵住一樣,脈搏急促,呼吸困難,氣息逆亂,這是腎陽過盛,腎陰不足造成的。」
太隂脉微細如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爲何病癃,小便不得也。溲,小便也。頸膺如格,言頸與胸膺如相格拒,不順應也。人迎躁盛,謂結喉兩傍脉動盛滿急數,非常躁速也,胃脉也。太隂脉微細如髮者,謂手大指後同身寸之一寸,骨髙脉動處脉,則肺脉也。此正手太隂脉氣之所流,可以候五藏也。
?」
白話文:
太陰脈搏動細弱如髮絲,這是氣血不足。這種病症發生在哪裡呢?它叫小便不通,就是尿不出來。溲,就是小便。頸部和胸部的感覺像是被堵住了一樣,意思是頸部和胸部感覺不舒服,好像有什麼東西擋住了。人迎穴的脈搏跳動得又快又急,說明結喉兩側的脈搏非常急促,這是胃脈。太陰脈脈搏細弱如髮絲,指的是大拇指後同身寸之一寸,骨頭隆起處的脈搏,這是肺脈。這是手太陰脈氣流通過的地方,可以通過這個脈搏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
歧伯曰:「病在太隂,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病癃,數溲,身熱如炭,頸膺如格,息氣逆者,皆手太隂脉,當洪大而數,𫝆太隂脉反微細如髮者,是病與脉相反也。何以致之,肺氣逆陵於胃而爲是,上使人迎躁盛也,故曰病在太隂,其盛在胃也,以喘息氣逆,故云頗亦在肺也。病因氣逆,證不相應,故病,名曰厥,死不治也。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
白話文:
歧伯說:「疾病位於太陰經,病勢嚴重時會集中在胃,稍輕時會在肺。病名為厥,無法治癒。會出現小便頻繁、全身發熱如炭火、頸部和胸部有阻塞感、呼吸急促等症狀,這些都是手太陰經脈的表現,這時脈象應當洪大而急促。如果手太陰經脈反而細微如髮,說明病症和脈象相反。為什麼會這樣?肺氣上逆侵犯胃,導致呼吸困難、胸中煩躁。所以說疾病位於太陰經,病勢嚴重時會集中在胃。由於出現喘息和氣逆,所以說稍輕時也會在肺。病因在於氣逆,證狀和病名不相應,所以稱之為厥,無法治癒。
歧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𫝆外得五有餘,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外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膚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
白話文:
歧伯說:「所謂五有餘,是指五臟之氣過於旺盛。二不足,是指五臟之氣不足。由於外感導致五臟之氣過剩,內在卻氣血不足,這種狀態下,身體內外都不調和,顯然會死亡。外五有餘的表現包括:全身發熱如炭火,頸部皮膚隆起,迎香穴附近脈搏快速,呼吸急促,氣息逆亂。」
内二不足者,一病癃,一日數十溲,二太隂脉微細如髮,夫如是者,謂其病在表,則内有二不足,謂其病在裏,則外得五有餘,表裏旣不可馮,補寫固難爲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白話文:
內氣不足的人,有兩種情況:一是有小便不通的毛病,一天只尿幾十次;二是太陰脈細如髮絲。如果這樣的話,說是表證,但體內有氣陰兩虛的情況;說是裡證,但體外又有五臟氣血過剩的現象。表裡都不可用於治療,補虛和瀉實也不好辦。因此說這種人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裡證,是會死掉無疑的。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夫百病者,皆生於風、雨、寒、暑、隂、陽、喜、怒也。然始生有形,未犯邪氣,已有巔疾,豈邪氣素傷邪?故問之。巔,謂上巔,則頭首也。?」
白話文:
黃帝說:「人生來就有頭暈病的人,這種病叫什麼名字?百病都是怎麼來的呢?都是由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這些因素引起的。但是剛生出來就有形體,還沒有接觸到邪氣,就已經有了頭暈病,難道是邪氣一直從以前就傷害到了嗎?所以我才問這個問題。巔,指的是頭頂,也就是頭部。」
歧伯曰:「病名爲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爲巔疾也精氣,謂陽之精氣也。。」
白話文:
歧伯說:「這種病的名字叫做胎病,這是懷孕期間得的病,當時母親受到極大的驚嚇,氣息上衝而不往下走,精氣同時存在於體內,所以導致孩子發作癲癇。這裡所說的精氣,是指陽性的精氣。」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脉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爲何病痝然,謂面目浮起而色雜也。大緊,謂如弓弦也。大,即爲氣。緊,即爲寒。寒氣内薄而反無痛,與衆別異常,故問之也。?」
白話文:
黃帝問:「有一種病症,感覺身體裡像有水一樣,摸患者脈搏又緊又大,身體沒有疼痛,身材不消瘦,但不能進食,進食也少,這種病症是什麼?『痝然』指的是臉色浮腫而發雜。『大緊』指的是脈搏像弓弦一樣緊繃。『大』指的是氣。『緊』指的是寒氣。寒氣深入體內,卻沒有疼痛,與其他病症不同尋常,所以特來詢問。」
歧伯曰:「病生在腎,名爲腎風脉如弓弦,大而且緊,勞氣内蓄,寒復内爭,勞氣薄寒,故化爲風,風勝於腎,故曰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腎水受風,心火痿弱,火水俱困,故必死。。」
帝曰:「善。」
白話文:
岐伯說:「疾病始於腎臟,叫做腎風。脈搏像拉滿的弓弦,脈寬有力。因為勞累之氣鬱結在體內,又受到寒氣的侵襲,勞累之氣被寒氣所逼,所以化成了風。風邪勝過腎臟,所以叫做腎風。」
「腎風的人不能進食,容易受驚嚇。受驚之後,心臟虛弱,必死。這是因為腎水受風邪侵襲,心火衰弱,水火兩者都衰竭。」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爲腫滿,謂脉氣滿實也。腫,謂癰腫也。藏氣滿乃如是。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肺藏氣而外主息,其脉支別者,從肺系橫出腋下,故喘而兩胠滿也。~~,~~新校正云:「詳肺雍、肝雍、腎雍,《甲乙經》俱作『癰』。」。肝雍,兩胠滿,卧則驚,不得小便肝之脉循股隂,入髦中,環隂器,抵少腹,上貫肝鬲,布脇肋,故胠滿不得小便也。肝主驚駭,故卧則驚。
白話文:
如果肝臟、腎臟、肺臟都過於充盈,就會出現腫脹,這就是脈象飽滿充實的表現。腫脹,指的是化膿性腫脹。體內的臟氣充盈就是這樣。肺部充盈時,就會喘息,兩側脅部也腫滿。肺臟儲藏著氣並主導呼吸,它的脈絡分支從肺部延伸,經過腋下,所以喘息時兩脅就會腫滿。
肝臟充盈時,兩側脅部腫滿,躺下後會驚醒,而且小便不暢。肝臟的脈絡沿著大腿內側走行,進入腹股溝,環繞著生殖器,向上貫通肝臟和橫膈,分佈到兩脅,所以脅部腫滿,小便不暢。肝臟主導驚嚇,所以躺下後會驚醒。
腎雍,腳下至少腹滿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腳下』作『胠下』,『腳』當作『胠』,不得言腳下至少腹也。」,脛有大小,髀䯒大,跛,易偏枯衝脉者,經脉之海,與少隂之絡俱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隂股内廉,斜入膕中,循䯒骨内廉,並少隂之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故如是,若血氣變易,爲偏枯也。
白話文:
腎臟有積水,小腿以下腹部脹滿。校勘本上說:「根據《甲乙經》,『腳下』應該是『胠下』,『腳』應該寫成『胠』,不能說腳下腹部脹滿。」小腿有大有小,大腿根部變大,跛腳,容易偏癱或中風。沖脈是經絡的大海,與少陰經的絡脈一起從腎下發出,從大腿根後側的氣門穴出來,沿著陰股的內側,斜著進入膕中,沿著大腿骨的內側,與少陰經並行,向下進入腳踝骨後側,進入腳底。它往上走,從齊骨下同身寸的三寸處出來,所以是這個樣子。如果血氣發生變化,就會偏癱或中風。
心脉滿大,癎、瘛、筋攣心脉滿大,則肝氣下流,熱氣内薄,筋乾血涸,故癎瘛而筋攣。肝脉小急,癎、瘛、筋攣肝養筋,内藏血,肝氣受寒,故癎、瘛而筋攣。脉小急者,寒也。肝脉騖暴,有所驚駭騖,謂馳。騖,言其迅急也。陽氣内薄,故發爲驚也。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肝氣若厥,厥則脉不通,厥退則脉復通矣,又其脉布脇肋,循喉嚨之後,故脉不至,若瘖,不治亦自已。
白話文:
心脈滿大
當心脈搏動強而有力時,會導致肝氣下行,熱氣積聚於內。筋脈因此乾燥,血液不足,就會出現抽搐和痙攣。
肝脈細小急促
肝臟負責滋養筋脈,貯藏血液。當肝氣受寒時,會導致抽搐、痙攣和筋脈攣縮。細小急促的脈象表明寒證。
肝脈衝動異常
肝脈急速跳動,猶如奔馳。這表明陽氣鬱積於內,導致驚嚇。
脈搏微弱
當肝氣虛弱時,脈搏就會變得微弱,猶如啞了一般。這種情況會自然好轉,因為脈搏會隨著肝氣恢復而恢復正常。此外,肝脈分佈在脅肋,沿著喉嚨後側走行。因此,脈搏微弱時,就像被掐住了一樣。這種情況也會自然好轉。
腎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爲瘕小急爲寒甚,不鼓則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而爲瘕也。腎肝并沉爲石水肝脉入隂,内貫小腹,腎脉貫脊中,絡膀胱,兩藏并藏,氣熏衝脉,自腎,下絡於胞,𫝆水不行化,故堅而結,然腎主水,水冬冰,水宗於腎,腎象水而沉,故氣并而沉,名爲石水。
白話文:
腎脈、肝脈、心脈跳動細小而急促,而且不鼓動。這些都表明體內有寒邪凝結,形成硬塊。脈搏不鼓動,說明血液無法流通,血液不流通就會變得稀薄。血液內凝,就會形成硬塊。
腎脈和肝脈同時出現沉伏,這是「石水」症。肝脈通往陰部,貫入小腹;腎脈貫穿脊椎,連接着膀胱。腎和肝這兩個臟器同時受影響,導致氣血上衝腎臟,從腎臟向下連接到膀胱,膀胱中的水液無法運行,因此結成堅硬的結石。腎臟主管水,在冬天水會結冰。水屬腎,腎臟的特性是寒冷和沉降,因此氣血凝結在一起就叫「石水」症。
~~,~~新校正云:「詳腎肝並沉至下并小弦欲驚,全元起本在〈厥論〉中,王氏移於此。」,并浮爲風水脉浮爲風,下焦主水,風薄於下,故名風水。并虚爲死腎爲五藏之根,肝爲發生之主,二者不足,是生主俱微,故死。并小絃欲驚脉小弦爲肝腎不足,故爾。
白話文:
「注釋:『,』根據『新校正』的說法:「詳述腎和肝都沉降於下方,而且脈象出現小弦狀並欲驚悸,全部要推究其根本所在,在於《厥論》篇中,王氏將其移入了這裡。」
「並浮為風水」脈象浮起為風水脈,浮脈為風,下焦主水,風氣輕薄而浮於下方,故稱之為風水。
「並虛為死」腎為五臟之根,肝為發生之主,如果腎和肝氣虛弱,就代表生命之源和維持生氣的根本都微弱,因此稱之為死。
「並小絃欲驚」脈象小弦為肝腎氣虛的徵兆,因此會有驚悸不安的現象。
腎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爲疝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爲也。夫脉沉爲實,脉急爲痛,氣實,寒薄聚,故爲絞痛,爲疝。心脉搏滑急爲心疝,肺脉沉搏爲肺疝皆寒薄於藏,故也。三陽急爲瘕,三隂急爲疝太陽受寒,血凝爲瘕,太隂受寒,氣聚爲疝。二隂急爲癎厥,二陽急爲驚二隂,少隂也。
二陽,陽明也。~~,~~新校正云:「詳二陽急爲瘕至此,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於此。」。
白話文:
腎脈沉而急,肝脈沉而急,這些都是疝氣的表現,是寒氣凝聚引起的。脈沉表示實證,脈急表示疼痛。氣很實,寒氣聚集,所以會出現絞痛,這就是疝氣。心脈跳動滑而快,這是心疝;肺脈沉而跳動,這是肺疝。這些都是因為寒氣侵襲了內臟。三陽脈急,這是瘕證;三陰脈急,這是疝氣。太陽經受寒,血液凝結,形成瘕證;太陰經受寒,氣機凝聚,形成疝氣。二陰脈急,這是癎厥;二陽脈急,這是驚悸。二陰是指少陰脈。
脾脉外鼓沉爲腸澼,乆自已外鼓,謂鼓動於臂外也。肝脉小緩爲腸澼,易治肝脉小緩爲脾乘肝,故易治。腎脉小搏沉爲腸澼,下血小爲隂氣不足,搏爲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血也。血温、身熱者,死血温身熱是隂氣喪敗,故死。心肝澼,亦下血肝藏血,心養血,故澼皆下血也。
白話文:
脾脈浮出且沉降是腸胃積水的意思,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浮出。浮出是指浮動在手臂外面。肝脈小而緩慢是腸胃積水的意思,容易治療。肝脈小而緩慢是脾氣侵犯了肝氣,所以容易治療。腎脈小而有力且沉降是腸胃積水的意思,小便帶血是陰氣不足,有力的脈像是陽氣侵犯了陰氣,熱在下焦,所以小便帶血。血熱、身體發熱的,會死。血熱身體發熱是陰氣衰敗,所以會死亡。心肝積水,也會小便帶血。因為肝臟儲藏血液,心臟滋養血液,所以積水都會導致小便帶血。
二藏同病者,可治心火肝木,木火相生,故可治之。其脉小沉濇爲腸澼心肝脉小而沉濇者,澼也。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腸澼下血而身熱者,是火氣内絕,去心而歸於外也,故死。火成數七,故七日死。
白話文:
如果是心火肝木同病,可以治療。因為木火相生,所以可以治癒。其脈象細小且沉鬱,表示腸道積液,心肝脈象細小而沉鬱,是積液的表現。如果發熱,會死亡。發熱持續七天,會死亡。腸道積液便血並發熱,表示內部火氣枯竭,從心臟外散,因此會死亡。火數為七,所以七天後死亡。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於臂外側也。男子發左,女子發右陽主左,隂主右,故爾。〈隂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隂陽之道路。」此其義也。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偏枯之病,瘖不能言,腎與胞脉内絕也。胞脉繫於腎,腎之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氣内絕則瘖不能言也。
白話文:
現代
胃部脈搏沉悶、洶湧,胃部外表鼓脹,心脈細小、急促而硬,這些都是鬲病的表現,偏癱性的鼓脹,指的是鼓脹超出正常尺寸,並擴散到手臂外側。男性偏癱從左側發病,女性從右側發病。陽氣主左,陰氣主右,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區別。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左右兩側,是陰陽氣血通行的道路。」這就是這種現象的原理。如果沒有言語障礙,舌頭可以轉動,30天後偏癱的疾病可以治癒。如果出現言語障礙,無法說話,表示腎氣和胞脈被內部隔絕了。胞脈與腎臟相連,腎脈從腎臟上方貫穿上肝臟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和舌頭根部流動,所以氣血內部不通暢就會出現言語障礙。
其從者瘖,三歲起從,謂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也。病順左右,而瘖不能言,三歲治之,乃能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以其五藏始定,血氣方剛,藏始定則易傷,氣方剛則甚費,易傷甚費,故三歲死也。
白話文:
他的僕人是個啞巴,他服用了三劑藥後才站起來跟隨,這是說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病情與左右側相符,而啞巴不能說話,三劑藥治好了他,他才能站起來。年齡不到二十歲的人,服用三劑藥後會死去,這是因為他們的五臟剛安定下來,血氣正旺盛。五臟剛安定下來就容易受傷,氣血正旺盛就消耗很大,容易受傷和消耗很大,所以服用三劑藥後會死去。
脉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血衂爲虚脉,不應摶,𫝆反脉搏,是氣極乃然,故死。脉來懸鈎浮爲常脉以其爲血衂者之常脉也。脉至如喘,名曰暴厥喘,謂卒來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狀也。暴厥者,不知與人言所謂暴厥之候如此。脉至如數,使人暴驚脉數爲熱,熱則内動肝心,故驚。
白話文:
- **脈搏強而有力,伴有氣血不足、發熱者死亡。**氣血不足的脈搏應該是虛弱的,不應該有力。如果氣血不足的脈搏反而有力,說明氣已極端,所以會死亡。
- 脈搏浮起,像懸掛的鉤子一樣,這是正常的脈搏,因為這是氣血不足的患者的正常脈搏。
- **脈搏發作時像喘氣一樣,稱為暴厥喘。**這是指突然發作得很劇烈,但很快就衰退了,就像人的喘氣一樣。暴厥:不知道怎麼和人說話,這就是暴厥的徵兆。
- **脈搏發作時,令人驚嚇。**脈搏快是熱的表現,熱則內動肝心,所以驚嚇。
,三四日自已數爲心脉,木被火干,病非肝生,不與邪合,故三日後,四日自除,所以爾者,木生數三也。脉至浮合如浮波之合,後至者凌前,速疾而動無常候也。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白話文:
一般人脈搏跳動,三四天後自己會平息下來。這是因為心脈屬於木行,木氣被火氣烘乾,病不是肝臟引起的,也不跟邪氣相合,所以三天後,四天後自然會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木行屬於三數。
脈象浮而有節奏,就像浮萍在水上漂浮一樣。後來的脈象疊加在前一個脈象之上,跳動快速而沒有規律。浮而有節奏的脈象,每分鐘十次以上,表示經絡氣血不足。這種脈象微弱,能活九十天,最後死亡。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薪然之火燄,瞥瞥不定其形而便絕也。脉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虚也,木葉落而死如散葉之隨風,不常其狀。~~,~~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散葉』作『叢棘』。」。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脉塞而鼓,謂纔見不行,旋復去也。懸,謂如懸物,物動而絕去也。
白話文:
脈搏像燃燒的柴火,這是心臟精氣的盛衰。草乾了就會死,柴火燃燒的火焰,忽明忽暗,形狀不穩定,很快就會熄滅。脈搏像散落的樹葉,這是肝氣不足。樹葉凋落死亡,就像散落的樹葉隨風飄舞,沒有固定的形狀。**《甲乙經》**註解:「按《甲乙經》中的『散葉』應該是『叢棘』」。脈搏像一個匆匆的過客,脈塞但是強而有力,這是腎氣不足。懸掛著的棗花枯萎死亡,脈塞而強而有力,表示脈搏剛出現就停止跳動,很快又消失了。「懸」,指像懸掛的東西,東西一動就會脫落。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如珠之轉,是謂丸泥。脉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長而堅,如橫木之在指下也。脉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胞之脉繫於腎,腎之脉俠舌本,人氣不足者則當不能言,𫝆反善言,是眞氣内絕,去腎外歸於舌也,故死。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像泥丸,表示胃氣不足。榆樹果實掉落時,人像珠子一樣滾動而死,這就是泥丸脈。
脈搏摸起來像橫條,表示膽氣不足。禾穀成熟時,人脈搏長而堅硬,就像橫木在指尖下一樣。
脈搏摸起來像弦線,表示胞精不足。病人容易說話,在霜降時節就會死去。如果病人不說話,就可以治療。胞脈與腎脈相連,腎脈又與舌根相連。人氣不足就會說不出話,如果反而能說話,就表示真氣內虛,離開腎臟跑到舌頭去了,所以會死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左右傍至,言如瀝漆之交,左右反戾。~~,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交漆』作『交棘』。」。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如水泉之動,但出而不入。脉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頹土之狀,謂浮之大而虚耎,按之則無。,~~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頹土』作『委土』。
白話文:
-
**脈至交漆,如同漆相交,左右旁至。**微見,三十日左右死。意思是脈像好像漆交匯,左右相反。~~,~~新的校正版本說:「根據《甲乙經》,『交漆』作『交棘』。」
-
**脈至湧泉,浮腫於肌肉中,是太陽之氣不足。**氣味微薄,像韭花一樣,死。脈像如同水泉湧動,只出不進。
-
**脈至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肉之氣不足。**身體先出現五種顏色,黑白重疊,死。頹土的樣子,是指脈浮大而空虛,按之則消失。~~,~~新的校正版本說:「根據《甲乙經》,『頹土』作『委土』。」
」。脉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如顙中之懸雍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懸雍』作『懸離』,元起注云:『懸離者,言脉與肉不相得也。』」。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熟,寒熱獨并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菀,積也。熟,熱也。
白話文:
脈搏像懸垂的肉(懸雍),這是浮脈和揣脈都大盛的時候,是十二經脈(俞穴)補充不足。水凝結而死,就像鼻子中央的懸雍一樣。
脈搏像仰起的刀(偃刀),這是浮脈略急,按壓時堅實且大而急,五臟虛弱並發熱,寒熱獨聚於腎。這樣的人不能坐下,到春天便會死。菀:積聚。熟:發熱。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脉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脉至如華,謂似華虚弱不可正取也。小腸之脉上入耳中,故常聽也。
白話文:
脈搏像顆小球,滑膩不直,按下去也摸不到,這是因為大腸氣虛的緣故,棗樹苗發了芽又枯萎了。脈搏像花瓣一樣脆弱,令人感到恐懼,不想坐下或躺下,走路站立時總是保持警覺,這是因為小腸氣虛的緣故,秋季末就會死亡。脈搏像花瓣一樣脆弱,意思是像花瓣一樣虛弱,無法準確地診斷。小腸的脈絡上通於耳朵,所以患者總是警覺地傾聽。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脽,謂臀肉也。正月三陽生,主建寅。三陽謂之太陽,故曰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隂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正月雖三陽生,而天氣尚寒,以其尚寒,故曰「隂氣盛,陽未得自次。」次,謂立王之次也。故腫腰脽痛也以其脉抵腰中,入貫臀,過髀樞,故爾。
白話文:
所謂太陽經導致的腰部腫脹和臀部疼痛,是因為正月的時候,太陽經(寅)處於旺盛狀態。「寅」這個字,代表太陽經。臀部肌肉叫做「脽」。正月的時候,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生發,主導寅這個時辰。三陽經統稱為太陽經,所以把寅叫做太陽經。
正月的時候,陽氣上升到頭部,而陰氣旺盛,陽氣還沒有達到它本來的位置。雖然正月有三陽經生發,但天氣還是比較寒冷的。因為寒冷,所以說「陰氣旺盛,陽氣還沒有達到它本來的位置。」「次」指的是陽氣的本位。所以,就會出現腰部腫脹和臀部疼痛。因為太陽經的經脈從腰部中貫穿而過,經過臀部,再經過髀樞(膝關節),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
病偏虚爲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虚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虚爲跛也以其脉循股内後廉,合膕中,下循腨,過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故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其脉循股内。』殊非,按《甲乙經》太陽流注不到股内,股内乃髀外之誤,當云髀外後廉。
」。
白話文:
如果疾病偏於虛弱,就會導致瘸腿。正月時陽氣散去,地氣升騰。所謂的偏於虛弱,是指冬天寒冷時身體有較多的不足,因此虛弱偏於一邊,導致瘸腿。這是因為肝經沿著大腿內側後緣,經過膕中,向下經過小腿,經過外踝之後,沿著京骨到達小手指的外側。~~,~~新校正雲:「《王氏》說:『經脈沿著大腿內側。』這不對。根據《甲乙經》,太陽經的流注不到大腿內側,大腿內側應該是大腿外的誤寫,應該是大腿外後側。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強上,謂頸項噤強也,甚則引背矣。所以爾者,以其脉從腦出,別下項背,故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以其脉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爾。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隂氣從下,下虚上實,故狂巔疾也以其脉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狂巔疾也。
白話文:
所謂強直聳起頸背的人,是由於陽氣過度上沖爭奪,因此頸部強直聳起,頸項痠痛僵硬,嚴重時還會引發頸背痙攣。這是因為脈絡從腦部發出,分支分佈於頸背,所以會出現頸背僵硬疼痛的症狀。
所謂耳鳴,是因為陽氣旺盛,向上的力道過強,因此耳朵會出現鳴響。這是因為脈絡分支,從頭頂延伸到耳朵上方,所以會產生耳鳴。
所謂嚴重時會發作狂巔疾,是因為陽氣全部聚集在頭部,而陰氣從下面上沖,導致下面虛弱,上面充實,因此會發作狂巔疾。這是因為脈絡向上延伸至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腦部脈絡,又再從頭頂出來,其分支從頭頂延伸到耳朵上方,所以會導致狂巔疾。
項上曰巔。所謂浮爲聾者,皆在氣也亦以其脉至耳,故也。所謂入中爲瘖者,陽盛已衰,故爲瘖也陽氣盛,入中而薄於胞腎,則胞絡腎絡氣不通,故瘖也。胞之脉繫於腎,腎之脉俠舌本,故瘖不能言也。内奪而厥,則爲瘖俳,此腎虚也俳,廢也。腎之脉與衝脉並出於氣街,循隂股内廉,斜入膕中,循䯒骨内廉及内踝之後,入足下,故腎氣内奪而不順,則舌瘖足廢,故云「此腎虚也。」~~,~~新校正云:「詳王注云:『腎之脉與衝脉並出。
白話文:
頭頂稱為巔。所謂浮於頭頂而引起耳聾的,都是氣血的緣故。因為氣血達到了耳朵,所以導致耳聾。所謂沉降到中間而導致啞的,是因為陽氣旺盛而衰退所致。陽氣旺盛,侵入中間而偏向於膀胱和腎臟,那麼膀胱和腎臟的氣血就不通暢,所以才會導致啞。膀胱的經脈連接著腎臟,腎臟的經脈沿着舌根,所以啞巴不能說話。氣血從內向外奪失而導致厥,就會出現啞和足廢的現象。這是腎虛的緣故。廢,指腿腳無法正常活動。腎經與衝脈一起發於氣沖穴,沿着小腿內側的內緣,斜向進入膕窩中,沿着腓骨內側的內緣以及內踝的後面,進入腳底,所以腎氣從內奪失而不通暢,則舌會發啞、雙足會廢,因此說「這是腎虛的緣故」。《新校正》引用王註說:「腎經與衝脈一起發於氣沖穴。」
』按《甲乙經》是腎之絡,非腎之脉,况王注〈痿論〉并〈竒病論〉、〈大竒論〉並云:『腎之絡』,則此『脉』字當爲『絡』。」。少隂不至者,厥也少隂,腎脉也,若腎氣内脫,則少隂脉不至也,少隂之脉不至,是則太隂之氣逆上而行也。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記載,(腎之絡)指的是腎的絡脈,而不是腎的脈。況且王叔和在《痿論》、《奇病論》、《大奇論》中都說:「腎之絡」,因此這裡的「脈」字應為「絡」。
少陰脈脈搏不到,這是由於腎氣內脫,導致少陰脈不運行。少陰脈不運行,於是太陰之氣逆行而上。
少陽所謂心脇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心氣逆則少陽盛,心氣宜木,外鑠肺金,故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隂氣盛,故心脇痛也足少陽脉循脇裏,出氣街,心主脉循胸出脇,故爾。火墓於戌,故九月陽氣盡而隂氣盛也。所謂不可反側者,隂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白話文:
所說的少陽脇痛,是因為少陽之氣旺盛。旺盛的少陽,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心氣。心氣上逆,少陽便會旺盛。心氣屬木,而外來金氣剋制了肺,所以旺盛的少陽是心氣的表現。
到了九月,陽氣完結,陰氣開始旺盛,所以會出現脇下疼痛。足少陽經脈沿著脅腹內側,從氣街(穴位)出來,而心主經脈沿著胸部,從脅腹出來,因此才會有脇痛。
火在戌時(19:00-21:00)藏伏,所以到了九月,陽氣完結,陰氣旺盛。所謂的「不可反側」,是因為陰氣會藏匿萬物。萬物一旦被藏起來,就不會動彈,所以才會導致臥牀不起。
所謂甚則躍者躍,謂跳躍也。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隂,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亦以其脉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入外輔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故氣盛則令人跳躍也。
白話文:
所謂「甚則躍者躍」,意思就是跳躍不止。到了九月,萬物凋零衰敗,草木都枯萎凋落,這時陽氣消退,陰氣增長,陰氣旺盛而陽氣逐漸下行,所以說「躍」是因為它的脈絡循著大腿外側的陽經,從膝蓋的外側緣開始,向下進入小腿外側前方,直線到達腳踝骨的端點,再從腳踝外側前面出來,沿著腳背向上,所以當陽氣旺盛時,就會讓人跳躍不止。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隂也陽盛以明,故云午也。五月夏至,一隂氣上,陽氣降下,故云:「盛陽之隂也。」。陽盛而隂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陽氣下,隂氣升,故云:「陽盛而隂氣加之也。」。
白話文:
陽明經說的「灑灑振寒」,意思是:夏天陽氣旺盛,但因為一絲陰氣升上來,所以會感覺到涼意。
「陽明」指的是午時,也就是中午。五月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而「陰」是指一絲陰氣。「陽盛以明」,意思是陽氣旺盛,所以天色明亮。「盛陽之陰」,是指五月夏至時,一絲陰氣上升。「陽盛而陰氣加之」,意思是陽氣旺盛,但一絲陰氣加進來。
因為陽氣下降,陰氣上升,所以會感覺到涼意。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隂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隂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以其脉下髀,抵伏兔,下入膝髕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間,又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故爾。所謂上喘而爲水者,隂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藏府間,故爲水也藏,脾也。
白話文:
所謂小腿浮腫而大腿不能彎曲的,是因為五月陽氣旺盛而陰氣開始生長。陽氣在五月開始衰退,而一股陰氣上行與陽氣爭鬥,所以小腿浮腫而大腿不能彎曲。因為它的經絡從大腿下部經過,抵達膝窩,進入膝蓋骨內側,再沿著小腿外側邊緣向下,到達腳背,進入中指內側。它的分支從膝蓋以下三寸分出,向下進入中指外側。因此,才會出現這些症狀。所謂上半身喘息且有水腫的,是因為陰氣下行後又上逆,上逆後邪氣侵犯內臟,所以才會水腫。內臟是指脾臟。
府,胃也。足太隂脉從足走腹,足陽明脉從頭走足,𫝆隂氣微下而太隂上行,故云:「隂氣下而復上也。」復上則所下之隂氣不散,客於脾胃之間,化爲水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藏府也。水者,隂氣也,隂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水停於下則氣鬱於上,氣鬱於上則肺滿,故胸痛少氣也。
白話文:
「府」指胃。「足太陰脈」從足經行經腹部,「足陽明脈」從頭經行足部。陰氣略微下降,而太陰脈則上行,所以說:「陰氣下降,繼而上升。」陰氣再上升,就無法散去,停滯在脾胃之間,轉化成水液。所謂的胸痛氣短,就是水氣滯留於臟腑。水屬陰,陰氣在體內,所以胸痛氣短。水氣停滯於腹部,則上部氣機鬱結,氣機鬱結於上部,則肺部氣滿,因此會胸痛氣短。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隂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戸牖而處者,隂陽相薄也,陽盡而隂盛,故欲獨閉戸牖而居惡喧故爾。所謂病至則欲乘髙而歌,棄衣而走者,隂陽復爭,而外并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新校正云:「詳所謂甚則厥至此,與前〈陽明脉解〉論相通。」。
所謂客孫脉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隂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白話文:
所謂極度昏厥的人,厭惡人的氣息和火光,聽到木頭劈砍的聲音就會突然驚醒,這是因為陽氣和陰氣相互衝突,水火相剋,所以會突然驚醒。
所謂希望獨自關起門窗獨處的人,是陰陽相互交爭。陽氣耗盡而陰氣旺盛,所以希望獨自關起門窗,厭惡喧嘩。
所謂病情嚴重時想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的人,是陰陽再次交爭,而且陽氣外盛,所以讓他脫掉衣服奔跑。
太隂所謂病脹者。太隂,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隂氣大盛,太隂始於子,故云子也。以其脉入腹,屬脾,絡胃,故病脹也。所謂上走心爲噫者,隂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爲噫也按《靈樞經》說:「足陽明流注並無至心者。」《太隂脉說》云:『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太陰病症表現為脹滿,這是因為太陰屬子,对应十一月,萬物氣息都收藏於內,所以稱之為病脹,陰氣盛極。太陰起始於子,因此稱為子。由於太陰脈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於胃,所以才會出現脹滿的症狀。所謂上衝心臟導致呃逆,是因為陰氣盛而上衝陽明經,陽明經絡屬心,所以才會出現上衝心臟導致呃逆的症狀。《靈樞經》提到「足陽明經流注並無至心者」,而《太陰脈說》則說明:「太陰經支別後,又從胃分出,上穿膈膜,注入心臟。」
』法應以此絡爲陽明絡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以足陽明流住並無至心者,按《甲乙經》:『陽明之脉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宜其經言,陽明絡屬心爲噫,王氏安得謂之無。以其脉屬脾,絡胃,上鬲,俠咽,故也。」。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隂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白話文:
根據記載,陽明經絡應該像這樣。後代校正者認為:王氏說足陽明經脈的循行流止沒有到心部,但根據《甲乙經》記載:「陽明之脈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所以經文記載陽明經絡屬心而產生噫(打嗝),王氏怎麼可以說沒有呢?因為陽明經脈屬脾,絡胃,上膈,俠咽。所謂食後嘔吐,是食物過多滿溢而上逆,所以會嘔吐。
少隂所謂腰痛者,少隂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少隂者,腎脉也,腰爲腎府,故腰痛也。。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隂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以其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病如是也。。
白話文:
少陰引發的腰痛:少陰經指的是腎經。十月時,萬物的陽氣都受到傷害,所以會出現腰痛,這是由於腎經受損所致,因為腰是腎臟的所在位置。
少陰引發的嘔吐、咳逆、氣往上衝、喘氣:陰氣在下,陽氣在上,體內的陽氣浮在上面,沒有依附的地方,所以會出現嘔吐、咳逆、氣往上衝、喘氣的症狀。這是因為腎經從腎臟經絡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所以才會產生這些病症。
所謂色色新校正云:「詳『色色』字疑誤。」,不能乆立,乆坐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萬物隂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隂陽内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白話文:
《色色新校正》中說:「仔細推敲,認為『色色』這個字有誤。」眼睛不能長時間站立,長時間坐下後站起來則眼睛昏花什麼都看不到,這是因為萬物的陰陽不定,尚未確定。秋氣剛剛到來,微霜剛剛落下,就要毀損萬物,陰陽在體內受到阻遏,所以眼睛昏花什麼都看不到。所謂氣血不足、容易發怒的人,是因為陽氣不能發揮作用,陽氣不能發揮作用,則陽氣不能外出,肝氣應該發揮作用卻沒有得到,所以容易發怒。容易發怒的人,叫做「煎厥」。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隂氣少,陽氣入,隂陽相薄,故恐也。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内奪,故變於色也。所謂欬則有血者,陽脉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脉滿,滿則欬,故血見於鼻也。厥隂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隂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隂,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也以其脉循股隂,入髦中,環隂器,抵少腹,故爾。
白話文:
所謂恐懼好像有人要捕捉自己 :秋季時期,萬物還沒全部凋零,陰氣較少,陽氣進入體內,陰陽相互交替作用,所以感到恐懼。
所謂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 :因為胃氣不足,所以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
所謂臉色黑如地色 :秋季的陰氣侵入內臟,所以身體會產生色素變化。
所謂咳嗽時有血 :因為陽脈受傷,陽氣尚未充盛於上,而脈象卻很盛,脈象太盛就會咳嗽,所以鼻腔會出現血。
厥陰所謂的「頹疝」和「婦人少腹腫」 :厥陰指辰時,即三月,是陽氣中的陰氣,邪氣在此時存在於內部,所以稱為「頹疝」和「少腹腫」。因為厥陰脈循著大腿內側,進入會陰部,環繞生殖器,抵達少腹,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謂頹癃疝膚脹者,曰隂亦盛而脉脹不通,故曰頹癃疝也。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隂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此一篇殊與前後經文不相連接,別釋經脉發病之源,與《靈樞經》流注略同,所指殊異。~~,~~新校正云:「詳此篇所解多《甲乙經》,是動、所生之病,雖復少有異處,大槩則不殊矣。」。
白話文:
關於腰脊疼痛
所謂腰脊疼痛,不能彎腰和仰頭,三月發作一次,這是因為榮華之氣充滿全身,不能反覆彎腰仰頭的緣故。
關於頹癃疝脹
所謂頹癃疝脹,是指陰氣過盛,經脈脹滿不通,所以身體虛弱,疝氣脹大。
關於咽喉乾熱
所謂咽喉乾熱,是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熱氣,所以咽喉乾澀。
這篇文章與前後經文沒有直接連接,而是另闢蹊徑,解釋了經脈發病的根源,與《靈樞經》的流注觀點大致相同,但具體所指有所不同。有人考證,這篇文章主要解釋了《甲乙經》,說明瞭動脈和靜脈發生的疾病,雖然有少數地方不同,但大體上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