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2)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正理論》云:「熱之所過則爲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爲風瘧汗出未止,形弱氣消,風寒薄之,穴俞隨閉,熱藏不出,以至於秋,秋陽復收,兩熱相合,故令振慄。寒熱相移以所起爲風,故名風瘧也。〈金匱眞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蓋論從風而爲是也。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夫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勞是爲清靜,以其清靜,故能肉腠閉,皮膚密,眞正内拒虚邪不侵,然大風苛毒不必常求於人,蓋由人之冒犯爾。故清淨則肉腠閉,陽氣拒,大風苛毒弗能害之。

清靜者,但因循四時氣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起居有度,則生氣不竭,永保康寧。

「故病乆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爲并,謂氣交通也。然病之深乆,變化相傳,上下不通,隂陽否隔,雖醫良法妙亦何以爲之。〈隂陽應象大論〉曰:「夫善用針者,從隂引陽,從陽引隂,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氣相格拒,故良醫弗可爲也。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言三陽畜積,怫結不通,不急寫之亦病而死,何者?畜積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驗之,隔塞不便,則其證也。

若不急寫,粗工輕侮,必見敗亡也。〈隂陽別論〉曰:「三陽結謂之隔。」又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隂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靈樞經》曰:「目開則氣上行於頭,衞氣行於陽二十五度也。」。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虚,氣門乃閉隆,猶髙也,盛也。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凉,物之理也。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

減,虚也。氣門,謂玄府也,所以發𣳘經脉營衞之氣,故謂之氣門也。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内行隂分,故宜收斂以拒虚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具侵,故順此三時,乃天眞乆逺也。

歧伯曰新校正云:「詳篇首云帝曰,此歧伯曰非相對問也。」:「隂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衞外而爲固也言在人之用也。亟,數也。隂不勝其陽,則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謂極虚而急數也。并,謂盛實也。狂,謂狂走或妄攀登也。陽并於四支則狂。〈陽明脉解〉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髙而歌也。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夫如是者,皆爲隂不勝其陽也。」。陽不勝其隂,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九竅者,内屬於藏,外設爲官。故五藏氣爭,則九竅不通也。言九竅,謂前隂後隂不通,兼言上七竅也。若兼則目爲肝之官,鼻爲肺之官,口爲脾之官,耳爲腎之官,舌爲心之官,舌非通竅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一》

《正理論》說:「熱氣到達的地方就會形成癰腫。」汗液未盡,身體虛弱而氣血衰敗,穴位閉塞,就會發作風瘧,汗出不止,身體虛弱氣血消損,風寒侵襲,穴位依然閉塞,熱邪不能排出,一直到秋天,秋天的陽氣又收斂,兩種熱邪相合,所以才會發冷發抖。寒熱交替是因為風邪引起的,所以叫做風瘧。《金匱真言論》說:「夏天暑熱汗出不暢的,秋天就會變成風瘧。」大概就是這樣論述風邪致病的。

風是百病的起源。保持清靜,則肌膚毛孔緊閉,即使有強烈的風邪侵襲,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順應時令的道理。如果嗜欲無度,勞累眼睛,淫邪迷惑心志,任意妄為勞作,這就是不清靜。因為不清靜,所以肌膚毛孔不能閉合,皮膚疏鬆,邪氣很容易入侵。雖然強烈的風邪不一定是人為造成的,但大多數都是由於人的冒犯而來。所以清靜才能使肌膚毛孔閉合,陽氣得以抵禦,強烈的風邪就無法傷害。

清靜的意思,就是遵循四季氣候的順序,適當養生調理,不任意妄為勞作,作息有規律,則生命之氣就能源源不斷,永遠保持身心健康。

疾病久拖不治,就會發生變化,上下不通暢,即使是良醫也無法使其暢通,這叫做氣機不通。然而,如果疾病深重久治不愈,就會互相傳變,上下不通,陰陽隔絕,即使醫術高明,方法巧妙,又能如何呢?《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於用針灸的人,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用右側治療左側,用左側治療右側。」如果氣機相阻,那麼即使是良醫也無能為力。所以陽氣鬱積就會導致死亡,而陽氣不通則需要疏通,如果不積極治療,就會導致病情加重。所謂三陽鬱積,氣機阻塞不通,如果不迅速疏通,也會導致死亡。為什麼呢?因為鬱積不散,就會導致上下不通。怎麼驗證呢?如果氣機阻塞不通暢,這就是它的症狀。

如果不迅速疏通,粗心大意的醫生輕視病情,必然會導致治療失敗。《陰陽別論》說:「三陽鬱結稱為隔。」又說:「剛強遇到剛強,陽氣就會散失,陰氣也會消亡;陰陽不調和,經絡之氣就會斷絕。」

陽氣一天之中主外,白天陽氣在外,周身運行二十五度。《靈樞經》說:「眼睛睜開,氣就上行於頭,衛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清晨人體之氣開始生髮,中午陽氣最盛,傍晚陽氣已虛,氣門就開始閉合。隆,指盛大;盛,指旺盛。萬物之氣,都是從少到壯,積聚溫熱而形成炎熱,炎熱到極點又會轉涼,這是事物的道理。所以陽氣清晨生髮,中午盛,傍晚就衰減,虛弱了。氣門,指玄府,是宣發經脈營衛之氣的地方,所以叫做氣門。因此,傍晚就要收斂,不要勞動筋骨,不要受風露侵襲,違反這三點,身體就會虛弱,這些都是順應陽氣的道理。陽氣外散的時候就讓它外散,陽氣收藏的時候就讓它收藏,傍晚陽氣衰弱內藏於陰分,所以要收斂以抵禦外邪。勞動筋骨就會逆行,耗傷陽精;受風露侵襲就會寒濕之邪入侵,所以順應這三時,才能保持天真長壽。

歧伯說(新校正本):詳見篇首帝曰,此歧伯所說並非對答問的形式。「陰」藏精氣而起作用頻繁,「陽」衛護外而起固守作用,這是指人體的運用。「亟」,頻繁的意思。「陰」不能勝「陽」,則脈象流利而快速,而且會狂躁奔走,這是指極度虛弱而脈象急數。「并」,指盛實。「狂」,指狂躁奔走或妄圖攀登。陽氣充盛於四肢就會狂躁。《陽明脈解》說:「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盛則四肢強壯,強壯就能登高唱歌。」

熱盛於身,就會脫衣奔跑。像這樣的情況,都是陰不勝陽。陽不勝陰,則五臟之氣爭奪,九竅不通。九竅,指內屬於臟腑,外為官竅。所以五臟之氣爭奪,就會九竅不通。九竅是指前後陰不通,以及上面七竅。具體來說,眼睛是肝的官竅,鼻子是肺的官竅,嘴巴是脾的官竅,耳朵是腎的官竅,舌頭是心的官竅,但舌頭並不是通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