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希望聽聽關於針刺的要點。」
歧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道,謂氣所行之道也。過之則内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過之内傷,以大深也。不及外壅,以妄益他分之氣也。氣益而外壅,故邪氣隨虚而從之也。淺深不得,反爲大賊,内動五藏,後生大病賊,謂私害。動,謂動亂。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疾病有浮和沉的區別,針刺有淺和深的差別。只要掌握其中的道理,不偏離正道(即氣血運行法則),就不會出問題。如果超過了適當的深度,就會損傷內臟;如果深度不夠,就會造成外在鬱滯。鬱滯就會招致邪氣入侵。過度深入的傷損,是因為傷及了內臟深處。深度不足導致外在鬱滯,是因為妄自增加其他部位的氣血。氣血過剩導致外在鬱滯,所以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深度不當,反而會帶來巨大的危害,內部會影響五臟,後來還會產生大病。危害指暗中傷身,動亂指擾亂。」
然不及則外壅,過之則内傷,旣且外壅内傷是爲大病之階漸爾。故曰:「後生大病也。」。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毛之長者,曰毫。皮之文理,曰腠理。然二者皆皮之可見者也。』
白話文:
如果治療不足夠,邪氣會向外擴散;如果治療過度,反會損傷內臟。這些情況都是導致大病的階梯,逐漸加重。所以說:「(治療時)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說:「疾病有的在毫毛和腠理,有的在皮膚,有的在肌肉,有的在脈絡,有的在筋骨,有的在骨髓。毛中較長的叫做毫。皮膚的紋理叫做腠理。這兩種都是皮膚上肉眼可見的。」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内動肺,肺動則秋病温瘧,泝泝然寒慄《鍼經》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藏。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内而疾發鍼,令鍼傷多如拔髮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然此其淺以應於肺,腠理毫毛猶應更淺,當取髮根,淺深之半爾。肺之合皮,王於秋氣,故肺動則秋病,温瘧泝泝然寒慄也。
白話文:
因此,針刺毫毛腠理,不會傷及皮膚,如果傷及皮膚,會引起內臟肺部的反應。肺部受到影響,就會導致秋天的溫瘧疾病,出現寒戰發抖的症狀。
《針經》中說:「針刺有五種,對應於五臟。其中一種是半刺,半刺就是輕輕刺入,快速拔出針具,讓針刺造成的傷口類似於拔頭髮的樣子,這樣可以取到皮膚之氣,這是對應於肺臟的。」
不過,「半刺」相對來說較深,以應對肺臟,那麼扎毫毛腠理應該更淺,應該取到髮根,深度大約是「半刺」的一半。肺部與皮膚相應,主司秋季,因此肺部受影響就會導致秋天的疾病,即溫瘧,出現寒戰發抖的症狀。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内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脾之合肉,寄王四季,又其脉從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傷肉則動脾,脾動則四季之月腹脹,煩而不嗜食也。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謂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後,土寄王十八日也。
白話文:
針刺皮表不會傷及肌肉,但如果傷到肌肉,就會內傷脾臓。脾臓受傷後,會導致七十二天的問題,也就是每季的十二日(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出現腹脹、煩躁、食慾不振等脾臓與肌肉相關的症狀。脾臓的脈絡從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與脾臓相連,並與胃、賁門、咽喉、舌根相通,分佈於舌下。脾臓脈絡的一部分,還從胃別脈上行到賁門,並注入心臟中。因此,傷到肌肉會影響脾臓,脾臓受傷後就會在每季的十二日出現腹脹、煩躁、食慾不振等症狀。七十二日,每季十二日月,是指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之後的十八日,因為土寄王(脾臓的本髒)主司這十八日。
刺肉無傷脉,脉傷則内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心之合脉,王於夏氣,眞心少隂之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包心主之脉,起於胸中,出屬心包。〈平人氣象論〉曰:「藏眞通於心,故脉傷則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脉無傷筋,筋傷則内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肝之合筋,王於春氣。
白話文:
針灸刺入肌肉不會傷及經脈,若傷及經脈,則會引起心臟跳動,心臟跳動則在夏季容易出現心痛。心臟的經脈屬少陰,起於心臟,通往心系。心包經起於胸腔,通往心包。古籍《平人氣象論》中記載:「臟腑真氣與心臟相通,所以傷及經脈就會引起心臟跳動。」心臟跳動則夏季容易出現心痛。針灸刺入經脈不會傷及筋,若傷及筋,則會引起肝臟活動,肝臟活動則在春季容易出現發熱和筋脈鬆弛。肝臟的經脈屬肝經,起於肝臟。
《鍼經》曰:「熱則筋緩,故筋傷則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緩。弛,猶縱緩也。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内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腎亦合骨,王於冬氣。腰爲腎府,故骨傷則動腎,腎動則冬病腰痛也。腎之脉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故脹也。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䯒酸,體解㑊然,不去矣髓者,骨之充。
白話文:
《鍼經》中說:「熱度會使肌腱鬆弛,所以肌腱受傷會影響肝臟。」肝臟受影響,就會在春天出現發熱和肌腱鬆弛的症狀。鬆弛,就是過於放鬆的樣子。針灸肌肉不會傷到骨骼,而骨骼受傷就會影響腎臟。腎臟受影響,就會出現冬天腰脹腰痛的症狀。腎臟也與骨骼相連,主宰著冬天的氣候。腰部是腎臟的巢穴,所以骨骼受傷會影響腎臟,腎臟受影響就會導致冬天腰痛。腎臟的經脈直通肝臟和膈膜,所以會出現脹氣。針灸骨頭時,不能傷到骨髓,否則骨髓受傷,就會導致身體消瘦、痠痛,筋疲力盡,無法復原。骨髓是填充骨骼的物質。
《鍼經》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䯒酸,眩冒。」故髓傷則腦髓銷鑠,䯒酸,體解㑊然,不去也。銷鑠,謂髓腦銷鑠。解㑊,謂強不強,弱不弱,熱不熱,寒不寒解。解㑊,㑊然不可名之也。腦髓銷鑠,骨空之所致也。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謂皮肉筋脉骨之分位也。?」
白話文:
《針經》說:「骨髓不足就會導致頭暈耳鳴、酸澀、眩暈。」因此,當骨髓受傷時,腦髓就會逐漸萎縮,導致酸澀、身體虛弱無力,這種狀態會持續下去,無法消失。萎縮是說腦髓逐漸枯萎。虛弱無力是指既不強壯也不虛弱,既不發燒也不發冷。虛弱無力這種狀態無法具體形容。腦髓萎縮是由於骨骼空洞所造成的。
歧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脉,刺脉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針刺骨頭不會傷到筋,針刺筋不會傷到肉,針刺肉不會傷到脈,針刺脈不會傷到皮,針刺皮不會傷到肉,針刺肉不會傷到筋,針刺筋不會傷到骨。」
歧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鍼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是皆謂遣邪也。然筋有寒邪,肉有風邪,脉有濕邪,皮有熱邪,則如是遣之。所謂邪者,皆言其非順正氣,而相干犯也。
白話文:
歧伯說:「針刺到骨頭卻不傷及筋脈,是因為針尖到達筋脈時就已經彈開了,不會深入到骨頭。針刺到筋脈卻不傷及肌肉,是因為針尖到達肌肉時就已經彈開了,不會深入到筋脈。針刺到肌肉卻不傷及血脈,是因為針尖到達血脈時就已經彈開了,不會深入到肌肉。針刺到血脈卻不傷及皮膚,是因為針尖到達皮膚時就已經彈開了,不會深入到血脈。所有這些都是指驅逐邪氣。然而,筋脈有寒邪,肌肉有風邪,血脈有濕邪,皮膚有熱邪,那麼就要相應地驅逐這些邪氣。所謂邪氣,是指那些不順應正氣,並且互相干擾的因素。」
~~,新校正云:「詳此謂刺淺不至所當刺之處也。下文則誡其太深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鍼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此則誡過分太深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刺如此者是謂傷,此皆過,過必損其血氣,是謂逆也。邪必因而入也。
』」。」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白話文:
《難經》中說明:「詳盡地說,這是指針刺太淺,沒有到達應刺的部位。」下文則告誡我們不要刺得太深。
所謂「刺皮不傷肉」,是指病症在皮膚中,針刺入皮膚中沒有傷到肉。
「刺肉不傷筋」,是指穿過肉中的筋。
「刺筋不傷骨」,是指穿過筋中的骨頭。
這些都叫做「反」,也就是告誡我們不要過度深入。
《新校正》中說:「按全元起的說法:『像這樣刺傷的,就是所謂的損傷,這些都是過度,過度必定損傷其血氣,這就是所謂的逆。邪氣必定因此而侵入。」
歧伯對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肝象木,王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也。肺藏於右肺象金,王於秋,秋隂收殺,故藏於右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肝爲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肺爲少隂,隂藏之初,故曰藏。』」,心部於表陽氣主外,心象火也。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臟器上有重要的部位,不能不仔細觀察,肝臟生長在左側,肝臟的屬性為木,主宰春天,春天陽氣萌發,所以肝臟生長在左側。肺臟藏在右側,肺臟的屬性為金,主宰秋天,秋天陰氣收斂,所以肺臟藏在右側。另外,有考證者說:『肝臟為少陽,是陽氣開始增長的階段,故稱之為生。肺臟為少陰,是陰氣開始收藏的階段,故稱之為藏。』」,心部位於體表,陽氣主宰體外,心臟屬性為火。
,腎治於裏隂氣主内,腎象水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心爲五藏部主,故得稱部。腎間動氣内治五藏,故曰治。』」,脾爲之使營動不已,糟粕水榖,故使者也。胃爲之市水榖所歸,五味皆入,如市雜,故爲市也。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鬲肓之上,氣海居中。
白話文:
腎臟位於身體內部,主掌陰氣。腎的屬性為水。
校注:
楊上善註解說:「心是五臟六腑的首領,所以稱為『部』,腎間的動氣在內部調控五臟,所以稱為『治』。」
脾臟是腎臟的助手,負責運化營氣,使其不停運行。脾臟處理水穀中的糟粕,所以稱為「使者」。
胃就像市場,是水穀聚集的地方,各種食物的味道都進入胃中,就像市場的雜貨一樣,所以稱為「市」。
橫膈膜以上,中央有「父母之宮」。「氣海」位於中央。
氣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氣海爲人之父母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心下鬲上爲肓。心爲陽,父也。肺爲隂,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共營衞於身,故爲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小心,謂眞心神靈之宮室。,~~新校正云:「按《太素》『小心』作『志心』,楊上善云:『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傍。腎神曰志,五藏之靈皆名爲神,神之所以任得。
白話文:
氣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主宰。因此,人的氣海被稱為生命的父母。
心下隔膜之上為肓,心為陽,代表父親;肺為陰,代表母親。肺主導氣,心主導血,它們共同維護著人體的健康,所以稱為父母。
在七節脊椎骨的旁邊,有一個小小的宮室,叫做真心,是神靈居住的地方。
脊柱有七節骨,腎位於下七節骨的旁邊。腎的神叫做志,五臟的神都叫神,是神靈得以承載依賴的地方。
名爲志者,心之神也。』」。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從,謂隨順也。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故順之,則福延。逆之則咎至。
白話文:
所謂「志」,就是我們的心神。順應心神的意思,財富和福氣就會跟隨著你,如果違背心神,災禍和罪責就會找上門。所謂「從」,指順從。這八個方面都是我們之所以會活著,身體之所以會長成的要素,所以順從它們,福氣就會延續;如果違背它們,災禍就會降臨。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爲噫心在氣爲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爲語肝在氣爲語。~~,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經》『語』作『欠』。元起云:『腎傷則欠,子母相感也。』王氏改『欠』作『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爲嚏腎在氣爲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六日』作『三日』。
白話文:
針刺心臟中心,一天內就會死亡,死者會發出「噫」的聲音,因為心臟在氣中表現為「噫」。針刺肝臟,五天內會死亡,死者會說話,因為肝臟在氣中表現為「語」。……針刺腎臟,三天內會死亡,死者會打噴嚏,因為腎臟在氣中表現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爲欬肺在氣爲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爲吞脾在氣爲吞。~~,~~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十日』作『十五日』,刺中五藏與〈診要經終論〉并〈四時刺逆從論〉相重,此叙五藏相次之法,以所生爲次,《甲乙經》以心肺肝脾腎爲次,是以所剋爲次,全元起本舊文則錯亂無次矣。」。
白話文:
「刺中肺,三日後死亡,其症狀是咳嗽;肺在氣中表現為咳嗽。刺中脾,十日後死亡,其症狀是吞嚥困難;脾在氣中表現為吞嚥困難。
校正說明:
《全元起本》和《甲乙經》將「十日」寫作「十五日」。刺中五臟與《診要經終論》以及《四時刺逆從論》相呼應,此處敘述五臟相繼的順序,是以相生的次序為準。《甲乙經》是以相剋的次序為準,而《全元起本》舊文則錯亂無序。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爲嘔膽氣勇,故爲嘔。~~,~~新校正云:「按〈診要經終論〉:『刺中膽。』下又云:『刺中鬲者爲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而死。』」。
白話文:
針刺到膽,一天半就會死亡。它的症狀是嘔吐膽汁和氣息勇猛,所以會嘔吐。(按《診要經終論》:「針刺到膽。 」下面又說:「針刺到膈膜,造成內傷,這種病即使治好了,也不過一年就會死亡。」)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跗,爲足跗。大脉動而不止者,則胃之大經也。胃爲水榖之海,然血出不止則胃氣將傾,海竭氣亡,故死。刺面,中溜脉,不幸爲盲面中溜脉者,手太陽任脉之交會。手太陽脉自顴而斜行至目内眥。任脉自鼻鼽兩傍,上行至瞳子下,故刺面中溜脉,不幸爲盲。
白話文:
針刺腳跗上,刺中大動脈,出血不止就會死,這裡的「跗」指腳跗骨。大動脈搏動不止,那是胃經上的一條大脈。胃是盛放水穀精微的海洋,但如果出血不止,那麼胃氣將會枯竭,海洋乾涸,氣血耗盡,所以會死亡。
針刺面部,刺中溜脈,不幸刺瞎了眼睛,是因為溜脈是手太陽經和任脈的交會處。手太陽經從顴骨處斜行到眼睛內眥。任脈從鼻孔兩側向上行走到瞳孔下方,所以刺面中溜脈,不幸會導致失明。
刺頭,中腦戸,入腦立死腦戸,穴名也,在枕骨上,通於腦中,然腦爲髓之海,眞氣之所聚,鍼入腦則眞氣𣳘,故立死。刺舌下,中脉,太過,血出不止爲瘖舌下脉,脾之脉也。脾脉者,俠咽,連舌本,散舌下。血出不止則脾氣不能營運於舌,故瘖不能言語。刺足下布絡,中脉,血不出爲腫布絡,謂當内踝前,足下空處布散之絡,正當然谷穴分也。
白話文:
刺頭
針刺頭部,如果針頭刺中腦戶穴,會立即死亡。腦戶穴位於枕骨上,通往腦中。腦是髓海,真氣的聚集之地。如果針刺腦中,會導致真氣散失,因此會立即死亡。
刺舌下
針刺舌頭下方,如果針刺到中脈,造成失血不止,就會導致言語不清。舌下脈是脾脈。脾脈經過咽喉,連接舌根,分佈在舌頭下方。如果失血不止,脾氣就不能運行到舌頭,因此會導致言語不清。
刺足下布絡
針刺足下布絡穴,如果針刺到中脈,不出血,就會導致腫脹。布絡穴位於內踝前,足下空處散佈的絡脈,也就是當谷穴分開的地方。
絡中脉,則衝脉也。衝脉者,並少隂之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也。然刺之而血不出,則腎脉與衝脉氣并歸於然谷之中,故爲腫。
白話文:
絡中脈,指的就是衝脈。衝脈呢,沿著少陰經脈一路向下,深入內踝之後,一直延伸到腳底。但是,如果針刺衝脈而沒有出血,說明腎脈和衝脈的氣血同時匯聚到了然谷穴中,所以才會腫脹。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脫色尋此經郄中主治與《中誥流注經》委中穴正同應。郄中者,以經穴爲名。委中,處所爲名,亦猶寸口、脉口、氣口,皆同一處爾。然郄中大脉者,足太陽經脉也,足太陽之脉起於目内眥,合手太陽,手太陽脉自目内眥,斜絡於顴,足太陽脉上頭,下項,又循於足,故刺之過禁,則令人仆倒而面色如脫去也。刺氣街,中脉,血不出爲腫,鼠僕氣街之中,膽胃脉也。
白話文:
郄中穴 ,它是位於大經脈上的特定穴位,就像《中誥流注經》中的委中穴一樣。所謂「郄中」,指的是經穴的名稱;而「委中」,指的是穴位所在的位置。就像「寸口」、「脈口」、「氣口」一樣,它們都是指同一個部位。
不過,郄中穴上是大經脈——足太陽經的經脈。足太陽經的經脈起於眼睛內側的眼角,與手太陽經相合。手太陽經的經脈從眼睛內側的眼角開始,斜行經過顴骨,而足太陽經的經脈則向上走過頭部,向下走過頸部,最後循著足部運行。因此,如果刺灸郄中穴過度,就會導致人昏倒並面色慘白。
氣街穴 ,它是位於大經脈上的特定穴位,若刺灸後不出血就會腫脹。氣街穴屬於膽經和胃經的經脈。
膽之脉,循脇裏,出氣街。胃之脉,俠齊,入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𫝆刺之而血不出,則血脉氣并聚於中,故内結爲腫如伏鼠之形也。氣街在腹下俠齊兩傍相去四寸,鼠僕上一寸動脉應手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僕』一作『鼷』,〈氣府論〉注:『氣街在齊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也。』」。
白話文:
膽經脈絡沿著肋骨內側,連接至氣街。胃經脈絡貼近胃側,也進入氣街。胃經還有一條分支,從胃的下口出發,沿著腹中,最終與氣街相連。
如果針刺氣街而不出血,表示氣血都聚集在這裡,因此在裡面凝聚成腫塊,形狀像一隻趴著的老鼠。氣街位於腹下,距離兩側的肋骨約四寸,在鼠鼷上一寸處,按壓能感受到脈搏跳動。
備註:
校註者指出,其他版本中「鼠僕」一詞作「鼠鼷」,《氣府論》注釋:「氣街在肋骨下方的橫骨兩端,在鼠鼷上一寸。」
刺脊間,中髓,爲傴傴,謂傴僂,身踡屈也。脊間,謂脊骨節間也,刺中髓則骨精氣𣳘,故傴僂也。刺乳上,中乳房,爲腫,根蝕乳之上下,皆足陽明之脉也。乳房之中,乳液滲𣳘,胸中氣血皆外凑之,然刺中乳房,則氣更交凑,故爲大腫,中有膿根,内蝕肌膚,化爲膿水而乆不愈。刺缺盆中内陷,氣𣳘,令人喘,欬逆五藏者,肺爲之蓋,缺盆爲之道。
白話文:
**針刺脊柱間,傷及骨髓,就會導致駝背,身體彎曲。**脊柱間指的是脊椎骨節之間,刺傷骨髓,會導致骨骼精氣流失,因此出現駝背。
針刺乳房上方,傷及乳房,會導致腫脹。 乳房上下都是足陽明經脈所循行的地方。乳房中分泌乳汁,是胸中氣血向外聚集的結果。如果針刺乳房,會導致氣血更加聚集,所以會出現嚴重腫脹。如果有化膿的根源,則會內部侵蝕肌肉皮膚,形成膿水,久治不愈。
針刺盆骨缺損部位,會導致氣流失,使人喘息困難,嘔吐逆氣。 這是因為,肺部覆蓋著盆骨缺損部位,而這個部位是氣體通行的通道。
肺藏氣而主息,又在氣爲欬,刺缺盆中内陷則肺氣外𣳘,故令人喘欬逆也。刺手魚腹内陷,爲腫手魚腹内,肺脉所流,故刺之内陷則爲腫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肺脉所『流』,當作『留』字。」。
白話文:
肺臟儲藏空氣,主導呼吸。肺氣鬱積會導致咳嗽。如果人中穴處凹陷,肺氣就會外泄,所以會引起喘息和咳嗽。如果魚際穴處凹陷,會導致手臂內側腫脹,這是因為肺經氣血在此停留所致。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脉數過度,故因刺而亂也。~~,~~新校正云:「按《靈樞經》『氣亂』當作『脉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怒者,氣逆,故刺之益甚。無刺大勞人經氣越也。無刺新飽人氣盛滿也。無刺大饑人氣不足也。無刺大渴人血脉乾也。無刺大驚人神蕩越而氣不治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沒有被針灸,卻喝醉了,會導致氣血紊亂,脈搏跳動過快,這是因為醉酒本身就導致了氣血的紊亂。同樣的,如果患者沒有被針灸,卻生氣了,會導致氣逆上衝,這時候針灸反而會加重病情。除此之外,如果患者沒有被針灸,卻过度勞累、新飽、飢餓、口渴、受驚嚇,都會造成氣血失調,針灸也無濟於事。
~~,~~新校正云:「詳無刺大醉至此七條,與《靈樞經》相出入。《靈樞經》云:『新内無刺,已刺無内。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也,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也。
』」。
白話文:
按新校勘本說:「詳細的內容有:酒醉時不能針刺這七條,與《靈樞經》所說的意思相符合。《靈樞經》說:『喝酒後尚未針刺,針刺後就不喝酒。大怒時不能針刺,針刺後就不生氣。劇烈勞動時不能針刺,針刺後就不勞動。大醉時不能針刺,針刺後就不醉。飽食時不能針刺,針刺後就不飽。飢餓時不能針刺,針刺後就不餓。口渴時不能針刺,針刺後就不渴。大驚大恐時,必須等氣息穩定後才能針刺。」
刺隂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隂股之中,脾之脉也。脾者,中土孤藏以灌四傍,𫝆血出不止,脾氣將竭故死。~~,~~新校正云:「按刺隂股中大脉條,皇甫士安移在前,刺跗上,中大脉,下相續,自後至篇末,逐條與前條相間也。」。
白話文:
刺傷陰股(大腿內側),傷及大脈,血流不止,死於陰股之中,這是脾脈。脾臟就像中土,孤獨地儲藏血,並灌溉四面。現在血流不止,脾氣快耗盡,所以死亡。~~,~~新的校正文字說:「按照刺傷陰股中大脈這一條,皇甫士安把它移到了前面,和『刺跗(腳背),中大脈』相連,從後到篇末,逐條與前條相間。」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爲内漏,爲聾客主人,穴名也,𫝆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手少陽足陽明脉交會於中陷脉,言刺太深也,刺太深則交脉破决,故爲耳内之漏,脉内漏則氣不營,故聾。~~,~~新校正云:「詳客主人穴與〈氣穴論〉注同,按《甲乙經》及〈氣穴府論〉注云:『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脉之會,疑此脫足少陽一脉也。』」。
白話文:
刺客主人穴位於耳朵前面上方的骨頭凹陷處,是手少陽經和足陽明經脈交會的地方。如果針刺過深,就會傷到經脈,導致耳內漏氣,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最終就會造成耳聾。
刺膝臏,出液爲跛膝爲筋府,筋會於中,液出筋乾,故跛。刺臂太隂脉,出血多,立死臂太隂者,肺脉也。肺者,主行榮衞,隂陽治節由之,血出多則榮衞絕,故立死也。刺足少隂脉,重虚出血,爲舌難以言足少隂,腎脉也。足少隂脉貫腎,絡肺,繫舌本,故重虚出血則舌難言也。
白話文:
刺膝蓋骨, 如果流出液體,就會導致跛行,因為膝蓋骨是筋脈的聚集處。筋脈匯集於此,液體流失的話筋脈就會枯竭,所以會跛行。
刺手臂太陰脈, 出血過多,會立刻死亡。手臂太陰脈是肺的脈絡。肺主導人體的氣血運行,調控陰陽平衡。血流失過多,人體的氣血就會枯竭,因此會立刻死亡。
刺足少陰脈, 嚴重虛損而出血,會導致舌頭難以說話。足少陰脈是腎的脈絡。足少陰脈貫穿腎臟,連接肺臟,又繫於舌根,因此嚴重虛損而出血的話,舌頭就會難以說話。
刺膺中陷,中肺,爲喘逆,仰息肺氣上𣳘逆所致也。刺肘中内陷,氣歸之,爲不屈伸肘中,謂肘屈折之中,尺澤穴中也。刺過陷脉,惡氣歸之,氣固關節,故不屈伸也。
白話文:
刺膺中陷
- 胸口正中凹陷處,刺入後會傷及肺,導致喘氣急促,仰頭呼氣。這是因為肺氣上逆所引起的。
刺肘中內陷
- 手肘正中內側凹陷處,刺入後會有氣流進入,導致手肘不能屈伸。這裡是指手肘屈折處,也就是尺澤穴。
刺過陷脈
- 刺入過於深入,傷及脈絡,導致不良氣體進入。氣流阻塞關節,所以就會出現不能屈伸的情況。
刺隂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遺溺股下三寸,腎之絡也,衝脉與少隂之絡,皆起於腎,下出於氣街,並循於隂股,其上行者,出胞中,故刺陷脉則令人遺溺也。刺掖下脇間内陷,令人欬掖下,肺脉也,肺之脉從肺系橫出掖下。眞心藏脉,直行者從心系却上掖下,刺陷脉則心肺俱動,故欬也。
白話文:
針刺陰股下三寸凹陷處,會讓人小便失禁。
這個穴位是腎臟的絡脈所在,沖脈和小陰脈的絡脈都起於腎臟,向下經過氣街,並沿著陰股走行。這些絡脈向上行,通達膀胱,所以針刺凹陷的絡脈就會導致小便失禁。
針刺腋下脇間的凹陷處,會讓人咳嗽。
這個穴位是肺脈所在,肺脈從肺組織橫向伸出,分佈在腋下。真心的藏脈,向下直走,從心臟組織折返回腋下。針刺凹陷的絡脈,就會同時刺激心肺,所以會咳嗽。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胞氣外𣳘,榖氣歸之,故少腹滿也。少腹,謂齊下也。刺腨腸内陷,爲腫腨腸之中,足太陽脉也。太陽氣𣳘,故爲腫。刺匡上陷骨,中脉,爲漏,爲盲匡,目匡也。骨中,謂目匡骨中也。匡骨中脉,目之系,肝之脉也。刺内陷則眼系絕,故爲目漏,目盲。
白話文:
刺入小腹部,會傷及膀胱,導致小便流出。這會讓人小腹脹滿,氣體外溢。胃氣迴流,所以小腹才會脹滿。小腹,指的是肚臍以下。刺入大腸內部,會形成腫塊,腫塊在小腸的中部,是大腸經循行的路線。大腸經的氣溢出,所以會形成腫塊。刺入眼眶上方的凹陷骨,會傷及經脈,導致漏尿或失明。眼眶,指的是眼睛周圍的骨頭。眼眶中的經脈,是眼睛的相關組織,也是肝經循行的路線。刺入眼眶內部就會導致眼睛的相關組織斷裂,所以會導致漏尿或失明。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諸筋者皆屬於節。津液滲潤之,液出則筋膜乾,故不得屈伸也。
黃帝問曰:「願聞虚實之要?」
白話文:
將針刺入關節之中,會有滑液流出,這樣一來,相關的筋脈就無法正常屈伸,因為這些滑液原本是用來滋潤關節的,一旦流失,筋膜就會乾燥,從而導致無法屈伸。
黃帝問道:「我希望聽聽關於虛實辨證的要點。」
歧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隂陽應象大論〉曰:「形歸氣。」由是故虚實同焉。反,謂不相合應,失常平之候也,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謂脉氣。形,謂身形也。榖盛氣盛,榖虚氣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靈樞經》曰:「榮氣之道,内榖爲實,榖入於胃,氣傳與肺,精專者上行經隧。」由是故榖氣虚實,占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爲病也。
白話文:
歧伯說:「氣充足,身體就豐滿;氣虛弱,身體就消瘦,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相反,就會生病。《陰陽應象大論》說:「形體依附於氣。」所以虛實的狀況是相同的。相反,是指不符合應有的現象,失去了平衡,形氣相逆,所以會產生疾病。氣,是指脈氣。形,是指身體形態。飲食充足,氣就旺盛;飲食虛少,氣就衰弱,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相反,就會生病。《靈樞經》說:「營氣的運作,以飲食為實。飲食進入胃,氣傳送到肺,精華的部分沿著經脈上行。」所以飲食和氣的虛實,判斷方法是相同的。如果飲食和氣不相符合,就會導致疾病。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作『寶』。」。脉實血實,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者,血之府,故虚實同焉,反不相應則爲病也。」
帝曰:「如何而反?」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的校正,「實」應作「寶」。脈搏沉實,血氣充盈;脈搏虛浮,血氣不足,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出現反相情況,即脈搏沉實而血氣不足,或脈搏虛浮而血氣充盈,就是病態的徵兆。這是因為脈絡是氣血的通道,所以脈氣的虛實與血氣的虛實通常是一致的。若兩者不一致,則為病理現象。
歧伯曰:「氣虚身熱,此謂反也氣虚爲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脉氣當盛,脉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謂反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氣盛身寒,氣虚身熱,此謂反也。』當補此四字。」。榖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胃之所出者,穀氣,而布於經脉也,榖入於胃,脉道乃散,𫝆榖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謂反也。榖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胃氣外散,肺并之也。
白話文:
歧伯說:「氣虛卻身體發熱,這稱為反。氣虛是因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應該身體發冷,但反而發熱的人,脈氣應該旺盛,但是脈氣不旺盛卻身體發熱,證狀不相符合,所以說是反。按《甲乙經》記載:『氣旺身體發冷,氣虛身體發熱,這稱為反。』應該補充這四個字。穀物攝取很多但是氣卻很少,這稱為反。胃所輸送的是穀物之氣,分佈到經脈之中;穀物進入胃中,脈絡才散開,大量穀物進入但氣卻很少,表示胃氣不散發,所以稱為反。穀物不進入但氣卻很多,這稱為反。胃氣向外散發,肺氣就參與吸收。
脉盛血少,此謂反也。脉少血多,此謂反也經脉行氣,絡脉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虚身熱,得之傷暑傷,謂觸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虚身熱。榖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脫血則血虚,血虚則氣盛,内鬱化成津液,流入下焦,故云:「濕居下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強勁,而血量卻很少,這種情況稱為「反」。脈搏跳動微弱,而血量卻很多,這種情況也稱為「反」。經脈運送氣血,絡脈儲藏血液。經氣進入絡脈,絡脈接受經氣,如果這兩者不能協調運作,就會出現異常情況。
氣血旺盛卻感到身體寒冷,這可能是因為受寒所致。氣血虛弱卻感到身體發熱,這可能是因為接觸了暑氣而導致熱傷。寒氣會損傷形體,所以氣血旺盛卻感到身體寒冷。熱氣會損傷氣血,所以氣血虛弱卻感到身體發熱。
食物攝取過多,但氣血卻很少,這是因為身體氣血有損傷,濕氣停留在下焦。氣血有損傷,就會導致血虛;血虛,就會導致氣血旺盛;氣血旺盛,就會化生為津液,流入下焦,所以說「濕氣停留在下焦」。
榖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胃氣不足,肺氣下流於胃中,故邪在胃,然肺氣入胃,則肺氣不自守,氣不自守則邪氣從之,故曰:「邪在胃及與肺也。」。脉小血多者,飲中熱也飲,謂留飲也。飲留脾胃之中,則脾氣溢,脾氣溢則發熱中。脉大血少者,脉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風氣盛滿,則水漿不入於脉。
白話文:
如果攝取少量的食物,卻有大量的氣體,說明邪氣在胃和肺中。由於胃氣不足,肺氣下行到胃中,所以邪氣在胃中。但是,肺氣進入胃中,肺氣就會不能自我控制,氣不能自我控制,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因此說「邪氣在胃和肺中」。
脈搏細小而血量多,說明體內有飲熱。飲,指停留的飲液。飲液留在脾胃中,脾氣就會溢出,脾氣溢出就會導致中熱。
脈搏大而血量少,說明脈中有風氣,水液不能進入。這就是所謂的風氣盛行,水液不能進入脈中。
夫實者,氣入也。虚者,氣出也入爲陽,出爲隂,隂生於内故出,陽生於外故入。。氣實者,熱也。氣虚者,寒也陽盛而隂内拒,故熱。隂盛而陽外微,故寒。。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閉鍼空也言用鍼之補寫也。右手持鍼,左手捻穴,故實者左手開鍼空以寫之,虚者左手閉鍼空以補之也。。」
黃帝問曰:「願聞九鍼之解,虚實之道?」
白話文:
實證是指氣息進入身體,虛證是指氣息從身體排出。氣息進入是陽氣,氣息排出是陰氣,陰氣從內部產生所以從身體排出,陽氣從外部產生所以進入身體。
氣息充盈的是熱證,氣息虛弱的是寒證。陽氣旺盛時,陰氣在內阻擋,所以出現熱證。陰氣旺盛時,陽氣在外微弱,所以出現寒證。
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用左手打開針孔,也就是「補」法。虛證的治療方法是,用左手關閉針孔,也就是「洩」法。因為右手順持針灸針,左手按壓穴位,所以實證時用左手打開針孔讓氣息進入,虛證時用左手關閉針孔讓氣息排出。
歧伯對曰:「刺虚則實之者,鍼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𣳘之者,鍼下寒也,氣虚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菀,積也。陳,乆也。除,去也。言絡脉之中血積而乆者,鍼刺而除去之也。邪勝則虚之者,出鍼勿按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經氣,是則謂邪,非言鬼毒精邪之所勝也,出鍼勿按,穴俞且開,故得經虚,邪氣發𣳘也。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按之。
白話文:
歧伯答道:「針刺虛弱部位,讓它充實,是因為針刺會產生熱氣,而熱氣會使氣血充實。滿脹部位,針刺後讓它通暢,是因為針刺會產生寒氣,而寒氣會使氣血虛弱。如果瘀血陳舊,就應該針刺把它去除,瘀是指積聚,陳是指時間長。意思是說,經絡脈絡中的血液積聚巳久,針刺可以將它去除。邪氣過盛,就應該針刺放血,刺完後不要按壓。邪指不正之氣,不是正經的氣血,這種氣才叫做邪,並不是說鬼怪毒物所產生的邪氣。刺完後不要按壓,讓穴位和經絡都打開,這樣才能疏通經絡,讓邪氣排出。緩慢地針刺,然後快速地拔出,如果是充實部位,就緩慢地拔出,然後快速按壓。
疾而徐,則虚者疾出鍼,而徐按之徐出,謂得經氣已乆乃出之。疾按,謂鍼出穴已,速疾按之,則眞氣不𣳘,經脉氣全,故徐而疾乃實也。疾出鍼,謂鍼入穴已,至於經脉即疾出之。徐按,謂鍼出穴已,徐緩按之,則邪氣得𣳘,精氣復固,故疾而徐乃虚也。言實與虚者,寒温,氣多少也寒温,謂經脉隂陽之氣也。
白話文:
針刺時,手法快而緩慢,虛證則快速進針,緩慢拔針,表示針已得氣很久才拔出。快速按壓,表示針已出穴,迅速按壓,真氣不會散失,經脈之氣完整,因此快而緩就是實證。快速進針,表示針已入穴,到經脈時立刻出針。緩慢按壓,表示針已出穴,緩緩按壓,邪氣才能散去,正氣才能恢復,因此快而緩就是虛證。所謂實證和虛證,是指寒證溫證,氣的多寡。寒證溫證,表示經脈的陰陽之氣。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知病先後,乃補寫之。爲虚與實者,工勿失其法《鍼經》曰:「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若存若亡爲虚與實。
白話文:
如果病症若有若無,就難以察覺。這是因為疾病隱晦難測,無法立刻得知。由於無法立刻得知,所以看似沒有,但憑藉著敏銳的感知,又感覺像是存在。觀察病症的後續變化與之前的症狀,就能知道病情的發展順序。了解病情的發展順序,就能夠據此推斷病因。對於虛證與實證的判斷,醫生不能失誤,一定要遵循正確的原則。《針經》中說:「經脈氣血已經到達病灶,要謹慎守住,不要錯失治療時機,這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另外,《甲乙經》中也說:「若存若亡,就是虛證與實證。」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妄爲補寫,離亂大經,誤補實者,轉令若得。誤寫虚者,轉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鍼經》曰:「無實實,無虚虚。」此其誡也。~~,~~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與《太素》〈九鍼解篇〉經同而解異,二經互相發明也。」。
白話文:
如果得到卻又失去,離開原本的原則隨意用補瀉去治,會擾亂經絡的正常運行。錯誤地補實的人,反而造成好像得到一樣的假象。錯誤地瀉虛的人,反而造成好像失去一樣的假象。所以說:「得到卻又失去。」
《針經》說:「不實則不實,不虛則不虛。」這是對我們的警誡。
補充說明:
《太素》和《針經》中都有類似的經文,但解說不同。兩個經文可以互相參考,以加深理解。
虚實之要,九鍼最妙者,爲其各有所宜也熱在頭身,宜鑱鍼。肉分氣滿,宜員鍼。脉氣虚少,宜鍉鍼。寫熱出血,發𣳘固病,宜鋒鍼。破癰腫出膿血,宜䤵鍼。調隂陽去暴𤷒,宜員利鍼。治經絡中痛𤷒,宜毫鍼。𤷒深居骨解、腰脊節凑之間者,宜長鍼。虚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宜大鍼。
白話文:
在治病的虛實原則上,九種針灸法中,最精妙的是因為它們各有適應症:
熱症在頭身: 宜用鑱針,針尖呈扁刃,能瀉熱。
肌肉豐滿而氣血充盈: 宜用員針,針尖呈圓形,能補益氣血。
脈氣虛弱: 宜用鍉針,針尖較粗鈍,能溫補元氣。
發燒出血,發疹固疾: 宜用鋒針,針尖鋒利,能刺破皮膚瀉熱。
潰瘍腫脹出膿血: 宜用䤵針,針尖呈橄欖形,能疏通氣血,排膿消腫。
調理陰陽,去除急症熱毒: 宜用員利針,針尖呈圓形且鋒利,能補益氣血,瀉熱解毒。
治療經絡中疼痛: 宜用毫針,針尖細如毫毛,能疏通經絡。
疼痛深居骨節,如腰椎節點間: 宜用長針,針身較長,能深入骨節。
虛風停滯在骨節和皮膚之間: 宜用大針,針身較粗大,能疏風止痛。
此之謂各有所宜也。~~,~~新校正云:「按別本『䤵』一作『鈹』。」。補寫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時刻者,然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隂分。水下不已,氣行不已。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各有所宜」。「鈹」字一作「䤵」。
寫字時配合人體氣機的開闔:氣機在現在這個時間段,叫做「開」。過了這個時間段,還沒到下一個時間段,叫做「闔」。
每個時間段,人體氣機所在臟腑如下:
水下的第一個時辰,人體氣機在太陽。
水下的第二個時辰,人體氣機在少陽。
水下的第三個時辰,人體氣機在陽明。
水下的第四個時辰,人體氣機在陰分。
每過一個時辰,氣機就不斷運動。
如是則當刻者,謂之開。過刻及未至者,謂之闔也。《鍼經》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寫之時也。~~,~~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發明也,《甲乙經》云:『補寫之時,以鍼爲之者。』此脫此四字也。
白話文:
如果針刺的時候適逢氣血運行到那個部位,那就叫做「開」。如果過早或過晚,不適逢氣血運行到那個部位,那就叫做「闔」。《鍼經》上說:「仔細觀察氣血運行到哪裡,然後在那裡針刺,這就是所謂的『逢時』。」這就是指針刺的時機。~~,~~新校正本中說:「仔細從篇首到這裡,這些文字出自《靈樞經》和《素問》,它們的解釋互相發明。《甲乙經》上說:『針刺的時機,是用針來刺的。』這裡脫落了這四個字。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其所當補寫也各不同形,謂長短鋒穎不等,窮其補寫,謂各隨其療而用之也。~~,~~新校正云:「按九鍼之形,𫝆具《甲乙經》。」。
白話文:
九種針的種類名稱各有不同,這是因為每種針的針頭針身形態不一的原因。針的形狀不同是因為針頭針身的長短和鋒利程度不同,而不同的針形狀則對應不同的治療目的而使用。注釋中醫學家新校正的說法:「關於九種針的形狀,具體記載在《甲乙經》中。」
刺實須其虚者,留鍼,隂氣隆至乃去鍼也。刺虚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鍼下熱乃去鍼也言要以氣至而有効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變,謂變易。更,謂改更,皆變法也。言得氣至,必宜謹守,無變其法,反招損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志一爲意,志意皆行鍼之用也。
白話文:
刺入實處時必須等到虛氣上升,然後才能拔針。刺入虛處時必須等到實氣上升,針孔發熱時才能拔針。這都是為了等到氣至氣效才能拔針。經氣已經到達後,要小心守住不要遺失,不要改變方法。改變是指變動療法,更換是指改用其他療法,這些都是變更方法。意思是當氣至得氣時,一定要謹慎守住,不要改變方法,否則反而會造成損害。
針刺的深淺程度取決於醫生的意向,這關係到對病情的內外辨證。意指心意,心意都在執行針灸治療。
近逺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言氣雖近逺不同,然其測候,皆以氣至而有効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墯也言氣候補寫,如臨深淵,不敢墯慢,失補寫之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壯,謂摟鍼堅定也。《鍼經》曰:「持鍼之道,堅者爲實。」則其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字作『寶』。
白話文:
無論近遠,氣的感應是一樣的。意思是,儘管氣的遠近程度不同,但測候氣的到來和效應都是相同的。
就像面對深淵一樣,不敢粗心大意。意思是,在補寫氣的時候,就像面對深淵,不敢怠慢,以免失去補寫的方法。
手握鍼像握著老虎一樣,是為了讓它堅實。堅實是指握鍼穩固。"鍼經"說:"持鍼的方法,堅實是實力的表現。"這就表達了這個意思。
校勘註解:
新校正:根據"甲乙經","實"字應作"寶"。
」。神無營於衆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目絕妄視,心專一務,則用之必中,無惑誤也。~~,~~新校正云:「詳從『刺實須其虚』至此,又見〈寶命全形論〉此,又爲之解,亦互相發明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正,指直刺鍼,無左右。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檢彼精神,令無散越,則氣爲神使,中外易調也。
白話文:
醫師心神專注於病人,不受外物干擾,靜心觀察病人,目光專注,不左顧右盼,也不胡亂看,一心一意專注於治療,就能準確地施針,不會迷茫犯錯。想要針刺準確,就必須針直刺入,不可左右搖擺。醫師必須專注於病人的眼神,控制病人的精神,讓氣血流通順暢。仔細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讓其精神集中,不散亂,這樣氣血才能受精神的支配,內外都能調節平衡。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跗之』疑作『跗上』。」,舉膝分易見也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䯒外兩筋肉分閒,極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脉止矣,故曰:「舉膝分易見。」。巨虚者,蹻足䯒獨陷者巨虚,穴名也。
白話文:
所謂的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方三寸。所謂的跗之,穴名,也位於膝蓋骨下方,與三里穴相鄰。抬起膝蓋,便可以清楚看到三里和跗之兩個穴位。巨虛穴位於腿部後側,膝蓋骨後方,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處。
蹻,謂舉也。取巨虚下廉,當舉足取之,則䯒外兩筋之間陷下也。下廉者,陷下者也欲知下廉穴者,䯒外兩筋之閒,獨陷下者則其處也。」
帝曰:「余聞九鍼,上應天地,四時隂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丗以爲常也。」
白話文:
「蹻」就是「抬舉」的意思。取穴位於巨虛穴的下方,應該在抬起腳的時候取穴,就會在腿內外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下廉」就是指這個凹陷的地方。想要知道下廉穴的位置嗎?就在腿內外兩條筋之間,唯一凹陷的地方就是它了。
歧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鍼各有所宜,故曰九鍼新校正云:「詳此文與《靈樞經》相出入。」。人皮應天覆蓋於物,天之象也。人肉應地柔厚安靜,地之象也。人脉應人盛衰變易,人之象也。人筋應時堅固眞定,時之象也。
白話文:
岐伯說:「宇宙存在著天、地、人、四季、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體也與之相應,鍼灸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部位選擇不同的針法,因此纔有『九針』的說法。」
具體來說:
- 人體皮膚覆蓋全身就像天空覆蓋著大地,這是天的象徵。
- 人體肌肉柔軟厚實,能承受重量,這是地的象徵。
- 人體脈搏隨著人體的盛衰而變化,這是人的象徵。
- 人體筋骨堅固穩定,這是季節變化的象徵。
,人聲應音備五音故。人隂陽合氣應律交會氣通,相生無替,則律之象。~~,新校正云:「按別本『氣』一作『度』。」,人齒面目應星人面應七星者,所謂面有七孔應之也。,~~新校正云:「詳此注乃全元起之辭也。」,人出入氣應風動出往來,風之象也。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身形之外,野之象也。
白話文:
人聲的音調與音樂中的五音相應,這是因為人體陰陽之氣交匯,氣息通暢,陰陽消長相生,就像音樂中的律法一樣。
人體的牙齒和麪部特徵與星宿相應,例如人臉上有七個孔,與北斗七星相對應。
人的呼吸與風的運動相應,呼氣和吸氣就像風的來回吹拂。
故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脉,四鍼筋,五鍼骨,六鍼調隂陽,七鍼益精,八鍼除風,九鍼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一鑱鍼,二員鍼,三鍉鍼,四鋒鍼,五䤵鍼,六員利鍼,七毫鍼,八長鍼,九大鍼。~~,~~新校正云:「按別本『䤵』一作『鈹』。」。
白話文:
因此,第一針刺入皮膚,第二針刺入肌肉,第三針刺入脈絡,第四針刺入肌腱,第五針刺入骨頭,第六針調和陰陽,第七針益於精氣,第八針消除風氣,第九針暢通九竅,消除三百六十五個節氣的病變,這就是各個針法不同的作用。
針具也有不同的種類,包括:一寸針、二寸針、三寸針、四寸針、五寸針、六寸針、七寸針、八寸針、九寸針。
新校正註解:
「別本」中的「䤵」字,又寫作「鈹」。
人心意應八風動靜不形,風之象也。人氣應天運行不息,天之象也。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髮齒生長,耳目清通,五聲應同,故應五音及六律也。人隂陽脉血氣應地人隂陽有交,會生成脉,血氣有虚盈盛衰,故應地也。人肝目應之九肝氣通目,木生數三,三而三之,則應之九也。
白話文:
人的心理活動與外界的變化相互影響,就像風吹動萬物一樣,這是風的象徵。人的氣息與天的運行息息相關,這是天的象徵。人的頭髮、牙齒、耳朵、眼睛、五種聲音,與五音六律相應。頭髮牙齒生長,耳朵眼睛靈敏,五種聲音協調,所以能與五音六律相應。人的陰陽脈絡以及血氣,與大地相應。人體有陰陽交合,形成脈絡,血氣有虛實盈虧變化,所以與大地相應。人的肝臟與眼睛相應。肝氣通於眼睛,木生數三,三的三倍就是九,所以與九相應。
九竅三百六十五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此七字。」。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髮毋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髙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𣳘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温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而上古書,故且載之以佇後之具本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𫝆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
」。」
白話文:
九竅三百六十五的新校正版本說:「根據全元原本,並沒有這七個字。」人以觀動靜,天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髮澤,五音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以候二地,一以候髙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𣳘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温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方各作解。這一百二十四個字,都是殘缺不全的古籍,意義難以推斷,但因為是上古書籍,所以還是記載下來,留待後人研究。新校正版本又說:「仔細查看王氏的版本,一百二十四個字實際上只有一百二十三個字,還少了一個字。」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爲藏鍼之藏,猶深也,言深刺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爲鍼之。』無『藏』字。」。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皮者,鍼之道,故刺骨無傷骨肉及皮也。隂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頭有寒熱,則用隂刺法治之。
白話文:
針刺醫生不診脈,只聽病人說頭部不適。頭部疼痛,屬於藏鍼很深的部位,所以要深刺。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藏」字是多餘的。針刺到骨頭,病就好了,針刺不會損傷骨肉和皮膚。皮膚是針刺的道路,所以刺到骨頭也不會傷到骨肉和皮膚。陰刺,針刺入體一側四面八方,用於治療頭部寒熱。
隂刺,謂卒刺之,如此數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卒刺』一作『平刺』,按《甲乙經》,陽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隂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隂刺疑是陽刺也。」。深專者,刺大藏寒熱病氣深,專攻中者,當刺五藏以拒之。迫藏,刺背,背俞也迫,近也,漸近於藏,則刺背五藏之俞也。
白話文:
陰刺,指突然刺入,就像這樣。~~,《新校正》裡說:「根據其他版本,『卒刺』一作『平刺』,根據《甲乙經》,陽刺也就是正刺一穴,側刺四穴。陰刺就是左右突然刺入。這個陰刺應該是屬於陽刺。」
深專者,指針刺深部,治療瘀血和寒熱病氣。專攻中者,指針刺五臟以抵禦病邪。迫藏 ,指針刺背部,背部俞穴就是迫,靠近的意思,逐漸靠近臟腑,則針刺背部五臟的俞穴。
刺之迫藏,藏會言刺近於藏者何也?以是藏氣之會發也。腹中寒熱去而止言刺背俞者,無問其數,要以寒熱去乃止鍼。與刺之要,發鍼而淺出血若與諸俞刺之則如此。
白話文:
刺針深入靠近臟腑時,臟腑會反應,表示刺針已接近臟腑了。這是因為刺激藏氣聚集的地方而發生的。腹中寒熱消除後就停止刺背俞穴,不論針刺幾次,只要寒熱消除就停止針刺。與刺針的基本原則相同,出針後只要看到淺層出血,如果與其他俞穴針刺一樣的話就這樣做。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腐腫,謂腫中肉腐敗爲膿血者。癰小者淺刺之,癰大者深刺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腐』作『癰』。」。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鍼爲故止癰之大者多出血,癰之小者但直鍼之而已。,~~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内鍼爲故,正也。
』此文云小者深之,疑此誤。」。
白話文:
治療腐腫,要針刺腐爛的地方。根據癰的大きさ、深度來確定針刺的深淺。腐腫是指腫塊中組織腐爛化膿的情況。如果癰比較小,針刺就淺一些;如果癰比較大,針刺就要深一些。針刺大的癰腫,出血較多。如果癰比較小,只需要直接針刺即可。針刺大的癰腫時,需要斜著刺入針頭,才能止血;而對於小的癰腫,只需要直刺針頭即可。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傍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脇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少腹積,謂寒熱之氣結積也。皮𩩻,謂齊下同身寸之五寸,橫約文,審刺而勿過深之。〈刺禁論〉曰:「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由此故不可深之矣。俠脊四椎之間,據經無俞,恐當云五椎間,五椎之下兩傍,正心之俞,心應少腹,故當言椎間也。髂爲腰骨,髎一爲髀字,形相近之誤也。
白話文:
如果少腹有積聚,可以針刺肚臍以下到少腹為止。另外,也可以針刺脊椎兩側的四個椎間。最後,再針刺兩側髂骨和肋骨之間的部位。這些方法可以疏導腹中的氣,讓熱氣下行,消除少腹的積聚,也就是緩解寒熱之氣積聚的情況。
肚臍以下,指肚臍下同身寸的五寸部位,呈橫向分佈。針刺時要小心,不要刺得太深。《刺禁論》中說:「針刺少腹,會刺中膀胱,導致小便失禁,讓人少腹脹滿。」所以針刺時不能太深。
脊椎兩側四個椎間,根據經絡理論,沒有相應的俞穴。因此,應該是指五個椎間。五個椎間之下兩側,正是心俞穴,心臟對應少腹,所以應該在椎間針刺。
髂指腰骨,髎和髀字形狀相似,可能是抄寫時誤寫。
髎,謂居膠,腰側穴也。季脇肋間,當是刺季肋之間,京門穴也。~~,~~新校正云:「按釋音『皮𩩻』作『皮䯏』,是䯏誤作也,及遍尋篇韻中無𩩻字只有䯏字。䯏,骨端也。皮䯏者,蓋謂齊下橫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齊傍埵起也。』亦未爲得。
白話文:
「髎」是指靠近骨頭的腰側穴位。「季」是指肋骨,應該刺在肋骨之間的京門穴上。「皮𩩻」這個音應該改為「皮䯏」,因為「𩩻」字是「䯏」的誤字,而且在中醫古籍中找不到「𩩻」字,而「䯏」字則表示骨頭的末端。「皮䯏」這個詞的意思是齊平下方的橫骨末端。全元起的版本寫作「皮髓」,元起解釋說:「齊傍埵起的意思。」但這個解釋也不夠準確。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厥隂之脉,環隂器,抵少腹。衝脉與少隂之絡,皆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隂股,其後行者,自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終循隂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隂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隂,上股内後廉,貫脊,屬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故刺少腹及兩股間,又刺腰髁骨間也。腰髁骨者,腰房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處也。
疝爲寒生,故多刺之,少腹盡熱,乃止鍼。炅,熱也。~~,~~新校正云:「按別本『篡』一作『基』。」。
白話文:
這種病症位於小腹,腹痛不能大小便,病名叫做疝氣,是由於受寒所致。針刺小腹,兩股中間,腰髁骨間,多刺幾次,直到發熱,病症就會痊癒。厥陰經脈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衝脈和少陰經脈的絡脈,都起於腎下,從陰囊穿出,沿著大腿內側行走,後行的絡脈從小腹以下骨頭中間開始,女性進入系廷孔,最終沿著生殖器行走,匯合於篡間,繞過篡後,再繞過臀部,至少陰與巨陽經相絡者,與少陰經匯合,上行於股骨內側後緣,貫穿脊柱,屬於腎。男性則沿著莖部,下至篡,與女性相同,所以要針刺小腹以及兩股中間,還要針刺腰髁骨間。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𤷒。刺筋上爲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分,謂肉分間,有筋維絡處也。刺筋無傷骨,故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筋寒𤷒生,故得筋熱,病已乃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𤷒。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鍼而深之,以熱爲故大分,謂大肉之分。
白話文:
疾病在筋上,筋攣縮,關節疼痛不能活動,稱為筋攣。治療時應該針刺筋的上方,針刺肉的分間,但不可刺中骨頭。這裡的「分」是指肉的分間,也就是筋脈絡屬的地方。針刺筋不會傷到骨頭,所以不可刺中骨頭。疾病發作時,筋會發熱,疾病好了之後,筋寒而攣縮,所以當筋發熱時,疾病就會停止。
疾病在肌膚上,肌膚全部疼痛,稱為肌攣。這是因為寒濕所傷,治療時針刺大肉的分間和小肉的分間,多下針而深刺,以熱敷為宜。這裡的「大分」是指大肉的分間。
小分,謂小肉之分。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鍼經》曰:「病淺鍼深,内傷良肉,皮膚爲癰。」又曰:「鍼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甚。」傷筋骨則針太深,故癰發若變也。諸分盡熱,病已止熱可消寒,故病已則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𤷒。
白話文:
小分,指的是肌肉上的小傷口。
如果沒有傷到筋骨,傷口就會癒合。若是傷到筋骨,就會產生癰腫,類似於《鍼經》中所說的:「如果疾病較淺,但針灸太深,就會傷到健康的肌肉組織,導致皮膚產生癰腫。」又說:「針刺太深,邪氣會向深處沉積,病情會加重。」如果傷到筋骨,針刺就太深了,所以才會產生變化的癰腫。
當所有傷口都發熱時,表示病情已經得到控制。此時可以消除寒氣,疾病就會痊癒。
如果疾病在骨頭上,骨頭會很重而無法抬起,骨髓會痠痛,寒氣會聚集,這就是所謂的「骨𤷒」。
深者,刺無傷脉肉爲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骨𤷒,刺無傷脉肉者何?自刺其氣通肉之大小分中也。病在諸陽脉,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氣狂亂也。刺之虚脉,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脉,其無寒者,以鍼調之,病止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諸分,其脉尤寒,以鍼補之。』」。
白話文:
針灸時刺得比較深,不會傷及經脈和肌肉。它的原理分為「大分」和「小分」。骨熱病病癒後,骨質變鬆。針灸時為何不會傷及經脈和肌肉?這是因為針灸在「氣通肉」的大、小分之間。
病症在陽經脈,同時有寒熱之別,各種症狀也同時有寒熱之別,這叫做「狂氣狂亂」。針灸虛脈,觀察症狀全部退熱,病就痊癒了。
病發作時,一旦發作就醫治不好,一個月發作一次也醫治不好,一個月發作四五次,這叫做「癲病」。針灸各種症狀和經脈,如果沒有寒象的,就用針灸來調理,病就會痊癒。
新校正的版本雲:「根據《甲乙經》記載:『針灸各種症狀,如果脈象尤其寒冷,就用針灸來補充。』」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脉,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爲故,汗出百日𣳘衞氣之怫熱。刺骨髓,汗出百日𣳘榮氣之怫熱。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鍼怫熱屏退,隂氣内復,故多汗出,鬚眉生也。
白話文:
得了皮膚病,又冷又熱,汗水不斷地流出來,一天發作好幾次。首先針刺各個分叉的經絡,汗水仍舊忽冷忽熱,三天針刺一次,一百天後痊癒。
得了嚴重的皮膚病,骨頭關節沉重,眉毛和鬍鬚脫落,叫做大風。原因是肌肉受傷。針刺肌肉,一百天後除去陽氣過熱。針刺骨髓,一百天後除去陰氣過熱。總共二百天,眉毛和鬍鬚長出來,停止針灸後過熱消失,陰氣恢復正常,所以汗水不再流,眉毛和鬍鬚也長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