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9)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9)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短甚則病,濇甚則病,不短不濇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短濇亦病。太陽之至,大而長往來逺是謂長。大甚則病,長甚則病,長而不大亦病,大而不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長大亦病。

至而和則平去太甚則爲平調,不弱不強是爲和也。至而甚則病弦似張弓弦。滑如連珠。沉而附骨。浮髙於皮。濇而止住。短如麻黍。大如帽簪。長如引繩。皆謂至而太甚也。至而反者病應弦反濇,應大反細,應沉反浮,應浮反沉,應短濇反長滑,應耎虚反強實,應細反大,是皆爲氣反常平之候,有病乃如此見也。至而不至者病氣位已至而脉氣不應也。

未至而至者病按曆占之凡得節氣,當年六位之分,當如南北之歲,脉象改易而應之,氣序未移而脉先變易,是先天而至,故病。隂陽易者危不應天常,氣見交錯,失其恒位,更易見之,隂位見陽脉,陽位見隂脉,是易位而見也。二氣之亂,故氣危。~~,~~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歧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歧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帝曰:請言其應。歧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脉其應也。』所謂脉應即此脉應也。」。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柰何?」

歧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少陽太隂從本,少隂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隂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少陽之本火,太隂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少隂之本熱,其標隂。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太隂,厥隂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爲化主之用也。

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爲化也化,謂氣化之元主也。有病以元主氣,用寒熱治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陽明。厥隂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隂。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隂。

厥隂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隂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隂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此之謂也。」。」

帝曰:「脉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

歧伯曰:「脉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言病熱而脉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

帝曰:「諸隂之反,其脉何如?」

歧伯曰:「脉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形證是寒,按之而脉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爲熱盛拒隂而生病,非寒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摽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反佐取之,是爲逆取。竒偶取之,是爲從取。

白話文:

脈象的長短、強弱都與疾病相關。過短或過長都會生病,長短適中卻不在正常位置也會生病,脈位正常但長短不當也會生病。太陽至盛時,脈象強大而長,往來距離遠,這是正常的“長”。但過於強大或過於長都屬病態,長而不強或強而不長也屬病態,不在正常位置或位置無法維持強大與長度也都會生病。

脈象平和適中則健康,過於強盛則失衡,不弱不強才是平和的狀態。脈象過於強盛則生病,表現為弦急如弓弦、滑利如連珠、沉伏貼骨、浮高於皮、緊縮停滯、短如麻黍、粗大如帽簪、或長如引繩,這些都是脈象過於強盛的表現。脈象相反則疾病也相反,例如應弦反濇,應大反細,應沉反浮,應浮反沉,應短濇反長滑,應軟虛反強實,應細反大,這些都是氣機反常的徵兆,有病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脈象該至而未至,表示氣血已到該到的位置,但脈象卻沒有反應。

脈象未到卻已到,指的是根據節氣推算,在一年中的特定時間點,脈象卻提前改變,這是先天不足導致的疾病。陰陽失調很危險,不符合自然規律,氣機交錯,失去正常的部位,陰位出現陽脈,陽位出現陰脈,這是位置錯亂的表現,是二氣紊亂的危險狀態。

(原文引述《六微旨大論》的論述,說明脈象的“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過”的含義,以及脈象的應與不應。)

皇帝詢問六氣的標本來源,歧伯回答:氣的來源有從本、從標本、不從標本三種情況。少陽與太陰從本,少陰與太陽從本從標,陽明與厥陰不從標本,從中氣。少陽的本質是火,太陰的本質是濕,本末相同,所以從本。少陰的本質是熱,其標是陰;太陽的本質是寒,其標是陽,本末不同,所以從本從標。陽明之中有太陰,厥陰之中有少陽,本末與中氣不同,所以不從標本,從中氣。從本、從標本、從中,都是以其為化生的主導。

(原文引述《六微旨大論》的論述,說明少陽、厥陰、太陽、厥陰、少陰、太陰的本標和治療方法。)

皇帝詢問脈象與疾病相反的情況如何診斷,歧伯回答:脈象雖然到達,但按之不鼓,諸陽皆然,這是表現為熱症,但脈數按之不動,卻是寒盛遏制陽氣所致,並非熱症。

皇帝詢問陰虛的情況,脈象如何,歧伯回答:脈象雖然到達,但按之鼓動很盛,形證是寒,按之脈氣鼓擊於手,下盛,這是熱盛抗拒陰氣所致,並非寒症。所以,百病的產生,有源於本的,有源於標的,有源於中氣的;有取本而得的,有取標而得的,有取中氣而得的,有取標本而得的;有逆取而得的,有從取而得的。反佐取之,是為逆取;奇偶取之,是為從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