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8)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竒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温涼,反從其病也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是以竒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病在,則反一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也。

夫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爲寒所折,微小之冷爲熱所消,甚大寒熱則必能與違性者爭雄,能與異氣者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如是則且憚而不敢攻之,攻之則病氣與聲氣抗行而自爲寒熱,以開閉固守矣。是以聖人反其佐,以同其氣,令聲氣應合,復令寒熱參合,使其終異始同,燥潤而敗,堅剛必折,柔脆自消爾。」

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柰何?」

歧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言少隂、太陽之二氣,餘四氣標本同。。」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

歧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流於膽也。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流於迴腸大腸。~~,~~新校正云:「詳注云迴腸大腸,按《甲乙經》迴腸即大腸。」。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流於三焦小腸。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流於膀胱。

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流於胃。所謂感邪而生病也外有其氣而内惡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是謂感也。乘年之虚,則邪甚也年木不足,外有清邪。年火不足,外有寒邪。年土不足,外有風邪。年金不足,外有熱邪。年水不足,外有濕邪,是年之虚也,歲氣不足,外邪湊甚。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六氣臨統與位氣相剋,感之而病,亦隨所不勝,而與内藏相應,邪復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謂上弦前,下弦後,月輪中空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年已不足,邪氣大至,是一感也。年已不足,天氣剋之,此時感邪是重感也。内氣召邪,天氣不祐,病不危可乎!。

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天地之氣,不能相無,故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歧伯曰:「厥隂之至,其脉弦耎虚而滑,端直以長,是謂弦。實而強則病,不實而微亦病,不端直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弦亦病。少隂之至,其脉鈎來盛去衰,如偃帶鈎,是謂鈎。來不盛去反盛則病,來盛去盛亦病,來不盛去不盛亦病,不偃帶鈎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鈎亦病。太隂之至,其脉沉沉,下也,按之乃得下。

諸位脉也,沉甚則病,不沉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沉亦病。少陽之至,大而浮浮,髙也。大謂稍大。諸位脉也,大浮甚則病,浮而不大亦病,大而不浮亦病,不大不浮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大浮亦病。陽明之至,短而濇往來不利,是謂濇也。往來不逺,是謂短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奇方無效則用偶方,這叫做重方。偶方無效,則反其法以治療。所謂寒熱溫涼的治療方法,要反其道而行之。用藥時,寧可輕一點,寧可平和一點,寧可劑量小一點,所以奇方無效時,就用偶方來治療。如果偶方治療的疾病還在,就反其法治療,用與疾病相同的氣來治療它。

熱和寒背道而馳,寒和熱互相違背。微小的熱會被寒氣所抑制,微小的寒會被熱氣所消解。但非常強烈的寒熱,必然會與相反性質的氣爭鬥,會與不同的氣相抵觸。聲音不同則不能互相應和,氣不同則不能互相融合。遇到這種情況,就要謹慎,不敢輕易攻治,如果攻治,病氣和治療的氣就會互相抗衡,自行發展成寒熱之症,導致氣機閉塞。因此聖人反其道而治,使其氣相同,使聲氣相應,使寒熱互相調和,使病情由異而同,使燥濕失衡,使堅硬的破裂,使柔軟的消散。

黃帝說:「很好,疾病產生於根本,我明白了。至於產生於枝葉的疾病,該如何治療呢?」

歧伯說:「疾病逆治其根本,就能治好枝葉的疾病。治療疾病也要逆治其根本,才能治好枝葉的疾病。少陰、太陽二氣如此,其餘四氣則標本同治。」

黃帝說:「很好。六氣的盛衰,如何判斷呢?」

歧伯說:「觀察它的到達。清氣盛行,則燥氣盛,風木受邪,肝病產生,並影響到膽。熱氣盛行,則火氣盛,金燥受邪,肺病產生,並影響到迴腸大腸。寒氣盛行,則水氣盛,火熱受邪,心病產生,並影響到三焦小腸。濕氣盛行,則土氣盛,寒水受邪,腎病產生,並影響到膀胱。風氣盛行,則木氣盛,土濕受邪,脾病產生,並影響到胃。這就是所謂的感受邪氣而生病。體外有邪氣,體內又厭惡它,內外都不舒服,因此就生病了,這就是感受邪氣。如果年齡虛弱,則邪氣更甚。年少木氣不足,則易感受清邪;年少火氣不足,則易感受寒邪;年少土氣不足,則易感受風邪;年少金氣不足,則易感受熱邪;年少水氣不足,則易感受濕邪。這就是年齡虛弱,正氣不足,邪氣更容易入侵。

如果時節失調,邪氣也更盛。六氣運行到一定位置,與該位置的氣相剋,感受邪氣而生病,也隨著所不勝之氣,與內臟相應,邪氣就更盛。如果遇到月亮空虛的時候,邪氣也更盛,指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後,月亮輪廓空虛的時候。如果重感邪氣,則病情危急。年齡已虛弱,邪氣又盛行,這是單純感受邪氣一次;年齡已虛弱,天氣又相剋,此時再感受邪氣,這是重感邪氣。內氣召來邪氣,而天氣又不幫助,病情能不危急嗎!

有盛行的氣,就一定會恢復。天地之氣,不能互相沒有,所以有盛行的氣,就一定會恢復。

黃帝說:「其脈象如何?」

歧伯說:「厥陰盛行時,脈象弦細虛而滑,端直而長,這叫做弦脈。脈實而有力則為病,脈不實而微弱也為病,脈不端直而長也為病,脈不在正確位置也為病,脈位不正而不能成弦脈也為病。少陰盛行時,脈象來勢盛而去的衰弱,像彎曲的帶鉤,這叫做鈎脈。來勢不盛而去勢反而盛則為病,來勢盛而去勢也盛則為病,來勢不盛而去勢也不盛則為病,脈象不像彎曲的帶鉤也為病,脈不在正確位置也為病,脈位不正而不能成鈎脈也為病。太陰盛行時,脈象沉沉的,往下走,按壓才能感覺到往下走。

各種脈象,太沉則為病,不沉也為病,不在正確位置也為病,脈位不正而不能沉也為病。少陽盛行時,脈象大而浮,位置高。大是指略大。各種脈象,太浮太大則為病,浮而不大也為病,大而不浮也為病,不大不浮也為病,不在正確位置也為病,脈位不正而不能浮大也為病。陽明盛行時,脈象短促而澀滯,往來不利,這叫做澀脈。往來距離不遠,這叫做短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