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歧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歧伯曰:「諸風掉胘,皆屬於肝風性動,木氣同之。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謂斂也。引,謂急也。寒物收縮,水氣同也。諸氣膹鬱,皆屬於肺髙秋氣涼,霧氣煙集,涼至則氣熱,復甚則氣殫,徵其物象,屬可知也。膹,謂膹滿。鬱,謂奔迫也,氣之爲用,金氣同之。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薄則水淺,土厚則水深,土平則乾,土髙則濕,濕氣之有,土氣同之。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火象徵。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諸厥固𣳘,皆屬於下下,謂下焦肝腎氣也。夫守司於下,腎之氣也。門戸束要,肝之氣也,故厥、固𣳘皆屬下也。厥,謂氣逆也。固,謂禁固也。諸有氣逆上行及固不禁,出入無度,燥濕不恒,皆由下焦之主守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謂上焦心肺氣也。炎熱薄爍,心之氣也。承熱分化,肺之氣也。熱鬱化上,故病屬上焦。~~,~~新校正云:「詳痿之爲病,似非上病,王注不解所以屬上之由,使後人疑議,𫝆按〈痿論〉云:『五藏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爲痿躄。』故云:『屬於上也。
』痿,又謂肺痿也。」。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熱之内作。。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太陽傷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炎上之性用也。。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鬱於内,肺脹所生。。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熱盛於胃及四未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陽内鬱而隂行於外。。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謂有聲也。。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熱氣多也。。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反戾,筋轉也。水液,小便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酸,酸水及味也。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虚者責之,必先五勝,疎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有無求之,虚盛責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内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乆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𣳘而乆,止發無恒,是無水也。
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虚則寒動於中,心虚則熱收於内。又熱不得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乆,責心之虚,寒之不乆,責腎之少。有者寫之,無者補之。虚者補之,盛者寫之。居其中間,疏者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隂陽調達矣。
白話文:
歧伯說:「仔細觀察疾病的根本原因,不要錯過氣血的運用時機,這就是掌握了疾病的關鍵。這樣就能做到動作小而效果大,用藥淺而療效深。」
黃帝問:「我想知道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歧伯說:「所有風引起的疾病,都屬於肝臟的風性活動,與木氣的特性相同。所有寒邪引起的收縮疼痛,都屬於腎臟收斂的功能,『引』指的是疼痛急劇。寒邪使身體收縮,與水氣的特性相同。『膹』指的是脹滿,『鬱』指的是氣機阻塞不通暢。所有氣機阻塞不通暢的疾病,都屬於肺臟,如同秋天的氣候寒冷,霧氣煙塵聚集,天氣寒冷則氣血逆亂,病情加重則氣血耗竭,觀察其現象就能知道原因。氣機的運作,與金氣的特性相同。所有濕邪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臟。脾土薄弱則水液代謝不良,脾土厚實則水液停滯,脾土平和則乾燥,脾土虛弱則濕邪盛行,濕邪的產生與脾土的特性有關。所有熱邪引起的昏迷抽搐,都屬於火,火是熱邪的象徵。
所有疼痛、瘙癢、瘡瘍的疾病,都屬於心臟。心神安靜則疼痛輕微,心神煩躁則疼痛加劇,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源於心神,疼痛、瘙癢、瘡瘍都生於心。所有厥逆、肢體拘急的疾病,都屬於下焦(指小腹以下)。下焦指的是肝腎的部位。下焦是身體下部的臟腑,腎臟主管下焦,門戶和關節是肝臟所主管,所以厥逆、拘急都屬於下焦。厥逆是指氣血逆亂,拘急是指身體拘緊。所有氣逆上行或拘急不止,氣血出入無度,燥濕不調的疾病,都由下焦的臟腑失調所致。
所有痿證、喘息、嘔吐的疾病,都屬於上焦(指胸膈以上)。炎熱灼爍是心臟的病理表現;氣機升降失常是肺臟的病理表現。熱邪鬱結於上,故此類疾病屬於上焦。……(新校正本注:詳查痿病,似乎並非上焦之病,王注未能解釋為何歸屬上焦,使後人產生疑問。考查《痿論》記載:‘五臟導致痿證,皆因肺熱葉焦而發病。’所以說屬於上焦。痿證也指肺痿。)
所有肢體拘急、戰慄、如失魂落魄的疾病,都屬於內部熱邪所致。所有項強直的疾病,都屬於太陽經受濕邪侵襲。所有氣逆衝擊上行的疾病,都屬於火邪上逆。所有腹部脹大的疾病,都屬於熱邪鬱結於內,導致肺氣脹滿。所有躁狂妄動的疾病,都屬於胃及四肢熱邪盛行。所有突然肢體強直的疾病,都屬於風陽之邪內鬱而陰邪外盛。所有伴有聲音的疾病,聲音如鼓聲,都屬於熱邪。所有肢體腫脹疼痛酸楚,驚恐不安的疾病,都屬於熱邪盛行。
所有肢體轉動不靈,小便混濁的疾病,都屬於熱邪。轉動不靈是指筋脈轉動不利,小便指排泄的小便。所有小便清澈透明,寒涼的疾病,都屬於寒邪。上下指身體上下,吐出、溺出指排洩物。所有嘔吐酸水,迅速腹瀉的疾病,都屬於熱邪。酸指的是酸味。所以《大要》說:「謹慎觀察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據其所屬的臟腑進行治療。有則治之,無則補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必須先掌握五勝法,使氣血調和,達到平和的狀態,這就是聖人的教誨,道理也是如此。有無都要治療,虛實都要治療,這些都是治病的根本。比如說,大寒而沒有寒邪的症狀,熱邪也不明顯,這是因為缺乏火氣;熱邪來來去去,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白天消失,隨著季節變化而發作,這是因為缺乏火氣,應該補益心臟。又比如說,大熱而沒有熱邪的症狀,寒邪也不明顯,這是因為缺乏水氣;熱邪忽來忽去,時發時止,這是因為缺乏水氣,應該補益腎臟。內部氣逆嘔吐,食物無法入口,這是因為有火邪;嘔吐後食物很久才排出,這是因為缺乏火氣;迅速腹瀉,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這是因為缺乏水氣;腹瀉時間長,時發時止,這是因為缺乏水氣。
所以,心臟盛則生熱,腎臟盛則生寒。腎臟虛弱則寒邪內動,心臟虛弱則熱邪內斂。熱邪不盛則缺乏火氣,寒邪不盛則缺乏水氣。寒邪不盛則責之於水氣不足,熱邪不盛則責之於火氣不足。熱邪不持久,責之於心臟虛弱,寒邪不持久,責之於腎臟虛弱。有的要瀉,沒有的要補;虛的要補,實的要瀉。在中間狀態的,疏泄的要通利,使上下氣機暢通,氣血調和,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