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帝曰:「幽明何如?」
歧伯曰:「兩隂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兩隂交盡於戌亥,兩陽合明於辰巳。《靈樞》〈繫日月論〉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隂,戌九月右足之厥隂,此兩隂交盡,故曰厥隂。辰三月左足之陽明,巳四月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
」然隂交則幽,陽合則明,幽明之象,當由是也。寒暑位西南、東北。幽明位西北、東南。幽明之配寒暑之位,誠斯異也。~~,~~新校正云:「按太始天元𠕋文云:『幽明旣位,寒暑弛張。』」。」
帝曰:「分至何如?」
歧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因幽明之問而形斯義也。言冬夏二至,是天地氣主歲,至其所在也。春秋二分,是間氣,初、二、四、五,四氣各分其政於主歲左右也,故曰至則氣同,分則氣異也。所言二至二分之氣配者,此所謂是天地氣之正紀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于前,冬夏氣始于後,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寫柰何以分至,明六氣分位,則初氣、四氣始於立春、立秋前各一十五日爲紀法。三氣、六氣始於立夏、立冬後各一十五日爲紀法。由是四氣前後之紀,則三氣六氣之中,正當二至日也。
故曰:「春秋氣始于前,冬夏氣始于後也。」然以三百六十五日,易一氣一歲已往。氣則改新,新氣旣來,舊氣復去,所宜之味,天地不同,補寫之方,應知先後,故復以問之也。」
歧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隂之主,先酸後辛。少隂之主,先甘後鹹。太隂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主,謂主歲。得,謂得其性用也。
得其性用則舒卷由人,不得性用則動生乖忤,豈袪邪之可望乎!適足以伐天眞之妙氣爾。如是先後之味皆謂有病,先寫之而後補之也。」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靜而順者爲化,動而變者爲變,故曰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寫之,虚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工巧神聖,可得聞乎鍼曰工巧,藥曰神聖。
~~,~~新校正云:「按《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脉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曰聖,以内知之曰神。』」!」
白話文:
黃帝問關於幽明、寒暑、二至二分以及六氣的運行規律和治療方法。歧伯解釋了幽明指的是陰陽的交合與分離,並與寒暑的方位相對應。關於二至二分,歧伯指出,二至是天地之氣的正盛之時,二分則是氣的轉換時期。黃帝進一步追問六氣的往復運行和補瀉方法,歧伯則說明了根據季節和臟腑特性,選擇不同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強調要順應自然法則,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最後,黃帝總結百病的產生皆源於六氣的變化,並期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精準掌握治療的時機和方法,如同精巧的針灸和神妙的藥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