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4)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水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昬躁以生,此則氣不疎通壅而爲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虚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温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爲法也。」此之謂也。

帝曰:「善。五味隂陽之用何如?」

歧伯曰:「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𣳘爲隂,鹹味涌𣳘爲隂,淡味滲𣳘爲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涌,吐也。𣳘,利也。滲,𣳘小便也,言水液自迴腸沁別汁滲入膀胱之中,自胞氣化之而爲溺,以𣳘出也。~~,~~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

』又云:『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柰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夫病生之類,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氣動而内有所成。二者不因氣動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氣動而病生於内。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夫因氣動而内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起結核、癲癇之類也。

外成者,謂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浮腫、目赤、瘭、胗、胕腫、痛癢之類也。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内者,謂留飲、澼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也。生於外者,謂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尸、鬼擊、衝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棰朴之類也。

如是四類,有獨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獨治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内後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後治内而愈者,有須齊毒而攻擊者,有須無毒而調引者,凡此之類方法所施,或重或輕,或緩或急,或收或散,或潤或燥,或耎或堅,方士之用,見解不同,各擅己心,好丹非素,故復問之者也。」

歧伯曰:「有毒無毒,所治爲主,適大小爲制也言但能破積愈疾,解急脫死,則爲良方,非必要言以先毒爲是,後毒爲非,無毒爲非,有毒爲是,必量病輕重大小制之者也。。」

帝曰:「請言其制?」

歧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夫病之微小者,猶水火也。遇草而焫,得水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然逆之,謂以寒攻熱,以熱攻寒。

白話文:

是以治療熱症要用寒涼之法,若寒涼過度則水穀不入;治療寒症要用溫熱之法,若溫熱過度則會出現煩躁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氣機不通暢、壅塞所致。治療需根據陰陽水火理論來判斷,其餘氣機的變化也以此類推。因此,無論有病或無病,病情盛或病情虛,都要設法使氣機通暢調和,這就是精妙的治病之道。所謂「五勝」,指的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首先運用五行寒暑溫涼濕的特性,以及酸鹹甘辛苦五味的特性,根據相生相克的原則來治療。

黃帝問道:「很好,五味與陰陽的運用法則如何?」

歧伯答道:「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的功效,屬陽;酸味和苦味具有收斂的作用,屬陰;鹹味具有收斂的作用,屬陰;淡味具有滲透的作用,屬陽。這六種味道或收斂,或發散,或緩和,或急促,或乾燥,或濕潤,或柔軟,或堅硬,要根據病情需要,靈活運用,以調節氣機,使其平衡。」(注:涌,指嘔吐;𣳘,指通利;滲,指小便,指水液從迴腸滲入膀胱,經由胞氣化為尿液排出)

黃帝問道:「如果不是通過調節氣機就能治好的疾病,該如何治療呢?有毒藥和無毒藥,應該先用哪種,後用哪種?我想聽聽你的見解。」

歧伯答道:「疾病的產生,大致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因氣機紊亂而導致內部產生病變;第二種是不因氣機紊亂而導致外部產生病變;第三種是因氣機紊亂而導致內部疾病;第四種是不因氣機紊亂而導致外部疾病。因氣機紊亂而導致內部產生病變的,比如積聚、癥瘕、瘤、氣癭、結核、癲癇等;外部產生的,比如癰腫瘡瘍、痂疥疽痔、脫肛、浮腫、目赤、瘭疽、胕腫、疼痛瘙癢等;不因氣機紊亂而導致內部疾病的,比如留飲、食滯、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思慕憂慮等;外部產生的,比如瘴氣、妖邪、蟲蛇、蠱毒、屍毒、鬼擊、衝擊、跌打損傷、風寒暑濕、刀傷、槍傷、棒擊等。

對於這四類疾病,有的單獨治療內部就能痊癒,有的需要同時治療內外才能痊癒,有的單獨治療外部就能痊癒,有的需要同時治療內外才能痊癒,有的需要先治內後治外才能痊癒,有的需要先治外後治內才能痊癒,有的需要同時使用毒藥來攻邪,有的需要使用無毒藥來調理。這些治療方法,有的輕,有的重;有的緩,有的急;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潤澤,有的乾燥;有的柔軟,有的堅硬。不同的醫生,見解不同,各有偏好,喜歡使用丹藥而不遵循本經,所以才來請教。

歧伯答道:「治療疾病,是有毒藥還是無毒藥,主要取決於病情,要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只要能祛除積聚,治愈疾病,解除危急,挽救生命,就是良方。並不是說一定要先用毒藥,後用無毒藥,或者一定要用無毒藥不用毒藥,一定要用毒藥不用無毒藥,一定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

黃帝問道:「請講講如何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用藥?」

歧伯答道:「君藥一味,臣藥二味,這是劑量小的方劑;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這是劑量中等方劑;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這是劑量大的方劑。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用寒藥治療。病情輕微的,要逆著病情治療;病情嚴重的,要順著病情治療。輕微的疾病,就像水火一樣,遇到草會燒起來,遇到水會熄滅,可以利用濕潤的方法使它熄滅,可以用水滅掉它,所以要逆著它的特性,來攻克它。嚴重的疾病,就像猛烈的火一樣,遇到潮濕的東西會燒得更旺,遇到水反而會燒得更厲害,如果不懂它的特性,用潮濕的方法去抑制它,只會讓它燒得更旺,直到燒盡一切。懂得它特性的人,會反其道而行之,用火去攻克它,這樣火勢就會自然減弱,火焰也會撲滅。所謂逆治,就是用寒藥攻克熱症,用熱藥攻克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