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25)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從之,謂攻以寒熱,雖從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此之謂乎。~~,~~新校正云:「按《神農》云:『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也。』」。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温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温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爲故量病證候,適事用之。」
帝曰:「何謂逆從。」
歧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言逆者正治也,從者反治也。逆病氣而正治,則以寒攻熱,以熱攻寒。然從順病氣,乃反治法也。從少謂一同而二異,從多謂二同而三異也,言盡同者,是竒制也。。」
帝曰:「反治何謂?」
歧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夫大寒内結,蓄聚疝瘕,以熱攻除,除寒格,熱反縱,反縱之則痛發尤甚,攻之則熱不得前,方以蜜煎烏頭,佐之以熱,蜜多其藥,服已便消,是則張公從此而以熱因寒用也。
有火氣動,服冷已過,熱爲寒格而身冷、嘔噦、嗌乾、口苦、惡熱、好寒,衆議攸同咸呼爲熱,冷治則甚,其如之何?逆其好則拒治,順其心則加病,若調寒熱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旣消,熱性便發,由是病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醇酒冷飲則其類矣,是則以熱因寒用也。所謂惡熱者,凡諸食餘氣主於生者。
~~,~~新校正云:「詳王字疑誤,上見之已嘔也。」又病熱者,寒攻不入,惡其寒勝,熱乃消除,從其氣則熱增,寒攻之則不入,以豉豆諸冷藥酒漬,或熅而服之,酒熱氣同,固無違忤,酒熱旣盡,寒藥已行,從其服食,熱便隨散,此則寒因熱用也。或以諸冷物熱齊和之服之,食之熱復圍解,是亦寒因熱用也。
又熱食猪肉及粉葵,乳以椒薑橘,熱齊和之,亦其類也。又熱在下焦治亦然,假如下氣虚乏,中焦氣擁,胠脇滿甚,食已轉增,粗工之見,無能斷也,欲散滿則恐虚其下,補下則滿甚於中,散氣則下焦轉虚,補虚則中滿滋甚,醫病參議,言意皆同,不救其虚,且攻其滿,藥入則減,藥過依然,故中滿下虚,其病常在,乃不知疎啟其中,峻補於下,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由是而療,中滿自除,下虚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又大熱内結,注𣳘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則通因通用也。
又大寒凝内,乆利寫𣳘,愈而復發,綿歷歲年,以熱下之,寒去利止,亦其類也。投寒以熱,涼而行之,投熱以寒,温而行之,始同終異,斯之謂也。諸如此等,其徒寔繁,略舉宗兆,猶是反治之道,斯其類也。~~,~~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治熱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亦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之義也。』」。
白話文:
從事治療,運用寒熱之法,雖然順應疾病的本性,但不一定都相同。下文說:「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這就是這個道理。……新校正云:「按《神農本草經》云:『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也。』」
堅硬的要削去,外邪入侵的要去除,勞損的要溫煦,結塊的要散開,停滯的要攻破,乾燥的要滋潤,急迫的要緩解,散漫的要收斂,受損的要溫養,安逸的要活動,驚恐的要安撫,上盛的要下泄,按摩沐浴,輕柔或猛烈,疏通或宣洩,要根據病情和症狀,採取適宜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什麼是逆治和從治?」
歧伯答:「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逆治是指順著病邪的性質來治療,從治是指反其道而行之。逆著病邪的氣機而正治,則用寒涼攻治熱邪,用溫熱攻治寒邪。然而,順應病邪的氣機,就是反治法。從少是指兩者相同而又有兩點不同,從多是指兩者相同而有三點不同。凡是完全相同的,是奇特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反治是什麼意思?」
歧伯答:「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須先找出病邪的根本原因,再針對病邪的起始點治療,開始時治療方法相同,最終結果卻不同,可以使積聚的邪氣消散,可以使堅硬的病邪潰爛,可以使氣血調和,可以使疾病痊癒。例如,大寒內結,導致疝氣或積聚,用溫熱的方法攻除,寒邪被除去,溫熱之氣反而擴散,擴散則疼痛加劇,而攻之則熱邪不能前進。所以用蜜煎烏頭,佐以溫熱之藥,蜂蜜增加藥效,服藥後就能消除病邪,這是張仲景從此而用溫熱治療寒邪的例子。
又如,有火邪動擾,服用寒涼藥物過度,熱邪被寒邪所遏制,出現身體寒冷、嘔吐、咽喉乾燥、口苦、惡熱、怕冷等症狀,大家都認為是熱邪,用寒涼治療反而加重病情,這該怎麼辦呢?逆著患者的喜好治療就會遭到抵抗,順著患者的喜好治療就會加重病情。如果調節寒熱,逆著寒邪,熱邪就會運行,因此,熱邪應該服用冷藥,下達咽喉之後,寒涼之邪消除,熱邪就會發作,這樣病邪就會隨之痊癒,嘔吐也會消除,而且情志也不會違逆,反而會有很大的益處,醇酒冷飲也是如此,這就是用溫熱治療寒邪。所謂惡熱者,是指各種食物殘餘之氣,主要屬陽。……新校正云:「詳王字疑誤,上見之已嘔也。」又治療熱病,寒涼之法難以奏效,患者厭惡寒涼之氣,熱邪反而不能消除,順其氣機則熱邪加重,寒涼之法難以奏效。可用豆豉等寒涼藥物加酒浸泡或燒煮後服用,酒的溫熱之氣與寒涼藥物不違背,酒的溫熱之氣消散後,寒涼藥物開始發揮作用,順應藥物性質,熱邪就會隨之消散,這就是用寒涼治療溫熱之邪。或者用各種寒涼之物,與溫熱之物配伍服用,熱邪被緩解,這也是用寒涼治療溫熱之邪。
又如,食用熱性的豬肉和葵菜,用辣椒、薑、橘子等辛辣之物一起烹調,使之溫熱和諧,也是同類的方法。又治療下焦熱邪也如此,例如下焦氣虛乏力,中焦氣機阻滯,胸脅脹滿嚴重,吃東西後症狀加重,粗心的醫生無法判斷,想散去脹滿又怕傷及下焦,補益下焦又會加重中焦脹滿,散氣則下焦更虛,補虛則中焦脹滿更甚,醫生們商議,意見都相同,既不救治虛弱,又攻伐脹滿,藥物服用後有所減輕,藥物服用過度又恢復原狀,所以中焦脹滿下焦虛弱,病情總是存在,卻不知道疏通中焦,峻補下焦,藥量少則導致壅滯,藥量多則可以宣通,由此來治療,中焦脹滿就會消除,下焦虛弱就會充實,這就是塞因塞用。又大熱內結,小便不通,熱邪宜用寒涼治療,結塊又必須去除,用寒涼之法下泄,結塊消散,小便通暢,這就是通因通用。
又大寒凝結於內,久瀉不止,痊癒後又復發,反覆多年,用溫熱之法下泄,寒邪去除,瀉痢停止,也是同類的方法。用寒涼治療熱邪,寒涼而行之,用溫熱治療寒邪,溫熱而行之,開始時方法相同,最終結果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反治。諸如此類,方法很多,僅舉出這些主要的,仍然是反治的方法,其種類繁多。……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亦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