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9)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9)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歧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三隂已升,故漸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金王火衰,故云:「金將勝火。」,隂氣初勝,濕氣及體以漸於雨濕霧露,故云:「濕氣及體。」,隂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寫隂邪,取合以虚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謂始秋之治變。』」。」

帝曰:「冬取井榮,何也?」

歧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隂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脉乃去去,謂下去。故取井以下隂,逆取榮,以實陽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實』作『遣』,《甲乙經》、《千金方》作『通』。」。故曰:『冬取井榮,春不鼽衂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謂末冬之治變。

』」。』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此與〈四時刺逆從論〉及〈診要經終論〉義頗不同,與《九卷》之義相通。」。」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歧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頭上五行者,當中行謂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次兩傍,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却、玉枕。又次兩傍,謂臨泣、目窻、正營、承靈、腦空也。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容豆,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

顖會,在上星後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前頂,在顖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刺如顖會法。百會,在前頂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陽脉之交會,刺如上星法。後頂,在百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枕骨上,刺如顖會法。

然是五者,皆督脉氣所發也,上骨留六呼,若灸者,並可灸五壯。次兩傍穴,五處,在上星兩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承光,在五處後同身寸之一寸。通天,在承光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絡却,在通天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玉枕,在絡却後同身寸之七分。然是五者,並足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五處、通天各留七呼,絡却留五呼,玊枕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承光不灸,玉枕刺入二分。

」又次兩傍,臨泣,在頭直目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五分,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脉之會。目窻、正營遞相去同身寸之一寸。承靈、腦空遞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然是五者,並足少陽陽維二脉之會,腦空一穴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餘並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臨泣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壯。」。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寫胸中之熱也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別絡,手足太陽三脉氣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并〈氣穴〉注作『七壯』,〈刺瘧〉注、〈刺熱〉注作『五壯』。

白話文:

黃帝問:「秋天取經俞穴,為什麼?」

歧伯答:「秋天,金氣開始主宰,肺臟將要收斂,三陰經的陽氣已經上升,所以漸漸要收斂陽氣。金氣將要勝過火氣,陽氣歸屬於金,火氣衰弱,所以說『金將勝火』。陰氣開始旺盛,濕氣侵犯身體,漸漸出現雨、濕、霧、露,所以說『濕氣及體』。陰氣還沒有很盛,還不能深入,所以取俞穴來疏泄陰邪,取合穴來疏泄陽邪。陽氣開始衰弱,所以取合穴。」(按皇甫士安云:這是指初秋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冬天取井榮穴,為什麼?」

歧伯答:「冬天,水氣開始主宰,腎臟的功能將要閉藏,陽氣衰弱,少陰之氣堅強旺盛,太陽經的陽氣潛伏深沉,陽脈的運行趨向下降,所以取井穴以下陰,逆取榮穴,來補充陽氣。」(按全元起本「實」作「遣」,《甲乙經》、《千金方》作「通」。)所以說:「冬天取井榮穴,春天就不會鼻塞流涕。」(按皇甫士安云:這是指冬末的治療方法。)(按:這與《四時刺逆從論》及《診要經終論》的說法略有不同,與《九卷》的說法相通。)

黃帝問:「先生講治療熱病,用到五十九個穴位,我思考其用意,但未能完全理解其位置,希望能聽您講解位置和用意。」

歧伯答:「頭上的十五個穴位,用來疏泄陽熱逆上:頭上正中五個穴位,分別是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再往兩邊,分別是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再往兩邊,分別是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上星穴位於顱骨正中,鼻尖直上入髮際處,凹陷處,容納黃豆大小,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顖會穴在上星穴後同身寸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前頂穴在顖會穴後同身寸一寸五分的骨間凹陷處,針刺方法與顖會穴相同。百會穴在前頂穴後同身寸一寸五分,位於頭頂正中旋毛處凹陷,容納手指,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刺方法與上星穴相同。後頂穴在百會穴後同身寸一寸五分,位於枕骨上,針刺方法與顖會穴相同。這五個穴位,都是督脈之氣所發出,針刺後留針六呼,如果灸,灸五壯。次兩旁的五個穴位,五處穴在上星穴兩旁同身寸一寸五分處。承光穴在五處穴後同身寸一寸處。通天穴在承光穴後同身寸一寸五分處。絡卻穴在通天穴後同身寸一寸五分處。玉枕穴在絡卻穴後同身寸七分處。這五個穴位,都是足太陽膀胱經之氣所發出,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五處、通天穴留針七呼,絡卻穴留針五呼,玉枕穴留針三呼,如果灸,灸三壯。(按《甲乙經》承光穴不灸,玉枕穴針刺深度為二分。)再往兩邊的五個穴位,臨泣穴位於頭部,眼睛直上入髮際處,同身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陽維脈三經的交會穴。目窗、正營穴互相間隔同身寸一寸。承靈、腦空穴互相間隔同身寸一寸五分。這五個穴位,都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腦空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其他穴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臨泣穴留針七呼,如果灸,灸五壯。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用來疏泄胸中之熱。大杼穴位於項部第一椎骨下,兩旁各同身寸一寸半的凹陷處,是督脈的別絡,也是手足太陽三經之氣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留針七呼,如果灸,灸五壯。(按《甲乙經》及《氣穴》注作「七壯」,《刺瘧》、《刺熱》注作「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