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同〈氣府〉注云:『俠中行方一寸』,文異而義同。」,~~四滿,在中注下同身寸之一寸。氣穴,在四滿下同身寸之一寸。大赫,在氣穴下同身寸之一寸。橫骨,在大赫下同身寸之一寸,各橫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並衝脉足少隂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壯。
次外兩傍穴,外陵,在齊下同身寸之一寸~~,新校正云:「按〈氣府論〉注云:『外陵在天樞下一寸』,與此正同。」,,兩傍去衝脉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大巨,在外陵下同身寸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同身寸之三寸。歸來,在水道下同身寸之三寸。氣街,在歸來下,,~~新校正云:「按〈氣府〉注、〈刺熱〉注、〈熱穴〉注云:『在腹齊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刺禁〉注云:『在腹下俠齊兩傍相去四寸,鼠僕上一寸動脉應手。
』〈骨空〉注云:『在毛際兩傍鼠鼷上。』,諸注不同,𫝆備録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各橫相去同身寸之二寸。此五穴者,並足陽明脉氣所發。水道,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半,若灸者,可灸五壯。氣街,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餘三穴並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並可五壯,所謂腎之街者則此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太鍾,在足内踝後街中。~~,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跟後衝中』,〈刺瘧〉注、〈刺腰痛〉注作『跟後街中動脉』,此云『内踝後』,此注非。」,~~足少隂絡,別走太陽者,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復溜,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隂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壯。照海,在内踝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交信,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隂前太隂後筋骨間,隂蹻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築賓,在内踝上腨分中,隂維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壯。
隂谷,在膝下内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隂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所謂腎經之下行,名曰太衝者,則此也。」
帝曰:「春取絡脉分肉,何也?」
歧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脉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脉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歧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脉瘦氣弱,陽氣留溢新校正云:「按別本『留』一作『流』。」,熱熏分腠,内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絕,謂絕破,令病得出也。。所謂盛經者,陽脉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六》白話文翻譯:
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同身寸一寸處。氣穴位於四滿穴下同身寸一寸處。大赫穴位於氣穴下同身寸一寸處。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同身寸一寸處,各穴橫向間距均為同身寸一寸,為衝脈與足少陰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一寸,灸法可灸五壯。
外陵穴位於腹部齊(肚臍)下同身寸一寸處。兩旁穴距衝脈各同身寸一寸半。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同身寸一寸處。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同身寸三寸處。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氣街穴位於歸來穴下,位於腹部齊下,橫骨兩端,鼠蹊部(鼠鼷)上一寸處。諸家注釋略有不同,在此全部記錄下來。鼠蹊部上方同身寸一寸處,各穴橫向間距同身寸二寸。這五個穴位都是足陽明經氣所發出的穴位。水道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二寸半,灸法可灸五壯。氣街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三分,留針七呼,灸法可灸三壯。其餘三個穴位針刺深度均為同身寸八分,灸法均可灸五壯,這就是所謂的腎之街。
太鍾穴位於足內踝後跟腱中點。足少陰經絡脈,別行於太陽經者,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二分,留針三呼,灸法可灸三壯。
復溜穴位於內踝上同身寸二寸凹陷處,是足少陰經的循行路線,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三分,留針三呼,灸法可灸五壯。照海穴位於內踝下,針刺深度為同身寸四分,留針六呼,灸法可灸三壯。交信穴位於內踝上同身寸二寸,少陰經前、太陰經後筋骨之間,陰蹻之郄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四分,留針五呼,灸法可灸三壯。築賓穴位於內踝上腨分(脛骨內側)中點,陰維之郄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三分,灸法可灸五壯。
陰谷穴位於膝蓋下內側脛骨後方,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壓時有酸脹感,屈膝時更容易找到此穴,是足少陰經的入經穴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四分,灸法可灸三壯。這就是所謂腎經下行的路線,名為太衝。
黃帝問道:「春天取絡脈分肉之間的穴位,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道:「春天,木氣開始生長,肝氣開始旺盛,肝氣急躁,容易引起風疾,經脈通常較深,氣血較少,無法深入,所以取絡脈分肉之間的穴位。」
黃帝問道:「夏天取盛經分腠之間的穴位,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道:「夏天,火氣開始旺盛,心氣開始增長,脈象細弱,陽氣外溢,熱邪熏蒸肌膚腠理,內至於經脈,所以取盛經分腠之間的穴位,讓病邪從淺表排出。所謂的盛經,指的是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