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7)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隂絡,水之所客也經所謂五十七者,然尻上五行,行五,則背脊當中行,督脉氣所發者,脊中、懸樞、命門、腰俞、長強、當其處也。次俠督脉兩傍,足太陽脉氣所發者,有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環俞,當其處也。又次外俠兩傍,足太陽脉氣所發者,有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當其處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腹部正俞,俠中行,任脉兩傍,衝脉足少隂之會者,有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當其處也。次俠衝脉足少隂兩傍,足陽明脉氣所發者,有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街當其處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足内踝之上,有足少隂隂蹻脉並循腨上行,足少隂脉有太谿、復溜、隂谷三穴,隂蹻脉有照海、交信、築賓三穴,隂蹻旣足少隂脉之別,亦可通而主之,兼此數之猶少一穴。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閒,俛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不可灸,令人僂。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閒,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命門,在第十四椎節下閒,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腰俞,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閒,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繆刺論〉注并〈熱穴〉注俱云:『刺入二寸。
』而〈刺熱〉注、〈氣府〉注并此注作二分,宜從二分之說。」~~,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長強在脊骶端,督脉別絡,少隂所結,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此五穴者並督脉氣所發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少一穴,按〈氣府論〉注十二椎節下有陽關一穴,若通數陽關則不少矣。
」~~,~~次俠督脉兩傍,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俠督脉兩傍,去督脉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傍相去及刺灸分壯法如大腸俞。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及刺灸分壯法如大腸俞。中膂内俞,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及刺灸分壯法如大腸俞,俠脊,膂肺起肉,留十呼。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如大腸俞,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可入八分,不可灸。』」,~~此五穴者,並足太陽脉氣所發,所謂腎俞者則此也。又次外兩傍,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三寸,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及刺灸分壯法如胃倉。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及刺灸分壯法如胃倉,正坐取之。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及刺灸分壯法如胃倉,伏而取之。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及刺灸分壯法如胃倉,伏而取之。此五穴者,並足太陽脉氣所發也。次伏菟上兩行,中注,在齊下同身寸之五分兩傍,相去任脉各同身寸之五分。
白話文:
總共有五十七個穴位都藏在陰絡之中,是水氣聚集的地方。經文中提到的五十七個穴位,指的是以下這些:首先,在臀部上方,沿著脊椎中線,督脈氣所發出的穴位有脊中、懸樞、命門、腰俞、長強等五個穴位。
接下來,在督脈兩側,足太陽脈氣所發出的穴位,有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等五個穴位。
再往外側,足太陽脈氣所發出的穴位,有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等五個穴位。
在腹部,沿著任脈兩側,衝脈與足少陰脈交會的穴位,有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等五個穴位。
接著,在衝脈與足少陰脈兩側,足陽明脈氣所發出的穴位,有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街等五個穴位。
在腳踝上方,足少陰陰蹻脈沿著內踝向上運行,足少陰脈有太谿、復溜、陰谷三個穴位,陰蹻脈有照海、交信、築賓三個穴位。陰蹻脈是足少陰脈的分支,也可以歸屬於足少陰脈,因此這六個穴位,加上其他穴位,數量略少一個。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俯身取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不可灸,否則會導致駝背。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俯身取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可以灸三壯。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俯身取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可以灸三壯。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可以灸三壯。
長強穴位於脊椎骶骨端,是督脈的別絡,也是少陰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七呼,可以灸三壯。以上五個穴位都是督脈氣所發出的。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在督脈兩側,與督脈的距離各為同身寸的一寸半,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留針六呼,可以灸三壯。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的取穴方法和針灸方法與大腸俞相同。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與督脈的距離與大腸俞相同,俯身取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可以灸三壯。以上五個穴位都是足太陽脈氣所發出的,也就是所謂的腎俞穴。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椎骨下兩側,與中線的距離各為同身寸的三寸,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可以灸三壯。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的取穴方法和針灸方法與胃倉相同。以上五個穴位也是足太陽脈氣所發出的。
中注穴位於肚臍下同身寸的五分處兩側,與任脈的距離各為同身寸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