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傷食爲病亦發寒熱,故灸。~~,~~新校正云:「詳足陽明不別,灸則有二十八處,疑王氏去上文『灸之』二字者非。」,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黃帝問曰:「少隂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歧伯對曰:「腎者,至隂也。至隂者,盛水也。肺者,太隂也。少隂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隂者,謂寒也。冬月至寒,腎氣合應,故云:「腎者,至隂也。」水王於冬,故云:「至隂者,盛水也。」腎少隂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也。」腎氣上逆,則水氣客於肺中,故云:「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關者,所以司出入也。腎主下焦,膀胱爲府,主其分注關竅、二隂,故腎氣化則二隂通,二隂關則胃填滿,故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水積則氣停,氣停則水生,水生則氣溢,氣水同類,故云:「關閉不利,聚水而從其類也。」《靈樞經》曰:「下焦溢,爲水。
」此之謂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爲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上,謂肺。下,謂腎。肺腎俱溢,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歧伯曰:「腎者,牝藏也牝,隂也,亦主隂位,故云牝藏。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隂。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内不得入於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裏,傳爲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勇而勞甚,謂力房也。勞勇汗出則玄府開,汗出逢風則玄府復閉,玄府閉已則餘汗未出,内伏皮膚,傳化爲水,從風而水,故名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汗液色玄,從空而出,以汗聚於裏,故謂之玄府。
府,聚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歧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隂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背部之俞,凡有五行,當其中者,督脉氣所發,次兩傍四行,皆足太陽脉氣也。故水病下爲胕腫,大腹,上爲喘呼水下居於腎,則腹至足而胕腫,上入於肺則喘息、賁急而大呼也。不得卧者,標本俱病標本者,肺爲標,腎爲本,如此者,是肺腎俱水爲病也。
故肺爲喘呼,腎爲水腫,肺爲逆,不得卧肺爲喘呼,氣逆不得卧者,以其主呼吸,故也。腎爲水腫者,以其主水,故也。分爲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分其居處以名之,則是氣相輸應,本其俱受病氣,則皆是水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街,謂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俠齊兩傍,則腎藏足少隂脉及衝脉氣所發,次兩傍則胃府足陽明脉氣所發,此四行穴則伏菟之上也。三隂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脉之下行也,名曰太衝腎脉與衝脉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
白話文:
凡需灸療的部位共有二十九處。飲食傷積導致的疾病,也會出現寒熱症狀,因此需要灸療。……新校正本說:「詳查足陽明經,灸療部位應為二十八處,懷疑王氏刪去原文『灸之』二字有誤。」若灸療無效,必須觀察哪些經脈陽氣過盛,再用針刺其俞穴並配合藥物治療。
黃帝問道:「少陰經為何主治腎臟?腎臟為何主水?」
歧伯回答道:「腎臟是至陰之處。至陰,就是水氣盛的地方。肺臟是太陰之處。少陰經是冬季的脈象,所以它的起始在腎臟,終止在肺臟,都與積水有關。陰指寒,冬月最寒冷,腎氣與之相應,所以說『腎者,至陰也』。水氣在冬季最盛,所以說『至陰者,盛水也』。少陰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所以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也』。腎氣逆衝,則水氣滯留於肺中,所以說『皆積水也』。」
黃帝問道:「腎臟為何能積聚水分而致病?」
歧伯回答道:「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失調,所以積聚水分,並依其特性發展。關口,是掌管出入的。腎臟主管下焦,膀胱是貯存器官,主導水分的分配和關竅、陰部,所以腎氣正常則陰部通暢,陰部阻塞則胃部飽滿,所以說『腎者,胃之關也』。關口閉塞則水液積聚,水液積聚則氣機停滯,氣機停滯則水液滋生,水液滋生則氣機鬱結,水氣同類相求,所以說『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靈樞經》說:『下焦溢瀉,形成水腫。』這就是指的這個。上下溢於皮膚,故形成胕腫。胕腫,就是積聚水分而致病。上指肺,下指腎。肺腎都溢瀉,所以水分積聚於腹中而致病。」
黃帝問道:「所有水腫都源於腎臟嗎?」
歧伯回答道:「腎臟是陰藏之處。牝,陰也,也主宰陰位,所以稱陰藏。地氣上升的,歸屬於腎臟而生成水液,所以說至陰。過於勞累出汗,則腎臟的汗液排出,腎臟的汗液遇風,內不能進入臟腑,外不能透發於皮膚,停滯於玄府,運行於皮下,轉化為胕腫,其根本在於腎臟,稱為風水。過於勞累,是指房事過度。勞累出汗則玄府開啟,汗液遇風則玄府關閉,玄府關閉後,餘汗未排出,停留在皮膚之下,轉化為水,由於風寒而致水腫,所以稱為風水。所謂玄府,就是汗孔。汗液顏色玄黑,從汗孔排出,汗液積聚於皮下,所以稱為玄府。府,聚集之意。」
黃帝問道:「水俞穴有五十七處,這是什麼意思?」
歧伯回答道:「腎俞穴五十七處,是陰氣聚集之處,也是水氣出入之處。尻部之上五行,五行為數,這是腎俞穴在背部的部位,共有五行,其中央是督脈氣所發出的部位,兩側各四行,都是足太陽經脈之氣。所以水病向下則為胕腫、腹大,向上則為喘息、呼吸困難,水停留在腎臟,則腹部至足部出現胕腫,向上進入肺臟則喘息、胸悶而呼吸困難。不能平臥,是標本俱病。標本指肺為標,腎為本,像這樣的情況,是肺腎都因為水而致病。所以肺表現為喘息、呼吸困難,腎表現為水腫,肺氣逆衝,不能平臥,因為肺主呼吸,所以如此;腎為水腫,因為腎主水,所以如此。分佈於相應經脈的穴位,是水氣停留之處。根據其位置命名,這是氣機相互傳輸應對,其根本原因是受了病邪,都是水氣停留造成的。
伏兔穴上方各有兩行,共五行為數,這是腎臟的通道。街,指道路。腹部正中的俞穴,共五行,緊靠兩旁,則是腎臟藏有足少陰經脈及衝脈氣所發出的部位,兩側則是胃經足陽明經脈氣所發出的部位,這四行穴位在伏兔穴上方。三陰經交會,聚集於足部,踝關節上方各有行,共六行為數,這是腎經脈向下行走的部位,稱為太衝穴。腎經脈與衝脈一起向下行走,循行於足部,合而為一,氣盛大,故名太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