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6)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赤色見當脉洪,腎脉見當色黑,𫝆腎脉來反見心色,故當因傷而血不見也。若已見血,則是濕氣及水在腹中也,何者?以心腎脉色,中外之候不相應也。

「尺内兩傍,則季脇也尺内,謂尺澤之内也。兩傍,各謂尺之外側也。季脇近腎,尺主之,故尺内兩傍則季脇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尺外,謂尺之外側。尺裏,謂尺之内側也。次尺外下兩傍,則季脇之分。季脇之上,腎之分。季脇之内,則腹之分也。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肝主賁。

賁,鬲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脾居中,故以内候之,胃爲市,故以外候之。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肺葉垂外,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氣管,故以内候之。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心主鬲中也。膻中則氣海也,嗌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以膻中爲嗌也,疑誤。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前,謂左寸口。下前,謂胸之前膺及氣海也。上後,謂右寸口。下後謂胸之後背及氣管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上竟上,至魚際也。下竟下,謂盡尺之脉動處也。少腹、胞、氣海在膀胱。腰、股、膝、脛、足中之氣動靜,皆分其近逺及連接處所名目,以候之知其善惡也。

「麤大者,隂不足,陽有餘,爲熱中也麤大,謂脉洪大也。脉洪爲熱,故曰熱中。來疾去徐,上實下虚,爲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虚下實,爲惡風也亦脉狀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以上虚,故陽氣受也。有脉俱沉細數者,少隂厥也尺中之有脉沉細數者,是腎少隂氣逆也,何者?尺脉不當見數,有數故言厥也。俱沉細數者,言左右尺中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陽干於隂,隂氣不足,故寒熱也。《正理論》曰:「數爲陽。」。浮而散者,爲眴仆脉浮爲虚,散爲不足,氣虚而血不足,故爲頭眩而仆倒也。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爲熱,其有躁者,在手言大法也,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脉之中。躁者,病在手陽脉之中也。故又曰:「其有躁者,在手也。」陽爲火氣,故爲熱。諸細而沉者,皆在隂,則爲骨痛,其有靜者在足細沉而躁,則病生於手隂脉之中,靜者,病生於足隂脉之中也,故又曰:「其有靜者,在足也。」隂主骨,故骨痛。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脉也,洩及便膿血代,止也。數動一代是陽氣之生病,故言病在陽之脉,所以然者,以洩利及膿血,脉乃爾。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隂氣有餘也陽有餘則血少,故脉濇。隂有餘則氣多,故脉滑也。~~,~~新校正云:「詳『氣多』疑誤,當是『血多』也。

」。陽氣有餘爲身熱,無汗。隂氣有餘爲多汗,身寒血少氣多,斯可知也。隂陽有餘則無汗而寒陽餘無汗,隂餘身寒,若隂陽有餘則當無汗而寒也。

白話文:

赤色脈象洪大,表示陽氣充盛;腎經脈象應當呈現黑色,但若腎經脈象卻呈現心經的紅色,則表示因外傷導致血液受阻,未能顯現於脈象。如果已經見到血色,則表示體內有濕邪或水液停滯於腹部,這是因為心經與腎經的脈象顏色,內外表現不一致所致。

尺脈內側兩旁,指的是季肋部。尺脈內側,指尺澤穴內側;兩旁,則指尺澤穴外側。季肋靠近腎臟,而尺脈主之,所以尺脈內側兩旁反映季肋部的狀況。尺脈外側,用來觀察腎臟;尺脈內側,用來觀察腹部。尺脈外側,指尺澤穴外側;尺脈內側,指尺澤穴內側。再往尺脈外側下方兩旁,是季肋部的分支;季肋部上方,是腎臟的分支;季肋部內側,則是腹部的分支。上肢外側,左手外側觀察肝臟,內側觀察膈肌;肝臟主管賁門。

賁門,就是膈肌。右手外側觀察胃,內側觀察脾臟;脾臟居於中焦,故從內側觀察;胃如同市場,故從外側觀察。上肢,右手外側觀察肺臟,內側觀察胸部;肺葉垂於外側,故從外側觀察;胸部主管氣管,故從內側觀察。左手外側觀察心臟,內側觀察膻中;心臟主管膈肌。膻中是氣海,也是咽喉。……(此處有刪節)

前部觀察前部,後部觀察後部。上前,指左寸口脈;下前,指胸前膺部及氣海;上後,指右寸口脈;下後,指胸後背部及氣管。上部整體,觀察胸喉;下部整體,觀察少腹、腰、股、膝、脛、足。上部整體,直到魚際穴;下部整體,指尺脈搏動的盡頭。少腹、胞宮、氣海位於膀胱附近。腰、股、膝、脛、足的氣機盛衰,皆根據其部位遠近及相互聯繫,來觀察診斷其好壞。

脈象粗大,表示陰虛陽盛,為熱證。脈象粗大,指脈象洪大。脈象洪大屬熱,所以稱為熱證。脈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逆證。脈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這也是脈象的表現。因此中惡風者,陽氣受損。上虛,故陽氣受損。脈象沉細數,表示少陰厥逆。尺脈中出現沉細數的脈象,是腎少陰之氣逆亂的表現。為什麼這樣說呢?尺脈不應出現數脈,有數脈出現,所以說是厥逆。沉細數,指的是左右尺脈皆如此。

脈象沉細數散,表示寒熱。陽氣損傷陰氣,陰氣不足,所以寒熱並見。《正理論》說:「數脈屬陽。」脈象浮散,表示眩暈仆倒。脈象浮屬虛,散屬不足,氣血兩虛,所以會頭暈而仆倒。

凡是浮脈而不躁動的,都在陽經,則為熱證;如果躁動的,則在手陽經。這是一般的大法,只是浮脈而不躁動,則病在足陽經;躁動的,則病在手陽經。所以又說:「如果躁動的,則在手。」陽經屬火,所以為熱證。凡是細脈而沉的,都在陰經,則為骨痛;如果靜止的,則在足。細脈沉而躁動,則病生於手陰經;靜止的,則病生於足陰經。所以又說:「如果靜止的,則在足。」陰經主骨,所以骨痛。

脈象數而跳動,一跳一停,表示病在陽經,並伴有泄瀉、膿血等症狀。脈象數而一跳一停,是陽氣生病的表現,所以說病在陽經。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泄瀉及膿血,所以脈象如此。凡是脈象過度的,都應當仔細診斷。脈象澀滯,表示陽氣有餘;脈象滑利,表示陰氣有餘。陽氣有餘則血液減少,所以脈象澀滯;陰氣有餘則氣血充盛,所以脈象滑利。……(此處有刪節)

陽氣有餘則身體發熱,不出汗;陰氣有餘則多汗,身體寒冷。血液減少而氣血充盛,這就可以明白了。陰陽氣皆有餘,則無汗而畏寒;陽氣有餘則無汗,陰氣有餘則畏寒,如果陰陽皆有餘,則應當無汗而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