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5)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5)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腰爲腎府,故病發於中。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𫝆不復也腎主水以生化津液,𫝆腎氣不化,故當病少血至𫝆不復也。」

帝曰新校正云:「詳帝曰:『至以其勝治之愈。』全元起本在〈湯液篇〉。」:「診得心脉而急,此爲何病?病形何如?」

歧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心爲牡藏,其氣應陽,𫝆脉反寒,故爲疝也。諸脉勁急者,皆爲寒。形,謂病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歧伯曰:「心爲牡藏,小腸爲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少腹,小腸也。〈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以其受盛,故形居于内也。」。」

帝曰:「診得胃脉病形何如?」

歧伯曰:「胃脉實則脹,虚則𣳘脉實者,氣有餘,故脹滿。脉虚者,氣不足,故𣳘利。~~,~~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在。」。」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歧伯曰:「風成爲寒熱〈生氣通天論〉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故風成爲寒熱也。癉成爲消中癉,謂濕熱也,熱積於内,故變爲消中也。消中之證,善食而瘦。~~,~~新校正云:「詳王注以善食而瘦爲消中,按本經多食數溲爲之消中,善食而瘦乃是食㑊之證,當云善食而溲數。」。

厥成爲巔疾厥,謂氣逆也,氣逆上而不已,則變爲上巔之疾也。乆風爲飧𣳘乆風不變,但在胃中,則食不化而𣳘利也。以肝氣内合而乘胃,故爲是病焉。〈隂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於肝,故内應於肝也。」。脉風成爲癘〈經風論〉曰:「風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癘者有榮氣熱附,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然此則癩也。夫如是者,皆脉風成結變而爲也。病之變化,不可勝數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變柰何。」。」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安,何也,言何以生之。?」

歧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八風,八方之風也。然癰腫者,傷東南、西南風之變也。筋攣骨痛者,傷東風、北風之變也。《靈樞經》曰:「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筋紐。風從東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肌。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肉。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骨。」由此四風之變,而三病乃生,故下問對是也。」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勝,謂勝剋也。如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此則相勝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脉色,各何以知其乆暴至之病乎重以色氣,明前五藏堅長之脉,有自病故病及因傷候也。!」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脉小,色不奪者新病也氣乏而神猶強也。徵其脉不奪,其色奪者,此乆病也神持而邪凌其氣也。徵其脉與五色俱奪者,此乆病也神與氣俱衰也。徵其脉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神與氣俱強也。肝與腎脉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肝色蒼,心色赤。

白話文:

腰部是腎臟的府邸,所以疾病會在腰部發作。腰部軟弱而鬆散,是因病少血,甚至血枯竭不復。腎臟主水,以滋生化生津液,如果腎氣不能化生,就會導致少血,甚至血枯竭不復。

黃帝說:新校正的版本記載:「詳見黃帝所說:『用相克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原文出自《湯液篇》。」請問診斷出心脈急促,這是什麼病?病症表現如何?

歧伯說:這種病叫做心疝,少腹應該會有腫塊。心臟是主宰的臟器,其氣應屬陽,然而脈象卻反而是寒的,所以稱為疝氣。所有脈象強勁急促的,都是寒證。形,指的是病症的表現。

黃帝說:為什麼這樣說?

歧伯說:心臟是主宰的臟器,小腸為其輔佐,所以說少腹會有腫塊。少腹,就是指小腸。《靈蘭秘典論》說:「小腸是受盛的器官,因為它負責受盛,所以形體位於內部。」

黃帝說:診斷出胃脈的病症表現如何?

歧伯說:胃脈實證則脹滿,虛證則泄瀉。脈實者,氣盛,所以脹滿。脈虛者,氣不足,所以泄瀉。……新校正的版本記載:「詳見前面回答黃帝關於疾病所在位置的描述。」

黃帝說:疾病發展變化,指的是什麼?

歧伯說:風邪所致的病症會發展成寒熱。《生氣通天論》說:「因為受露風的侵襲而產生寒熱。」所以風邪所致的病症會發展成寒熱。濕邪所致的病症會發展成消中,指的是濕熱。熱邪積聚於內,所以變化為消中。消中的症狀是,食慾良好卻消瘦。……新校正的版本記載:「詳見王注將食慾良好卻消瘦解釋為消中,但本經中多食頻尿為消中,食慾良好卻消瘦乃是食慾不振的症狀,應該說食慾良好卻頻尿。」

厥逆所致的病症會發展成巔頂之疾,指的是氣逆。氣逆上衝不止,就會發展成巔頂之疾。久病風邪所致的病症會發展成飧泄,久病風邪沒有變化,停留在胃中,就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而泄瀉。因為肝氣內鬱而乘犯胃,所以導致這種疾病。《陰陽應象大論》說:「風氣通於肝,所以內應於肝。」脈絡受風邪所致的病症會發展成癘疾。《經風論》說:「風寒侵入脈絡而不離開,稱為癘風。」又說:「癘疾有榮氣熱邪附著,其氣不暢,所以導致鼻樑壞死而顏色敗壞,皮膚潰瘍。」這種情況就是癩病。像這樣的情況,都是脈絡受風邪導致的病變。疾病的變化,數量繁多,無法一一列舉。新校正的版本記載:「詳見前面回答黃帝關於疾病變化如何的描述。」

黃帝說:癰腫、筋攣、骨痛,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請說明其發病原因。

歧伯說:這些是寒邪引起的腫脹,是八風的病變。八風,指的是八個方向的風邪。癰腫是受東南風、西南風侵襲的病變。筋攣骨痛是受東風、北風侵襲的病變。《靈樞經》說:「風從東方來,稱為嬰兒風,它傷害人體,表現在筋脈上。風從東南來,稱為弱風,它傷害人體,表現在肌肉上。風從西南來,稱為謀風,它傷害人體,表現在皮肉上。風從北方來,稱為大剛風,它傷害人體,表現在骨骼上。」由於這四種風邪的變化,而產生這三種疾病,所以前面的回答是正確的。

黃帝說:如何治療?

歧伯說:這些是四季的疾病,用相克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勝,指的是克制。如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就是相克的道理。

黃帝說:有久病五臟功能紊亂,又因為損傷脈絡顏色,如何從中辨別疾病的久暫?請從顏色和氣息方面,說明五臟功能正常的脈象,以及疾病本身、病程和因損傷引起的症狀。

歧伯說:您的問題真是精闢!脈象微弱,顏色沒有改變,是新發病;氣息不足,但精神尚可。脈象沒有改變,但顏色改變了,是久病;精神尚可,但邪氣侵犯氣血。脈象和顏色都改變了,是久病;精神和氣息都衰弱。脈象和顏色都沒有改變,是新發病;精神和氣息都旺盛。肝和腎的脈象同時異常,顏色青赤,應是因受損傷而沒有出血,已經出血,濕潤如同水中之物。肝色青,心色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