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9)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9)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尋此則橫骨上下,齊兩傍竪筋,正宗筋也。衝脉循腹俠齊,傍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陽明脉亦俠齊,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脉於中,故云與陽明合於宗筋也。以爲十二經海,故主滲灌谿谷也。肉之大會爲谷,小會爲谿。新校正云:「詳宗筋脉於中,一作宗筋,縱於中。

」。隂陽摠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爲之長,皆屬於帶脉,而絡於督脉宗筋聚會,會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故云:「隂陽摠宗筋之會也。」宗筋俠齊,下合於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脉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爲之長也。」氣街,則隂髦兩傍脉動處也。帶脉者,起於季脇,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脉也。

督脉者,起於關元,上下循腹,故云:「皆屬於帶脉而絡於督脉也。」督脉、任脉、衝脉三脉者,同起而異行,故經文或參差而引之。故陽明虚則宗筋縱,帶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之脉,從缺盆下乳内廉,下俠齊,至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髕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間,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故陽明虚則宗筋縱緩,帶脉不引而足痿弱不可用也。引,謂牽引。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虚實,和其逆順,筋脉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時受月,謂受氣時月也,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脾王戊己,肺王庚辛,腎王壬癸,皆王氣法也。時受月則正謂五常受氣月也。。」

帝曰:「善。」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厥,謂氣逆上也。出《謬傳》爲〈腳氣廣飾方論〉焉。?」

歧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隂氣衰於下則爲熱厥陽,謂足之三陽脉。隂,謂足之三隂脉。下,謂足也。。」

帝曰:「熱厥之爲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陽主外,而厥在内,故問之。?」

歧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隂脉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大約而言之,足太陽脉出於足小指之端外側,足少陽脉出於足小指次指之端,足陽明脉出於足中指及大指之端,並循足陽而上。肝脾腎脉集於足下,聚於足心,隂弱故足下熱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陽氣『起於足』作『走於足』。『起』當作『走』。」。」

帝曰:「寒厥之爲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隂主内而厥在外,故問之。?」

歧伯曰:「隂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隂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内也亦大約而言之也。足太隂脉起於足大指之端内側,足厥隂脉起於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隂脉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並循足隂而上,循股隂,入腹,故云:「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之上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宗筋位於橫骨上下,與兩旁豎起的肌肉齊平,是身體正中的筋絡。衝脈循腹部,沿著腰線向上,兩旁各距腰線五分;陽明脈也沿著腰線向上,兩旁各距腰線一寸五分;宗筋脈位於中間,所以說陽明脈與宗筋相合。宗筋是十二經脈的交匯處,所以能滋潤全身。肌肉聚集大的地方叫做谷,小的叫做谿。

陰陽二氣都匯聚於宗筋,交會於氣街,陽明脈在其中最長,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宗筋聚集在橫骨之中,從上往下延伸。氣街是陰毛兩旁脈搏跳動的地方。帶脈從脅肋開始,環繞身體一周,連接著督脈。督脈起於關元穴,沿著腹部上下運行。督脈、任脈、衝脈三條經脈,起始相同但運行路線不同,所以經文中描述略有差異。陽明經虛弱,則宗筋鬆弛,帶脈牽引力不足,導致足部痿弱無力。

黃帝問道:怎麼治療呢?

岐伯回答:補充各經的滎穴,疏通俞穴,調和陰陽虛實,使筋脈骨肉都能在合適的時間吸收天地之氣,疾病自然就會痊癒。這指的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在不同季節調養五臟。

黃帝問道:厥證的寒熱,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回答:下半身陽氣衰弱則為寒厥,下半身陰氣衰弱則為熱厥。

黃帝問道:熱厥的熱,為何一定從足部開始呢?

岐伯回答:陽氣從足部五趾外側開始,陰脈則聚集於足部,匯聚於足心,所以陽氣旺盛則足部溫熱,陰氣虛弱則足部發熱。

黃帝問道:寒厥的寒,為何一定從五趾向上蔓延至膝蓋呢?

岐伯回答:陰氣從五趾內側開始,聚集於膝蓋下方,匯聚於膝蓋上方,所以陰氣旺盛則從五趾到膝蓋上方都感覺寒冷,寒邪並非從體外侵入,而是從體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