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10)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歧伯曰:「前隂者,宗筋之所聚,太隂陽明之所合也宗筋俠齊,下合於隂器,故云:「前隂者,宗筋之所聚也。」太隂者脾脉,陽明者胃脉,脾胃之脉皆輔近宗筋,故云:「太隂陽明之所合。」~~,~~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前隂者,宗筋之所聚』作『厥隂者,衆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隂者,厥隂也。』與王注義異,亦自一說。
」。春夏則陽氣多而隂氣少,秋冬則隂氣盛而陽氣衰此乃天之當道。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質,謂形質也。奪於所用,謂多欲而奪其精氣也。氣因於中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氣因於中』作『所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隂氣獨在,故手足爲之寒也。
」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源其所由爾。?」
歧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脉滿而經脉虚,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者也,隂氣虚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前隂爲太隂陽明之所合,故胃不和則精氣竭也。内精不足,故四支無氣以營之。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榖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徧於身,内熱而溺赤也。
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爲之熱也醉飽入房,内亡精氣,中虚熱入,由是腎衰,陽盛隂虚,故熱生於手足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逺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暴,猶卒也,言卒然冒悶不醒覺也。不知人,謂悶甚不知識人也,或謂尸厥。?」
歧伯曰:「隂氣盛於上則下虚,下虚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隂,謂足太隂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陽氣盛於上』五字,作『腹滿』二字,當從《甲乙經》之說。何以言之,別按《甲乙經》云:『陽脉下墜,隂脉上爭,發尸厥焉。
』有隂氣盛於上,而又言陽氣盛於上。又按張仲景云:『少隂脉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鬲,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隂股,與隂相動,令身不仁,此爲尸厥。』仲景言陽氣退下,則是陽氣不得盛於上,故知當從《甲乙經》也。又王注隂謂足太隂亦爲未盡,按〈繆刺論〉云:『邪客於手足少隂太隂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脉皆動而形無知,其狀若尸,或曰尸厥焉。得專解隂爲太隂也。
』」。」
帝曰:「善。願聞六經脉之厥狀病能也爲前問解,故請備聞諸經厥也。。」
歧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爲眴仆巨陽,太陽也。足太陽脉起於目内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其支別者,從髆内左右別下貫胂,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之端外側。由是厥逆外形斯證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厥證
黃帝問:「寒厥是怎麼發生的?」
岐伯答:「前陰是宗筋彙集的地方,也是太陰和陽明經脈交會之處。宗筋沿著脊柱下行,連接到陰器,所以說『前陰是宗筋彙集的地方』。太陰屬脾經,陽明屬胃經,脾胃經脈都靠近宗筋,所以說『太陰陽明之所合』。春夏陽氣旺盛,陰氣衰弱;秋冬陰氣旺盛,陽氣衰弱,這是自然的規律。如果體質強壯的人,在秋冬季節過度耗損精氣,下焦之氣上逆,不能恢復,精氣外洩,邪氣就乘虛而入。所謂‘質壯’,是指體格強健;‘奪於所用’,是指縱慾過度,耗傷精氣。‘氣因於中’,指精氣虧損。陽氣衰弱,不能滋養經絡,陽氣日漸損耗,陰氣獨盛,所以手腳冰冷。」
黃帝問:「熱厥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岐伯答:「酒入胃中,則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脾負責運行胃部的津液。陰氣虛弱,陽氣就亢盛,陽氣亢盛則胃失和調,胃失和調則精氣耗竭,精氣耗竭則不能滋養四肢。前陰是太陰陽明交會之處,所以胃失和調則精氣耗竭。內部精氣不足,所以四肢缺乏氣血的滋養。這樣的人一定經常酗酒,或者酒足飯飽後房事,氣滯於脾,不能散布,酒氣和穀氣相搏,內熱壅盛,所以全身發熱,小便赤黃。
酒氣旺盛而剛猛,腎氣衰弱,陽氣獨盛,所以手腳發熱。醉酒飽食後房事,耗損精氣,導致內虛,熱邪內入,因此腎衰,陽盛陰虛,所以手腳發熱。」
黃帝問:「厥證有時會讓人腹脹,有時會讓人突然昏迷不醒,有時甚至昏迷半天或一天才能恢復知覺,這是為什麼?」
岐伯答:「陰氣盛於上焦則下焦虛弱,下焦虛弱則腹部脹滿。陽氣盛於上焦,則下焦之氣上逆,邪氣逆犯,陽氣紊亂,陽氣紊亂則昏迷不醒。‘陰’指足太陰經之氣。
巨陽之厥,則頭腫,頭重,腳不能行走,會發生眩暈仆倒。巨陽,指太陽經。足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行額部至頭頂,其支脈從頭頂至耳上角,其直行脈從頭頂進入絡腦,然後從項部下行,循肩胛內側,沿脊柱抵達腰部,進入循行於脊柱的肌肉,絡腎,屬膀胱。其支脈從腰部下行貫穿臀部,進入膕窩。其支脈從肩胛內側左右下行,貫穿大腿,經過髀樞,循大腿外後側,下行至膕窩,以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循京骨至小趾外側。因此厥逆的外在表現就是這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