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注黃帝内經素問序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注黃帝内經素問序

1. 重廣補注黃帝内經素問序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隂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内有喜怒之交侵,天昬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鍚厥庶民,乃與歧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逺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丗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内經》作矣。

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而爲《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爲《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爲之訓解,闕第七一篇。

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爲次註,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逺,其術晻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髙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丗,其致一也。柰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爲已幸矣。

頃在嘉祐中,仁宗𫝹聖祖之遺事將墜于地,廼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𫝹旬歲,遂乃捜訪中外,裒集衆本,䆮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餘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採漢唐書録、古醫經之存於丗者,得數十家,叙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礡㑹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泝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

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丗之民,同躋于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髙保衡、光𬓈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白話文:

我聽聞過,即使是安全也要想到危急,存在也要想到滅亡,這是古代聖人的首要任務。尋找人民的疾苦,關懷人民的困擾,這正是偉大君主深厚的仁慈。在過去,當黃帝治理國家的時候,他用治理身體的餘暇來治理天下,坐在明堂上,俯瞰整個世界,考察建立五種基本原則,認為人生存在世上,背負著陰氣而懷抱著陽氣,品嚐各種味道,接觸各種色彩,外面有寒暑的交替影響,內部有喜怒的情緒侵擾,疾病和災難,國家歷史上經常發生,想要收穫五福,恩賜他的百姓,於是和岐伯深入研究天地法則,從遠處觀察萬物,從近處觀察自身,互相質疑辯論,留下法則以造福萬世。雷公這類的人物,繼承了這些知識並傳播下去,《黃帝內經》因此誕生。

歷代珍視它,未曾遺失,到了周朝,秦和討論六氣理論,詳細記錄在左史,之後扁鵲得到了一部分,擴展並寫下了《難經》,西漢的倉公傳承了古老的學說,東漢的張仲景整理了前人的理論,晉朝的皇甫謐編纂成了《甲乙經》,到了隋朝楊上善編纂成了《太素》,當時有個叫全元起的人,開始為此書做出訓解,但第七十一章缺失。

直到唐朝寶應年間,太僕王冰非常熱愛這本書,得到了他老師收藏的卷軸,做了詳細的注釋,這本書仍然可以看到三皇留下的文章,可惜的是,唐朝把這本書列為醫學教材,交給技藝人員,而士大夫們很少提及。距離聖人已經很遠,這些技術也變得晦澀難懂,因此文章注釋混亂,義理模糊,不知道這是《三墳》的延續,帝王的高遠情操,聖賢的能力,唐堯分配四季,虞舜統一七政,神禹修復六府,以興旺帝國,文王推算六子,以排列卦氣,伊尹調節五味,以侍奉君主,箕子陳述五行,以輔佐世道,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什麼要把這樣精細微妙的道理,傳給那些地位低下、見識淺薄的人,這本書沒有被廢棄,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最近在宋朝嘉祐年間,仁宗看到聖祖的遺產即將消失,於是下令通知熟悉這些學問的人,讓他們進行校正。我們負責校訂,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於是搜尋國內外的版本,收集各種版本,研究其意義,糾正錯誤,得到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四的內容,其餘的無法全部找到。我認為這些還不足以符合皇上的旨意,所以又蒐集了漢唐時期的書籍錄入,以及現存的古代醫學經典,得到數十家的資料,進行敘述和考證。貫穿整個文本,綜合各種信息,廣泛的聯繫,或者從根本出發尋找分支,或者溯流而上追溯源頭,確定可以知道的部分,按照舊目錄排序,修正了六千多個錯誤的字詞,增加了兩千多條新的注釋。每一個詞語的取捨,都有考據,錯誤的文字和可疑的意義,在這裡都得到了詳細的說明,用來調理身體,可以在病痛未萌芽時就消除。

用在政治上,可以無窮地擴大生命。我尊敬的皇帝統治著大同的世界,擁有無邊的幸福,繼承先輩的意志,振興微弱的學問,那麼和諧的氛圍就可以召喚,災害就不會發生,使所有人民都能活得很長壽。

由國子博士高保衡、光祿卿直祕閣林億等人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