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於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辨。』王叔和,西晉人,撰《脉經》云:『出《素問》、《鍼經》。』漢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云:『撰用《素問》。
白話文:
新校正本說:「根據王氏的說法,他沒能理解《素問》命名的意義,也不知道《素問》這個名字來源於哪個朝代。根據《隋書》〈經籍志〉,才開始出現《素問》這個名稱。晉朝皇甫謐在《甲乙經》〈序〉中曾說:『《素問》對疾病的論述精闢而準確。』西晉人王叔和在撰寫《脈經》時說:『取材於《素問》和《鍼經》。』漢朝張仲景在撰寫《傷寒卒病論集》時說:『引用了《素問》。』
』是則《素問》之名著於《隋志》,上見於漢代也。自仲景已前,無文可見,莫得而知,據𫝆丗所存之書,則《素問》之名起漢丗也。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歧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
白話文:
《素問》這部醫學名著,出現在《隋志》中,最晚在漢代已經出現。不過,在仲景(張仲景)之前,沒有相關文獻可考,無法得知具體情況。根據現存的文獻,《素問》之名可能起源於漢代。
至於《素問》名稱的意義,元起(元代醫家)曾解釋道:「素,指根本、本源;問,是指黃帝向歧伯請教。這部醫書闡述了人體性情、五行的本源,所以稱為《素問》。」儘管元起的解釋具有一定的道理,但還不夠深入。
根據《乾鑿度》這本書記載:「有形的東西都是從無形的東西中衍生出來的,所以有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指的是還沒有產生氣的狀態。」
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痾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白話文:
太初:氣的開始。太始:形的開始。太素:質的開始。氣、形、質具備了,疾病也就由此萌生了,所以黃帝詢問太素質的開始,《素問》一書的名稱或許由此而來。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徇,疾也。敦,信也。敏,達也。習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滅蚩尤。以土德王,都軒轅之丘,故號之曰軒轅。黃帝後鑄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羣臣葬衣冠於橋山墓,𫝆猶在。
白話文:
從前在黃帝時代,黃帝出生就神靈,小小年紀就能說話,少年時思想敏捷,長大後敦厚敏銳,成年後登上天位,治理有熊國,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徇意思是疾疾快快,敦意思是誠信,敏意思是通達。黃帝熟習使用干戈,攻伐不臣服的諸侯,平定天下,消滅了蚩尤。黃帝以土德為尊,都城在軒轅之丘,因此稱他為軒轅。後來黃帝在鼎湖山鑄鼎,鼎鑄成之後,白日飛升,羣臣將他的衣冠葬在橋山墓,其墓至今仍存。
廼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𫝆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丗異耶?人將失之耶?」天師,歧伯也。
白話文:
我問天師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行動依然靈活。但是現今的人,年過五十,動作都衰退了。是時代不同了,還是人的本性改變了呢?」天師,就是歧伯。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隂陽,和於術數上古,謂玄古也。知道,謂知修養之道也。夫隂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者,必謹先之。老子曰:「萬物負隂而抱陽,冲氣以爲和。」〈四氣調神大論〉曰:「隂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
白話文:
歧伯回答:「上古的人們掌握了養生之道,他們遵循陰陽法則,並精通養生術數。上古指的是遠古時代,知道是指懂得修養的方法。陰陽是天地恆常運行之道,術數是保全生命的大法則。因此,修養身心的人,必須謹慎遵循這些法則。老子說:『萬物都承受著陰氣,擁抱著陽氣,以純淨之氣為調和。』《四氣調神大論》說:『陰陽四時,是萬物生滅變化的根本。』」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此之謂也。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食飲者,充虚之滋味。起居者,動止之綱紀。故修養者,謹而行之。〈𤷒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生氣通天論〉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惡妄動也。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白話文:
違背養生的法則就會產生禍患,遵循它就不會發生大病,這就是所謂的「得道」。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隨意勞累進食,這樣才能體會到空腹的感覺的滋味。作息有規律,是身體活動的綱領。所以養生的人,要謹慎地遵循這些原則。
《養生論》說:「飲食過度,就會損傷腸胃。」《生氣通天論》說:「驚慌失措地作息,就會讓神氣浮動。」因此要避免隨意勞動。《廣成子》中說:「一定要保持安靜清淨,不要勞累你的身體,不要擾動你的精氣,這樣才能長生不老。」
」故聖人先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楊上善云:「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不爲分外之事。」,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形與神俱,同臻壽分。謹於修養,以奉天眞,故盡得終其天年。
白話文:
因此,聖人重視養生,飲食起居有規律,不胡作非為。古代醫家楊上善解釋說:「按照道理享用聲色香味,不胡亂視聽;按照道理行動,不做多餘的事。」所以才能形神皆健,活到天年盡頭。
去,謂去離於形骸也。《靈樞經》曰:「人百歲五藏皆虚,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以其知道,故年長壽延。年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尚書》〈洪範〉曰:「一曰,壽百二十歲也。」。
白話文:
「去」指的是脫離肉體。靈樞經記載:「人的一百二十個穴位和五臟都空虛了,神氣都離開了,只剩下肉體獨自存在,生命就結束了。」因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長壽延年。一百二十個穴位,指一百二十歲。尚書《洪範》記載:「第一個準則,是活到一百二十歲。」
「𫝆時之人不然也動之死地,離於道也。以酒爲漿溺於飲也。以妄爲常寡於信也。醉以入房過於色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眞樂色,曰欲輕用,曰耗。樂色不節則精竭,輕用不止則眞散,是以聖人愛精重施,髓滿骨堅。老子曰:「弱其志,強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
白話文:
現在的人不這樣做,讓自己陷入絕境,離開了養生之道。
他們以酒當水喝,沉迷於飲酒。把謊言當成習慣,很少講真話。喝醉了就沉迷女色,過度縱慾。
縱欲會耗盡精氣,沉迷聲色會散失元氣。貪欲不加節制,會耗盡精氣;放縱不加約束,會散失元氣。
因此,聖人珍愛精氣,慎重施用,骨髓充足,骨骼強健。老子說:「降低慾望,強健筋骨。」河上公說:「有慾望的人,會毀滅自己。
」曲禮曰:「欲不可縱。」~~,~~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耗』作『好』。」。不知持滿,不時御神言輕用而縱欲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愛精保神如持盈滿之器,不慎而動,則傾竭天眞。《眞誥》曰:「常不能慎事,自致百痾,豈可怨咎於神明乎!」此之謂也。
白話文:
《曲禮》說:「慾望不可放縱。」按《甲乙經》中的「耗」字寫作「好」。不知道節制,不善於控制精神,說話輕浮,放縱慾望。老子說:「堅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意思是說,像保護盛滿液體的容器一樣愛護精氣和精神,如果不謹慎地動作,就會耗盡先天的真氣。《真誥》說:「經常不能謹慎做事,以致招致各種疾病,豈能怪罪於神明呢!」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新校正云:「按別本『時』作『解』。」。務快其心,逆於生樂快於心欲之用,則逆養生之樂矣。老子曰:「甚愛必大費,此之類歟!」夫甚愛而不能救,議道而以爲未然者,伐生之大患也。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亦耗散而致是也,夫道者不可斯須,離於道則壽不能終盡於天年矣。老子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
」不道早亡,此之謂離道也。
白話文:
~~,~~新校本寫作:「依照其他版本,『時』字應寫作『解』。」把自己的快樂看得非常重要,違背健康快樂的養生原則,就會破壞養生的樂趣。老子說:「過度地追求就會帶來巨大的損害,這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非常重視健康,卻不能因此而擺脫傷害,而是在討論養生的時候認為這還不足夠,這是損害健康的重大禍患。起居沒有節制,所以過半百就衰老,也是因為過度耗散而導致的。養生的道路不能有絲毫偏離,如果偏離了養生的道路,壽命就不能完整終結於自然的天年。老子說:「事物鼎盛的時候就會衰老,這就是違背了養生的道路。」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虚邪賊風,避之有時邪乘虚入,是謂虚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避之有時,謂八節之日及太一入從之於中宮,朝八風之日也。《靈樞經》曰:「邪氣不得其虚,不能獨傷人。」明人虚乃邪勝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爲之。
白話文:
古代聖人教導人們,總是把那些侵犯人體的惡氣稱爲“虛邪賊風”。其中的“避之有時”是指逢八節之日和太一星進入中宮之時,也就是“朝八風”的那天。《靈樞經》中說:“邪氣若沒有可乘之機,就不能獨自傷害人。”這說明人體有虛弱的時候,邪氣纔會乘虛而入。
』《太素》、《千金》同楊上善云:『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爲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倣行者衆,故曰下皆爲之。』太一入從於中宮,朝八風義具《天元玉𠕋》中。」,恬惔虚无,眞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恬惔虚无,靜也,法道清靜。精氣内持,故其氣邪不能爲害。
白話文:
《太素》和《千金》中的楊上善說:古代聖人用行動引導人們,這種無言的教誨比有言語的教誨更有力量,因為百姓會模仿行動。太一從中宮開始,貫穿八方風的意義在《天元玉𠕋》中。保持心境安靜,真氣隨之,精神內守,這樣病痛自然不會侵襲。恬淡虛無,保持靜謐,這是道家清靜的法則。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内機息故少欲,外紛靜故心安,然情欲兩亡,是非一貫,起居皆適,故不倦也。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志不貪,故所欲皆順。心易足,故所願必從。以不異求,故無難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乆。」。
白話文:
因此,保持心境平和,減少慾望,心靈安康而不畏懼,身體勞動卻不疲倦。內心機巧計較少,所以慾望小;外界紛擾平息,所以心靈安穩。同時,情感慾望都消亡了,是與非貫通一致,起居都順應自然,所以不疲倦。氣息順暢,各自滿足慾望,都能得到希望。志向不貪求,所以慾望都順遂。心靈容易滿足,所以希望一定實現。不求超出本分之外,所以沒有得不到的。老子說:「知足不會蒙受恥辱,懂得停止不會陷入危險,可以長久安穩。」
故美其食順精麤也。~~,~~新校正云:「按別本『美』一作『甘』。」,任其服隨美惡也。樂其俗去傾慕也。髙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至無求也,是所謂心足也。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蓋非謂物足者,爲知足。心足者,乃爲知足矣。
白話文:
食物美味,順著節氣和食材的品質來製作。
任由百姓穿著飲食,隨心所欲,不會強求。享受當下的風俗習慣,避免盲目崇拜。
高低貴賤不互相攀比,所以百姓們都樸實無求,這纔算是真正的滿足。老子的話說得好:「沒有什麼災禍比不知足更大,沒有什麼過錯比貪得無厭更嚴重。」所以知足常樂,永遠滿足。
這裡的「足」並不是指物質的富足,而是內心的滿足。只要內心滿足,纔算是真正的知足。
不恣於欲,是則朴同。故聖人云:「我無欲而民自朴。」~~,~~新校正云:「按別本云:『曰』作『日』。」。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目不妄視,故嗜欲不能勞心。與玄同,故淫邪不能惑。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曰:「聖人爲腹,不爲目也。
白話文:
不縱慾的話,就會像樸素自然一樣。所以聖人說:「我不貪慾,人民就自然樸實。」
嗜慾不能使眼睛疲勞,淫邪不能迷惑心神。因為眼睛不亂看,所以嗜慾不能使心思疲累。與道合一,所以淫邪不能迷惑。
老子說:「看不見令人貪慾的東西,使心神不亂。」又說:「聖人為肚子著想,不為眼睛著想。」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情計兩亡,不爲謀府,冥心一觀,勝負俱捐,故心志保安,合同於道。庚桑楚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合於道數。」。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不涉於危,故德全也。
白話文:
「不管愚昧還是聰明,賢惠還是卑劣的人,都不會畏懼事物,因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符合道,所以不會有得失之心,也不會刻意謀劃,而是心神專一,將勝負看得淡然,因此心志安穩,與道相合。庚桑楚說:「保全你的形體,守護你的生命,不要讓你的心思過於繁雜。」「按全元起注本注釋:符合道的規律。」正因如此,他們能年過百歲而動作不衰老,因為他們的德行完備,不受危險侵害,所以德能保持圓滿。
莊子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曰:「無爲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材,謂材幹可以立身者。?將天數然也?」
白話文:
莊子說:「掌握了道的本質,德行就圓滿了。德行圓滿了,身體就健全了。身體健全了,這就是聖人的道路。」他又說:「不作為卻導致生命不健全的人,從來沒有出現過。」
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老陽之數,極於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爲少隂之氣,故以少陽數偶之。明隂陽氣和,乃能生成其形體,故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衝脉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癸,謂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衝脉皆竒經脉也。
白話文:
歧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旺盛,頭髮和牙齒開始更換生長,這是陽氣極盛的數,即九。少陽的數,次於陽,為七。女子屬少陰之氣,所以用少陽數來配偶。陰陽之氣調和,才能生成身體,因此七歲時腎氣旺盛,頭髮、牙齒才會更換。十四歲時,天癸(月經)來潮,任脈和太衝脈強盛,月經按時來潮,所以有「子癸」,指的是壬癸(水曆中的干支),北方屬水,干支為名。任脈、衝脈都是奇經八脈之一。
腎氣全盛,衝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眞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然衝爲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所以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而一見也,故愆期者,謂之有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及《太素》、《甲乙經》俱作『伏衝』,下『太衝』同。」。
白話文:
當腎氣旺盛時,衝脈和任脈暢通,經血逐漸充盈,在應有的時間排出,天真之氣下降,與經血相結合,所以稱之為天癸。而衝脈是血之海洋,任脈主導子宮,兩者相互支援,才能生育子女。所謂月事,是指平和之氣,通常每三十天出現一次,因此,如果月經延期,則稱為有病。~~ ~~。新校正雲:「根據《全元起注本》、《太素》、《甲乙經》,『伏衝』和『太衝』都應改為『衝脈』。」
三七腎氣平均,故眞牙生而長極眞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腎氣平而眞牙生者,表牙齒爲骨之餘也。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終,年居四七,材力之半,故身體盛壯,長極於斯。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墮陽明之脉氣營於面,故其衰也,髮墮、面焦。
白話文:
三七腎氣平衡,所以長出新的恆牙
恆牙是最後長出的牙齒,腎氣平衡才能長出恆牙,這表示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
四七筋骨強壯,頭髮長到極點,身體達到鼎盛
女性月經的週期是七天一次,四七歲時,月經次數已經過半,因此身體達到鼎盛。
五七陽明經脈衰弱,臉色開始暗黃,頭髮開始掉落
陽明經脈的氣血負責滋養臉部,所以陽明經脈衰弱時,就會導致臉色暗黃和頭髮掉落。
《靈樞經》曰:「足陽明之脉,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却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手陽明之脉,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故面焦、髮墮也。」。六七三陽脉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三陽之脉盡上於頭,故三陽衰則面皆焦、髮始白。
白話文:
《靈樞經》說:「足陽明經脈從鼻樑中間開始,沿著鼻子外側向下,進入上牙齒內側,再從嘴角外側出來,繞過嘴脣,向下經過下巴中間,繞到下巴後緣,到達大迎穴,沿著臉頰向上,經過耳朵前面,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和頭頂。手陽明經脈從頸部通過臉頰,進入下牙齒間隙,再從嘴角外側出來,所以面部乾燥、頭髮脫落。」
上面三條陽經衰敗於上部,面部就會乾燥,頭髮開始變白。三條陽經的經脈都上達於頭部,所以三陽衰敗,面部就會乾燥,頭髮就會開始變白。
所以衰者,婦人之生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經月數𣳘脫之故。七七任脉虚,太衝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經水絕止,是爲地道不通。衝任衰微,故云形壞無子。
白話文:
衰老的原因是,女性在經期會流失大量的氣血。隨著年齡增長,任脈虛弱,太衝脈衰退,天癸(生殖能力)耗盡,女性的生殖機能下降,導致月經停止。經水停止流出,說明生殖機能已經完全喪失。衝任二脈衰弱,因此身體衰老,無法生育。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老隂之數極於十,少隂之數次於八,男子爲少陽之氣,故以少隂數合之。《易》〈繫辭〉曰:「天九地十,則其數也。」。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隂陽和,故能有子男女有隂陽之質,不同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隂靜海滿而去血,陽動應合而𣳘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繫辭〉曰:「男女搆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也。
白話文:
現代
成年男子在八歲時,腎氣旺盛,頭髮生長,牙齒更替。女子在十歲時,腎氣衰弱,為陰數極限。少陰之數少於八,男子屬於少陽之氣,因此與少陰之數相結合。《易經》〈繫辭〉說:「天為九,地為十,這纔是正確的數字。」
男子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精氣)到達,精氣充沛,陰陽協調,因此能夠生育。男女具有陰陽之質,如果天癸不同,精血的形態也就不一樣。女性陰靜豐厚而少氣血,男性陽動感應而多精液。二者通暢和諧,因此能夠生育。《易經》〈繫辭〉說:「男女結合精氣,萬物由此生成,這就是這個道理。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眞牙生而長極以其好用故爾。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丈夫天癸八八而終,年居四八,亦材之半也。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腎主於骨,齒爲骨餘,腎氣旣衰,精無所養,故令髮墮,齒復乾枯。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陽氣,亦陽明之氣也。
白話文:
38歲時腎氣平衡,筋骨強健,因此真牙生長到極致,這是因為經常使用它們的緣故。48歲時筋骨發達,肌肉充實。男子腎氣在88歲時衰竭,48歲是人生一半的年紀。58歲時腎氣衰弱,頭髮脫落,牙齒枯黃。腎主管骨骼,牙齒是骨頭的餘物,腎氣衰弱,精氣無法滋養牙齒,因此頭髮脫落,牙齒變得乾枯。68歲時陽氣在上面衰竭,臉色枯黃,鬢髮花白。陽氣也叫陽明之氣。
《靈樞經》曰:「足陽明之脉,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却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衰於上則面焦、髮鬢白也。」。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肝氣養筋,肝衰故筋不能動。
白話文:
《靈樞經》中記載:「足陽明經脈,起於鼻子,經過鼻樑內,沿著鼻外側向下,進入上牙齒內,再從嘴角出來,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下巴,轉而沿著下巴後緣向下,出於大迎穴,經過頰車穴,向上經過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和頭頂。因此,如果足陽明經衰弱,就會導致面色枯槁、頭髮鬢角發白。」
七、八歲時,肝氣衰弱,筋脈無法活動。天癸枯竭,精氣不足,腎臟機能衰退,身體各部機能都衰退。肝氣主要養護筋脈,肝臟衰弱,所以筋脈無法活動。
腎氣養骨,腎衰故形體疲極。天癸已竭,故精少也。匪惟材力衰謝,固當天數使然。八八則齒髮去陽氣竭,精氣衰,故齒髮不堅,離形骸矣去落也。
白話文:
腎氣滋養骨骼,腎氣衰弱,所以身體形體虛弱疲累不堪。天癸已盡,所以精氣變少。不是僅僅體力衰弱、壽命結束,本來就是自然法則。到八十八歲,牙齒和頭髮脫落,陽氣衰竭,精氣衰弱,因此牙齒和頭髮不堅固,脫落離身。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五藏六府精氣,淫溢而滲灌於腎,腎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靈樞經》曰:「五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傷,由是則五藏各有精隨,用而灌注於腎,此乃腎爲都會關司之所,非腎一藏而獨有精,故曰五藏盛乃能寫也。」。
白話文:
腎臟主司水液,接受全身五臟六腑的精華而儲藏。所以五臟健康,才能供養五臟六腑的精氣,過多的精氣就會滲透流淌到腎臟,腎臟就會接受並儲藏起來。為什麼這麼說呢?《靈樞經》記載:「五臟負責儲藏精華,儲藏精華不可受傷。」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五臟各自都有精隨,這些精隨會匯集到腎臟,所以腎臟是精華匯聚的關口和樞紐。腎臟並不是唯一儲藏精華的器官,而是因為五臟健康,才能供養腎臟。
𫝆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歩不正,而無子耳所謂物壯則老,謂之天道者也。」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言似非天癸之數也。?」
白話文:
人的五臟都已經衰弱,筋骨也鬆弛了,體內的天癸已經枯竭。所以頭髮和鬢角變白,身體沈重,走路不穩,而且不能生育。這就是說事物壯盛到了極點就會衰老,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黃帝說:有人年紀已經很大了卻還能生育,這是為什麼呢?看來這似乎不符合天癸的常理。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脉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所稟天眞之氣本自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
白話文:
歧伯說:「這是因為她的天賦壽命超過了常人,氣血流通順暢,腎氣充沛。她天生稟賦的元氣本來就足夠。即使生了孩子,男的不超過八十八歲,女的也不超過七十七歲。到那時,天地之精氣就都耗盡了。即使年老生了孩子,孩子的壽命也不能超過天癸的年數(女性十六歲開始,每隔七八年停止排卵一次,直到四十九歲絕經)。」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是所謂得道之人也,道成之證如下章云。。」
白話文:
皇帝說:「那些得道的人年紀都能活到一百多歲,還能夠生育嗎?」
岐伯回答說:「那些得道的人,能夠抵抗衰老並且保持身體健全,即使年紀很大,也還能夠生育,這就是所謂的得道之人,得道的證明如下章所述。」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眞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隂陽眞人,謂成道之人也。夫眞人之身,隱見莫測,其爲小也,入於无間。其爲大也,徧於空境。其變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見迹。順至眞,以表道成之證。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隂陽也。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眞人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无,故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得道真人,他們能承載天地,掌握陰陽。所謂真人,就是得道成仙的人。
真人的身體,隱藏顯現不可預測,微小時可以進入無間隙中,巨大時可以遍佈整個虛空。他們的變化莫測,出入天地內外,不留痕跡。遵循至真之道,表現出得道的證據。凡是這樣的人,才能承載天地,掌握陰陽。
他們呼吸著精氣,保持心神獨立,肌肉宛如一體。真人的心與氣相合,氣與神相合,神與無相合,所以他們呼吸著精氣,保持心神獨立,肌膚像冰雪一樣白皙,容貌美麗宛如少女。」
」《太素》同楊上善云:「眞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故云宗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體同於道,壽與道同,故能无有終時,而壽盡天地也。敝,盡也。此其道生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白話文:
《太素》一書中,楊上善認為:「真人的身體與太極的本質相同,所以稱為『宗一』。」
因此,真人能夠像天地一樣長壽,沒有終結的時候。因為真人的身體與道相同,壽命也與道相同,所以可以無窮無盡,壽命與天地一樣長久。「敝」的意思是盡頭。
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真人的產生是由於最純粹的「道」。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全其至道,故曰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新校正云:「詳楊上善云: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和於隂陽,調於四時和謂同和,調謂調適,言至人動靜必適中於四時,生長收藏之令,參同於隂陽寒暑升降之宜。去丗離俗,積精全神心逺丗紛,身離俗染,故能積精而復全神。
白話文:
在古代,有品德高尚的人,他們內德純粹,遵循大道,故稱之為「至人」。這些至人憑藉純樸的美德,展現出妙不可言的大道。
他們與陰陽和諧相處,順應一年四季的更替。和諧指相同協調,調適指調和適宜。意思是至人無論動靜都適中於四季生長收藏的規律,與陰陽寒暑升降的變化相符。
他們遠離塵世,不受俗務牽絆,積累精氣,保持精神充盈。心思遠離塵囂,身體不受世俗污染,因此能夠積累精氣,恢復精神的完整。
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逺際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來于我者,吾必盡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眞人同歸於道也。
白話文:
在天地間自由穿梭,眼觀耳聞都能達到無窮無盡的境界,這就是精神力完備的原因。庚桑楚說:「精神力完備的人,不用思考就能融會貫通,不需謀算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精神力遍照一切,志向涵蓋宇宙,就像天地一樣浩瀚。」
庚桑楚又說:「身體與心靈相合,心靈與氣息相合,氣息與精神相合,精神與虛無相合。即使聲音從遙遠的八荒之外傳來,但它也近在咫尺;從自身而來的,我必定能完全知曉。像這樣的人,精神力完備,所以才能做到這些。」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故曰:「聖人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虚邪。」,適嗜欲於丗俗之間,无恚嗔之心聖人志深於道,故適於嗜欲,心全廣愛,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離,歿身不殆。行不欲離於丗,被服章新校正云:「詳『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下文不屬。
白話文:
其次,具有聖人品格的人,處於天地和諧之中,順應八方風氣的規律,與天地同德,與日月同明,與四季相應,與鬼神同吉凶。因此,說:「聖人之所以處於天地間的和順環境,順應八方風氣的正理,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正氣,遠離虛妄的邪氣。」
聖人適應世間的嗜好與慾望,沒有怨恨與怒氣的心情。聖人的志向深植於道,因此能順應嗜好慾望;聖人的心胸廣博,充滿愛心,因此沒有怨恨和怒氣。正因為如此,聖人的德行始終如一,直到生命終結也不會有所損害。聖人的行為不願脫離現實社會,
」,舉不欲觀於俗聖人舉事行止,雖常在時俗之間,然其見爲則與時俗有異爾,何者?貴法道之清靜也。老子曰:「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母亦諭道也。」,外不勞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聖人爲无爲,事無事,是以内无思想,外不勞形。以恬愉爲務,以自得爲功恬,靜也。
白話文:
「聖人」之舉止,雖然常處於世俗之中,但其所見所為卻與世俗不同。為何如此?因為聖人崇尚道法中的清靜無為。老子曾說:「我與世人不同,重視向母親求取食物。因為母親也教導了我明道。」聖人外在不勞苦於俗事,內在沒有思慮的煩惱。以安逸快樂為志向,以自在逍遙為成就。安逸,就是內心平靜。
愉,悅也。法道清靜,適性而動,故悅而自得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外不勞形,内无思想,故形體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離,故年登百數,此蓋全性之所致爾。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敝,疲敝也。
白話文:
「愉」就是「喜悅」的意思。如果遵循清靜的法則,順應本性而行動,就會自然而然地感到喜悅滿足。
身體不疲憊,精神不分散,也能活到上百歲。因為不耗費體力,內心沒有雜念,所以身體不會疲憊,精神得以保存。神守不離,所以能長壽。這都是保全本性的緣故。
庚桑楚說:「聖人對於聲色滋味,有利於本性的就接受,有害於本性的就捨棄。這就是保全本性的道理。」「敝」就是疲憊的意思。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然自強不息,精了百端,不慮而通,發謀必當,志同於天地,心燭於洞幽,故曰:「法則天地,象似日月也。」,辯列~~,~~星辰,逆從隂陽,分別四時星,衆星也。辰,北辰也。辯列者,謂定内外星官座位之所於天三百六十五度,逺近之分次也。
白話文:
其次有聖賢之士,他們遵循天地運行法則,參照日月星象。
所謂的聖賢,是指那些力求進取,精通各方面的能人。他們不用思考就能融會貫通,謀劃事情總是準確無誤。他們的志向與天地相通,思想洞察幽深,所以說他們「遵循天地法則,參照日月星象。」。
辨別星宿位置,從北極星開始,排列各種星官,包括恆星和行星,釐清陰陽消長的規律,區分春夏秋冬四季的星宿。
逆從隂陽者,謂以六甲等法,逆順數而推歩吉凶之徵兆也。《隂陽書》曰:「人中甲子,從甲子起以乙丑爲次,順數之。地下甲子,從甲戌起,以癸酉爲次,逆數之,此之謂逆從也。」分別四時者,謂分其氣序也,春温,夏暑熱,秋清凉,冬冰冽,此四時之氣序也。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謂如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隂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歲而去,故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
白話文:
春天持續的這三個月的時段,被稱作「發陳」。就是春天的陽氣上升,萬物的生氣開始潛藏發散,滋養萬物,而萬物也整理了他們的姿態,所以稱為「發陳」。所謂的「春三月」,都是根據不同的節氣來命名的,夏、秋、冬也是如此。
天地都生機勃勃,萬物因為溫和的天氣而欣欣向榮。天上的陽氣升溫,地上的陰氣發散,溫暖和發散相結合,所以萬物才得以滋生繁榮。
春天要早睡早起,在庭院裡多走動。溫暖的氣息生發,寒氣散去,所以要早睡早起,在庭院裡多走動。
放鬆頭髮,舒緩形態,這是為了激發意志。春天的氣息孕育著萬物,所以放鬆頭髮,舒緩形態,用來激發人的意志。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氣發生,施无求報,故養生者必順於時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所謂因時之序也,然立春之節,初五日東風解凍,次五日蟄蟲始振,後五日魚上冰。次雨水氣,初五日獺祭魚,次五日鴻鴈來,後五日草木萌動。次仲春驚蟄之節,初五日小桃華,~~,新校正云:「詳『小桃華』,〈月令〉作『桃始華』。」,~~次五日倉庚鳴,後五日鷹化爲鳩。
白話文:
春天來臨時,不要殺生,要給予而不奪取,獎賞而不懲罰。春天萬物萌生,施予而不求回報,所以養生的人必須順應時令。
這就是春天對應的養生之道,也是順應季節規律。立春時節,初五日東風吹來,冰開始解凍;次五日蟄居的蟲子開始活動;後五日魚浮到冰面上。
雨水節氣後,初五日水獺祭祀魚;次五日大雁飛來;後五日草木開始發芽。
仲春驚蟄節氣,初五日小桃樹開花;次五日倉庚鳥鳴叫;後五日老鷹變成鴿子。
次春分氣,初五日玄鳥至,次五日雷乃發聲,芍藥榮,後五日始電。次季春清明之節,初五日桐始華,次五日田鼠化爲鴽,牡丹華,後五日虹始見。次榖雨氣,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鳴鳩拂其羽,後五日戴勝降于桑。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春陽布發生之令,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
白話文:
在春分之後,第五天玄鳥(燕子)飛來,再過五天開始打雷,芍藥盛開,再過五天閃電開始出現。
到了清明節,第五天桐樹開始開花,再過五天田鼠變成鴽(黃鸝),牡丹花開,再過五天彩虹開始出現。
到了穀雨節氣,第五天浮萍開始生長,再過五天鳴鳩(布穀鳥)拍動羽毛,再過五天戴勝鳥降落在桑樹上。
以上這六個節氣的十八個候發生,都是春陽生髮的命令,因此養生的人一定要謹慎地順應天時。
~~,~~新校正云:「詳『芍藥榮』、『牡丹華』,𫝆〈月令〉無。」。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奉長者少逆謂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於春,故行秋令則肝氣傷,夏火王而木廢,故病生於夏。然四時之氣,春生夏長,逆春傷肝,故少氣以奉於夏長之令也。
白話文:
但是新版校訂的版本中說:「詳細查閱『芍藥榮』、『牡丹華』這兩本書,在《月令》中並沒有記載。」
如果逆行秋令,就會損傷肝臟。夏季天氣寒冷的時候,適合生長的植物會減少,所謂「逆」就是反行秋令。肝臟屬木,在春天旺盛,如果在秋天行使令,肝氣就會受傷。夏天是火的季節,而木氣衰弱,所以疾病會在夏天產生。
然而,四時之氣,春天生長,夏天茁壯。違背春天的生長,就會損傷肝臟,因此夏天生長的力量會減弱。
夏三月,此謂蕃秀陽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長,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天地氣交,萬物華實舉夏至也。〈脉要精微論〉曰:「夏至四十五日,隂氣微上,陽氣微下。」由是則天地氣交也。然陽氣施化,隂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隂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隂成形。
白話文:
夏季的第三個月,稱為「蕃秀」,是因為陽氣從春天開始萌發,到夏天變得旺盛,萬物生長繁茂。所以「蕃秀」的意思就是茂盛、昌盛。秀,指華麗、美麗。
天地之氣交融,萬物開化結果,這時正是夏至。〈脈要精微論〉中說:「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逐漸上升,陽氣逐漸下降。」由此可知,天地之氣交融。然而,陽氣發揮作用,陰氣開始凝聚,陰陽相互作用,所以萬物開花結果。〈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氣化生萬物,陰氣形成萬物之形。」
」,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𣳘,若所愛在外緩陽氣則物化,寬志意則氣𣳘,物化則華英成秀,氣𣳘則膚腠宣通。時令發揚,故所愛亦順陽而在外也。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立夏之節,初五日螻蟈鳴,次五日蚯蚓出,後五日赤箭生。~~,~~新校正云:「按〈月令〉作『七竅生』。
白話文:
立夏時節,要早睡早起,不要厭煩陽光的普照;保持心境平和,不發怒;讓五臟六腑調達,讓外表光澤秀麗,讓氣血通暢。
天地間的陽氣舒展,萬物生長,心胸開闊則氣血暢通,萬物生長則外表光澤秀麗,氣血暢通則皮膚毛孔宣通。
立夏時節,陽氣升發,所以人對外界萬物都感到順應。這是夏天的氣候特點,也是養生的道理。
立夏之後的節氣:初五日螻蛄鳴叫,次五日蚯蚓出土,後五日赤箭長出。
校正說明:
《月令》中是記載為「七竅生」。
」~~,次小滿氣,初五日吳葵華,,新校正云:「按〈月令〉作『苦菜秀』。」,~~次五日靡草死,後五日小暑至。次仲夏芒種之節,初五日螗螂生,次五日鵙始鳴,後五日反舌無聲。次夏至氣,初五日鹿角解,次五日蜩始鳴,後五日半夏生,木堇榮。
白話文:
五月初五,吳葵花盛開。
五月十日,苦菜開始發芽。
五月十五日,靡草枯萎。
五月二十日,小暑到來。
仲夏芒種節氣,初五日,螗螂出生。
仲夏芒種節氣,初五日,鵙鳥開始鳴叫。
仲夏芒種節氣,後五日,反舌鳥不再鳴叫。
夏至節氣,初五日,鹿的角開始脫落。
夏至節氣,次五日,蜩蟲開始鳴叫。
夏至節氣,後五日,半夏、木堇花旺盛。
次季夏小暑之節,初五日温風至,次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次大暑氣,初五日腐草化爲螢,次五日土潤溽暑,後五日大雨時行,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夏氣揚蕃秀之令,故養生者必敬順天時也。~~,~~新校正云:「詳『木堇榮』,𫝆〈月令〉無。」。逆之則傷心,秋爲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逆謂反行冬令也。
白話文:
夏季第二個節氣小暑時,初五會出現溫暖的風,十五日蟋蟀會住在牆壁裡,二十五日老鷹會開始練習捕食。
接著是大暑節氣,初五腐爛的草會變成螢火蟲,十五日土地潮濕炎熱,二十五日會出現大雨。
這些總共六種氣候和十八種物候現象都代表著夏天的繁盛和茂盛。因此,養生的人必須順應天時。
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傷害心臟,導致秋天時瘟疫和瘧疾盛行,到了冬天,即使是小病也會變成大病。這裡所說的違背,是指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冬天做適合夏天的事情。
痎,痎瘦之瘧也。心象火,王於夏,故行冬令則心氣傷,秋金王而火廢,故病發於秋而爲痎瘧也。然四時之氣,秋收冬藏,逆夏傷心,故少氣以奉於秋收之令也。冬水勝火,故重病於冬至之時也。
白話文:
瘧疾,是一種因瘧疾引起的消瘦。心五行屬火,在夏天為王,所以如果在冬天出現,就會損傷心氣。秋天,金為王,火氣衰退,所以瘧疾會在秋天發作。然而,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是秋天收斂,冬天儲藏。逆反夏季傷了心,所以到了秋天收斂的時節,心氣不足以適應。冬天水氣旺盛,勝過火氣,所以瘧疾在冬至時會加重。
秋三月,此謂容平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狀,至秋平而定也。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天氣以急,風聲切也。地氣以明,物色變也。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懼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寧,故早起。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志氣躁則不慎其動,不慎其動則助秋刑急,順殺伐生,故使志安寧,緩秋刑也。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神蕩則欲熾,欲熾則傷和氣,和氣旣傷則秋氣不平調也。
白話文:
秋季的三個月,萬物鬱郁蔥蔥,夏天的花果已經成形。到了秋天才逐漸平穩下來。
秋季,天有急躁的特徵,表現為刮風。地有澄明的特徵,表現為萬物色彩變黃。
秋季養生的方法是:早睡早起,同雞一起起牀。
早睡是爲了避免受寒露的侵襲。早起是爲了使身體安靜。
使心神安靜,是爲了緩解秋天的刑罰之氣。因為心氣浮躁就會不注意自己的行為,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就會助長秋天的刑罰之氣,從而傷害生命力。所以要讓心神安靜,緩解秋天的刑罰之氣。
收斂心神之氣,使秋氣平穩。如果心神散亂,就會慾望旺盛,慾望旺盛就會傷及和氣,和氣一受傷,秋氣就不能保持平穩了。
故收斂神氣,使秋氣平也。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亦順秋氣之收斂也。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立秋之節,初五日凉風至,次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蟬鳴。次處暑氣,初五日鷹乃祭鳥,次五日天地始肅,後五日禾乃登。次仲秋白露之節,初五日盲風至,鴻鴈來,次五日玄鳥歸,後五日羣鳥養羞。
白話文:
因此,要收斂精神氣息,讓秋天的氣息和緩平和。不要讓思緒擴散,使肺氣清淨,亦順應秋氣的收斂。這是順應秋氣、養生之道。
立秋時節,初五日涼風吹拂,次五日白露降臨,後五日寒蟬鳴叫。
處暑時節,初五日鷹隼開始捕捉鳥類,次五日天地間開始肅殺,後五日禾苗開始成熟。
仲秋白露時節,初五日狂風呼嘯而至,大雁南飛,次五日玄鳥歸巢,後五日鳥類開始儲備食物。
次秋分氣,初五日雷乃收聲,次五日蟄蟲坯戸,景天華,後五日水始涸。次季秋寒露之節,初五日鴻鴈來賓,次五日雀入大水爲蛤,後五日菊有黃華。次霜降氣,初五日豺乃祭獸,次五日草木黃落,後五日蟄蟲咸俯。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秋氣正收斂之令。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
白話文:
秋天分氣之後:
- 第五天,雷聲停止。
- 再過五天,冬眠的昆蟲開始封閉巢穴。
- 再過五天,景天開始開花。
- 再過五天,水開始乾涸。
緊接著季秋寒露節氣:
- 第五天,大雁開始到來。
- 再過五天,麻雀飛入水中變成蛤蜊。
- 再過五天,菊花開出黃花。
再之後霜降氣節:
- 第五天,豺狼開始祭祀獵物。
- 再過五天,草木枯黃凋落。
- 再過五天,冬眠的昆蟲都潛伏下來。
這六個氣節共十八個候節,都是秋氣收集縮斂的表現。因此,養生的人必須嚴格遵循大自然的時令。
~~,~~新校正云:「詳『景天華』三字,𫝆〈月令〉無。」。逆之則傷肺,冬爲飧𣳘,奉藏者少逆謂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於秋,故行夏令則氣傷,冬水王而金廢,故病發於冬。飧𣳘者,食不化而𣳘中也。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於冬藏之令也。
白話文:
~~,~~新校正的註解說:「仔細審查『景天華』這三個字,在《月令》中沒有出現。」。如果反其道而行,就會傷害肺,冬天是肺氣收藏的時候,肺氣收藏不夠反過來就是違反夏季的規律。肺的屬性是金,主司秋季,所以違反夏季的規律就會傷害肺氣,而冬季主水,金氣衰弱,所以到了冬天就會發病。飧𣳘是指食物沒有消化而積聚在腸胃中。違反秋季規律會傷及肺,所以到了冬天收藏肺氣的時候,就會出現氣虛的症狀。
冬三月,此謂閉藏草木凋,蟄蟲去地,戸閉塞,陽氣伏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陽氣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煩勞。擾,謂煩也,勞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避於寒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皆謂不欲妄出於外,觸冒寒氣也,故下文云:「去寒就温,無𣳘皮膚,使氣亟奪。」,去寒就温,無𣳘皮膚,使氣亟奪去寒就温,言居深室也。
白話文:
冬季的三個月,草木凋零閉藏,昆蟲潛伏到地底,房門要關閉嚴實,因為陽氣會收藏起來。水結成冰,地面裂開,此時不要打擾陽氣沉降,所以要安靜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早點睡覺晚點起牀,等到太陽出來後再出門,以避開寒氣。讓精神內斂隱藏,好像有什麼祕密或得到什麼似的,這都是為了避免接觸到外界的寒氣。所以後文中說:「避開寒氣,靠近溫暖,不要傷了皮膚,讓身體保暖。」避開寒氣靠向溫暖,是指待在溫暖的房間裡。
《靈樞經》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無𣳘皮膚,謂勿汗也,汗則陽氣發𣳘,陽氣發𣳘則數爲寒氣所迫,奪之亟數也。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立冬之節,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凍,後五日雉入大水爲蜃。次小雪氣,初五日虹藏不見,次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後五日閉塞而成冬。
白話文:
《靈樞經》說:「冬季陽氣在骨頭裡,昆蟲都潛藏起來,人應當呆在屋子裡。」這裡的「無腠」,是指不要出汗。如果出汗,就會導致陽氣從皮膚毛孔中發散出來,陽氣散發出來後容易被寒氣侵襲,會突然感到寒冷和疼痛,這是冬天的氣候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反應,也是保養和儲藏陽氣的方法。立冬時,頭五天水開始結冰,接下來五天地面開始凍結,再五天野雞進入大水中變成蜃。然後是小雪節氣,頭五天彩虹消失不再出現,接下來五天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再五天一切閉塞形成嚴冬。
次仲冬大雪之節,初五日冰益壯,地始拆,鶡鳥不鳴,次五日虎始交,後五日芸始生,荔挺出。次冬至氣,初五日蚯蚓結,次五日麋角解,後五日水泉動。次季冬小寒之節,初五日鴈北鄉,次五日鷙鳥厲疾,後五日水澤腹堅,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冬氣正養藏之令,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逆之則傷腎,春爲痿厥,奉生者少逆,謂反行夏令也。
腎象水,王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王而水廢,故病發於春也。逆冬傷腎,故少氣以奉於春生之令也。
白話文:
到了仲冬大雪的節氣,初五日冰層更加厚實,地面開始融化,鶡鳥不再鳴叫。次五日,老虎開始交配。再過五日,芸草開始生長,荔枝樹冒出枝芽。
接著是冬至的節氣,初五日蚯蚓開始結塊。次五日,麋鹿的角開始脫落。再過五日,泉水開始流動。
再來的季冬小寒節氣,初五日大雁向北飛。次五日,猛禽變得敏捷。再過五日,湖泊中的冰層變厚。
這些六氣十八候,皆是冬季養藏的時令。因此養生的人一定要謹慎地遵循天時。違背了這些時令就會損傷腎氣,到了春天就會導致痿弱麻痺。順應養生的人偶爾逆行,就是違背夏令。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言天明不竭以清淨,故致人之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故言天氣以示於人也。藏德不止新校正云:「按別本『止』一作『上』。」,故不下也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
白話文:
天氣,指天地間清澈明亮的氣。天明時清澈不絕,所以能讓人長壽。而這種長壽也是通過順應運動而獲得的,所以用天氣來表明這一點。
藏德無止境,所以不下降到人間。四時按序運轉,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運行不息,這是天不顯露言說的,也就是藏德。德行隱藏,所以應用時不偏不倚,因此不下降到人間。老子說:「上德之人不彰顯自己的德行,因此反而具有德行。
」言天至尊髙,德猶見隱也,況全生之道而不順天乎!。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天所以藏德者,爲其欲隱大明,故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所諭者何?言人之眞氣亦不可𣳘露,當清淨法道,以保天眞,苟離於道則虚邪入於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陽氣,謂天氣,亦風熱也。
白話文:
醫家說,上天是至高無上的,它的德行也隱而不彰。活人養生之道,更應該順應上天呀!天色明亮時,日月星光就會黯淡。天之所以隱藏德行,是因為它想掩飾自身的光亮。因此,大光亮出現,小的光亮就會消失。所以,大光亮的德行是不應該外露的。如果上天自己顯耀,那麼日月的光亮就會隱藏起來。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就是說人的真氣也不可以外露,必須通過清修法道來保全天生的真氣。如果脫離了道,虛邪就會乘虛而入。陽氣就是閉塞的,地氣就是冒犯光明的。這裡的天氣,指的是風熱。
地氣,謂濕,亦雲霧也。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霧濕之爲病,則掩翳精明。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靈樞經》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喪明于易。」豈非失養正之道邪!,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
白話文:
地氣指濕氣,也稱作霧。風熱傷人,就會導致全身孔竅不通。霧氣濕邪致病,就會掩蓋明亮清晰的眼睛。從相似性來說,在天象上,霧氣會導致日月無光;在人體上,霧氣會導致雙眼失明。《靈樞經》說:「天上日月,人體眼目。」《易經》說:「迷失於光明之中。」難道不是因為失去了養正之道嗎?雲霧不精純,就會導致上天出現白露,不會形成霧氣;霧氣與雲相似。露水與雨水相似。
夫陽盛則地不上應,隂虚則天不下交,故雲霧不化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爲白露不下之咎矣。〈隂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明二氣交合,乃成雨露。〈方盛衰論〉曰:「至隂虚,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明氣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白話文:
陽氣旺盛時,地氣無法上升與天氣相呼應;陰氣不足時,天氣無法下降與地氣相結合。因此,雲霧無法轉化為精微之氣,上升到天空,導致白露無法降落。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雨是由地氣形成,雲是由天氣形成。」這說明陰陽二氣必須結合才能產生雨露。
《方盛衰論》中說:「到了陰氣極度不足時,天氣就會完全斷絕;到了陽氣極度旺盛時,地氣就會不足。陰陽二氣不能相互吸引,也就無法結合。」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夫雲霧不化其精微,雨露不霑於原澤,是爲天氣不降,地氣不騰。變化之道旣虧,生育之源斯泯,故萬物之命無稟而生,然其死者則名木先應,故云名木多死也。名,謂名果、珍木。表,謂表陳其狀也。《易》〈繫辭〉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則爲否也。
白話文:
空氣不流通,萬物的生機無法順利運作,生機無法運作就會導致許多珍貴的樹木死去。雲霧無法化成雨水滋潤大地,雨露無法沾潤草原,是因為天氣不降下,地氣不升騰。自然的變化之道已經失去,孕育萬物的根源也因此消失。所以萬物的生命都無法順利生長,但其中死亡的,珍貴的樹木會最先受到影響,所以說珍貴的樹木會大量死亡。珍貴的,是指名貴的果樹和珍稀的樹木。流通,是指顯現它們的狀態。《易經》的《繫辭》說:「天地相互交織,萬物變化調和。但是如果它們無法順利流通,就會出現阻滯的狀況。」
」《易》曰:「天地不交,否。」。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稾不榮惡,謂害氣也。發,謂散發也。節,謂節度也。菀,謂蘊積也。槀,謂枯槀也。言害氣伏藏而不散發,風雨無度,折傷復多,槀木蘊積,春不榮也。豈惟其物獨遇是而有之哉!人離於道亦有之矣。
白話文:
《易經》說:「天地不相通,就是『否』卦。」壞天氣不下雨,風雨也不適時,露水也不降下,那麼草木就會枯萎不生長,這就叫「害氣」。「發」指的是散發出去。「節」指的是節度。「菀」指的是蘊積。「槀」指的是枯萎的植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壞天氣潛伏而不散發,風雨沒有節制,破壞和傷害很多,枯萎的植物積聚著,春天也無法發芽。難道只有植物才會遭遇這種情況嗎?人離開了正道也會遭遇這種情況。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眞之氣未期乆逺,而致滅亡。央,乆也,逺也。唯聖人從之,故身無竒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道非逺於人,人心逺於道,惟聖人心合於道,故壽命无窮。從,猶順也,謂順四時之令也,然四時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則五藏内傷而他病起。
白話文:
邪惡的風氣頻繁出現,大雨不斷降下。天地四時的運行不再相應,與自然規律相違背,身體也會因此衰敗。經常受到八風(風、寒、暑、濕、燥、火)的侵害,違背了自然之道,就會導致天生的生命之氣無法持久,最終導致死亡。"央"意為長久、遙遠。
只有聖人順應自然之道,所以身體沒有奇特的疾病,萬物不會失衡,生命力不會枯竭。道並非遠離人,而是人心遠離道。只有聖人的心與道合一,所以壽命無窮。這裡的"從"指順從,意為順應四時的規律。然而,四時的規律不可違背,違背就會導致五臟受傷,引發其他疾病。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内變生,謂動出也。陽氣不出,内鬱於肝,則肝氣混糅變而傷矣。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内洞長,謂外茂也。洞,謂中空也。陽不外茂,内薄於心,燠熱内消,故心中空也。逆秋氣,則太隂不收,肺氣焦滿收,謂收斂。焦,謂上焦也。太隂行氣主化上焦,故肺氣不收,上焦滿也。
白話文:
違反春季生發的氣候,少陽之氣就不會生長,肝氣內動外發,稱為動出。陽氣不出,鬱結在肝內,就會導致肝氣混亂變異而受傷。
違反夏季生長的氣候,太陽之氣就不會長養,心氣內藏增長,稱為外茂。茂,意思是內部空虛。陽氣不能向外生長,內向心臟聚集,導致心臟內部炎熱消散,所以心中空虛。
違反秋季收斂的氣候,太陰之氣就不會收斂,肺氣焦灼盈滿,稱為收斂。焦,指上焦。太陰運行氣血,主要化生上焦,所以肺氣不能收斂,導致上焦盈滿。
~~,新校正云:「按『焦滿』,全元起本作『進滿』,《甲乙》、《太素》作『焦滿』。」。逆冬氣,則少隂不藏,腎氣獨沉沉,謂沉伏也。少隂之氣内通於腎,故少隂不伏,腎氣獨沉。,~~新校正云:「詳『獨沉』,《太素》作『沉濁』。」。
白話文:
~~,新的校訂本說:「關於『焦滿』一詞,全元起原本寫作『進滿』,《甲乙》、《太素》寫作『焦滿』。」。違背冬季的氣候,就會導致少陰不收藏,腎氣獨自沉降,這裡的「沉」是指沉伏。少陰之氣在內部與腎相通,所以少陰不收斂,腎氣就獨自沉降。,~~新的校訂本說:「詳細解釋『獨沉』,《太素》寫作『沉濁』。」。
夫四時隂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時序運行,隂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故萬物之根悉歸於此。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隂,以從其根陽氣根於隂,隂氣根於陽,無隂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隂無以化,全隂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隂氣不窮。春食凉,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温,冬食熱,以養於隂。
白話文:
四時變化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根本。隨著季節的推移,陰陽交替變化,天地合氣,孕育著萬物。因此,萬物的根源都歸於此。所以聖人主張,春季和夏季養陽,秋季和冬季養陰,以此遵循萬物根源的規律。陽氣生於陰中,陰氣生於陽中,沒有陰則陽無法產生,沒有陽則陰無法變化。如果全部是陰,那麼陽氣就不能極盛;如果全部是陽,那麼陰氣也不能窮盡。在春季吃涼性食物,夏季吃寒性食物,以此滋養陽氣;在秋季吃溫性食物,冬季吃熱性食物,以此滋養陰氣。
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二氣常存,蓋由根固。百刻曉暮,食亦宜然。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聖人所以身無竒病,生氣不竭者,以順其根也。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眞矣是則失四時隂陽之道也。
白話文:
培育植物必須穩固其根基,砍伐樹木必定使其枯萎;因此,以這種方式調節,順應其根基,兩股氣息才能常存,這是因為根基穩固所致。一天之中,飲食也要遵循這樣的法則。
所以,聖人與萬物一樣,順應生長的規律,因此身體沒有奇異的疾病,生氣也不會枯竭,這是因為順應了根基所致。違背根基,就會損害根本,破壞其本真,這就是違背了四季陰陽的道理。
故隂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謂得養生之道。苛者,重也。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聖人心合於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於迷,故佩服而已。老子曰:「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白話文:
因此,陰陽變化和四季更替是萬物的起點和終點、生死存亡的根本規律。違背這些規律就會招致災害,遵循這些規律則疾患不起。這就是得道,也就是掌握養生之道。其中,“苛”表示沉重、累贅。“道”是指聖賢的行為規範,愚氓只是仰慕推崇。聖賢的心與道合一,所以勤奮實踐。“道”是指與道相融,遵循道。“德”是指與德相融,遵循德。“失”是指與失相融,偏離道德。與道相融,道也能獲得人。“德”是指與德相融,遵循德。“失”是指與失相融,偏離道。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愚者未同於道德,則可謂失道者也。從隂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爲逆是謂内格格,拒也,謂内性格拒於天道也。
白話文:
與德相和的人,就能得到德;與失相和的人,就會失落。愚昧的人不同於道德,那就可以說他是失道的人了。順從陰陽變化就會生長,違背就會死亡;順應陰陽就會秩序井然,違逆就會混亂。背離順應而走向違逆,就是內心的格格不入,阻隔。也就是說,內心背離順從天道的規律。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知之至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知不及時也。備禦虚邪,事符握虎,噬而後藥,雖悔何爲。!
白話文:
因此聖人不在疾病形成後才治療,而是治療疾病形成之前;不在混亂發生後才平亂,而是在混亂發生之前就預防。這就是了解事物的最高境界。如果等疾病形成後才用藥治療,等混亂發生後纔去平亂,就像口渴了才開始挖井,打鬥了才開始鑄造兵器,豈不是太晚了嗎?等到虛邪侵犯身體,就像握著老虎的尾巴,被咬了纔去用藥,那後悔也來不及了。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隂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内,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六合,謂四方上下也。九州,謂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内應九竅,故云九州九竅也。五藏,謂五神藏也。五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而此成形矣。
白話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與天地相通的人,其生命根本來自於天地陰陽之間,在天地六合之內,天地之氣與人體的九洲、九竅、五臟、十二節氣都相通。六合是指四面八方和上下。九洲是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天地之氣遍佈於九洲,而內部與九竅相應,所以稱為九洲九竅。五臟是指五個神藏的器官。五神藏分別為: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這些神藏的形成成就了人體。」
十二節者,十二氣也。天之十二節氣,人之十二經脉而外應之,咸同天紀,故云皆通乎天氣也。十二經脉者,謂手三隂三陽、足三隂三陽也。~~,~~新校正云:「詳通天者,生之本,〈六節藏象〉注甚詳。」又按鄭康成云:「九竅者,謂陽竅七,隂竅二也。」。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言人生之所運爲則,内依五氣以立,然其鎮塞天地之内,則氣應三元以成三,謂天氣、地氣、運氣也。犯,謂邪氣觸犯於生氣也,邪氣數犯則生氣傾危,故寶養天眞以爲壽命之本也。
白話文:
「十二節」指的是十二種氣候。天上的十二個節氣,與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相互對應,它們都遵循著天體的運轉規律,因此說它們都通達於天氣。十二條經脈包括手上的三條陰經三條陽經和足上的三條陰經三條陽經。關於「詳通天者,生之本」,《六節藏象》的注釋很詳細。另外,根據鄭康成所說,「九竅」指的是七個陽竅和兩個陰竅。人生的運作依賴於五種氣的建立,然而在天地間的安身立命,則靠三種氣的配合,即天氣、地氣和運氣。犯,指的是邪氣侵犯正氣。邪氣多次侵犯就會使得正氣衰弱,因此保養天生的真氣是長壽的根本。
庚桑楚曰:「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則神全。」《靈樞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此之謂也。
白話文:
庚桑楚說:「聖人制定萬物的原則,是為了讓它們保有天賦之性,天賦之性完整,神才能完整。」《靈樞經》裡說:「血氣是人的精神,一定要小心地滋養。」這就是這個道理。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春爲蒼天發生之主也,陽氣者,天氣也。〈隂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爲天。」則其義也。本天全神全之理,全則形亦全矣。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以因天四時之氣序,故賊邪之氣弗能害也。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夫精神可傳,惟聖人得道者乃能爾,乆服天眞之氣,則妙用自通於神明也。失之,則内閉九竅,外壅肌肉,衞氣散解失,謂逆蒼天清淨之理也。
白話文:
天上的氣息,清淨時人的意志和思想就會安定平和;順應它,陽氣就會固守,春天是蒼天發生萬物的主人,陽氣就是天氣。《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就是這個意思。順應天地的道理,就會使形體健康完整。即使有害的邪氣出現,也不會造成傷害,這是因為順應時序,遵循天地的四季氣候運行,所以有害的邪氣不能傷害。因此,聖人傳承精神,調養天氣,而與神明相通。精神是可以傳承的,只有得道的聖人才能做到;長久服食純淨的天地之氣,妙用自然與神明相通。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內部就會閉塞九竅,外部就會阻滯肌肉,衛氣就會渙散而分離。
然衞氣者,合天之陽氣也。上篇曰:「陽氣者閉塞,謂陽氣之病人,則竅寫閉塞也。」《靈樞經》曰:「衞氣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故失其度則内閉九竅,外壅肌肉,以衞不營運,故言散解也。此謂自傷氣之削也夫逆蒼天之氣,違清淨之理,使正眞之氣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爲之爾。
白話文:
衛氣是與大自然的陽氣相應的。上篇說:「陽氣閉塞,是指陽氣受損的人,才會導致竅穴閉塞。」《靈樞經》說:「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充盈皮膚,滋潤組織、主管開闔。」所以,衛氣失衡就會導致內部竅穴閉塞,外部肌肉飽脹,這是因為衛氣運行不暢,所以說它會散解。這是指自傷氣血衰弱啊!違背了大自然的陽氣,違反了清淨的法則,使正常的陽氣好像被削去了一樣,這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自己造成的。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此明前陽氣之用也。諭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不明則天境暝昧,陽不固則人壽夭折。故天運當以日光明言人之生,固宜藉其陽氣也。是故陽因而上,衞外者也此所以明陽氣運行之部分,輔衞人身之正用也。
白話文:
陽氣就好比太陽,如果不處於適當的位置,就會減壽而無法彰顯。這說明瞭陽氣非常重要。人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天若失去陽氣,太陽就會消失;人若失去陽氣,陽氣就會不穩固。太陽消失,天空就會一片漆黑;陽氣不穩固,人的壽命就會縮短。所以,天的運行應以日光明作為標準,人的生命也必須依靠陽氣。因此,陽氣向上運轉,負責保護身體的外部。這就是說明陽氣運行的方式,以及它在保護人體方面的作用。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欲如運樞,謂内動也。起居如驚,謂暴卒也。言因天之寒,當深居周密,如樞紐之内動,不當煩擾筋骨,使陽氣發𣳘於皮膚而傷於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馳騁荒佚,則神氣浮越,無所綏寧矣。〈脉要精微論〉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白話文:
因為寒冷,身體如同運轉軸樞一樣,活動起來會像受驚一般。這句話的意思是內部在運動。起居像受驚一般,指的是突然抽搐。這句話是說,因為天氣寒冷,應該深居室內,好好保暖,就像軸樞在內部運動一樣,不應該煩擾筋骨,使陽氣發作於皮膚而受到寒毒的傷害。如果起居突然過度,奔走放蕩不羈,那麼神氣就會浮越,無法安定。〈脈要精微論〉說:「冬天在骨頭裡,蟲子都躲起來,君子要待在室內。」
」〈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無𣳘皮膚,使氣亟奪。」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連樞』。」元起云:「陽氣定如連樞者,動繫也。」。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此則不能靜慎,傷於寒毒,至夏而變暑病也。
白話文:
《四氣調神大論》說:「冬天三月,是時候閉藏。水結冰、地面裂開,不要擾動陽氣。」又說:「讓精神像潛伏、隱藏一樣,好像有私心、已經有所得,避寒就暖,不要傷損皮膚,使氣迅速被奪走。」這就是指這個道理。……,……新校正本說:「根據全元起本,應該寫作『連樞』。」元起說:「陽氣安定像連樞一樣,動而相繫也。」因為在夏天,汗出煩躁就喘氣喝水,靜下來就多說話,這樣就無法靜心謹慎,傷了寒毒,到夏天就會變成暑病。
煩,謂煩躁。靜,謂安靜。喝,謂大呵出聲也。言病因於暑,則當汗𣳘,不爲發表,邪熱内攻,中外俱熱,故煩躁喘數,大呵而出其聲也。若不煩躁,内熱外凉,瘀熱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喝,一爲鳴。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此重明可汗之理也,爲體若燔炭之炎熱者,何以救之,必以汗出,乃熱氣施散。燔,一爲燥,非也。
白話文:
煩:指煩躁。靜:指安靜。喝:指大聲喝出聲。
作者說,如果疾病是因暑氣引起的,就應該出汗散熱,不應發散外邪。如果邪熱內攻,中外都熱,就會導致煩躁喘息,並大聲喝出聲。如果沒有煩躁,說明內熱外涼,瘀熱攻中,就會多言而雜亂。喝:表示鳴叫。
身體就像燒焦的木炭,出汗可以散熱,這是明明白白的道理。對於身體像燒焦的木炭般炎熱的人,如何救治呢?必須出汗,才能散發熱氣。燔:一種解釋是乾枯,這是不對的。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爲拘,弛長爲痿表熱爲病,當汗𣳘之,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望除其熱,熱氣不釋,兼濕内攻,大筋受熱則縮而短,小筋得濕則引而長,縮短故拘攣而不伸,引長故痿弱而無力。攘,除也。緛,縮也。弛,引也。因於氣,爲腫。
白話文:
因寒濕入侵,導致頭像被裹著一樣沉重。如果濕熱不去除,大筋會收縮變短,小筋會拉長變軟。收縮變短會導致拘攣,拉長變軟會導致痿弱。表面的熱症是疾病的表現,應該將其發散出去。但如果頭部受濕,就像被濕物裹住一樣,熱氣無法散發,濕氣還會向內侵襲。大筋受熱會縮短,小筋受濕會拉長。縮短導致拘攣無法伸展,拉長導致痿弱無力。攘:驅除。緛:收縮。弛:拉長。因氣血不通導致腫脹。
四維相代,陽氣乃竭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爲腫也。然邪氣漸盛,正氣浸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負,故云四維相代也。致邪代正氣,不宣通,衞無所從,便至衰竭。故言陽氣乃竭也。衞者,陽氣也。
白話文:
四肢會互相代償,陽氣因此逐漸耗盡。平時身體就有疾病,濕熱之氣又加重病情,氣、濕、熱三者競爭,所以會腫脹。不過邪氣漸漸增強,正氣逐漸衰弱,筋骨血肉互相分擔負擔,所以說四肢互相代償。邪氣取代正氣,導致氣血不通暢,衛氣沒有出路,很快就衰竭。所以說陽氣因此逐漸耗盡。衛氣就是陽氣。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此又誡起居暴卒,煩擾陽和也。然煩擾陽和,勞疲筋骨,動傷神氣,耗竭天眞,則筋脉䐜脹,精氣竭絕,旣傷腎氣又損膀胱,故當於夏時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氣逆,因以煎厥爲名。厥,謂氣逆也。煎厥之狀,當如下說。~~,~~新校正云:「按〈脉解〉云:『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白話文:
陽氣受到過度勞累就會亢盛,精氣耗盡。夏季陽氣旺盛,過度勞累會讓人出現煩熱、口乾等症狀。這就是告誡人們起居不要過於急促,避免勞累過度,否則會擾亂陽氣的平衡。
過度勞累會導致筋骨疲憊,損傷神氣,耗竭體力。這會使筋脈腫脹,精氣枯竭,既損傷腎氣又損害膀胱。因此,在夏季過度勞累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衡,陰氣不足,陽氣過盛。這種狀態稱為「煎厥」。「煎厥」的症狀如下: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旣且傷腎,又竭膀胱,腎經内屬於耳中,膀胱脉生於目眥,故目盲所視,耳閉厥聽,大矣哉!斯乃房之患也,旣盲目視,又閉耳聰,則志意、心神、筋骨、腸胃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煩悶而不可止也。
白話文:
聽力失常之人無法聽見,視力失明之人無法看見,渾渾噩噩猶如破舊的城牆,煩惱湧現猶如滔滔江水,不可遏止。
不僅傷及腎臟,還耗盡膀胱之氣。腎經與耳內相通,膀胱經脈發源於眼眶,因此目盲之人無法看見,耳聾之人無法聽見,其危害甚大!
這些都是房事過度引起的禍患,不僅會導致視力失明和聽力受損,還會使意志、精神、筋骨、腸胃虛衰,渾渾噩噩猶如破敗不堪,煩惱叢生,難以停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又誡喜怒不節,過用病生也。然怒則傷腎,甚則氣絕,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於心胸之内矣。上,謂心胸也。然隂陽相薄,氣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靈樞經》曰:「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白話文:
陽氣:當人發怒時,陽氣會上升,導致氣血不順,血液積聚在上半身,讓人感到頭暈。這再次告誡我們,不要過度發怒,否則就會生病。
發怒會傷腎,嚴重時會導致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時,氣血運行會受阻,導致心胸內血液積聚。上半身是指心胸。
陰陽相沖,氣血混亂,就會導致頭暈。因此,這種頭暈稱為「薄厥」。
《舉痛論》說:「發怒時,氣血逆流,嚴重時會吐血。」
《靈樞經》說:「過度發怒會傷志氣。」
」〈隂陽應象大論〉曰:「喜怒傷氣。」由此則怒甚氣逆,血積於心胸之内矣。菀,積也。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怒而過用,氣或迫筋,筋絡内傷,機關縱緩,形容痿廢,若不維持。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濕潤者,乆乆偏枯,半身不隨。~~,~~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喜怒傷氣。」由此可見,過度生氣會導致氣血逆行,瘀積在心胸內部。菀,就是瘀積的意思。過度生氣還會損傷筋脈,如果不能忍怒過度發作,可能會導致氣血衝擊筋脈,使筋絡內傷,關節鬆弛無力,身體虛弱萎縮,無法正常活動。如果此時不加以調理,可能會出現半邊出汗、半身癱瘓的情況。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陽氣發𣳘,寒水制之,熱怫内餘,鬱於皮裏,甚爲痤癤,微作疿瘡。疿,風癮也。髙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髙,膏也。梁,梁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則結爲痤疿。膏梁之人,内多滯熱,皮厚肉密,故内變爲丁矣。外濕旣侵,中熱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
白話文:
如果出汗後感覺皮膚潮濕,就會長青春痘。陽氣向上散發,寒水之氣剋制陽氣,熱毒就會殘留在體內,鬱積於皮膚之中,嚴重時就會化膿形成青春痘,輕微時會形成小瘡。青春痘是因為風邪而長出來的。飲食過度富貴,就會在腳上長出大膿包。膿包就像破了一個洞一樣,裡面流出來的都是油脂。所謂的「梁」,是指食物。那些不忍心出汗的人,汗水會積在皮膚中,形成青春痘。飲食過度富貴的人,體內有積熱,皮膚厚實且肌肉緊密,所以體內的熱毒就會化膿形成膿包。外部的濕氣侵襲,內部的熱毒相互感應,就好比一個破洞的器皿盛滿了邪毒,所以說膿包就像破了一個洞。
所以丁生於足者,四支爲諸陽之本也,以其甚虚於下,邪毒襲虚故爾。~~,~~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於足,蓋謂膏梁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勞汗當風,寒薄爲皶,欝乃痤時月寒凉,形勞汗發,淒風外薄,膚腠居寒,脂液遂凝蓄於玄府,依空滲涸,皶刺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乆者上黑,長一分,餘色白黃,而瘦於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謂汗空也。
痤,謂色赤䐜憤,内蘊血膿,形小而大,如酸棗或如按豆,此皆陽氣内欝所爲,待耎而攻之,大甚焫出之。
白話文:
因此,丁瘡生長在腳上,四肢是所有陽經的根源。由於下半身極為虛弱,邪惡之毒乘虛而入,所以會產生丁瘡。
新校正版注云:「根據記載,丁瘡的生長位置並非固定在腳部。這裡所說的可能是指因飲食過於油膩導致的丁瘡,並非只長在腳上。」
勞累出汗又遇風寒,寒氣會使皮膚粗糙、乾燥。遇上時令寒冷時,體力勞累,出汗後,冷風吹襲,皮膚組織處於寒冷狀態,皮脂便會凝結成塊,逐漸滲入乾涸的皮膚中,使得皮膚表面生成粗糙、乾燥的凸起物。形狀像米粒或針頭,時間一久,頂端會變黑,長度約一寸,其餘部分呈白色或黃色,且緊貼在皮膚中,俗稱「粉刺」。去除表症後便好了。玄府,指皮膚表面空隙處。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然陽氣者,内化精微,養於神氣,外爲柔耎,以固於筋,動靜失宜,則生諸疾。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開,謂皮腠發𣳘。闔,謂玄府閉封。然開闔失宜爲寒所襲,内深筋絡,結固虚寒,則筋絡拘緛,形容僂俯矣。
白話文:
陽氣強盛時,精華就會滋養精神,柔潤就會滋養筋脈。這說明陽氣可以運行和滋養人體。陽氣內部可以化生精微物質,滋養精神和元氣,外部表現為柔潤,可以使筋脈強健。如果人體的運動和靜止不協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如果開合失宜,寒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嚴重駝背,也就是皮膚肌肉生長出贅肉。開,是指皮膚毛孔張開。闔,是指內臟關閉收縮。如果開合失宜,受到寒邪侵襲,深入到筋絡中,筋絡就會結實又虛寒,導致筋絡拘束,形體彎曲駝背。
《靈樞經》曰:「寒則筋急。」此其類也。陷脉爲瘻,留連肉腠陷脉,謂寒氣陷缺其脉也。積寒留舍,經血稽凝,乆瘀肉攻,結於肉理,故發爲瘍瘻,肉腠相連。俞氣化薄,傳爲善畏及爲驚駭言若寒中於背俞之氣,變化入深而薄於藏府者,則善爲恐畏及發爲驚駭也。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爲膿,故爲癰腫也。
白話文:
《靈樞經》說:「受寒後,筋脈就會緊張。」這是同類型的問題。陷脈形成瘻管,附著在肌肉組織的間隙中。陷脈,指的是寒氣陷入並損傷脈絡。寒氣積聚並停留,導致經血運行受阻,長時間瘀滯,腐蝕肌肉組織,在肌肉組織中結塊,因此形成瘻管,肌肉組織互相連接。俞穴之氣化解微薄,傳導到體內,就會導致害怕和驚嚇。如果寒氣侵入背部的俞穴之氣,變化深入而影響內臟,就會容易產生恐懼或驚嚇的症狀。營氣運行不暢,逆行在肌肉組織中,就會形成癰腫。營氣逆行,血液就會鬱結,血液鬱結就會產生熱量,最終形成膿液,因此會出現癰腫。
《正理論》云:「熱之所過則爲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爲風瘧汗出未止,形弱氣消,風寒薄之,穴俞隨閉,熱藏不出,以至於秋,秋陽復收,兩熱相合,故令振慄。寒熱相移以所起爲風,故名風瘧也。〈金匱眞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蓋論從風而爲是也。
白話文:
《正理論》說:「熱氣經過的地方就會化膿腫脹。」
汗液沒有完全排出,身體虛弱,陽氣虛弱,穴位和俞穴閉塞,就會發作風熱瘧疾。汗水沒有完全排出,身體虛弱,陽氣不足,風寒侵襲,穴位和俞穴隨之閉塞,熱氣積聚不出,等到秋天,秋陽又收回,兩股熱氣相合,所以會發作寒顫。寒熱交替發作,因為是由風邪引起的,所以稱為風熱瘧疾。
《金匱真言論》說:「夏天暑熱出不了汗的人,到了秋天會變成風熱瘧疾。」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夫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勞是爲清靜,以其清靜,故能肉腠閉,皮膚密,眞正内拒虚邪不侵,然大風苛毒不必常求於人,蓋由人之冒犯爾。故清淨則肉腠閉,陽氣拒,大風苛毒弗能害之。
清靜者,但因循四時氣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起居有度,則生氣不竭,永保康寧。
白話文:
所以,風是百病的根源。保持清心寡慾,便能讓表皮緊閉,即使遇上大風或毒氣,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順應季節規律的緣故。如果耽於慾望,不能讓眼睛得到休息,沉迷於邪念,擾亂心神,不適當地勞累身體,這些都會打破清心寡慾的狀態。因為清心寡慾,所以表皮才能緊閉,皮膚才能緻密,正氣內斂,能夠抵禦外邪侵襲。然而,大風或毒害不用總是去找外在原因,往往是由於人為的冒犯行為所致。所以,保持清心寡慾,表皮就會緊閉,陽氣就能抵禦大風或毒害的侵襲。
「故病乆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爲并,謂氣交通也。然病之深乆,變化相傳,上下不通,隂陽否隔,雖醫良法妙亦何以爲之。〈隂陽應象大論〉曰:「夫善用針者,從隂引陽,從陽引隂,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氣相格拒,故良醫弗可爲也。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言三陽畜積,怫結不通,不急寫之亦病而死,何者?畜積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驗之,隔塞不便,則其證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拖延太久,就會演變成其他疾病,導致上下不通暢。就算是有能力的醫生也無法讓它們貫通,因為這時氣血已經無法正常流通了。
但是,如果疾病已經拖延很長時間,變化相生相傳,導致上下不通,陰陽無法交合,即使是有高明的醫療方法也無法解決。《陰陽應象大論》上說:「善於針灸的人,會引導陰氣向陽氣方向流動,引導陽氣向陰氣方向流動,用右側治療左側,用左側治療右側。」
如果氣血之間相互阻隔,那麼即使是有能力的醫生也無法治療。所以,如果陽氣鬱結而導致疾病死亡,那麼陽氣就會出現阻隔,阻隔就要發散。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讓病情更加惡化。這裡所說的「三陽鬱結」,是指三條陽經的氣血鬱結,堵塞不通,如果不緊急發散,也會導致疾病死亡,為什麼呢?因為鬱結不散開,也會導致上下不通暢。怎麼驗證呢?表現出隔絕不通暢的症狀就是證明。
若不急寫,粗工輕侮,必見敗亡也。〈隂陽別論〉曰:「三陽結謂之隔。」又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隂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白話文:
如果你不急著動筆書寫,又輕視粗略的草稿,必定會導致失敗。
《陰陽別論》中說:「三陽結聚就稱為隔。」還說:「陽氣與陽氣相爭,陽氣就會分散,陰氣就會消失;陰陽不調和,經脈中的氣就會中斷。」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靈樞經》曰:「目開則氣上行於頭,衞氣行於陽二十五度也。」。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虚,氣門乃閉隆,猶髙也,盛也。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凉,物之理也。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
白話文:
陽氣一天之中主導外在環境,白天陽氣在外,在全身運行25度。《靈樞經》說:「眼睛睜開時,氣就會上升到頭部,衛氣就會在陽氣的25度範圍內運行。」早上的時候人體氣息開始生成,中午的時候陽氣達到頂峯,下午的時候陽氣開始減弱,氣門也就關閉了。「隆」表示增長或興盛。所有有氣息的生命體都是從幼小逐漸長大,積聚熱量形成火炎,火炎達到極致後又會轉為涼,這是自然的規律。所以陽氣在早上開始升起,中午達到頂峯,下午就開始衰退。
減,虚也。氣門,謂玄府也,所以發𣳘經脉營衞之氣,故謂之氣門也。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内行隂分,故宜收斂以拒虚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具侵,故順此三時,乃天眞乆逺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記載:
歧伯說:「書中一開始就提到『帝曰』,這裡的『歧伯曰』並不是對話問答。」
「陰氣負責儲藏精氣,並不斷激發身體機能。陽氣負責保護身體的外部,使其堅固。這裡指的是人體的功能。激發,指頻繁活動。陰氣如果不能勝過陽氣,那麼脈搏就會流動得很快,同時身體感到虛弱,脈搏跳動得很快。同時,身體會感到虛弱、狂躁,可能會有異常的攀爬行為。陽氣如果過剩,就會導致四肢虛弱。」
《陽明脈解》中說:「四肢是諸陽經脈的根源,陽氣過盛,四肢就會虛弱,虛弱的人可以爬得很高並唱歌。」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夫如是者,皆爲隂不勝其陽也。」。陽不勝其隂,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九竅者,内屬於藏,外設爲官。故五藏氣爭,則九竅不通也。言九竅,謂前隂後隂不通,兼言上七竅也。若兼則目爲肝之官,鼻爲肺之官,口爲脾之官,耳爲腎之官,舌爲心之官,舌非通竅也。
白話文:
熱氣盛行於身體,所以會脫衣服想要離開。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陰氣無法勝過陽氣。陽氣無法勝過陰氣,則五臟之氣爭奪,九竅不通。所謂九竅,包括內屬於五臟,外設在身體上的官竅。因此,五臟之氣爭奪,就會導致九竅不通。所說的九竅,包括前面和後面的陰竅不通,以及上面七竅也不通。如果九竅全都不通,那麼眼睛是肝的官竅,鼻子是肺的官竅,嘴巴是脾的官竅,耳朵是腎的官竅,舌頭是心的官竅,而舌頭本身並非一個通氣的竅口。
〈金匱眞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隂故也。」。是以聖人陳隂陽,筋脉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從,順也。言循隂陽法,近養生道,則筋脉骨髓各得其宜,故氣血皆能順時和氣也。如是則内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聦明,氣立如故邪氣不剋,故眞氣獨立而如常。
若失聖人之道,則致疾於身,故下文引曰:「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白話文: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南方屬紅色,與心相通,開竅於耳。北方屬黑色,與腎相通,開竅於生殖器。」
因此,聖人主張遵循陰陽法則,使經絡協調,骨髓堅固,氣血順暢。意思是說,遵循陰陽養生的方法,就能使經絡、骨髓、氣血各得其所,氣血得以適時運行,順應天地的氣候變化。
這樣一來,內外就能協調,邪氣就不會侵害,耳聰目明,氣勢旺盛,邪氣無法戰勝,因此真氣就能獨立存在,維持健康狀態。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自此以下,四科並謂,失聖人之道也。風氣應肝,故風淫精亡則傷肝也。〈隂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於肝也。」風薄則熱起,熱盛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營,故精乃亡也。亡,無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淫氣者,隂陽之亂氣,因其相亂而風客之則傷精,傷精則邪入於肝也。』」。
白話文:
風寒之邪入侵體內,精氣隨之流失,邪氣損傷肝臟,從此以下是四科醫學(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共同的觀點,都認為這樣的狀況違反了聖人的養生之道。
風氣與肝臟相互影響,因此風寒之邪入侵導致精氣流失,就會損傷肝臟。《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風氣與肝臟相通。」風氣過盛會導致體溫升高,體溫過高會使水分流失,水分流失會導致腎氣不足,因此精氣就會流失。
流失,指精氣不再存在。註釋:《新校正》中說:「根據《全元起》的解釋,淫氣是指陰陽之氣混亂而導致的邪氣,由於陰陽混亂導致風寒之邪入侵而損傷精氣,損傷精氣則會導致邪氣進入肝臟。」
因而飽食,筋脉橫解,腸澼爲痔甚飽則腸胃橫滿,腸胃滿則筋脉解而不屬,故腸澼而爲痔也。〈𤷒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傷之信也。因而大飲,則氣逆飲多則肺布葉舉,故氣逆而上奔也。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髙骨乃壞強力,謂強力入房也。髙骨,謂腰髙之骨也。
白話文:
因此經常暴飲暴食,會導致筋脈橫向展開,腸道下垂而形成痔瘡。長時間吃太飽,腸胃會橫向脹滿,腸胃脹滿就會導致筋脈解離而無法連接,所以腸道下垂而形成痔瘡。《肘後備急方·卷四十八·病痔論》中說:「飲食過度,腸胃就會受傷。」這就是暴飲暴食受傷的明證。
因此大量飲酒,就會導致氣息逆轉上升。飲酒過多,會導致肺部葉子組織打開,所以氣息逆轉而向上衝。
因此房事過度,會導致腎氣受傷,脊椎骨也會受到損壞。這裡所說的「強力」,是指用力過度的房事;「高骨」,是指腰部的骨骼。
然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内枯,故髙骨壞而不用也。聖人交會則不如此,當如下句云:「凡隂陽之要,陽密乃固。」。
白話文:
所有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密集鞏固。陰陽交會的要義,正是陽氣緊閉不妄動。陽氣密不妄動,則生氣強盛,生命得以長久,這是聖人的養生之道。如果陰陽不協調,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這裡的「和」是指陰陽的和諧配合,也就是交會。而「若」則表示「像」。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失去陰陽和諧交會之道,就如同四季中只有春天沒有秋天,只有冬天沒有夏天一樣。這是因為失去交會之道,會阻礙生命生成。
「凡隂陽之要,陽密乃固隂陽交會之要者,正在於陽氣閉密而不妄𣳘爾。密不妄𣳘,乃生氣強,固而能乆長,此聖人之道也。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兩,謂隂陽。和,謂和合,則交會也。若,如也。言絕隂陽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時,有春無秋,有冬無夏也。所以然者,絕廢於生成也。
故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固天眞法也。因而和之,是謂聖度因陽氣盛發,中外相應,賈勇有餘,乃相交合,則聖人交會之制度也。故陽強不能密,隂氣乃絕陽自強而不能閉密,則隂𣳘寫而精氣竭絕矣。隂平陽祕,精神乃治隂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白話文:
所以,聖人不放棄和合之道,但卻重視閉密,以守護根本的真氣。
適當時機的和合,稱為聖人的行為準則。因為陽氣旺盛發達,內外相互呼應,勇猛有餘,所以才會進行交合,這是聖人交會的準則。
所以,陽氣過強無法閉密,陰氣就會枯竭。陽氣自我強盛而不能閉密,那麼陰氣就會耗損,精氣也會枯竭。
陰氣平和,陽氣閉密,精神才會健康。陰氣平和,陽氣閉密,精神的作用才會日益健康。
隂陽離決,精氣乃絕若隂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用施寫,損耗天眞,二氣分離,經絡決憊,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白話文:
當陰陽失去平衡,它們就不能正常運作,就像水和火分開一樣。如果陰氣不平衡,陽氣就無法保持封閉,過度使用會損耗身體的真氣。這樣一來,陰陽二氣就會分離,經絡也會衰弱,精氣無法轉化,從而導致運轉受阻。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因於露,體觸冒風邪,風氣外侵,陽氣内拒,風陽相薄,故寒熱由生。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爲洞𣳘風氣通肝,春肝木王,木勝脾土,故洞𣳘生也。~~,~~新校正云:「按〈隂陽應象大論〉曰:『春傷於風,夏生飧𣳘。』」。夏傷於暑,秋爲痎瘧夏熱已甚,秋陽復收,陽熱相攻,則爲痎瘧。
白話文:
由於受露水和風所侵襲,導致寒熱。風邪侵襲肌體,陽氣在內抵抗,風氣在外出襲,寒熱因此產生。所以,春天受風邪侵襲,邪氣滯留,就會出現洞洩。洞洩之氣通達肝臟,而春季肝木之氣旺盛,肝木剋制脾土,所以就會產生洞洩。
按照《陰陽應象大論》的說法:“春天受傷於風,夏季就會出現飧瀉。”
夏季受熱邪侵襲,秋季陽氣收斂,陽熱相攻,就會形成瘧疾。
痎,老也,亦曰瘦也。秋傷於濕,上逆而欬濕,謂地濕氣也。秋濕旣勝,冬水復王,水來乘肺,故欬逆病生。~~,~~新校正云:「按〈隂陽應象大論〉云:『秋傷於濕,冬生欬嗽。』」,發爲痿厥濕氣内攻於藏府,則欬逆。外散於筋脉,則痿弱也。〈隂陽應象大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脉,故濕氣之資,發爲痿厥。
白話文:
消瘦是一種衰老的表現,也稱之為「瘦」。秋天受潮濕之邪所傷,潮濕之氣上逆而導致咳嗽,這種濕氣是指地上的濕氣。秋天濕氣旺盛,冬天水氣再次旺盛起來,水氣來犯肺部,所以產生了咳嗽咳喘的疾病。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秋天受濕邪所傷,冬天就會生咳喘。」發作起來就是肢體萎縮和濕氣內攻內臟,導致咳嗽咳喘。濕氣外散於筋脈,則會導致肢體痿弱。《陰陽應象大論》說:「地上的濕氣,一旦受到感應,就會損害皮肉筋脈,所以濕氣之邪,發作起來就是肢體萎縮和濕氣內攻。」
」厥,謂逆氣也。冬傷於寒,春必温病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爲釋,陽怫于中,寒怫相特,故爲温病。~~,~~新校正云:「按此與〈隂陽應象大論〉重,彼注甚詳。」。四時之氣,更傷五藏寒暑温涼遞相勝負,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之和也。
白話文:
「厥」,指的是逆行的氣。冬天受寒後,春天必定會得溫病。這是因為冬天的寒氣阻塞,春天的陽氣升起,寒氣無法消散,陽氣在體內鬱積,寒氣和陽氣相互對抗,所以產生溫病。
新校注:以上內容與《陰陽應象大論》重疊,那裡有詳細的注釋。
四季的氣候變化不斷傷害五臟。寒、暑、溫、涼相互交替影響,導致四季的氣候變化頻繁傷害五臟的平衡。
「隂之所生,本在五味,隂之五宮,傷在五味所謂隂者,五神藏也。宮者,五神之舍也。言五藏所生,本資於五味,五味宣化,各凑於本宮。雖因五味以生,亦因五味以損。正爲好,而過節乃見傷也。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酸多食之,令人癃,小便不利,則肝多津液,津液内溢則肝葉舉,肝葉舉則脾經之氣絕而不行,何者?木制土也。
白話文:
陰質的產生,原本來自於五種味道;陰質的五臟,會因為五種味道而受傷。所謂的「陰」,指的是五臟的藏身之所;「宮」,指的是五臟的居所。
五臟的產生,原本是依賴於五種味道;五種味道經由消化吸收,各自歸屬於各自的臟腑。雖然五臟是因五味而生,但也可能因五味而受損。
如果攝取過多的酸味,肝氣會滋生津液,而脾氣就會被阻斷。如果過量食用酸味,會導致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肝臟滋生的津液過多,導致肝葉上舉,壓迫脾臟經絡,讓脾氣無法運作。為什麼呢?因為木(肝)克土(脾)的緣故。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鹹多食之,令人肌膚縮短,又令心氣抑滯而不行,何者?鹹走血也,大骨氣勞,鹹歸腎也。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甘多食之令人心悶,甘性滯緩,故令氣喘滿而腎不平,何者?土抑水也。衡,平也。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苦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厚。
白話文:
過鹹:
- 鹹味過多會使骨骼氣血運行不暢,肌肉萎縮,精神疲勞。
- 這是因為鹹味會損傷心氣,令其運行不暢。
過甜:
- 甜味過多會導致心氣急促,面色暗沉,腎氣失衡。
- 這是因為土屬甘,土過盛會剋制水屬腎,導致腎氣失衡。
過苦:
- 苦味過多會損傷脾氣,使胃氣過強。
- 這是因為苦味具有燥濕堅固的作用,會抑制脾胃的滋潤,導致脾氣不濕潤,胃氣強壯。
味過於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沮,潤也。弛,緩也。央,乆也。辛性潤澤,散養於筋,故令筋緩脉潤,精神長乆,何者?辛補肝也。〈藏氣法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新校正云:「按此論味過所傷,難作精神長乆之解。央,乃殃也,古文草滋之作草茲之類,蓋古文簡略字多假借用者也。
白話文:
味道過於辛辣,會導致筋脈鬆弛,精神也因此委靡不振、長久地衰弱。
「弛」是鬆弛的意思,「央」是長久的意思。辛味具有滋潤的性質,可以滋養筋脈,因此會讓筋脈鬆弛、脈絡滋潤,精神也會長時間地旺盛。為什麼呢?因為辛味可以補益肝臟。
《藏氣法時論》說:「肝臟需要疏散,吃辛辣的食物可以疏散肝氣,用辛味來補益肝臟。」
新校正版註釋:
根據這段論述,味道過於辛辣會造成傷害,很難理解為精神長久不衰。央應當為殃,古代草字草書中經常會有這種簡化字的寫法。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是所謂修養天眞之至道也。」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經,謂經脉,所以流通營衞血氣者也。?」
白話文:
因此,仔細調和五種味道(酸、苦、甘、辛、鹹),骨骼就會正中,筋脈就會柔軟,氣血就會暢通,關節筋絡就會緊緻細密,這樣骨髓就能精良。仔細遵循法則,就能長久擁有天賦的壽命。這就是修養天賦本性的最高之道。
歧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爲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原其所起,則謂八風發邪,經脉受之,則循經而觸於五藏,以邪干正,故發病也。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皆以所剋殺而爲勝也。言五時之相勝者,不謂八風,中人則病各謂隨其不勝則發病也。
勝,謂制剋之也。
白話文:
岐伯說:「八種風邪侵襲人體,被稱為經風,它們會觸及五臟六腑,邪氣就會引發疾病。從發病的根源來說,是指八種風邪侵襲人體,經脈受到它們的影響,就會沿著經脈侵犯到五臟六腑,邪氣侵犯正氣,所以會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是指春天勝長夏,長夏勝冬天,冬天勝夏天,夏天勝秋天,秋天勝春天,這就是所謂的『四時之勝』。春天屬木,夏天屬火,長夏屬土,秋天屬金,冬天屬水,它們都以自己相剋的因素來取勝。至於『五時相勝』,並不是指八種風邪,而是說人體受到五時勝克的影響,就會發病,也就是說,哪個季節勝克了人體,就會導致相應的疾病。」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春氣發榮於萬物之上,故俞在頸項,歷忌日甲乙,不治頸,此之謂也。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脇心少隂脉,循胸,出脇,故俞在焉。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肺處上焦,背爲胸府,肩背相次,故俞在焉。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腰爲腎府,股接次之,以氣相連,故兼言也。
中央爲土,病在脾,俞在脊以脊應土,言居中爾。
白話文:
東風在春天盛行,會讓肝臟生病,頸項是它的俞穴。春天萬物萌芽,所以俞穴在頸項。在甲乙日避免治療頸部疾病,這就是它的道理。南風在夏天盛行,會讓心臟生病,胸脇是它的俞穴。心臟的少陰脈循經胸部,然後從脇下出來,所以俞穴在這裡。西風在秋天盛行,會讓肺臟生病,肩背是它的俞穴。肺臟位於上焦,背部是胸腔,肩背相連,所以俞穴在這裡。北風在冬天盛行,會讓腎臟生病,腰股是它的俞穴。腰部是腎臟的府邸,股部與腰部相連,氣血相通,所以一起被提到。
「故春氣者,病在頭春氣,謂肝氣也。各隨其藏氣之所應。~~,~~新校正云:「按《周禮》云:春時有痟首疾。」。夏氣者,病在藏心之應也。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也。冬氣者,病在四支四支氣少,寒毒善傷,隨所受邪,則爲病處。故春善病鼽衂以氣在頭也。《禮記》〈月令〉曰:「季秋行夏令,則民多鼽嚏。
白話文:
因此,春氣引起疾病的部位在頭部。春氣,指的是肝氣。各種疾病都根據其臟腑的對應部位而發病。~~按《周禮》記載:春季容易發生頭部疾病。夏氣引起疾病的部位與心臟對應。秋氣引起疾病的部位與肩背和肺部對應。冬氣引起疾病的部位在四肢。四肢的氣血較少,寒邪容易損傷,病邪侵入哪個部位,哪個部位就會出現疾病。所以春季容易得傷風感冒,是因為氣血在頭部的緣故。《禮記》〈月令〉中說:「秋季按照夏季的節氣行事,人們就容易出現傷風感冒的症狀。」
」,仲夏善病胸脇心之脉循胸脇故也。長夏善病洞𣳘寒中土主於中,是爲倉廩糟粕水榖,故爲洞𣳘寒中也。秋善病風瘧以凉折暑,乃爲是病。〈生氣通天論〉曰:「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爲風瘧。」此謂以凉折暑之義也。《禮記》〈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則民多瘧疾也。
」,冬善病𤷒厥血象於水,寒則水凝,以氣薄流,故爲𤷒厥。
白話文:
夏季容易患胸脇心脈方面的疾病,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心脈循行於胸脇。
長夏季節容易患中焦虛寒的疾病,因為長夏季節屬土,土主中焦,中焦藏納水谷,所以容易出現洞洩、寒中。
秋季容易患風瘧,因為秋季涼爽,可以緩解夏季暑熱,因此容易導致風瘧。〈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魄汗未消盡,身體虛弱而氣血旺盛,經絡孔穴閉塞,就會發作風瘧。」這就是「涼折暑」的意思。
《禮記》〈月令〉中記載:「秋季施行夏季節氣,就會導致民眾多發瘧疾。」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衂按,謂按摩。蹻,謂如蹻捷者之舉動手足,是所謂導引也。然擾動筋骨,則陽氣不藏,春陽氣上升,重熱熏肺,肺通於鼻,病則形之,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衂。鼽,謂鼻中水出。衂,謂鼻中血出。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脇,長夏不病洞𣳘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𤷒厥。
白話文:
因此,冬天不要按壓腿腳,春天不要通鼻。按壓腿腳是指像敏捷的人一樣運動手腳,也就是所謂的導引。然而,這樣會擾動筋骨,導致陽氣無法儲藏。春天陽氣上升,熱氣會燻蒸肺部,肺與鼻子相通,肺有病就會表現在鼻子,所以冬天不要按壓腿腳,春天不要通鼻血。通鼻是指鼻子流出水,通鼻血是指鼻子流出血。春天不生頸部和肩膀的病,仲夏不生胸部和兩肋的病,長夏不生腹中寒冷的病,秋天不生風熱瘧疾的病,冬天不生水腫的病。
飧𣳘而汗出也此上五句並爲冬不按蹻之所致也,~~,~~新校正云:「詳『飧𣳘而汗出也』六字,上文疑剩。」。
白話文:
晚餐後出汗,這是上面五句話共同造成的,不是「不按蹻」造成的。新校正說:「仔細看『晚餐後出汗』這六個字,上文懷疑是多餘的。」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温此正謂冬不按蹻則精氣伏藏,以陽不妄升,故春無温病。。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正謂以風凉之氣折暑汗也。~~,~~新校正云:「詳此下義與上文不相接。」。此平人脉法也。
白話文:
精氣是人體的根本,所以保養精氣,就能在春天避免溫病。道理是冬天不按摩腳踝,精氣就能潛藏,陽氣就不會妄升,因此春天就不會得溫病。夏天酷熱,汗水出不來,到了秋天就會得風瘧。這是因為用涼風之氣來抵制暑熱和汗水造成的。……,……新校正本注:「此處以下內容與上面的文字沒有關聯。」。這些是平時脈象的觀察方法。
「故曰隂中有隂,陽中有陽謂平病人之脉法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昬,天之陽,陽中之隂也言其初起與其王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隂,隂中之隂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隂,隂中之陽也日中陽盛,故曰陽中之陽。黃昬隂盛,故曰陽中之隂。陽氣主晝,故平旦至黃昬,皆爲天之陽,而中復有隂陽之殊耳。
故人亦應之雞鳴陽氣未出,故也天之隂。平旦陽氣已升,故曰隂中之陽。
白話文:
因此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這是指健康病人的脈象規律。
- 早晨到中午,天色為最陽,屬於陽中之陽。
- 中午到傍晚,天色為陽中之陰,表示陽氣開始衰退。
- 傍晚到天亮,天色為最陰,屬於陰中之陰。
- 天亮到早上,天色為陰中之陽,表示陰氣開始減弱。
中午陽氣最盛,所以說「陽中之陽」。傍晚陰氣最盛,所以說「陽中之陰」。陽氣主宰白天,所以從早上到傍晚都是天之陽,而其中又細分為陽中之陽和陽中之陰。
「夫言人之隂陽,則外爲陽,内爲隂。言人身之隂陽,則背爲陽,腹爲隂。言人身之藏府中隂陽,則藏者爲隂,府者爲陽藏,謂五神藏。府,謂六化府。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爲隂,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爲陽《靈樞經》曰:「三焦者,上合於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名也。
」《正理論》曰:「三焦者有名無形,上合於手心主,下合右腎,主謁道諸氣,名爲使者也。」。
白話文:
當提到人的陰陽,外部為陽,內部為陰。談到人體的陰陽,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論及人體藏府中的陰陽,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藏是指五神藏,府是指六化府。
肝、心、脾、肺、腎這五個藏腑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這六個府腑都屬陽。
《靈樞經》上說:「三焦與手心主相連通。」又說:「足三焦是太陽經的別名。」
「所以欲知隂中之隂,陽中之陽者,何也?爲冬病在隂,夏病在陽,春病在隂,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爲施鍼石也。
白話文:
因此,想知道陰中之陰,陽中之陽,是根據什麼呢?因為冬天生病在陰,夏天生病在陽,春天生病在陰,秋天生病在陽,都要根據它們所在的地方來施針用藥。
「故背爲陽,陽中之陽,心也心爲陽藏,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爲陽中之陽也。《靈樞經》曰:「心爲牡藏。」牡,陽也。背爲陽,陽中之隂,肺也肺爲隂藏,位處上焦,以隂居陽,故謂陽中之隂也。《靈樞經》曰:「肺爲牝藏。」牝,隂也。腹爲隂,隂中之隂,腎也腎爲隂藏,位處下焦,以隂居隂,故謂隂中之隂也。
白話文:
因此,背部屬於陽性,陽中的陽性,是心。心是陽性的藏腑,位於上焦,以陽性居於陽位,故稱之為陽中的陽性。《靈樞經》說:「心為牡藏。」牡是陽性的意思。背部屬於陽性,陽中的陰性,是肺。肺是陰性的藏腑,位於上焦,以陰性居於陽位,故稱之為陽中的陰性。《靈樞經》說:「肺為牝藏。」牝是陰性的意思。腹部屬於陰性,陰中的陰性,是腎。腎是陰性的藏腑,位於下焦,以陰性居於陰位,故稱之為陰中的陰性。
《靈樞經》曰:「腎爲牝藏。」牝,隂也。腹爲隂,隂中之陽,肝也肝爲陽藏,位處中焦,以陽居隂,故謂隂中之陽也。《靈樞經》曰:「肝爲牡藏。」牡,陽也。腹爲隂,隂中之至隂,脾也脾爲隂藏,位處中焦,以太隂居隂,故謂隂中之至隂也。《靈樞經》曰:「脾爲牝藏。
白話文:
《靈樞經》說:「腎是陰性的藏腑。」牝,指陰。腹部屬於陰,陰中之陽,是肝。肝是陽性的藏腑,位於中焦,以陽居於陰,所以稱為陰中之陽。
《靈樞經》說:「肝是陽性的藏腑。」牡,指陽。腹部屬於陰,陰中之極陰,是脾。脾是陰性的藏腑,位於中焦,以太陰居於陰,所以稱為陰中之極陰。
《靈樞經》說:「脾是陰性的藏腑。」
」牝,隂也。此皆隂陽表裏,内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隂陽也以其氣象參合,故能上應於天。」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白話文:
雌性是屬於陰的。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應和的關係。因此它們能夠對應天上的陰陽變化,並通過這種氣象的參合,來與天相應。
黃帝問道:五臟對應四季,各自有接受和收斂的功能嗎?
歧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精,謂精氣也。木精之氣,其神魂,陽升之,方以目爲用,故開竅於目。其病發驚駭象木屈伸有搖動也。~~,~~新校正云:「詳東方云:病發驚駭,餘方各闕者,按〈五常政大論〉,委和之紀,其發驚駭,疑此文爲衍。」。
白話文:
岐伯解釋道:「東方屬木,其顏色是青色,連接到肝,並在眼睛上有所表現。木的氣帶動魂,表現為驚駭,木的伸縮具搖動性。」然而,新校正指出:「細看東方一節:疾病表現為驚駭,但其他方都沒有提及,根據《五常政大論》,木氣的延伸似乎會導致驚駭,這可能是一個過度的描述。」
其味酸,其類草木性柔脆而曲直。其畜雞以雞爲畜,取巽言之。《易》曰:「巽爲雞。」。其榖麥五榖之長者,麥。故東方用之,本草曰麥爲五榖之長。~~,~~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其畜犬,其榖麻。』」。其應四時,上爲歲星木之精氣上爲歲星,十二年一周天。
白話文:
它的味道是酸的,它的種類屬於草木,性質柔韌而彎曲。它的家畜是雞,因為雞是巽卦的象徵。《易經》說:「巽為雞。」它的穀物是麥子,五穀中最重要的是麥子。所以東方用它,本草書上說麥子是五穀之首。~~,~~新校正本說:「根據《五常政大論》說:『家畜是狗,穀物是麻。』」它的四時感應,在上面是觜宿(觜宿為東方蒼龍七宿之一),是木之精氣所在。觜宿十二年運行一周天。
是以春氣在頭也萬物發榮於上,故春氣在頭。~~,~~新校正云:「詳東方言『春氣在頭』,不言『故病在頭』,餘方言『故病在某』,不言『某氣在某』者,互文也。」。其音角角,木聲也。孟春之月律中,太蔟林鍾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八寸。仲春之月律中,夾鍾夷則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七寸五分。
白話文:
所以春天的氣息在頭上,萬物在上方萌發,因此春天時頭部會出現問題。**新校正雲:「仔細研讀東方文,『春氣在頭』,沒有說『所以病在頭』,其他方言說『所以病在某部位』,沒有說『某氣在某部位』,這是互文的意思。」**春天的音色是角角,這是木的聲音。孟春月的正律中,太蔟林鍾所生,增加三分之一,管子的長度為八寸。仲春月的正律中,夾鍾夷則所生,增加三分之一,管子的長度為七寸五分。
~~,新校正云:「按鄭康成云:『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南呂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七寸又二十分寸之一。,新校正云:「按鄭康成云:『九分寸之一』。」,~~凡是三管皆木氣應之。其數八木,生數三,成數八。
白話文:
~~,新校正的註釋說:「根據鄭康成的說法:『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季春三月中,姑洗南呂所產生的音律,三分之一的音高,管子的理想長度為七寸又二十分寸之一。,新校正的註釋說:「根據鄭康成的說法:『九分寸之一』。」,~~所有的三管都與木氣相應。它的數字為八木,生數為三,成數為八。
《尚書》〈洪範〉曰:「三曰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木之堅柔,類筋氣故。其臭臊凡氣因木變,則爲臊。~~,~~新校正云:「詳『臊』,〈月令〉作『羶』。」。
白話文:
《尚書》中的〈洪範〉篇說:「第三種是木。」所以可以知道,筋脈的疾病與木的堅韌柔軟有關。木的氣味是酸臭,凡是氣因木而變,就會變為臭味。~~,~~新校正說:「詳解「臭」字,〈月令〉篇寫作「羶」。」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火精之氣,其神神,舌爲心之官,當言於舌,舌用非竅,故云耳也。〈繆刺論〉曰:「手少隂之絡,會於耳中。」義取此也。故病在五藏以夏氣在藏也。其味苦,其類火性炎上而燔灼。其畜羊以羊爲畜,言其未也,以土同王,故通而言之。
白話文:
南方屬火,其色赤,對應於心臟,開竅於耳朵,精氣藏於心火之中,其神氣為神。舌頭是心臟的外在器官,心臟應該通過舌頭表達,舌頭不是耳朵,但因為心臟與耳朵相通,所以古人說「耳是心之竅」。《繆刺論》中說:「手少陰經的絡脈會聚於耳朵裡。」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當五臟出現疾病時,是因為夏天的火氣蘊藏於五臟之中。火氣的滋味是苦的,它的屬性是火,性質向上灼燒。火畜養羊,是因為羊屬於火性,表明火勢旺盛。火與土同類,所以一起討論。
~~,~~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其畜馬』。」。其榖黍黍色赤。其應四時,上爲熒惑星火之精氣,上爲熒惑星,七百四十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脉也火之躁動,類於脉氣。其音徵徵,火聲也。孟夏之月律中,仲呂無射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六寸七分。
白話文:
~~,~~新校正本注釋:「根據〈五常政大論〉記載:『其畜養的動物是馬』。」它的穀物是黍,其顏色赤紅。它與四時相應,在天上屬於熒惑星,是火類星宿的精氣,運行一周天需要七百四十天。因此,可以知道脈中如果有火症,會表現出火性狂躁的脈象。它的聲音是徵聲,這是火氣發出的聲音。初夏的月份在樂律中屬於仲呂無射之律,是三分益一計算的,管長為六寸七分。
~~,新校正云:「按鄭康成云:『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仲夏之月律中,蕤賓應鍾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六寸三分。,新校正云:「按鄭康成云:『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季夏之月律中,林鍾黃鍾所生,三分減一,管率長六寸。
白話文:
仲夏的月份,律管应是蕤宾,音律对应黄钟,长度比黄钟长三分之一,管长六寸三分。季夏的月份,律管应是林钟,音律对应黄钟,长度比黄钟短三分之一,管长六寸。
凡是三管,皆火氣應之。其數七火,生數二,成數七。《尚書》〈洪範〉曰:「二曰火。」。其臭焦凡氣因火變,則爲焦。
白話文:
所有的三焦經絡,都與火氣相關。火氣的氣化數為七,生發的氣化數為二,最終化生的氣化數也是七。《尚書》的〈洪範〉篇說:「第二氣為火。」火氣的氣味是焦臭的。凡是氣因為火而變化的,都是焦臭的氣味。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土精之氣,其神意,脾爲化榖,口主迎糧,故開竅於口。其味甘,其類土性安靜而化造。故病在舌本脾脉上連於舌本,故病氣居之。其畜牛土王四季,故畜取丑牛,又以牛色黃也。其榖稷色黃而味甘也。其應四時,上爲鎮星土之精氣,上爲鎮星,二十八年一周天。
白話文:
中央位置屬黃色,對應著脾臟,對外通於嘴巴,儲藏著脾土的精氣。其精神意志為脾臟負責消化穀物,嘴巴負責迎接食物,因此脾臟對應的竅穴在嘴巴。其味道為甘,其性質為土性,安定而具有化生的作用。所以,舌根的病症與脾臟有關,因為脾臟的脈絡與舌根相連,因此病氣會聚集在此。其代表動物為牛,屬土,四季皆可飼養,又因為牛的顏色為黃色。其代表穀物為稷,顏色為黃色,味道為甘味。其對應的四季為春夏秋冬,在天上對應著鎮星(土的精氣),鎮星二十八年繞行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土之柔厚,類肉氣故。其音宮宮,土聲也。《律書》以黃鍾爲濁宮,林鍾爲清宮。蓋以林鍾當六月管也。五音以宮爲主律,呂初起於黃鍾爲濁宮,林鍾爲清宮也。其數五土數五,《尚書》〈洪範〉曰:「五曰土。」。其臭香凡氣因土變,則爲香。
白話文:
所以瞭解病症在肉體,是因爲土氣溫和厚實,因此與肉氣相似。它的聲音是「宮音」,因爲那是土的聲音。《律書》認爲黃鍾是濁宮音,林鍾是清宮音。這是因爲林鍾代表六月律管。五音以宮音爲主音,呂音初起於黃鍾爲濁宮音,林鍾爲清宮音。它的數字爲五,土的數字也爲五,《尚書》〈洪範〉篇說:「第五爲土。」它的氣味是香氣,所有氣味都因爲土氣而變化,所以會形成香氣。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金精之氣,其神魄。肺藏氣,鼻通息,故開竅於鼻。故病在背以肺在胸中,背爲胸中之府也。其味辛,其類金性音聲而堅勁。其畜馬畜馬者,取乾也。《易》曰:「乾爲馬」。~~,~~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其畜雞。
白話文:
西方的顏色是白色,與肺臟相通,鼻是肺臟感知外界信息的器官。肺臟儲藏著肺金精氣,影響著人的精神和魂魄。肺臟藏氣,鼻孔可以呼吸,所以鼻是肺臟感知外界信息的器官。如果背部有疾病,是因為肺臟位於胸腔內,背部是胸腔的府邸。肺臟喜辛味,屬金性,聲音響亮而有力。可以飼養馬匹,因為馬代表乾卦,《易經》說:「乾為馬」。
」。其榖稻稻堅白。其應四時,上爲太白星金之精氣,上爲太白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金之堅密,類皮毛也。其音商商,金聲也。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大呂所生,三分減一,管率長五寸七分。仲秋之月律中,南呂太簇所生,三分減一,管率長五寸三分。
白話文:
「稻子生長旺盛,米粒潔白堅硬。它與四季相應,在上界對應著太白星(金星),太白星運行一周天需要 365 天。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皮毛上的疾病與金的屬性有關,因為金質堅硬,與皮毛相似。它的聲音是商音,屬於金的聲音。
孟秋之月(農曆七月)中音律的中音,由夷則和太呂音生成,三分減去一,管子的長度為五寸七分。仲秋之月(農曆八月)中音律的中音,由南呂和太簇音生成,三分減去一,管子的長度為五寸三分。
季秋之月律中,元射夾鍾所生,三分減一,管率長五寸。凡是三管皆金氣應之。其數九金,生數四,成數九。《尚書》〈洪範〉曰:「四曰金。」。其臭腥凡氣因金變,則爲腥羶之氣也。
白話文:
進入秋季的月份屬律呂中的「中呂」,這個音是由「元射」這個音階夾雜「鍾」這個音階而產生。減去三分之一後,製作它的管子長度為五寸。所有三支管子都用金屬的特性來應對(製作)。金屬的數目是九,生數是四,成數是九。《尚書》中的〈洪範〉提到:「金屬的特性是四。」它的氣味是腥臭的。凡是氣味因為金屬而改變,就會變成腥臭的氣味。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隂,藏精於腎水精之氣,其神志,腎藏精,隂𣳘注,故開竅於二隂也。故病在谿谿,謂肉之小會也。〈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爲谷,肉之小會爲谿。」。其味鹹,其類水性潤下而滲灌。其畜彘彘,豕也。其穀豆豆,黑色。其應四時,上爲辰星水之精氣上爲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白話文:
北方屬黑色,與腎相通,耳道和眼睛為其開啟的竅穴,腎中貯藏著精液,腎精之氣即腎之神志。腎藏精,陰氣旺盛,所以耳道和眼睛是腎開啟的竅穴。因此,疾病出現在耳道和眼睛之中,稱為「谿谿」,指身體小型的會合處。《氣穴論》中說:「身體大型的會合處是穀道,小型會合處是耳道和眼睛。」。腎的口味是鹹味,其屬性為水,性潤下而利於滲透。與腎相應的動物是豬,與腎相應的穀物是黑色的豆類。腎應對的季節是春天,上通於辰星,辰星是水之精氣,運行一周天需三百六十五天。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腎主幽暗,骨體内藏,以類相同,故病居骨也。其音羽羽,水聲也。孟冬之月律中,應鍾沽洗所生,三分減一,管率長四寸七分半。仲冬之月律中,黃鍾仲呂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九寸。季冬之月律中,太呂蕤賓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八寸四分。凡是三管,皆水氣應之。
其數六水生數一,成數六。《尚書》〈洪範〉曰:「一曰水。」。其臭腐凡氣因水變,則爲腐朽之氣也。
白話文:
因此,要知道骨頭的病症,腎主黑暗,骨體藏於體內,由於同類相應,所以病症會發生在骨頭上。它的聲音是「羽羽」,這是水聲。孟冬月律法,由應鍾和沽洗生成,減去三分之一,管長四寸七分半。仲冬月律法,由黃鍾和仲呂生成,增加三分之一,管長九寸。季冬月律法,由太呂和蕤賓生成,增加三分之一,管長八寸四分。所有這三根管子都與水氣相應。
「故善爲脉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隂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心合精微,則深知通變。非其人勿教,非其眞勿授,是謂得道隨其所能而與之,是謂得師資教授之道也。《靈樞經》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耳聦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論語。
白話文:
「因此,擅長把脈的人,必須謹慎地察看五臟六腑,陰陽表裡,以及雌雄之間的規律。觀察時要藏著你的心意,讓你的心與脈搏合拍,深入理解脈象的變化。如果不是合適的人,不要教他;如果不是真正的把脈高手,不要傳授。這就叫做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傳授,這就是得到老師真傳的道理。《靈樞經》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觀察顏色。耳朵靈敏的人,可以讓他傾聽聲音。說話敏捷的人,可以讓他討論文章。
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隂陽而兼諸方論,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痛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病爪苦手毒,爲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𤷒。」由是則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故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眞勿授也。
白話文:
動作緩慢穩重、手藝靈巧且心思細膩的人,可以從事針灸治療。
瞭解血氣運行規律並調節其順暢,洞察陰陽變化並結合各方理論,動作舒緩柔順且心境平穩的人,可以從事引導氣血的運動。
性情急躁、言語輕浮的人,可以從事唾液療法(治療膿瘡)。
擅長咒術治療疾病、手腳麻利不厭惡毒物,並且為人善良、不貪婪的人,可以從事推拿按摩治療。
由此可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只有適合的人才能勝任特定的工作,才能名聲遠揚。因此說,不適合的人不要教授醫術,沒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要傳授技藝。
」